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產品或將成為在線教育的爆發點?
目前教育行業的受眾群體對于互聯網的敏感度和接收度都要高于醫療行業,對于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和適應性要更好些,再者教育行業積聚的矛盾和行業特殊性不至于醫療那么嚴峻,給探索者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去做產品、完善產品。
一、互聯網用戶概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升級,加上運營商對于4G的大力投入,WiFi熱點覆蓋的不斷提升、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的不斷完善,給我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網民規模與手機網民規模逐年擴大,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分析專題報告》,2016年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將超過8億,而且用戶的活躍度和粘性均有所提升,同比2015年上半年,人均月打開次數與使用時長均提升了將近20%。但用戶規模的逐年擴大的同時其的增長速度也在逐漸放緩,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用戶規模增長的同時,用戶特征也在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改變,當前主要呈現以下趨勢:男女比例日趨平衡;用戶年齡層日趨年輕化;用戶群體向低級別地區下沉,進一步覆蓋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層級中的中等學歷用戶日漸增多;社會群體中學生用戶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方面的中高收入用戶也在提升。
二、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現狀
1. 市場概況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對教育行業的大量投入,以及資本市場上騰訊、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的涉足,互聯網教育資本市場發展十分迅速。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超過1700億元,預計2016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2260億元,而到2018年更是將達到3510億元。
而資本市場的不斷融入、網絡移動化的不斷完善和移動教育產品的日漸成熟,移動教育市場的用戶群體也日漸龐大。2014年中國移動教育市場用戶規模達到1.71億人,2015年中國移動教育市場用戶規模達到了2.49億人,增長率為45.6%,其中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主要增長區。
2. 產品介紹
2013年的爆發性增長后,市場增速減緩,開始進入細分領域競爭的局面,各細分領域將開始商業模式的探索,在持續深化的同時也將面臨劇烈震蕩調整,有效的商業模型將成為當前部分已相對成熟企業最重要的目標。目前的產業鏈主要是:傳統教育機構向移動端方向發展,如新東方;教育機構/學校等以進駐或提供內容的方式進行平臺化或催生工具應用類產品。
目前產品類別和比重為:學前教育(7.3%)、高等教育(3.9%)、教育平臺(2.5%)、職業技能培訓(16.7%)、輔助學習工具(18.2%)、語言學習(29.1%)和K12(22.3%)七大類。其中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受制于受眾群體相對較少和年齡的原因導致產品數量較少,而教育平臺類對運營和資源內容的要求則相對較高,使得產品較少,基本就是網易公開課、騰訊課堂以及百度傳課為大眾所知。
語言學習、輔助工具以及職業培訓類更多的是因為現在社會發現現狀要求人們在職業發展中盡可能的快速掌握多項技能本領,因此產品眾多,競爭激烈。
K12在于受眾群體龐大,且是目前來說教育矛盾的聚焦關鍵點,更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點,因此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產品數量更多。其中以猿題庫、小猿搜題最為典型突出。2016 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將上演行業大整合,而K12或將成為在線教育的爆發點。
三、K12教育
1.概況
K12教育在我國指的是從幼兒園到高中期間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基本上就等同于國家逐漸在擴大的地域范圍和涵蓋時間的義務教育。這段時間接受的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和社會的聚焦點之一。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其模式逐漸無法適應社會需要,矛盾日漸嚴峻,迫切需要進行改革以調節社會矛盾,跟上時代發展。
我認為當前的聚焦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應試教育模式逐漸無法適應社會需要
社會發展要求教育開展更多強調獨立性、創新性、動手能力等注重過程的能力培養和個人興趣特長的發展。
(2)教育資源不協調
雖然我國基本實現全國九年的義務教育。但是師資的數量和質量都存在的嚴重的失衡,教育隊伍嚴重不足和素質的參差不齊導致難以協調老師資源,這迫切要求對師資隊伍的擴大和提升,并提供更加靈活的方式去協調資源的分布。
(3)教育負擔太重
對于教育中的老師、學生、家長都存在著極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為了提高學校和學生水平,老師被迫要求學生完成更多任務,學生迫于升學、成績等不斷完成更多任務,家長為了照顧學生配合學校教育被迫耗費更多時間精力陪伴孩子。
(4)對學生心理和精神的教育缺失
當前社會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學生賬面成績和能力培養上,缺乏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銜接口,導致學生“為了學而學”,無法理解教育的本質意義,心理素質和精神力都存在極大隱患,容易出現厭煩、脆弱、焦慮、迷茫等負面情緒且難以調節恢復。
