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東南亞,Lazada為何能一騎絕塵
編輯導讀:2012年,Lazada將雙十一帶到東南亞,8年過去了,Lazada的成交額逐漸上升,今年更是全量爆發。在這背后,是東南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本文將對Lazada的發展進行梳理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雙11,是放大鏡,也是試金石。
Lazada從2012年將雙11購物節帶到東南亞,到2020年Lazada雙11全量爆發,僅僅不過八個年頭。八年時間,Lazada雙11成交額逐年上升的背后,更為重要的是東南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對潛力無限的東南亞市場而言,這是一個遠比單純的數字更打動人的故事。
數字當然是重要的。今年雙11,Lazada有超過4000萬用戶和40萬個品牌和商家參與,實現1100萬美元銷售額僅用時100秒,多項數據刷新東南亞電商大促新紀錄。東南亞的天貓——Lazada的品牌商城LazMall,用了不到半天時間就超去年全天成交額,有26個品牌當天的銷售額超過100萬美元,成為全球品牌贏取東南亞市場的一個重要入口。
但還有另外一些數字,更能帶給人信心和憧憬。
比如,在東南亞方興未艾的Lazada直播服務LazLive,僅在11月11日當天瀏覽量就超過1100萬,交易總額同比增長380%。
還有,Lazada今年雙11實現的最長的一次投遞,從印尼亞齊到弗洛勒斯東部,長達5000公里;而中國跨境商家參與Lazada雙11,來自深圳中心倉的首單從創建訂單到從中心倉出庫,僅用時2分鐘。
這一系列數字的背后,是Lazada如今高達8000萬的活躍消費者,以及依托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所打造的完善的自有物流、支付及技術護城河,讓東南亞原本陌生的一切成為可能。
一、LazMall“質變”
東南亞本土品牌和商家深度參與,已成為今年雙11的一大特點。數據顯示,今年雙11在Lazada銷售額超過1萬美元的中小商戶高達8000余家,相比去年翻了一倍。泰國本地潮牌Mitr的一款產品,在第一個小時內銷售額就超過200萬泰銖。首次參加雙11的新加坡薯片品牌Irvins,當天銷售超過平時的50余倍。
“今年Lazada雙11的優異表現,很大程度反映出東南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商家開始轉向線上交易;尤其是今年疫情背景下,東南亞本土零售業的全面數字化趨勢已大大加速?!盠azada集團首席執行官李純對此表示。
同時,近年來,Lazada通過和天貓國際合作,在幫助東南亞本土品牌拓展中國市場上也在不斷向前。這點,印尼高級護發油品牌Ellips應該深有感觸。
Ellips是首個在天貓國際開設旗艦店的東南亞品牌,2019年首次參加雙11,開場12小時總銷售額就超過100萬人民幣。去年11月底的薇婭直播中,該品牌3分鐘銷量破萬,30分鐘銷量破2萬,45分鐘銷售額突破百萬。今年雙11當天銷售超過平時的50余倍,增長非常迅猛。
國貨品牌借助LazMall東南亞市場發力也越發強勁。毋容置疑,Ladaza的出現,搭建出了一個國內外商家高效流通的雙向通道。它不僅幫東南亞本土品牌和商家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也為國內跨境商家,開了一扇通往東南亞市場的窗戶。
綠聯是首個加入LazMall品牌商城的國貨品牌,自2016年入駐后銷售額不斷上漲,深受東南亞消費者喜愛。2019年,綠聯在Lazada整體銷售額增長同比超過100%,在2019年Lazada雙11中,開場10小時就達到2018年整年銷售業績。在今年的雙11中保持持續增長,穩坐跨境消費電子類目三甲榜單,同時獲得了Lazada“2020年度最佳消費者體驗獎“。
談及為何將眼光聚焦東南亞并最終選擇Lazada的原因時,UGREEN綠聯的東南亞線上負責人Vivian說道:“我們對東南亞的國家政策、人口紅利、經濟趨勢,以及對中國品牌的態度、市場需求等方面都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整體市場潛力較為突出;而Lazada作為東南亞TOP線上平臺,加入阿里后其渠道、物流、支付等條件更加成熟,為中國品牌開拓線上市場提供了絕佳機會;再加上我們在天貓、速賣通等阿里系平臺上積累的豐富的運營經驗,因此我們才選擇Lazada作為出海東南亞線上平臺的首選?!?/p>
不僅是綠聯,今年雙11,更多國貨品牌也都在東南亞實現了突破。4月入駐LazMall的國貨美妝品牌完美日記,此次一舉躍居為快消品品牌TOP榜第二位,成為雙11東南亞最受歡迎美妝品牌之一。7月份入駐的國貨運動品牌361度,在雙11前兩個小時即超過東南亞9.9大促活動全天銷售額。而小米、ZANZEA、Cofoe、RockBros等國貨品牌,則分別拿下了各自所在類目的跨境品牌熱賣榜第一,給東南亞消費者帶去更多選擇。
