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研究 | 音頻生意之謎:生于美國為播客,生于中國為知識付費

0 評論 3906 瀏覽 15 收藏 28 分鐘

編輯導讀:地鐵上、圖書館、人行道上,隨處可見戴著耳機的人,你問他們都在聽什么,他們可能會告訴你在聽音樂、在聽小說、在聽課程等等。如今,音頻生意備受投資者青睞,市面上各種音頻APP層出不窮。同樣是音頻形態,美國和中國的市場卻表現出很大的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發?

在紐約,隨機問一個戴著耳機的美國人,在聽什么,ta的回答更可能是:我在聽podcast(播客)。

在北京,隨機問一個戴耳機、不看電子設備屏幕的中國人,在聽什么,ta 的回答可能是:我在聽某門音頻課程。

這是音頻落地在美中的差異。

在美國,音頻生意,做成了podcast 播客;在中國,播客仍“遙遙未期”之時,音頻形態的知識付費,做得頗為“風生水起”、遠超海外(本文提及的音頻商業化,不提及音樂產品)。

同一媒介,美中卻存在明顯差異的商業方向,這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當下格局如何?覆蓋了很大比例消費者的美國播客市場,它的產品模式,能給國內知識付費為主的音頻商業探索,哪些參考?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拆解其中奧秘,希望能給音頻知識付費創業者、從業者,以及關注跨界創新的朋友們一些啟發。

一、美國的音頻商業化:播客podcast

1.1 被資本關注的播客

2016年450萬美元被收購的播客工具Stitcher,2020年再度被售出,但這一次它的作價超過了3億美元,4年間市場價格“暴漲”至原來的66倍。這個定價背后,是對Stitcher近年用戶數據的增長、營收潛力,以及Stitcher所在播客市場的認可。

發起收購方是美國SiriusXM廣播公司,后者為美國提供衛星廣播、在線廣播音頻服務,服務場景覆蓋:車上、家里、船舶、飛機與其他商業服務,收費以年月訂閱付費模式?,F在SiriusXM市值約為256億美元。

SiriusXM的產品實例:按月訂閱,支持多種場景、多個頻道的音頻廣播。

SiriusXM作為收購方,可以說是傳統媒介大公司,對新興音頻公司介入的一個典型案例。此外,不僅是SiriusXM收購Stitcher,音頻媒介發展起來的播客商業公司,已經有數個其他“大額”收購事件達成:

市值470億美元的數字音樂服務商Spotify,進軍播客領域,連續收購三家頭部播客公司:

  1. 2.25億美元收購了Gimlet Media,后者是一家美國top播客生產商。
  2. 1億美元收購Parcast,一家以創作系列神秘、科幻和歷史音頻節目出名的播客生產商。
  3. 1.1億美元價格收購了Anchor FM,這是一家生產播客商以及分發商,它的定位是幫助播客愛好者、個人更簡易完成播客創作。

蘋果、Google等巨頭公司以及音視頻大公司也有以千萬美元以上量級收購的案例。

這些密集的收購案例,意味著播客產業,在商業化能力或者在探索商業可能性上,正在備受傳統巨頭、行業資本的關注。

1.2 市場增長

更具體來看,近年播客podcast的市場增長情況。在重要的變現方式——廣告上,2019年播客收入增長比例為48%。如果按照這個增速作為年復合增長率,不到十年播客產業即便在廣告的收入,也將可能超過500億美元。如果中途有一些“突變”事件,促進了整個播客產業的前進,那么這個預期市場規模的達成會更快到來。

至2019年,美國已經有達51%國民聽過播客(國內音頻產品使用率的29%)。1/4的美國人,每周聽過播客音頻。這可以說是一個非?!案哳l”、覆蓋人數比例非常大的內容。

1.3 作為無線電臺的“下一代”:播客起源與當下特征

播客(podcast)這個音頻產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s,當時就是音頻形式的博客(blog),音樂與對話音頻可以通過數字軟件的形式上傳,廣播電臺可以通過軟件分發音頻。在后來,包括Audioblog.com、蘋果公司、同期越來越多的播客工具參與者推動下,以及供給端優質內容愈加豐富,自2014年后的不乏“爆品”,推動了大量C端對播客音頻的關注。

播客可以說是自廣播電臺之后,“新一代”音頻媒介產品,它對比傳統廣播電臺的差異/特征在于:供給端的去中心(對應是多元參與者、多元內容的可能),隨時播放的便捷性。

當下,典型播客的主要形式是:

