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賺錢邏輯:創業篇
編輯導語:不論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人,大家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該選擇打工還是創業?創業,自己當老板自己做生意;打工,就是給老板做事幫老板賺錢。然而有時候,打工也可以賺到錢,當老板反而分錢不賺。所以,在創業和打工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客觀而全面地去看待。下面本文作者就為我們分享了他的創業經歷,談談打工人在創業時都有哪些賺錢邏輯。
很多打工人,在某個階段往往會有按捺不住的創業沖動。不拼一次多遺憾,萬一成功了呢?
一路走來,我兩次創業,歷時十年,嘔心瀝血卻都功敗垂成,感觸良多。本文從我的創業經歷和感悟聊起,再到如何找到切入點、驗證領域、發現價值藍海,設計商業模式、明確定位,并給出一系列的方式、心態上的建議,供創業者參考。
一、我的兩次創業
1. 第一次創業:中文語音識別芯片
讀研時,我參與了訊飛創立初期的語音算法研究,當時作為項目組長,帶隊攻堅語音識別算法,團隊在近兩年不分寒暑的努力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時值2000年,正是高科技創業的一個高峰期,風投很活躍。我們憑借技術組建了一個團隊,有語音算法專家(我自己),有芯片設計專家,定下了研發全球首款中文語音識別芯片的創業目標,也得到了一筆可觀的投資。我的初次創業旅程就此起航。
當時的我們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認為擁有的技術領先,應用場景扎實,創業目標有相當大的把握。芯片研發進展也一帆風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金融危機蔓延到中國,形勢驟然改觀。
風投提出,我們作為孵化器里創業團隊的頭部,投資不變,但知識產權協議要變更,新條款基本會讓我們的正在研發的技術完全變成風投企業的職務發明。我們最終沒有接受,歷時一年的創業就此中止,團隊各奔東西。
這次創業,我憑著“無知者無畏”的勇氣,開始了這段旅程。本以為手中的技術優勢明顯,競爭壁壘強大,應該有機會做成。后來發現,在世界大勢和資本力量面前,創業者們只不過是怒海中的一葉孤舟,命運完全不在自己手里。
教訓深刻,從此,創業熱情雖然依然在靈魂深處,但行動上會更加謹慎。
2. 第二次創業:軟件服務與解決方案
隨后我做了三年軟件產品和政企項目,2004年考慮去世界名企鍍下金,正糾結Intel、eBay的offer應該接哪個,這時接到一個電話,來自在上海創業的一個硅谷團隊,說他們通過獵頭物色到我,希望邀請我加入。
因為前次的失敗,我對創業較為謹慎,拒絕了邀請。但電話里的HR跟我說,團隊老板是世界級的牛人,前IBM最高管理委員會主席,帶隊發明了世界數據庫標準SQL,后來做過弘基總裁、日月光總裁的劉英武(Leonard)先生。我不加入沒關系,可以跟他聊聊。
作為技術男,和世界級牛人交流我當然很有興趣。拜訪他們時我也見到了團隊其他成員,比如當時世界頂尖技術公司賽門鐵克史上最年輕的首席架構師Wayne、電子設計自動化公司Cadence史上最年輕的首席架構師Frank。
他們都是頂尖精英,更讓我折服的是Leonard本人,成就非凡,目光如炬,雄心萬丈。和Leonard的一番傾心長談,讓我熱血沸騰,再次點燃了拼搏一番的雄心,毅然加入。
自己創業,覺得個人太渺小,形勢太不可控,那么跟著這樣有本領有資金有人脈的牛人一起創業,會不會完全不同?
不過我還是非常慎重,仔細考慮了“大勢”:
1)領域上
這是新興的軟件服務+信息化解決方案領域,“千年蟲”后美國很多軟件研發轉向海外,印度借語言優勢率先獲得了巨大的市場。而IBM也正是通過服務與解決方案領域涅槃重生,再造輝煌,埃森哲、惠普、SAP群星閃耀,企業級軟件市場潛力巨大。
2)時機上
政府大力鼓勵軟件、服務與出口產業,中國正急速追趕印度,同時國內企業發展迅猛,正在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變革,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這絕對是正確的時間點。
3)在更為關鍵的“人”的因素上
相比硅谷,中國軟件產業水平較低,而該團隊可謂是精銳之師,領軍人物更是世界級的牛人。此時從高起點切入,必能勢如破竹。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在最佳狀態。人生能有幾回搏,那就賭一把!
