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京東為什么需要購物車?

1 評論 8558 瀏覽 42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與拼多多天生沒有購物車功能相比,京東、淘寶等購物軟件從一上線就有購物車功能。購物車功能對京東來說,具有什么作用呢?未來京東還需要購物車嗎?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購物車的前世今生,為我們解答了京東為什么需要購物車。

大家都知道,拼多多一開始是沒有購物車的,當然現在也還沒有,只有「商品收藏」提供類似購物車的合并支付功能。

而京東仿佛一生下來就有購物車,曾經是用戶下單的必經之路(以前京東的商品詳情頁沒有「立即購買」按鈕,所有的商品都得先加入購物車才能結算下單),現在也是京東APP核心tab入口之一,肩負大盤轉化的重任。

為什么購物車對京東如此重要?未來京東還需要購物車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購物車的前世今生。

一、購物車的誕生

線下場景是有購物車的,大家去大型商超購物時,往往在入口會推著空購物車一路邊逛邊挑,最后推著去收銀臺結賬;而如果是去小賣部便利店,卻沒有購物車,人們來就是買瓶水買包煙,隨手拿上就走。

由此可見,購物車的核心能力是“合并支付”,解決的是多件商品同時支付的問題。

除了合并支付之外,一個大大的購物車會方便用戶在超市閑逛時隨手放入感興趣的商品,這些商品不一定真的會買,可能會多放入幾種類似的品種,最后選中心儀的一種來結賬,其他的就放棄結算。

這引申出購物車的另一大核心能力“商品存儲”,為的是方便用戶對比商品,更好決策。

到了京東這個線上超級購物中心,購物車不僅延續著線下已有的合并支付和商品存儲功能,在線上場景中還背負著更重要的意義。

二、購物車對貨架式電商的意義

貨架式電商是指用戶帶著明確的購物訴求,像在線下超市購物一樣,直奔商品所在的貨架區域進行購買。

京東就是典型的貨架式電商,尤其是早期的京東,購物群體以男性為主,銷售品類是3C電子書籍百貨等標品,此時人均停留時長是很短的,大家來了京東之后直接搜索、商詳、加車、結算,兩分鐘完事,就等著京東小哥送貨上門。

那么像京東這樣自營起家的電商,在擴張發展過程中有什么痛點呢?

看看GMV和凈利潤這兩個指標就好,前者代表電商的增速,GMV增速越快,成長性越好,這個階段拿虧損換規模,有投資人給你出錢;到了后面增速放緩,企業進入成熟階段,投資人就要看凈利潤了,能長期掙錢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嘛。

先說GMV,拆開來看:

GMV=用戶數*單次客單價*購買頻次=用戶數*生命周期購買力

用戶的購買力或者客單價對GMV影響很大。

從宏觀上講,京東前期從3C拓展到大家電,到后面做百貨、做生鮮、做美妝、做服飾,一次次拓展品類,就是為了提升用戶在京東平臺上的購買力。

原來在京東只買手機,平均一年花2000,現在手機、空調、護膚品都在京東上買,一年就得花10000。而從微觀上看,提升單次客單價的主要陣地就在購物車,核心抓手是優惠和促銷:

三、購物車決定了用戶的促銷體驗

不浮夸地說,京東的促銷和優惠可能是所有電商平臺里最為復雜的。

首先,京東是自營起家的電商,自采自銷自配送,所以需要滿足一定門檻才能免運費,于是京東多了別家電商沒有的湊運費促銷。

其次,所有的京東自營商品都放在“JD 京東自營”一家店鋪下,在這樣巨大的自營sku體量下,一級促銷類型有滿額、滿件、滿贈、滿減送、換購,二級促銷有跨品類、跨店鋪、單梯度、多梯度、每滿減、每滿折、每滿贈等等,非常復雜。

促銷類型特別多,每個sku下面還可以同時生效多個促銷,在大促的時候算促銷、湊促銷真的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客單價而服務。

舉個例子:

這京東買了一桶食用油80塊,為了免運費,又買了些廚房調料湊到了100,客單價提升25%;此時突然發現湊運費的醬油買二贈一,心里癢干脆一塊下單客單價到了120,提升50%。

最后看到京東生鮮正在打折,搶優惠券滿299-150,湊到300出頭打完折實付160,客單價提升100%。

上面的流程映射到用戶的APP操作如下:

家里沒油了,打開京東進入購物車,發現之前加車的食用油降價了五塊,準備下單,但不想付運費,點擊購物車的“湊運費”入口,選中一個20塊錢的醬油,湊到100。

返回購物車,發現醬油上又提示買二贈一,于是點擊進入醬油商詳,看了下不僅有這個優惠,還可以領299-150的優惠券,于是領券湊單結算一氣呵成,心滿意足關掉京東APP。

不難發現, 用戶的湊單的動機和行為,以及整個湊單過程的體驗(湊單體驗決定了用戶湊單的成功率,影響下單轉化)都發生在購物車這個場景,購物車為湊單而服務,為提升客單價而服務。

四、購物車是購物需求的緩沖區

京東的促銷這么強勢,購物車的存在就顯得異常重要,因為需要購物車來調節和緩沖用戶和促銷之間的直接交互。

如果把用戶日常的消費需求比作河流的話,那購物車就是河上的湖泊和大壩,配合大促來管理調節用戶一年到頭的消費需求。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

首先在空間上,購物車就是為了解決用戶需求不均勻的產品方案,用戶不會一次一件地買,而是有時候買幾件、有時候買一件,但有了購物車之后每次都是支付一次。

在時間上,由于促銷(比如雙十一、618)等原因,帶來價格的不均勻,進而使得用戶的需求也變得不均勻起來,此時就需要購物車這樣的產品,能把用戶長時間積累的需求存儲起來,在大促時一次釋放。

舉個例子:用戶的手機買了兩年該換了,此時是五月中旬,很自然用戶就會想到再等等,等到618大促時,降降價、打打折再搶搶券,會比現在直接買劃算不少;于是就會先去各自種草、商詳瀏覽,加購物車;等到大促之時,再決策拔草。

如果沒有促銷帶來的價格變化,用戶需求是均勻的話,就不太需要購物車來積累需求來,比如拼多多就是通過百億補貼來使得商品價格穩定,用戶隨時來買都是最低價,自然不用加入購物車觀察價格。

五、小結

在可預見的未來,京東這類貨架式電商依舊需要購物車現有的核心能力:存儲商品直至促銷,提供合并支付的能力并提升湊單體驗。

而購物車還是會一如既往兩步走:一邊服務好大促,做好促銷決策;一邊提升操作體驗,提升購物轉化。

 

作者:陳才源,京東產品管培生,公眾號:陳才源

本文由 @陳才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那為什么山姆,七鮮,盒馬必須通過加車才能下單,不能直接下單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