“播客系列通常包含一個或多個經常主持人,他們討論有關特定主題或當前事件。

播客中的討論和內容,從精心編寫的腳本到完全即興創作的不等。

內容范圍,涉及從科學研究到生活、新聞的各個方面?!?/p>

二、中國的音頻商業化:知識付費

自2006年,播客曾被“納入國內市場的關注范疇”。但是直到當下,很難說中國的播客產業發展成熟度,能達到美國的程度。在商業化變現能力上亦然。有意思的是,音頻媒介,播客的商業化在國內“未得結果”,但在2016前后開始,在知識付費產品上,音頻媒介完成了商業化“逆襲”。

國內的這些頭部公司,還一度成為美國資本方關注的標的,比如早期投過Facebook、Twitter、Goupon等巨頭公司的投資機構A16Z,他們在探討如何投資播客產業時,拿中國的頭部公司作為研究標的。

回到當下,中美音頻媒介形成的商業產品:播客vs知識付費。

兩者較為明顯的區別在:內容表達方式、內容領域、創作中心化程度。

如上已有所以及,在美國,音頻媒介的播客:

  • 形式上,更多是兩人對話、多人主持欄目,錄制為主。
  • 內容品類上,主要在社會與文化,商業,喜劇,健康,新聞與政治、故事等等。
  • 播客的內容制作,多元化,兼具PGC、PUGC、UGC。參與者既有傳統的廣播電視臺、電臺專業媒體,垂直的音頻內容制造商,也有靈活的創作團隊、行業專家、個體IP。

在中國,音頻媒介的商業化,有兩種方向,一種是我們在本文重點提及的“知識付費”音頻產品;另一種是以電臺形式,獲得打賞收益。

更具體來看,在國內商業化程度最高的音頻產品,知識付費。

  • 形式上,以主講人獨立音頻錄制。
  • 內容上,更多是專業領域的知識拆解或者聽書。
  • 內容制作,更多是PGC、PUGC。由一個商業平臺,自上而下組織、并體系化創作。比如自上而下生產專業知識音頻產品(課程、聽書等等)為主的得到和喜馬拉雅。

至于另一種形式:直播、錄播音頻電臺,以上面提到的荔枝FM為例,更多是情感、小說、書評類UGC內容。

三、為什么在美國做成了播客,在中國做成了知識付費?

任何市場的形成,由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共同推進的,才能最終形成交易市場。在音頻商業市場的形成上,來看供給端和需求端如何。

在追溯原因的過程中,也來看看,在美國商業化進相對成熟的音頻播客,能給國內音頻商業化的知識付費哪些參考。

3.1 供給端

人才在哪,哪里就有創造的可能性。

從人才供給端,美國早期的播客參與者,除了“極客式”個人(2004前后,美國最早期的“播客工具”,正是由技術工程師業余研發的;創作者、收聽的用戶,均是當時前沿的early adopter),還有專業媒體、廣播電臺從無線電臺到數字化平臺的轉移。

而在中國,專業媒體的參與者,轉移到知識付費(以及在線教育課程)領域較多。比如頭部公司的得到,它的創始人原是央視主持人。少年得到的創始人張泉靈,樊登讀書的樊登,巴九靈的吳曉波等頭部公司創始人,均在專業媒體(電視頻道、專業紙媒等等)任職。

除了人才走向的差異,更有變現能力與資本選擇。任何新興賽道的公司,要擴展影響力和推動消費者受眾,在內,需要形成相對健康的變現途徑,因此獲得持續擴張的能力。在外,如果有資本加持,那么它們的進程會更快。

在美國,播客在早期,最早就有蘋果公司,一家現金流充足的頭部公司的參與,在內,即便播客業務沒有即時現金回報,也有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2014年蘋果公司斥資3000萬美元收購一家播客公司。這家巨頭公司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引起資本界對播客產業的關注。后來美國的播客初創公司,也獲得了出現了亮眼的融資與被收購案例(如本文開頭所提)。這是資本對美國播客產業進展的推動。

在中國,播客初創團隊,受資本界的關注度,“遠不如”可以直接產生現金流的音頻知識付費領域。與之對應的是,是資本對后者的投入更高,也正向推動了知識付費產業的進程。

總體來看,當下美國已形成相對頭部的公司版圖:

以三類參與者為主,第一類是基礎設施型公司。比如提供硬件與軟件的蘋果公司,它旗下的Apple Podcasts,App Annie數據推算,Apple Podcasts在美國的每月活躍用戶為2700萬。

第二類是,許多有大量粉絲受眾的媒體和技術公司,比如上面提及的Spotify,Pandora和iHeartRadio。

第三類是長尾的播客app和生產商。這些由初創企業和小型團隊組成。

在中國,則是音頻形態的知識付費供給端,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頭部公司版圖。

如下:

數據整理自:格隆匯

特征上文已有所提及,不再展開。

3.2 需求端

豐富的供給端之所以得以持續發展,消費者端的需求是基礎。

美國:

那么在美國的播客,誰在聽眾?他們為什么選擇播客這種音頻產品、愿意將注意力和時間投入其中?