后面的四年,嘔心瀝血,全力拼搏,團隊的工作強度遠超今天流行的996,我自己的周工作時間平均都在90小時以上,每天只睡4小時。
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發展迅猛,國內國際屢獲大獎,拿關鍵項目勢如破竹,業務迅速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我也頗受重用,掌管著公司的多條核心業務線和上海、武漢的巨大團隊。
在美國業務勢態穩定的基礎上,我們轉戰中國企業市場,銳意進取,通過信息化咨詢和解決方案快速滲透多個垂直領域,大客戶紛紛涌入,成功案例層出不窮,團隊也是兵強馬壯,斗志旺盛。Leonard苦心醞釀的紐交所上市似乎觸手可及。
然而,又一次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金融風暴狂飆再起……寒冬降臨時我們依然信心滿滿,業務低潮就苦練內功,疾風知勁草,寒風洗禮后的軟件市場去蕪存菁,準備以全新的姿態迎接又一春。
然而2010年寒冬逝去,萬物復蘇,市場卻完全變了!
人民幣瘋狂升值、互聯網強勢崛起、企業軟件與服務市場夕陽西下、外企紛紛敗退,無論是業務、人才,都是一派黃昏景象,產業之“勢”已漸漸遠離。公司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開始從服務向產品化過渡,并嘗試滲透移動互聯網,開始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調整期。
帶著對團隊深摯的感情和對失敗的不甘,我苦苦支撐,和Leonard一起嘗試用各種姿勢突圍。2013年,我終于確信大勢已去,企業轉型困難重重,前景渺茫,遂決心走出黃昏產業,投身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開始全新的征程。
這次創業具備幾乎一切成功要素,依然功敗垂成。我最終的結論是,創業就是賭博,哪怕占盡天時地利人和,99%依然會被運氣主宰。哪怕取得一時成績,在時間面前,成功最終也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二、尋找切入點
那么創業如何尋找切入點呢?
下面從尋找價值藍海和構建商業模式兩個方面,說說我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1. 發現價值藍海
有兩種戰略理論對企業界影響很大,一個是波特的《競爭戰略》,一個是近20年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創業企業影響巨大的《藍海戰略》。其中藍海戰略和它在當今商業環境演化出來的打法,對創業者的思路可能會有很大啟發。
創業時,如果你含著金鑰匙,帶著雄厚的資本入局,就像鏈家崛起,用資本碾壓對手,這是紅海打法。絕大多數創業者沒這個實力,找到藍海很重要??墒沁@個很難,好的領域,通常一眼望去都是黑壓壓的追風者,就算一開始不是,要不了幾天可能就是了。
所以,創業要尋找的藍海,往往重點不是指某個領域,而是發掘某些全新維度。
創業的藍海在于尋找產業要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我認為人、貨、場、科技,是四大產業要素。它們在哪里發生著重大變化,哪里就有重大機遇。
1)“人”
比如傳統茶飲市場,格局已定,水很深,入局難。但喜茶發現了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有著回歸傳統但保持個性的消費主張,不喝咖啡,也不喝父輩的茶,要喝年輕人的茶。
于是,通過口味、外觀、品名、營銷方式的一系列革新,造就了巨大的全新茶飲市場?!澳贻p人的可樂”,也正是當年百事可樂打破可口可樂壟斷局面的姿勢——這正是對新一代消費者的全新解讀。
捕獲新一代消費者的喜茶
同樣,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沖動消費的增長,購物參與感的訴求,造就了視頻和直播的大風口——這是對全新消費方式的解讀。仔細觀察消費者正在出現的全新價值維度和取向,是創業的重要思路。
2)“場”
案例1:在廣告市場格局已定,傳統媒體力量強大的年代,江南春找到全新廣告場景 – 電梯,精準鎖定該場景的特性 – 白領、30秒、無信號不能打電話,遂大舉開發電梯廣告,造就了分眾傳媒的霸業。
案例2:體驗經濟和體驗式消費迅猛崛起,一線城市購物中心正在迅速轉義為生活娛樂空間,傳統以購物為核心的商場正在消亡。
來源:吳曉波年終秀
上海南翔印象城
這個重大場景革命在一線城市也就剛剛開始,相比快節奏緊張忙碌的高線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吃吃逛逛,場景完全符合消費者訴求。
如果說盒馬模式對周邊人群密度和消費力有很高要求,僅能存活于高線級,那么這樣的“美好生活”休閑空間,作為全新場景,是不是意味著中低線級城的巨大商機?
