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醫療變現難點及思路
編輯導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看病可以在網上預約,也可以在電商平臺買藥,拓寬了醫療場景。但是,互聯網醫療發展至今,盡管流量有了,變現仍是各大產品的痛點。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在線醫療變現難點及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背景
在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 +”的背景下,隨著醫改的推進落實,關于“互聯網 + 醫療”領域的政策導向也趨于明朗。
2016年3月全國人大發布的“十三五”規劃,提出健康、醫療、互聯網、信息化都將成為“十三五”的重要任務,例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分級診療;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發展遠程醫療等。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首次將有關健康醫療產業的綱要提高至國家層級的戰略,《綱要》明確了對“互聯網 + 醫療”的態度,完善健康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等發展方向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2018年4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
2018年4月28日《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
2018年7月13日《關于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
2018年7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的通知》,文件進一步規范了互聯網診療行為,制定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要求所有互聯網醫院遵照執行。自2018年8月19日起,開展互聯網醫院診療業務,必須完成文件中規定的執業登記申請或設置申請。
2018年11月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其目的在于推進江西省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能力,創新醫療健康服務和監管模式,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便捷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在2018年互聯網醫院被正名并全面復蘇,迎來行業新的的關鍵性節點:地方監管緊急完善,各方積極探索,百花齊放。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于線上互聯網起到了推動作用,2020年2月8日,國家衛健委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優勢,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給了互聯網醫療一個蓬勃向前的動力,全國各地大部分醫院都緊跟思想,開始推進醫院智慧就醫和建設互聯網醫院。
二、醫療變現的難點
所有的商業行為的核心目的即為形成成熟的產品和有穩定的變現模式,互聯網醫療也不例外。但是互聯網醫療成長了數十年,已經有大量的流量,然而變現仍然一直是各大入場企業的痛點。
為什么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變現之路走的這么艱難?究其原因,筆者歸納出主要為以下幾點:
1)醫療行業政策限制
對于醫療行業,政策一直都比較嚴格,為了保障基本就醫需求,保證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是國家對于醫療行業的底線,底線不可觸碰。因此若商業活動有觸碰到患者或者醫生的權益,則開展即會受到限制,無法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
2)醫療資源的稀缺性
所有的資源都呈金字塔結構,越好的資源越是占據金字塔頂端,頂尖醫療資源在整體醫療資源中占比較小,然而現實是80%的看診需求都想找這20%的優質醫療資源,優質醫療資源在市場上的供小于求,造成了醫院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
3)線下運營的局限性
線下運營需要花費對應的人力成本,不僅僅是這樣,針對于院內的線下運營,分寸感的把握也非常重要。院內運營需直接面對來院患者及患者家屬,也需要直接面對一線的醫生,如何平衡對應方的關系,又加強自身的宣傳效果,需要思考,同時,因為是在院內運營,也需要遵守院內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相應的規章制度辦事,不能逾矩。
三、變現的幾種方式
針對以上變現難點,結合目前世面上已有的幾種主流商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式,然而每種方式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1. 針對患者
1)線上健康咨詢
縱觀市面上大部分健康醫療類產品,健康咨詢都或多或少的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醫生使用自己的閑暇服務更多的患者,患者也可省下前往醫院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咨詢一些健康問題。
但是,就健康咨詢本身來說,本身就是一個低頻率的需求,患者在使用此類服務時,關注點主要是接診時間的長短,提供服務的醫生的知名度,抑或是醫生回復速度的快慢,當平臺上的醫療資源體量做起來之后,每個醫療資源帶來的患者流量就會增加,進而提升平臺的咨詢量。
因此健康咨詢業務可持續的原因:
- 平臺已在患者心中有公信力,患者會在有此類需求時想到本平臺;
- 醫生資源優秀,患者在有此類需求時,且對醫生資源有要求時,會優先使用該優質醫療資源所在的平臺進行咨詢;
- 平臺可提供滿足患者需求的咨詢類目,例如快速接診抑或是電話/視頻等功能性咨詢。
2)慢病服務及其衍生服務
全球范圍內,慢性病高發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慢性病患者高達3億,慢性病的防治迫在眉睫。慢性病需要持續對患者進行生物醫學的檢測、用藥,監督患者執行醫囑,以及心理干預。
慢性病健康管理,將傳統的線下的隨訪模式和新興的互聯網醫療模式相結合,可以加入例如線上復診,線上檢查檢驗開具,線下復診預約,康復/用藥/營養指導,聯合一些患者使用的可穿戴設備,更能高效的收集患者數據,為后續的治療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3)知識付費
醫生為患者進行對疾病的科普,手術的科普,或者是術后的康復科普等等,有相關需求的患者可自行付費購買,部分kol醫生也可發起線下講座等服務,需投入較大的運營成本。
4)會員模式
引進會員概念,區分會員等級,為會員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也可引流平臺上的其他業務。
2. 針對醫生
1)醫生學習課程
平臺與醫院或者相關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醫生可使用平臺進行學習,自行報名參與相關課程。
2)醫生之間相互學習
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高年資醫生的經驗或者學術分享,低年資醫生可以自行學習。
對平臺的醫療資源的數據及醫療資源的等級有要求,平臺需先積累自身的醫療資源。
3. 針對醫院
1)信息化系統的搭建
大力推進信息化的今天,院內信息化系統的普及,例如his,pacs,lis等系統已經得到了普及,其他更強專業性的影像平臺,遠程平臺等專業性較強的系統,也是醫院有采購意愿的。
此類信息化系統的技術壁壘較高,在相關領域的同類競爭少,有天然的優勢。
2)智慧醫院以及互聯網醫院建設
國家大力推行智慧醫院的建設,并把智慧醫院的相關功能放入了評定醫院等級的標準中,相關企業可以此為切入點,拿下醫院建設智慧就醫的項目。同時,2020年初觸不及防的疫情,被動地推動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速度,為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并參與運營分成,也是目前可穩定變現的模式。
四、總結
歸根到底,互聯網醫療的核心競爭力還是醫療資源,醫療資源可以帶來大批穩定的患者,也有良好的口碑背書。但皇帝互聯網醫療行為和和用戶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行為相比,低頻,非標準化,互聯網特性并不強,不具備傳統互聯網產品爆發性成長的機會。
隨著互聯網醫療政策的逐漸放開,整個流程由輕變重,ai技術也開始試水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療從業者也從C端思維轉向B端思維,如何更好的使用已有的醫療資源,才是真正可以做到成功變現的途徑。
本文由@卉子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1、拋開變現,盈利的途徑還是藥品的售賣,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非醫鹿)的盈利主要都是藥品的收入
2、變現還有一個是在合規的范圍內的數據變現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是的呢,藥品有資質的話可以大膽做起來~
針對醫生的變現的部分,看起來和互聯網教育、知識付費、社區,沒什么區別啊
我覺得哈,醫療這塊還是對B端才是重點的收入來源,對C端主要是拉流量然后帶動其他消費~個人見解~
問診帶動后續藥品購買、健康服務,這應該是現在大多產品的變現思路吧
對了哈哈哈,大多數產品的變現思路都是這樣的,可能是沒有更好的思路,才趨于同質化了
醫療服務受限太多,而且宣傳運營這塊也是一個難點
雖然政策限制很多,但互聯網公司還是很大膽的。政策還沒出來之前,互聯網問診、開處方就在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