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建設,這些業務認知必備!
編輯導讀:數字經濟是近幾年的大風口,全國各地的園區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智慧化建設。本文將圍繞智慧化園區建設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幾年,數字經濟趁著新基建的大方向成為新風口,全國各地的園區智慧化建設進入集中的投產建設期。
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智慧化園區建設,到底應該怎么做?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下園區運營背后的業務原理。
一、先搞懂業務本質,再理解智慧園區建設
1. 對象研究
園區到底是什么?
智慧園區,本質上是一個物理空間范圍內的所有對象集合,對象可分為“物”、“人”、“事”三類。
物的對象包括:
- 智慧園區的本質是一個“園區”,本質上是指一個物理空間范圍;
- 園區的內部是建筑及設施(設施指園內道路、綠化、景觀等);
- 建筑的本質是空間及其一系列的附屬設施(能源控制設施、通行設施、各類機組);
人的對象包括:
- 業主:園區的所有權人
- 管理者:對部分物的對象,及事務進行管理的角色;
- 租戶:園區內開展經營活動的空間租賃角色;
- 員工:管理者及租戶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一個體;
- 訪客:租戶業務相關往來人員角色;
第三方服務人員: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員工生活等場景,所涉及到的第三方服務人員;
事的對象包括:
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所發生的全部事務。該范疇下內容過多,暫不展開列舉。
2. 國內外園區的核心差異
在對象研究中,中國大部分場景所指的園區“業主”,與國外的園區的“業主”有很大差別,這個差別來自于我們的社會體制差異。
1)國際模式研究
國際上的園區,主要表現形態是商寫樓宇為主。其背后的“業主”是各類投資基金(REITS模式,各類社保、教師福利的基金,都會選擇持有商業樓宇,利用樓宇租金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來支付社保支出),最成熟的“AM”(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模式在美國(后面可單獨撰文來說說美國的商業地產管理模式)。
因此,國際商業地產管理AM為業主利益服務,業主需要的是物業增值,以及穩定的現金流收入,該利益,與國內的商業寫字樓業主的利益,基本一致。
2)國內模式研究
國內的園區,從模式上看,商業樓宇的經營模式較為落后,中國的產業園區經營模式較為先進。
商業樓宇模式:在2005年之前基本為小業主模式。典型代表潘石屹的soho,開發商建設完成后,辦公空間都被出售,以便于實現開發商的快速資金流變現,中國的地產經濟因為高流動性,導致沒有什么企業愿意去持有,均以出售為主,然后返租模式開展樓宇空間運營。
因此,國內商業地產的小業主模式,造成了國內商業地產模式的軟肋,比較落后,小業主的利益難以協調統一、過分注重短期利益,無法就樓宇改造提升等資本項目達成一致,導致時間長久之后樓宇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且空間所有權分散,造成租賃困難,管理成本高昂。
園區模式:指政府國投的各類園區,比如杭州的城西科創大走廊一帶的各類園區(如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這類園區背后的業主是政府旗下國有企業。該模式有非常大的先進性和前瞻性,政府投建產業園區,園區物業本身的增值以及租金收入并不是政府主要目標,政府核心訴求是產業經濟稅收、地方產業經濟結構優化、以及社會就業、治理穩定。
因此,中國的產業園區,一般由政府旗下國資企業充當大業主,除了基本的AM管理,更注重長遠產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治理。其核心利益訴求比傳統AM具有更高前瞻性,更注重政府層面的統籌、產業政策下的資源配置、以及社會公共服務配套。該特點也對國內各類園區的管理、運營、服務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園區管理場景中的核心業務
業務的本質,是為了發揮資產的價值。發揮價值所依靠的業務模式,即可視為核心業務。中國產業園區的業務,可以理解為傳統商業地產管理基礎上的迭代升級版本。
1.0 模式:標準化AM業務模式
標準AM業務,主要指非政府的大業主對商寫樓宇的管理及經營模式。
商業樓宇的經營管理,對于其業主而言,本身即一樁生意。生意的目標為盈利,盈利=收入-支出。故對于一名資產管理經理而言,收入主要來自兩個部分:
- 物業本身的保值及增值;
- 物業租賃獲得的租金收入;
盡量確保樓宇能夠產生盡可能多的租賃收入,保持樓宇建筑本身的競爭力來確保物業保值增值,同時管理開銷,確整體資產的盈利。這就是商業樓宇經營的業務本質。
2.0 模式:中國產業園區的業務模式
政府推動產業園的發展,其背后的核心利益訴求包括:
- 有效的物業運營管理,實現物業資產的增值;
- 地方經濟(產業)的發展,帶動政府稅收增長;
- 通過經濟(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就業,穩定社會治理;
- 通過經濟(產業)的發展,優化地方經濟結構,增強城市綜合競爭能力;
- 更多……
政府擁有豐富的資源體系,如下圖。產業園區只是其中的土地空間資源,政府通過配置資源,實現上訴核心利益。
二、完整的產業園區發展業務模式
政府資源體系,最終轉變為空間資產、各類政策、產業公共服務、社會數據資源等形態。在產業園區這一微縮生態中,政府資源體系與企業人才之間,缺少高效的鏈接能力。
因此智慧化園區+產業服務能力,最終將會是兩者之間的橋梁,也是利用平臺+服務,提升政府與企業的協同效率,提升產業經濟發展效益,提現最終的服務價值。
三、產業園區業務模式下的價值傳播鏈:
只有我們充分認知了產業園區的業務運營原理,我們討論智慧園區的建設,才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我們才能回答,投入物聯網IOT和各種智慧化管理應用,背后真正要實現的是什么。
本文由 @十六年產品老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做園區的小伙伴們,有沒有群啊
有群嗎
有群嗎?
寫的太好了,牛人!
給力,還想多了解園區知識。如果篇幅能在衍生下去就好了哈哈哈哈
有聯系方式嗎,想和您交流溝通一下。
dujx1981 微信
老師有群嗎,我們想加一下
謝謝前輩,提供了一個思考園區需求的起點
寫得什么很棒!請問有什么智慧園區的學習資料推薦嗎!非常感謝!
其實國內這塊做的好的不多,形成系統性經驗的材料更少。后面有時間會持續編寫一些
請教一下,“標準化AMS業務模式”中AMS的全稱是什么呢?Assets Management System?
對的,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