篇幅關系,不再一一論述貨與科技,這兩個要素更加直觀,更容易理解。
最后總結一下,創業者應該多讀分析文章和行業研究數據,仔細深入地一一推敲人、貨、場、科技四大產業要素,看它們正在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發現價值藍海。進而把自己的創業方向,和某個變化趨勢緊密綁定。
2. 挖掘商業模式要素優勢
很多傳統企業都在探索商業模式轉型的可能性,但重構現有模式又困難重重。而這也是創業者的最大優勢所在,無“型”可轉,沒有包袱,可以全新地設計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我的理解就是把什么商品,通過什么渠道,賣給什么顧客,怎么賺到錢,以及你有什么合作伙伴,具備什么資源和成本優勢。
這些方面可以一一推敲,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作為創業切入點。
比如某些小伙伴,老家有某種特別的農產品,比如蒙頂黃牙、深山蜂巢蜜、潛江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這就像礦一樣,別人沒有,這就是商品優勢。
資源優勢,典型的如技術優勢、專利、家族關系。比如我當年憑借語音識別技術創業,這是高門檻的資源優勢,別人輕易模仿不了。雖然我沒成功,但我們都看到了今天的語音產業巨頭訊飛的成功。
再比如我有個同學,在醫療設備企業苦干十年,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血液檢測儀,做了改良,掌握了相關專利,后憑這個出來創業。當然要小心的是,職務發明和專利往往不屬于發明者本人,不做好設計,可能創業階段沒事,接近成功時被別人一鍋端走。
比如你有某個親戚是某廠負責人,你能低價拿貨,這就是渠道優勢;比如你有個同學開了商場,你可以低價拿下柜臺開店,或者你有個朋友負責某條從西藏到上海的干線運輸,你可以搭車帶點牦牛肉過來,這就是成本優勢。
前不久研究了為啥臺積電站隊站到美國那邊,而不是最大的客戶華為,發現是因為美國除了自己的硅片,還控制了荷蘭的光刻機,日本的圓晶,如果臺積電不配合美國,自己都做不了5nm的芯片。
這就是合作伙伴優勢。你如果能找到供應鏈里的某個重要伙伴跟你獨家合作,那么會是巨大優勢。商品、渠道、資源、成本、合作伙伴這些方面的優勢,往往也是有門檻的東西,比較難效仿,相對安全。
也可以針對特定細分市場來打造商業模式,比如,針對某個需求未被滿足的特定細分人群,比如聾啞人直播;或針對某個需求未被滿足的特定細分市場,比如共享單車出現前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互聯網金融出現前的小微企業貸款需求。
也可以創新性地設計盈利模式,比如360的工具免費服務收費流量變現、QQ音樂根據音質收費、知乎付費內容先看半截的魚餌營銷方式等等。
然而,細分市場、盈利模式很容易被模仿 ,一旦證明有效,市場興起,就必定會看到如過江之鯽的跟風者和資本撲進來,很快變成紅海,也許死的很快。模式如果門檻不高,要謹慎。
假如這些商業模式要素你一一推敲完,在哪項都沒找到自己的特有優勢,方式上也沒占到啥先機。
那么,創業唯一的姿勢就是勤奮、踏實地去耕耘某個細分領域,慢慢地苦熬,這時候豁出去賣房創業要謹慎,要有風險意識,仔細計算下競爭環境下的投資回收周期、盈利可行性,和自己能堅持多久。
最后,講故事創業,也叫2VC模式,忽悠人傻錢多的煤老板投資,故事講得好,造的數據漂亮,風投也可以一輪輪靠接盤俠生存。不過泡沫時代漸漸過去了,這個模式也不會有什么成就感,不鼓勵。
3. 企業定位
企業定位很重要,尤其是大企業,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優勢在哪里,品牌心智如何,是成功的關鍵。創業企業定位也同樣關鍵,因為在細分領域和賽道里如何應對競爭,是勝出的基礎。
先說說什么是品牌心智,簡單說,就是用一句話來描述你的獨特價值。這似乎很容易理解,但真做得好的企業很少。我的實際考察,90%的企業,員工都無法一口報出自身在顧客心中的獨特價值。