(5)教育參與方信息不協調,難以換位思考開展教育
教育中缺乏一條線和一套方法將老師、學生、家長串聯起來,無法理解各自的位置和心理精神特征進行交流溝通。比如老師家長在輔導學生時不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輔導,而學生難以理解,教育效果嚴重弱化。
2.產品分析
目前K12教育產品解決的對象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主要的產品類型是工具類和平臺類。其中平臺類主要是以網校為平臺,建立一個連接老師、學生和家長的互動平臺。這類平臺目前尚難以起到溝通三方的互動的作用,達到三方信息彼此互通,促進互相了解的程度,更多是建立在監督作業完成、成績情況、消息通知等的基礎上去構建的。而工具類的多是題庫模式和在線答疑,如小猿搜題、作業幫等。這類產品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沒有減輕學生本身的學習負擔,甚至會因為注意的分散反而產生副作用。
就目前階段而言,這些產品受困于當前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社會現狀,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對付應試教育的工具存在,就類似于從以前教室都是黑板寫字教學變成多媒體教室,試圖提高各方的效率,以便緩解應試教育的中各方的矛盾。但我認為很難說真的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的工作負擔有多大幫助,甚至某種程度對當前學生的學習和家長老師的輔導教育產生負面影響。
3.我眼中的K12產品
(1)現階段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但應該強調引導性和方法論,弱化結果論。
因為當前是教育模式轉型的初始階段,應該存在一個過渡,為適合中國的教育模式逐步去改變。我認為現在的產品很多其實就是把原本書上的答案搬到網絡上,最大的好處不過是方便了,但是更多的使用手機電腦也增加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過程打斷的隱憂。
因此我們的教育產品應該運用互聯網盡可能屏蔽其帶來的干擾,提供解答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信息去解答,如何驗證保證掌握了方法,能夠舉一反三。
(2)線下教育成果轉化線上,但不能成為加重學生負擔的產物。
現在最大的一個呼聲是“為學生減負”,在線教育應該是幫助各方將線下教育轉化到線上,提升教育質量,減輕教育負擔,節省教育資源。但是因為資本市場的過熱和在線教育的迫切性,導致目前大多產品實際上讓學生線下任務完成后還要完成線上任務,這無疑導致各方負擔加重。
因此我們應該思考根據現狀拆解教育任務,將符合現階段教育水平、技術水平、用戶習慣等的產品真正轉化到線上。比如作業的布置完成和批復可以在線上完成,運用技術控制學生離開界面次數、完成時間、老師批復內容和時間等。來提高作業這個環節的效率,緩解它的負擔。
(3)提供一個互相了解的渠道,增加學生、老師和家長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
教育各方職責位置、年齡層、社會背景的差異導致想法差距很大,對教育的角度也不一致,難以理解各自的思維行為,容易產生矛盾。但是目前的產品沒有讓各自了解彼此想法,促進各方之間的平等溝通。
比如通過在線教育,我們能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質量、解法、成績的變化情況等等,再輔以提供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心智變化等信息。能讓老師和家長更了解學生,更加有針對性的提供更好的教育。而學生也能根據老師家長的一些意見方法進行交流改進。同時,應該建立學生之間、家長之間和老師之間對于教育方面的交流分享渠道,讓各方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甚至達到快樂教育、快樂學習的程度。
(4)個性化教育,監控質量靈活調整。
在線教育難免對學生身體上造成一定的傷害,并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手機和電腦的依賴已經達到必需品的程度,這也意味著對視力、脊椎等身體機能產生難以避免的影響,這要求在線教育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時長、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等負責。
比如當學生太長時間的停留就必須通過督促或強制等方式要求學生離開進行活動,當發現任務過多時,提供合理分解的方式或下次任務進行調整以便學生不至于負擔太重,而是在一定壓力下合理成長,并且學習過程盡可能保證學生不受其他因素干擾。
實際上,我認為在線教育和移動醫療很相似。均是國之根本,受政策影響很大,其發展受制于政策的方向;前期資本市場浮躁火爆,各類產品層出不窮,噱頭和形式化嚴重,產品同質化嚴重,實際上也難以起到本質作用,均是傳統模式積聚大量的社會矛盾,迫切需要轉型,但是模式尚不能說十分清晰。
但是目前教育行業的受眾群體對于互聯網的敏感度和接收度都要高于醫療行業,對于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和適應性要更好些,再者教育行業積聚的矛盾和行業特殊性不至于醫療那么嚴峻,給探索者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去做產品、完善產品。相信經過市場浮躁期后,市場很快能夠出現成功的教育產品。
本文由 @產品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贊!
在線K12得到廣泛接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們的負擔很重,在線教育如果是給孩子增加額外負擔,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接受,也會收到排斥。
贊一個!還有個人認為K12產品的轉變的基礎是注重思維過程的教育理念的發展,否則一味看重成績,產品沒有市場,用戶也沒有動力去舍棄簡單的教育工具,而去培養和注重相對復雜的過程,畢竟前者看起來是快速“減負”的方法。
謝謝你的肯定。這是我第一篇寫的文章。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個人覺得在線教育應該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能夠讓學生知道為何而學,如何去學,發揮個人主動性去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