而這背后,是Lazada在完成東南亞數字化“量變”積累后,正在開始加速“質變”,這在其品牌商城LazMall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隨著近年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東南亞向數字經濟轉型的趨勢也在加速。這一背景下,以B2C模式為主的LazMall通過吸納國際和本土品牌入駐,主打正品心智和消費者購物體驗,正順應了東南亞傳統消費生活方式的數字化轉型。
2020年以來,Lazada動作頻頻,從5月份LazMall正式面向品牌型商家開放招商,到8月份Lazada聯合天貓發布“新國貨出海計劃”,再到9月份LazMall啟用全新的品牌形象,增加四大新功能并進行服務升級,為其全球聯動效率大大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迎來了這次雙11的爆發。
二、Lazada的耐心與雄心
由于東南亞顯著的人口優勢和廣闊市場,以及與中國相似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路徑,近年來,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紛紛在東南亞布局電商及相關業務,其中尤以阿里的Lazada和騰訊投資的Shopee表現最為亮眼。
不過,在出海方式上,阿里、騰訊各不相同。騰訊主要是資本賦能,讓Shopee在原基礎上進行“橫向擴規模”,模式較輕。而阿里通過資本、技術、生態等打包輸出,以Lazada為支點,從電商系統、物流和支付等進行電商基礎設施重塑的“高舉高打”,模式相對較重。
選擇輕模式前期會輕松一些,但護城河較淺、天花板相對較低。而選擇重模式,會帶來較深的護城河和較高的天花板。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在APP本地化運營上,Shopee選擇在不同東南亞國家采用不同APP,Lazada選擇在不同國家采用同一APP,但可以切換不同國家,智能展現不同內容。
“螳螂財經”認為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種偷懶的“本地化”,并不能給當地業務帶來增量,后者則在堅持本地化的同時,做了乘法。
李敏鎬成為Lazada首位區域品牌大使,在今年的雙11購物節亮相
顯而易見,Lazada無疑著眼長遠,同時也需要更大的耐心。
以物流為例。目前Lazada在東南亞6國17個城市建立至少30個倉庫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心,并在東南亞六國超過3000個自提點,覆蓋東南亞70%-80%的人群,成為當地覆蓋最廣的物流網絡,幾乎可配送東南亞六國幾乎任何一個海島和漁村。
這讓Lazada今年雙11,能將超15個倉庫、400個履約中心和樞紐、40,000名倉庫和物流員工以及45個物流合作伙伴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確保了消費者大促期間的物流體驗。隨便舉個例子,在雙11早上8時30分,跨境商家第一筆訂單成功就被送達東南亞消費者手中。而Lazada今年最長的一次投遞,是從印尼亞齊到弗洛勒斯東部,長達5000公里。
如今Ladaza在新加坡、雅加達等首都城市已經實現當日達,其它城市至少三日達;在越南基本做到了次日達,這大大提高了購物體驗。而憑借物流優勢,Lazada在東南亞首創了“貨到付款”的現金支付方式,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貨到付款服務網絡。
這些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眾多商家加入。目前福布斯全球最具價值消費品牌榜上超80%的品牌已經入駐LazMall,入駐品牌總數超18000個。今年雙11 Lazada更是集結了400,000個品牌及商家,成為東南亞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和國貨品牌進軍東南亞市場的首選站。
依托Lazada建立的物流、支付以及運營基礎,進一步賦能溢出到新零售領域,并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
如新加坡Marina Square購物中心,已有超過30家店鋪在在Lazada上開設線上門店;印度尼西亞Pakuwon開發集團也將旗下三家商城超100個商家引入Lazada開展線上業務;曼谷地標性購物廣場暹羅中心。曼谷地標性購物廣場暹羅中心與Lazada合作,將大約40個商家引入線上等等。
可見,從新電商到新零售,Lazada助推東南亞地區零售行業實現了數字化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鞏固了自身業務的護城河,提高了業務的天花板。
三、本地化向左,全球化向右