誰在聽?

除了上文已提到的美國已超過一半的個體,聽過播客,其他關于播客用戶特征的數據包括:

  • 青年是主體。18~44歲以下,占比67%。
  • 收入水平相對高。與不收聽播客的用戶相比,年收入在25萬美金及以上的比例高45%。

在看到這兩個特征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市場上,任何后來得以擴展的創新產品和方向。它們由年輕人作為主要的“倡議者、推動者”,他們愿意接受創新產品及其風險。且這類早期接受創新產品的消費者中,不乏有相對良好經濟基礎者。

什么場景收聽播客?

休閑、出行、工作,遍布了美國人幾乎所有日常場景。最密集還是在家中,休閑時間。這種密集度,無異于目前中國消費者對短視頻等視頻媒介的選擇。

聽什么?

“社會與文化”是美國播客中,最受歡迎的內容類型,其后是商業,喜劇,新聞與政治和健康??梢钥吹?,相對而言,美國消費者對播客內容的需求,既延續了傳統公共廣播的專業領域(新聞與政治、商業等),也覆蓋更廣泛的文娛、健康等。

與美國的消費群體相比,再來看,中國音頻知識付費的用戶畫像如何?

中國:

誰在聽?

根據數據服務商艾媒調研,國內的音頻平臺用戶,90后,即30歲及以下用戶為主,占比52%。大學學歷占比59%,相對而言受教育水平較高??傮w而言,與美國播客的用戶特征大致相似。

聽的場景是什么?

同樣參考艾媒的調研數據,國內用戶主要在吃飯休息、入睡前、戶外運動、居家休息、通勤路上等等,多種場景均有收聽行為。多場景收聽,與美國的播客也是相似的。

聽什么?

包括音頻在內的整個知識付費行業,對于中國用戶而言,付費的目的在于“專業學習所需、自身發展、提高經濟收入、增加知識面”等等,有清晰的目標要求。

這些目標要求,在學習層面更集中在:文化、親子、成長、財經等相對通識的付費內容上。這些品類的需求,也可以在知識付費相對頭部的公司數據反映出來,比如得到app 的熱榜課程,分布在:財經商業、文化、個人等。

從供給端和需求端來看,人才供給、資本的選擇,以及用戶收聽的目的,已經使美中音頻商業化探索上,出現了分叉。

3.3 收入模式差異

美國的播客,收入以廣告為主,去年廣告位播客產業貢獻7億美元,與之對比的是,中國的音頻知識付費,除了廣告,還有非常重要的課程收入、訂閱付費、交易(打賞)傭金等多元方式。同樣以得到為例,它2019年確認營收超過一半來自線上知識付費(課程)業務,其他收入來源還包括線下課程,線上電商交易等。

不僅是相對輕模式的音頻知識付費,中國市場當下,與知識、教育學習產品包括相對重模式的線上線下課程服務,具備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用戶基數,以及最大的變現潛力。也因此使得中國,在近十年,成為全球一級市場教育投融資最高的國家。

美國音頻商業化的下一步?對于中國音頻知識付費,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切入點?

四、美國音頻商業化的下一步

播客更專業的平臺應用、垂類內容創作商、與創作服務公司。

從單向的音頻節目,到多向的語音社交。

A16Z投資機構,在《Investing in the Podcast Ecosystem in 2019》一文中,曾系統分享過對播客投資的思考。文章中,提到:美國播客的創投方向包括:

4.1 播客應用的優化

比如通過算法、內容呈現或社交信號,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播客;改善內容搜索的方式;或者改善社交功能。

A16Z 的消費者團隊傾向于認為,僅僅依靠更好的發現、推薦等用戶功能,不足以吸引大量的聽眾。因為在音頻應用中,用戶交互的核心是內容本身。

因此垂直的內容方向也有機會。

4.2 內容更加集中

包括教育、有聲讀物、小說、健康養生和健身類型等。

舉幾個例子,Calm 和 Headspace 都是引導式的音頻冥想應用,它們提供免費和付費訂閱的內容,這些內容專屬于平臺。

除了內容本身,兩者都有一些特色,可以幫助用戶進行正念訓練,例如,每日提醒、打卡天數、視覺化內容和視頻等。

在健身類別中,Aaptiv、ClassPass Go 和 MoveWith 可以提供各種類型的音頻健身課程。

這在內容方向分深度、淺度。垂直深層次的內容,可以通過B端獲得營收。廣泛、淺層的內容,面向大量用戶,通過C端變現。

4.3 “送水者”,播客服務商

內容創作者有內容能力,但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存在短板:比如收入變現、影響力擴展。在這些環節,相應的一站式服務商,也是需求所在。