老板或者市場部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顧客知道。想象一下,你開了個奶茶店,隔壁也開了個奶茶店。顧客來你這里還是去隔壁,可能受如下因素影響:
- 純隨機:走到誰門前渴了,就進誰的店。這時能做什么?在門口放一個巨大的圖片,上面是一個沙漠里的人拿著一杯冰果汁;
- 誰便宜:這時能做什么?把引流品、鉤子商品的價格放大,寫在黑板上戳在門口;
- 營銷:門口放個人拉客人進店,或者雇人在商場里給路人塞廣告和現金券;
- 復購機制:比如買完單送張下次的抵用券,或者更猛的充值、會員體系;
- 口碑、記憶點:比如口味獨特,裝修個性,特別便宜,店員著裝和用語特殊,有神秘感……對上眼的顧客會對你的特點形成深刻記憶,下次還會來,或者推薦朋友來,要給他們一個理由記得住你、能用一句話描述你。
上面幾種里,前四種都是短時的營銷手段,最后一種才是長久、做大的關鍵。這就是品牌心智,定位的核心要素。
創業企業的品牌心智應該是對受眾群體的獨特記憶點,不怕別人恨你,就怕別人記不住你。比如京東早年的品牌心智“多快好省”,定位鮮明,一聽就知道京東能給你什么。
勿用那種非常文藝但不知所云,或者信息不直觀、不明確、無法記憶的東西。
三、創業心態
聊完領域,咱們再來聊聊心態。
1. 沉穩、踏實、耐心、堅持
有的創業者夢想很大,急于求成,得失心重,想賺大錢。
但業務進展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比如有的朋友開了店,希望盡快做大,但某個月營業額低了一點,某天顧客少了一點,都會緊張焦慮,心態起起落落,容易抑郁。萬一再碰到不可控因素,更是徹底崩盤。
其實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了看,經濟危機、政策變化、貿易關系、疫情這類黑天鵝事情會始終此起彼伏。做企業,應該腳踏實地,找準剛需,做出優勢和特色,穩步向前?,F金流要能養活自己,不要指望燒錢存活做大。
另外,神經脆弱、心態急躁的人,可能不適合創業。
2. 不能僅憑一個點子創業
創業如果只憑一個有熱情的想法,也許過于草率。成功雖然主要是賭運氣,但也必須要根據能力、時機和門檻三要素來選擇創業領域。僅憑一腔熱情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人一生沒多少年、多少次可以創業,好好珍惜機會成本。開始前反復問問自己,我的獨特優勢在哪里?切入的時機對不對?這一塊未來趨勢如何?想做的事,是否帶來真正的價值變革?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在研究了大量成功企業后,提出刺猬理論,也叫三環效應,指出卓越企業成功的領域,是自身充滿了熱情、具備獨特競爭力和有經濟引擎驅動的領域,這個也正是創業者創業的正確領域。
當然,三環之外,時機的把握,也十分關鍵。
通過刺猬理論驗證創業領域
3. 創業不是追風
這個快速變革和造富的時代很浮躁。比如內容,微博熱了就一大波人撲向微博,公眾號熱了就一大波人撲向公眾號,短視頻熱了就一大波人撲向短視頻,直播熱了就又一大波人撲向直播……
這兩天在廈門參加吳曉波年終秀,我看到了很多在今日風口上的短視頻創業者,個個坐擁百萬千萬的粉絲群體,近兩年吃到短視頻紅利,春風得意。還有更多視頻號作者期待滿滿,渴望復制“成功學”。
然而,正如吳曉波說的,中國的企業,平均壽命7個月,能活過18個月的只有3%。目前經濟發展迅猛,資本饑渴,創業浪潮風起云涌,泡沫和浮躁也十分驚人。
我無數次聽到“決不能錯過這波風口”這樣的聲音,殊不知這個眼球經濟時代,中國最不缺的就是風口。消費者往往追風,粉絲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宛如潮起潮落,風口過后留下一大批創業者拍在沙灘上,興衰宛如白駒過隙。
大家都很熟悉鄧寧克魯格效應曲線,產業的技術成熟度曲線(下圖)也與此類似。短視頻或者各種所謂風口往往處在B點,蕓蕓眾生趨之若鶩,泡沫嚴重,泡沫消退從B到C時又一哄而散。
再過幾年,產業漸趨成熟,曲線進入C、D點時,這些今天意氣風發的創業團隊,還有幾個依然昂首佇立?