阿里重金押注(4年40億美元)Lazada一方面是基于東南亞電商的潛力;另一方面則是將Lazada作為阿里出海的重要引擎,通過對Lazada的“超級實驗”打造全球化中臺,形成可復制的全球化操作系統。
“螳螂財經”認為,運營、投資的全球化只是全球化業務的基礎,核心是建立一種可復制的全球化操作系統——既要將全球化市場視為一個單一市場,又要在這個單一市場中將全球優質資源整合進系統的價值鏈,使得每個節點創造的價值可在全球范圍復制。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點:
找準東南亞消費者通用痛點,深挖護城河。從中國電商發展經驗來看,支付和物流是電商發展初期的痛點,也是最能深挖護城河的領域。比如阿里的成功離不開支付寶助力,京東的成功也離不開物流的建設,這也是最能提升電商購物體驗的基礎設施。因此,阿里在控股Lazada之后就一直在支付和物流方面不遺余力。
在電商基礎的日趨完善后,隨著娛樂化消費趨勢興起,如何提升用戶購物體驗(如增加娛樂性)、增加用戶粘性就變得很關鍵。此次Lazada雙11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其用戶粘性的提升。
在娛樂化消費(Shoppertainment)策略下,消費者在Lazada內置游戲LazGames花費的時間超過7000萬分鐘,用戶黏性提高3.5倍以上。Lazada的直播服務LazLive,僅在11月11日當天瀏覽量就超過1100萬,交易總額同比增長380%。
嫁接本土運營技術經驗,推進跨級發展。除了支付和物流等硬件基礎設施外,運營技術和方法論出海則能將出海企業的“本土優勢”實現平移轉化,實現全球化業務跨級式發展。
為此,阿里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技術團隊,通過“Voyager”項目,耗時半年將Lazada的技術平臺全面升級為阿里技術引擎,包括無線端、搜索鏈路、用戶、購物車、訂單、退款、履約等系統,將數據全部遷徙到新系統,實現了Lazada全站重構——包括17個電商核心域+29個核心模塊。
升級后的Lazada穩定性和性能大大提升,如新APP性能達到秒開,擁有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首頁和新搜索算法等;而在平臺端有了更強大的選品和活動搭建承載能力;在賣家端則在詳情裝修、櫥窗推薦、優惠券系統,客服IM工具等工具層面變得更加豐富。此外,Lazada是東南亞目前唯一提供“邊看邊買” 直播銷售閉環的電商平臺。簡而言之,升級之后Lazada從系統層面一下從10年前的淘寶,進化到幾乎接近如今的淘寶天貓。
立足本土化放眼全球化,提升復制能力。在企業出海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往往是如何兼顧“全球化”和“本土化”。一方面由于各國經濟文化環境不同,企業全球化業務需要立足本土化。
Lazada作為一家東南亞企業,阿里控股后仍將總部設在新加坡,并且90%的員工都是本地人。此外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業務設定,如針對東南亞地區較高的現金支付情況,在東南亞首創“貨到付款”的交易方式等。再比如6月底,具有本土運營及深厚技術背景的李純出任Lazada CEO,也是重視本土化的一個重要佐證。
同時,企業又放眼全球化。這意味在改造本土化業務的同時要兼顧全球可復制性。比如巴基斯坦的電商公司Daraz和土耳其的電商平臺Trendyol在被阿里收購后,阿里通過類似Voyager項目對Daraz和Trendyol進行改造,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通過Voyager沉淀下來的模塊成為改造核心,從而形成一個全球化可復制系統。而Lazada擁有來自75個不同國家的員工,也是在全球化蓄力。
可見,企業出海往往面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權衡,但如果能夠找準平衡點,練就周伯通一樣的“左右互搏”神功也并非不可能。
四、寫在最后
在機械結構中有一種飛輪,要使靜止的輪子轉動起來,一開始需要耗費大量的力氣。但當飛輪越轉越快達到一定速度后,即使不費力它也能自動快速轉動。
阿里通過在東南亞布局物流、支付以及對Lazada進行全站重構等一系列數字化新基建,就是啟動“飛輪”的過程。
當這一過程完成后,帶來的是整個運營效率、服務體驗、全球化復制能力等整個生態力的提升,帶來“質變”的飛躍——今年雙11從參與品牌和商家銷量的增長,到物流體驗的提升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而這,不過是Lazada的一個新起點。
作者:成忘言,微信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本文由 @螳螂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