4.4 音頻產品,除了單向傳輸信息的播客,還有音頻社交、互動語音產品

這個方向的語音產品,已有探索的項目。比如今年有獲得億元美元融資的語音社交聊天App,Clubhouse。

Clubhouse允許陌生人根據興趣話題,進入一個語言聊天室,基于主題進行相對專業、關聯度高的討論。聊天室一般是小規模人數。這個早期用戶策略上,類似國內知乎早期的模式,把優質的IP、用戶(比如明星、企業家等)引入。

在2019年,A16Z認為播客仍處于非常早期階段,像黑白電影時期, 他們認為播客的未來,還有類似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影、3D等更高階的商業可能性:

“我們仍然處于播客的「黑白電影」時期?!?/p>

五、對比美國音頻播客商業化,國內音頻知識付費,有哪些方向參考?

中國的音頻知識付費市場,自2016年至今,已經發展出相對亮眼的公司,甚至總體市場規模超過了美國的播客,如果說后者有參考借鑒的地方,那它們更多分布在產品模式和方向上。

垂直的內容。當下中國的音頻知識付費公司,更多覆蓋綜合品類內容,垂直行業,比如成長、商業、金融、農業、健康等垂類平臺,從淺度到深度。

“送水者”,一站式服務商,面向中長尾的知識創作者與公司。

一個足夠豐富的知識生態,不僅需要頭部IP、頂級流量參與,更有多元的供給端、IP參與,以保持生態長期的活力。

在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公司,我們可以看到頭部IP,與機構達成合作,生產知識內容,獲得除內容外的一站式支持。而在中國,事實上有大量的中長尾知識創作者,有供給的動力——有大量知識IP、創作者在B站、視頻號、快手、抖音,但是這些創作者在外部難有額外的扶持。

互動、交互的探索。正如美國音頻、語音媒介的商業化,正在從單向音頻輸出,到雙向、多向互動的社交產品。國內的知識付費產品,如果說得到、喜馬拉雅等是單向的知識音頻供給端,雙向、多向互動的知識音頻、語音工具,是創新的方向。

至于音頻知識付費的應用,受益于國內搜索商業化(電商、短視頻)與人才的成熟,個性化呈現、易于搜索等在知識付費平臺,也有較為成熟的落地。因此對比其美國播客技術應用優化,仍有探索空間,國內這個方向的空間收窄。

六、最后

我們在談美國播客、中國音頻知識付費時,這些內容的傳輸,都是通過聲音、口頭表述的形式完成。這是它們最大的共同點。

聲音,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記錄媒介。它在沒有體系化文字以前的數十萬甚至千萬年前,就承載著事件、歷史的記憶功能??诳谙鄠?、口頭講述,使一些事件記憶,得以留在極少數個體那里。

不僅在歷史上與人類有更深的淵源,聲音更是當下重要的信息傳輸媒介。因為能聽懂的人,比識字的人多。且對于大多數人們來說,自小接受教育的方式,也是聲音信息的接收,無論是家庭教育(聽家長的話)還是課堂上的教師傳授(聽老師的話)。因此用人類最開始的信息傳送、交流媒介(音頻、聲音),從根本上降低了知識、信息接收的門檻。

得益于工業技術、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聲音的傳達有了突破性跨越:不限于線下面對面的形式。上個世紀是公共廣播通過錄音機,將時事、政治新聞傳達到大眾。到了新的21世紀,是更便捷靈活的音頻商業產品。比如美國的播客,在中國是音頻版本的各類知識產品。

放到更大的維度,不妨再想一想,世界安靜下來的時間,被重新激活的最古老媒介,在每個人的耳邊,理論上能創造多大市場?與當下熱火朝天的視覺媒介(圖文、視頻)相比,包括(知識、播客等等)當下的市場規模是否只是一個起點?

參考資料:

《Investing in the Podcast Ecosystem in 2019》,https://a16z.com/2019/05/23/podcast-ecosystem-investing-2019/,A16Z,2019

口頭敘事傳統的意義與作用,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283&Page=1,中國社科院,2008

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鑒中的作用,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1905/25/WS5ce9076aa310e7f8b157eb1e.html,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民族報,2019

#專欄作家#

何沛寬;微信公眾號:在線edu指南匯(ID:zaixianEdu20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主看在線教育,關注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模式,務實的經營方法與工具,以及創業者認知。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