馬太效應失效了!想要年入千萬你可能只需要10萬粉絲,為什么?
一部分基于“注意力/功能/比價”建立的連接在逐漸被基于“信任”的連接所取代,被重構的連接恰恰能通過更高級的模式來變現。
在互聯網各種to C的盈利模式中,從初級到高級:
同樣量級的用戶量從左至右帶來的交易額、利潤也依次增高,從左至右交易的轉化越來越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從右至左交易則是更依賴于注意力經濟、沖動消費。
比如說10萬用戶/粉絲,對各種盈利模式大致估算一下:
- 廣告/虛擬付費:靠廣告賺錢一年有小幾十萬的收入,靠游戲可以有幾十萬到小幾百萬的收入;
- 電商:觀察到的網紅做電商最高是一年2000多萬的收入,凈利潤可以達到5、600萬元;
- 品牌:如果是做快消品牌,靠自有粉絲可以把品牌利潤、渠道利潤都獲取到,這樣的最高利潤可以在電商的基礎上翻倍;
- 金融:做金融方向的業務10萬注冊投資粉絲,如果是10%的付費轉化率,一年最高可以達到約5億人民幣交易額,凈利率可以達到2%~2.5%左右。
變現模式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會引起連接建立方式的變化以及流量價值的重新分配。
在上一階段的互聯網中,基于“注意力/功能/比價”建立連接的互聯網形態,80%的流量集中在巨頭手中,主要依靠比較初級的模式獲得了市場上80%的利潤,是一個馬太效應非常明顯的市場格局。
現在正在發生什么?先舉兩個例子:
- 今年年初,羅振宇在“得到”上曾經賣過李笑來的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60多元一本,半個月賣了4.8W冊,而同樣的書在亞馬遜上只賣大概34元,當時此書在亞馬遜上的銷量排名也有上漲,但是和得到的業績還遠遠不能相提并論。
- 這是我自己的實際案例,過往的大半個月我堅持每天寫自己的訂閱號,收獲了些對投資感興趣的朋友。一次我在自己的一個百人投資機會群內問了句“如果我這邊領投消費品項目,有沒有想一起參與跟投的朋友”,沒發紅包,沒@所有人,有4、5位并沒深入交流過的朋友馬上問有沒有詳細的項目介紹。而此前一位投資機構的朋友也在我的群里問有沒有人原意投資他們已經投資過的項目,結果沒有人回答。
這就是信任連接帶來的不同結果。也就是說:
一部分基于“注意力/功能/比價”建立的連接在逐漸被基于“信任”的連接所取代,被重構的連接恰恰能通過更高級的模式來變現。
那么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可能會怎樣?由于在更高級的模式下,不需要再擁有千萬、數億級別的流量了,反而“質”會更為重要,因為十萬級別的粉絲就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了。而且這種小流量節點的流量再小也不會被BAT吸走,馬太效應失效了!取而代之,高質量(可通過電商、品牌、金融變現的流量)的20%長尾流量節點很可能會擁有未來80%的收益。
這20%的高質量流量會以什么生態存在呢?
可能會分散在各個社交平臺中,絕大部分以個人IP形式存在擁有幾萬到幾十萬的粉絲,這也是所謂的去中心化。比如說羅振宇如今有700萬粉絲,未來可能做到千萬粉絲,但是想超過5000萬粉絲是非常困難的。
還有一些個人的訂閱號,比如小北有可能從百萬粉絲做到數百萬粉絲但是再大同樣也會很困難。比如我的訂閱號瞰見,可能慢慢發展會有幾萬十幾萬關注,但是想做到過百萬我覺得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內容過于垂直而且還有點沉悶……但是這并不要緊,因為未來也沒有打算去賣廣告,再做太多不匹配的關注意義也不大。
這個對我們有什么價值和啟示?
- 對于每個人:如果你覺得自己不算丑、有個性、有理念,那么應該做個人品牌,獲得更多人的了解和關注,這些是關注度會帶來未來價值?!凹t”不是壞事兒,只要你明確知道“紅”之后要做什么有價值的事情。
- 對于創業者:別總想著做平臺了,風險真的很高,還是和BAT一樣的方式想連接更多用戶,流量很難做起來。但是值得關注那些個人流量的做法,用信任去連接更高質量的流量(可做電商、品牌、金融的流量),而非用注意力去吸引更多普通流量(依靠廣告、虛擬付費變現的流量)。
- 對于投資者:網紅確實不大好投資,因為太依賴于個人而且很難獨立做大,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是羅振宇、Papi、咪蒙…這個問題我也繼續在思考和嘗試,也許會和眾籌、品牌、金融有很多關聯,有更多心得再繼續分享。
作者:Iris,投資人,目前主要投資消費升級方向,個人微信 irischerub3,歡迎消費品牌創業者、個人訂閱號經營者加微信共同交流。
地址: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3382.html
版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系主編QQ:419297645
分析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個人品牌,個人社區,社會精細化分工,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比格太高,看不懂,先關注下你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