技術成熟度曲線
時機上,可以在A點賭萌芽期的產業,也可以在C、D點靠扎扎實實的硬實力穩扎穩打。踏實能干的人,永遠不會太晚。不建議在B點跟風,也不要去碰黃昏的行業。
如果只想蹭個紅利撈一票就跑,最終都會還回去。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著手創業前,要仔細想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到底為產業帶來了什么價值創新,解決了什么核心問題,具有什么獨特優勢;過程中遇到誘惑,要堅持聚焦,別輕易跟風轉型換方向;遇到暫時的困難,要能因地制宜地分析困難,調整戰術,創業總有坎坷曲折,要能堅持,有強大內心。
當然,堅持就是種賭博,堅持未必成功,但不堅持,不可能成功。
4. 精心安排合伙人股權結構以及和資本的關系
創業失敗有一大問題是合伙人股權結構,一定不能平均主義,要有明確合理的股權架構和經營決策的票決機制,同時對未來的利益分配也要有明確規劃。
先統一下術語,牽頭創業的叫創始人,其他聯合創始人叫合伙人。
我見過多種模式:
- 一種是創始人“一手遮天”,所有其他合伙人加起來的話語權都不如創始人,所以創始人可以做幾乎任何重大決策,比如IPO以前的馬云,直到今天的劉強東、雷軍、黃錚、張一鳴,均是如此;
- 第二種是,創始人雖一家獨大,但合伙人聯合起來就可以否決創始人,比如早期的騰訊,馬化騰占股47.5%,除非所有人聯合反對,否則也是一人決策的。
根據不完全研究,巨頭在創業期絕大多數是創始人的一言堂,其實創業本身就是對創始人的賭博。真理往往不在多數人手里,帶來劃時代變革的東西也通常不是多數人投票出來的。群體智慧偏低,是自然規律(見《烏合之眾》)。
所以,作為底線,即便創始人不能獨掌決策權,投票權也應該接近50%,唯一被否決的前提就是所有合伙人聯合反對。
但創業的收益分享完全可以和投票權脫軌,有很多企業采用AB股,也就是股權和投票權是兩套架構。比如今天的京東,劉強東持股比例16.2%,投票權78.7%;今天的拼多多,黃錚持股比例29.4%,投票權80.7%。
這樣,創始團隊可以有一個更公平合理的股權分配機制,和經營決策權分開。此外,可以預見的后續階段的利益分配規則也要事先想好,達成一致,通過協議保障。
有個案例,兩個朋友在上海創業,做企業餐配送,7:3出資創業,股權7:3分。兩人都很拼,切入領域很好,事業發展得很快。
兩人付出的努力是接近的,但所獲得的財富分配,畢竟是跟股權比例劃等號。到了后期,占三成股權的人覺得自己的付出和貢獻不少于合伙人,要求分享五成的收益。
這個想法看似公平,卻不符合股權結構。這最終導致了兩人矛盾爆發,團隊分崩離析,葬送了這家本來很有前途企業,和資本的關系也是創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比如1號店,創業起點很高,戴爾的兩位前副總裁帶著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挑戰電商最難的領域 – 高頻低價的商超,硬是殺開一條血路,成為頂尖電商。
后來功敗垂成,究其根源就是融資發展階段被資本控制了經營決策權,被多年卡住脖子,在電商飆升的黃金年代停滯不前,最終被京東徹底拉開和并購。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早期電商極具優勢的8848等很多企業。
劉強東說過“我最關鍵的一個決定就是設立AB股,資本可以分享收益,但不能干預決策”、“如果我不能控制這家企業,就寧可把它賣掉”,是發人深思的。
資本是嗜血的,要盈利的,他們的決策并不是幫助企業基業長青,而是讓自己的資本在短期內獲得回報。
對賭、平移,花樣百出,每個條款都可能會是創業者的枷鎖,投資三年后,資本大概率要變現退出。因此,在創業初期,渴求引入資本幫助發展,但如何確保資本的話語權合理,是特別難也特別關鍵的問題。
5. 擺正心態,耐住寂寞,扛起風險
