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時代,為什么創作者無安全感

0 評論 4456 瀏覽 28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算法占據了各大內容平臺;最近微信公眾號的排序明顯發生了變化,除了顯示出文章的閱讀量等之外,你隨便刷兩下還可以看見兩天前的文章;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算法時代對創作者的影響,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微信訂閱號又改版了,信息流文章以前只是顯示“多少朋友讀過”,改版后顯示的邏輯更加復雜了。

  • 顯示數據變多:除了顯示朋友讀過之外,還可能顯示閱讀量、點贊數、朋友在看數,且每個數據在推薦中的權重還不一樣。
  • 分情況顯示:這些數據不一定會全顯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顯示。

算法時代,為什么創作者無安全感

改版后的信息流顯示

微信這次改版仍然是為了提高用戶篩選文章的效率,可以看做是算法推薦邏輯的部分顯化,也可以看做是給用戶主動選擇提供更多的決策依據;而用戶主動選擇一定程度上是對算法被動推薦的糾錯,使得整體內容分發的容錯率更強。

但是改版對于創作者而言,往往是兩極分化。

文章內容的數據越好,獲得用戶點擊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數據越差,點擊越差。

這似乎是微信全面擁抱算法推薦之后的必然結果。

算法基于數據,用數據去衡量一切,用數據去做推薦決策,算法推薦將數據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也將數據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數據除了在算法篩選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一樣可以用來作為用戶主觀篩選的決策依據,只要數據維度選取的好。

而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創作者更需要為了數據賣命了。

01

過去的關系分發是比較單純的,創作者只要做好了內容,獲得了粉絲訂閱,就能通過這種訂閱關系去觸達粉絲;這種穩定的觸達途徑給了創作者強大的安全感,也是對創作者過去辛苦付出的嘉賞。

但是現在算法時代,不僅純算法推薦占據內容消費的份額在逐步上升(甚至占據最大頭),而且就連關系分發中也基本都加入了算法。

訂閱號信息流、微博“關注”欄信息流,都被打亂了時間排序,變成完全的算法推薦。

創作者觸達粉絲的途徑不再穩定,而是被算法這只看不見的手所掌控。

最近使用微博的感知更加強烈,越來越多微博博主使用【粉絲頭條】,讓自己的內容能夠出現在粉絲信息流的第一位,以便獲得更多曝光。

【粉絲頭條】是微博推出的輕量級推廣產品,當用戶某條微博使用粉絲頭條后,在24小時內,這條微博就會出現在所有粉絲信息流的第一位,借此增加微博的閱讀量,擴大微博的影響力。

算法時代,為什么創作者無安全感

微博粉絲頭條

算法在支配著一切的內容分發。

決定創作者能否觸達粉絲的不再只是訂閱(關注)關系,而是算法,是數據。

而觸達粉絲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私域能力,決定了變現能力。

這導致創作者沒了安全感,觸達粉絲完全掌握在算法手上,大家都要為了算法、為了數據去賣命。

02

你要說算法分發錯了嗎?不,并沒有錯。

算法分發優化的是匹配效率,這基本上是所有輕決策、大體量的內容消費平臺避免不了的宿命。

一個輕決策的內容消費平臺,會更加依賴系統內部幫助決策,而不是外部,比如說短視頻依賴算法推薦(系統內部決策),而長視頻則可能更依賴豆瓣、種草等(外部決策)。

當消費端和供給端的量慢慢變多,內容單元也變多,內容和消費者的匹配效率就會越來越重要,單純的關系分發就可能變的越來越低效。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微信訂閱號,訂閱號過去非常長一段時間一直使用單純的關系分發,所有內容按照發布的時間線來排序。

這種規則默認了所有用戶關注的訂閱號都是平等的,或者說默認了對于用戶而言,每個公眾號和每條內容的重要性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就是——發布時間越近的排在越前面,信息即時性成為優先級的唯一標準。

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對吧?訂閱號我們有常讀的,也有只關注而不怎么看的,同一個訂閱號發布的內容也有好有壞;內容的差異、消費者的變化,這些都是單純的關系分發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消費者關注的訂閱號越來越多,但是訂閱號的閱讀率卻連年往下走。

