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下一個風口?

0 評論 9216 瀏覽 16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當口,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向社區生鮮市場——這個藍海市場進軍。社區團購,呈現出了一片繁榮的景象,投資者瘋狂注資,從團長、消費者、到供應鏈企業也都積極參加,正因為繁榮,參與者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利益平衡,這也考驗著各平臺的生態平衡藝術。

最近聽了、看了很多關于社區團購的消息、文章,由于疫情收入大受影響的我也一度想成為團長,然而沒有門面身在上海的我根本沒得機會入場,只能寫寫文章求點贊賞。

了解不多,理解淺薄,歡迎批評,感謝點贊。

一、我所理解的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由團長發起組織,以周邊居民為主要受眾,通過批量采購(團購)的方式,獲取低廉價格的商品。

一般的操作流程是,通過團長,拉攏一批團員,團長在某個渠道找到了貨源,然后按某個規模獲取低廉的價格,征集訂單、批量采購,通過團長,把貨分發到團友手上,以此循環。

這里邊有兩個關鍵詞:團長、團購。

  • 團長:肩負重任,要負責選品,組團,倉儲,發貨,賣貨送貨一手包辦;
  • 團購:人數要多,批量采購,才能降低采購價格,才能降低物流成本。

一般意義上的社區團購并不是新鮮概念,北方冬儲大白菜,買上一卡車,大家十幾家分一分。辦公室買上一箱車厘子,每人一兩斤,都是一直基于社區的團購行為。

從零星自費的團購,到平臺出現,由平臺承擔采購,團長不斷拉新,反復推貨,社區團購興起——它是個好生意么?

二、社區團購是好生意么

社區團購,從年初的小平臺倒閉,到如今的巨頭入場,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生意,一個賺錢的生意呢?

從模式上看,社區團購是一個對消費者相當有利的項目,通過批量采購,通過減少中間環節的損耗,換取終端商品的低價。

類似模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沃爾、名創優品、醫保藥品國家采購、京東自營,帶量采購,降低采購價;比如山姆會員、Costco,大規格銷售,降低包裝,物流成本。模式是好的,成敗的關鍵的在于過程(運營)。

社區團購的運營存在著幾方面的壓力:采購、運輸、倉儲、銷售。

想要實現終端商品的低價,平臺的采購是第一門檻,一手貨源,批量采購是最佳選擇,而一般的平臺往往很難實現一手貨源,尤其是多品類的一手貨源。

通過批發商采購:

  1. 增加了流通成本,還會出現質量問題;
  2. 運輸:采購了大量的商品,需要分發到團長手上,這部分成本全部由平臺承擔,即便是團長聚合多個訂單,不需要平臺配送最后一公里,運輸也是巨大的成本。
  3. 倉儲:拓展業務范圍,涉及到多個城區后,訂單會分散,這個時候,設置前置倉,還是中央庫存發貨,將會是個考量。
  4. 銷售:銷售的數量決定著采購的數量,間接影響采購的價格,單點(單社區,一個或多個團長)的銷售數量,影響了運輸的成本。銷售的速度還關系倉儲問題,非預售模式下,備貨是個巨大的難題。

再看現在的社區團購,主打的多是一元五斤的土豆,兩毛一斤的大白菜之類的生鮮。

原因有幾點:一方面是生鮮的購買頻率高,容易復購,價格敏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生鮮的特性,團購的方式價格優勢巨大。

一般的生鮮采購,以菜場為例:從原產地、經紀人、批發商、大型農貿市場、區域小菜場、最終到消費者,中間經歷四個中間人、三次運輸、三次存儲。

而生鮮本身的易損,易腐特性,每多一道運輸,多一次存儲都會產生大量的損耗。一旦流轉不暢,某個環節耽擱時間,就會爛在地里、車上、菜攤上。

生鮮還存在一種極其特殊,甚至有些讓人無法理解的情況,菜放在地里不收,牛奶倒到河里不賣(采摘運輸成本高于收購價格)。

生鮮采購的頻率高,卻不是個好做的生意。

團購模式也改變不了生鮮的非標特性,縮短了從田間到餐桌的時間,能消除大量的損耗,但改變不了生鮮自身的品質問題,同樣的水果,果徑不同價格天差地別。

價格能吸引一時的購買,品質才決定最終的留存。生鮮的坑,社區團購模式下,依然在。

社區團購,本身面臨采購、運輸、倉儲、銷售的巨大壓力,還站著生鮮的坑里,看起來并不是個很好的生意,即便是之前有大量的失敗者,巨頭還紛紛入場。

投資有風險,但并不盲目,其中的利益何在呢?

三、社區團購,巨頭入場

即使失敗者眾多,巨頭毅然下場,滴滴、美團、拼多多已經開始拼殺,阿里京東也在旁調研觀望,其中利益在哪里呢?

1. 線下(下沉)市場

眾多互聯網巨頭分割完線上市場后,紛紛轉投線下,開始布局線下。

拼多多,從社交場景入手,抓住小鎮青年和中老年的購物,在淘寶和京東外殺出一片天地。社區團購,既是線下,又是社交,兼顧中老年、家庭主婦等多樣客群,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很難放任這部分流量被他人占領。

2. 綜合業務體系

社區團購,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業務模式,他其實和大量的現有業務相關聯。

以美團為例:快驢、美團買菜、美團外賣、美團單車,分別為社區團購提供采購、倉儲、運輸提供了解決方案,美團所需要做的僅僅是增加一批地推人員,這部分的成本并不很高,而采用提成模式下,地推的收入更多來源于增加的團長和團長的銷售,本身工資的邊際成本更低。

而社區團購的業務,也在為集團業務輸血:第一是會員,第二是綜合場景下的收益。

社區團購,調動了本身的采購體系,大量訂單的進入可以降低本身的采購價格,重新分配了快遞員,單車調度車的,買菜前置倉的職能,增加了資源的調用頻率。

頻率增加,往往帶來的是效率的優化。在美團的體系內,社區團購還能為團好貨這樣的新業務帶來訂單,以此覆蓋新業務的前期成本。

四、新的拼多多?

很多文章有提到,社區團購可能產生新的拼多多,我認為很難或者說并不會。

社區團購,從生鮮入手,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生鮮的特殊性,購買頻率高、容易復購、價格敏感、團購價格優勢大;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他人都做生鮮,你不做不行,社區的主力人群退休老年人、家庭主婦,主要需求就是生鮮,你不做不行。

從生鮮入手,質量、規模等等問題又會重新擺到面前,很難被小平臺玩轉。大平臺如阿里、京東、美團自身的業務體系在,業務間互補依存,綜合投入產出比,社區團購又很雞肋。

想長出拼多多這樣的平臺,生鮮品類很難。用黑天鵝中的例子,生鮮就如同理發師,律師這樣的工作,有其局限性。

五、社區團購,巨頭入場,小平臺是否還有生存機會呢?

有!

剛剛說到,社區團購,很難擺脫生鮮品類,而生鮮品類,即便是巨頭,也解決不了產品非標的問題。同樣的水果,即便是同一棵樹也會結出不同大小的蘋果,不同的采摘時間也會大大影響品質。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精品生鮮,生活在10w一平米的江景豪宅,上著百萬一年的學校,這樣的業主群、家長群,幾乎不會被4.9十斤的土豆所吸引。

利用這些社群,做精品水果,有機生鮮,后期還能拓展到高端旅游,私教課程,這便是一個機會。小而美的市場一直在,大而全的天地,真的就任巨頭馳騁了。

 

本文由 @賓果漫游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