德魯克說,做企業,歸根到底是一個寂寞的事情。真正優秀的企業家都是極其寂寞的。有的創業者,受到了關注,取得了階段性成績,產生了自我迷戀,天天在外面參加大會、接受采訪,亢奮而高調,這也非常危險。
當年我創業時期奉為圣經的兩本書,《從優秀到卓越》、《基業長青》,研究了長盛不衰的61家全球頂尖企業的長青之道,如IBM、GE、HP、3M、寶潔、王安等。今天再看,這些企業已經過半破產或者陷入困境。失敗遲早會來,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很多頂尖企業家危機意識強烈。
比如任正非,在華為春風得意成為電子百強之首時,強調“華為的冬天”;比爾蓋茨認為,“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頂尖企業尚且如此,創業者更要有危機意識,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切勿自我迷戀。
也要牢記,創業就是賭博,不管條件多好、起點多高,成功都是偶然情況,失敗才是大概率事件。千萬別賣了房子再到處借錢去創業,陷入不能承擔失敗后果的危境。
6. 關于年齡
很多人覺得創業要趁年輕,但其實我們看到創業成功者啥年齡都有。
有的是大學就在創業,像比爾蓋茨、王興;有的是工作幾年后創業,像貝佐斯、BAT的創始人;有的是人到中年才創業,像任正非、柳傳志;甚至還有老年創業成功的,像肯德基老爺爺山德士、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年輕的一個大好處就是無知者無畏,或者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未經歷風浪,基本不知道風險,于是更敢干,后來碰到驚濤駭浪,有的人憑著能力和運氣也就闖過去了,當然更多的人倒下了。
我敢說99%的成功人士讓他再來一遍,就不敢干了,也干不成了。當然年輕也意味著風險承受力更高,沒有一大家子的后顧之憂。
隨著年齡的提升,能力、經驗和人脈不斷提升,對創業的幫助很大。但能看到更多問題,勇氣也會減小。尤其是工作條件優越的,常常很難放下一切去創業,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此消彼長,各有優勢,所以,不要擔心年齡。問問自己的內心,真的想做,那么把前面說的想清楚,就放手干吧。
總結一下:
- 觀察四大產業要素的變革,找到變化帶來的深遠趨勢,發現價值藍海;
- 想清楚商業模式,找到渠道、資源、成本這些方面的有門檻的特有優勢;
- 用三環驗證創業領域:長久熱情所在、獨特能力、人們肯為什么付錢;
- 沉穩、踏實、自省、耐住寂寞、勿追風;
- 戰略上堅持,戰術上靈活,領域上聚焦;
- 安排好合伙人股權結構、利益分配機制、和資本的關系;
- 有風險意識,成功只是偶然,不能輸不起;
- 不忘初心,想清楚了就放手一搏。
最后,祝勇氣滿滿的創業者們好運!
#專欄作家#
徐霄鵬,微信公眾號:產品遇上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亞馬遜高級總監,產品、中央運營及增長團隊負責人,前京東、攜程高級產品總監。精通前臺產品、運營及用戶增長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贊!還要體力好!
干貨滿滿!感謝分享!
干貨,創業維艱
我把這篇文章讀了三遍
細品了下何自己多年打工經驗頗有感觸,對于很多老板老說,我有一個想法:“我要做XXXX,我塞 ,你是要做整個互聯網” 因為老板多少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所有要多產品組合多服務組合),但是會把所有籃子裝在同一個車里面… 就像提到的軟件服務產業,不過我們做的門檻更低,競爭更激烈
膩害,深邃!多維度分析總結,受用!一顆悸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