消費者有限的時間和過載的內容之間的沖突成為訂閱號最大的問題。

解決的辦法是什么呢?就是優化過濾器,優化內容和用戶的匹配效率。

所以公眾號后面的優化基本上都是沿著這個方向來的。

從目前來看,加入算法顯然是比單純關系分發更加有效,否則也不會一直延續到現在。

微博是比訂閱號更早嘗試過算法帶來甜頭的,它早早就開始在關注信息流中加入了算法推薦,實現用戶消費體驗和商業價值的雙豐收。

03

算法分發很容易被看成是犧牲了供給端(創作者)的利益,而成全了消費端的利益(體驗)。

因為它解決了消費者和內容單元匹配的問題,極大提升了內容消費的體驗,然而卻導致創作者對于粉絲的觸達能力變弱,損害了創作者的利益。

其實未必如此,算法分發有可能也是符合整體創作者利益的。

原因很簡單,過多的低匹配度內容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效率低下,那么這個平臺上的消費者可能就會流失,或者轉向一個更加高匹配效率的平臺;失去了消費端,那么創作者就失去了持續創作的動力,最終創作者也會流失。

當然,這并不代表平臺就只照顧消費者的體驗,而過度忽視或者損壞創作者的利益,畢竟創作者也是需要吃飯的,所以對創作者常見的補救方法是平臺通過其它途徑來幫助創作者去變現、增收。

消費者、創作者和平臺,這三者的利益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如何決定利益分配是平臺模式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平臺側重于消費端的體驗還是供給端的利益,往往取決于誰更稀缺、在價值鏈上話語權更高。

大體量、輕決策的內容消費平臺往往供給龐大、創作者眾多,且內容短平快、同質化程度高,所以供給端本身就競爭激烈,平臺并不缺供給,供給端的話語權就弱,比如說抖音。

就算同是創作者,貢獻的價值不同,話語權也不同。

對創作者常見的劃分是頭部、腰部和尾部,一般情況下數量是呈金字塔形狀分布,頭部到尾部,數量越來越多;而價值是呈倒金字塔形狀,頭部到尾部,單個創作者貢獻的價值越來越小。

一般而言,頭部創作者貢獻的價值大,在與平臺的博弈中就占據更大的話語權,典型例子就是微博的明星和大V。

他們幫平臺吸粉、影響平臺用戶,對平臺價值非常大,所以常常能夠跟平臺要到很好的資源;平臺甚至會砸重金邀請他們入駐,比如說快手邀請周杰倫入駐,抖音邀請羅永浩直播。

當然,并非只有稀缺性和話語權這兩個因素,甚至這兩個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否則在同樣的領域提供差不多一樣價值的兩個平臺,為什么算法和算法的差異會這么大。

比如抖音和快手,同樣是短視頻平臺,但兩者對于消費端和供給端的側重卻完全不同——抖音是完全偏向于內容消費端,關系在算法分發中占據的權重非常低,但是快手的關系在算法推薦中占據的權重就比較高。

所以側重消費端還是供給端,影響因素其實是非常復雜的。

主要是因為平臺不是自上而下的規劃出來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演化出來的。

演化是非常多復雜因素、長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

04

平臺的模式不同,算法就不同,所以內容創作者要想好在哪個平臺創作、采取什么樣的平臺策略。

強關系、私域強的平臺,就適合進行長期創作,比如微信公眾號、B站和微博;反之,弱關系、私域差的平臺往往就不適合作為長期發展的根基,比如說今日頭條和抖音。

平臺的選擇非常重要,決定了你是否只是燃料。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抖音——抖音80%以上的消費規模是通過算法的,這導致所有創作者都要為了算法、數據去打工。

抖音算法推薦的核心數據指標是完播率、點贊數、評論等,那么視頻時長就要能短就短,包袱(包括笑點、哭點等所有能夠引起峰終體驗的點)要有多密集就有多密集,所以抖音刷起來就是多巴胺、腎上腺素和荷爾蒙的盛宴。

但同時抖音的私域卻極差,消費者就算關注了創作者,也不怎么通過“關注”信息流來查看內容,創作者無法有效的觸達粉絲。

“粉絲是平臺的,不是自己的?!?/strong>

所有創作者都只是抖音這個算法熔爐的原料,都在為平臺低回報的打工。

而在快手和B站上,粉絲的粘性就比較強了,推薦的信息流里面“關系”占據的權重也遠遠高于抖音,那么觸達粉絲的能力就比較強,私域變現的能力也強。

所以,選對平臺、長期耕耘對于創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

對于圖文創作者,沒有比微信公眾號更優質的平臺了。

對于短視頻和中長視頻的創作者,B站和快手是最好的平臺,如果視頻號能夠做起來,則視頻號有可能變成最好的。

微博私域也不錯,但是流量太貴、運營成本高,不太適合草根創作者。

當然,現在的創作者都不喜歡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多平臺運營這里就不贅述了。

算法時代,選對平臺、運用好策略、持續高質量輸出,或許是創作者獲得安全感的唯一解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專欄作家#

狼和哈士奇,微信公眾號:頂尖產品思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產品經理、互聯網深度觀察者,善于深入剖析互聯網產品和行業分析,同時精通各個產品方法論。用產品思維寫互聯網、看世界,會很硬核。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