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共享自行車”是一種“偽共享經濟”的囚徒困境?
關于“共享自行車”的文章,各種媒體已經寫了太多太多,各種數據和業務模型也都已經被分析的比較詳盡了。今天筆者選擇另外一個側重點,回歸商業本質,來談談商業邏輯。在本文中,筆者比較傾向于把目前市場上備受關注的“摩拜”和ofo稱為“無樁分時租賃自行車”業務。本文的主要任務在于:針對分時租賃自行車項目的核心邏輯——提問題,進而更清楚地展示一下,“偽共享經濟”是如何極速進入經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里的經典模型。假設參與博弈的所有各方,每個博弈方的目標都是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每個個體都追求純利己的行為,導致的最終結局必然是一個對所有玩家都不利的結局。而在任何一個門檻越低、越容易進入充分競爭狀態的市場里面,每個玩家都將快速進入“囚徒困境”,每家都覺得自己非常辛苦,但是每家都不賺錢。
從這個商業邏輯出發,理論上聰明的商人應該盡量進入或者自己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從而才能享受到第一口“撇脂”,從最豐厚的利潤階段先進入,而且盡量維持自己的競爭優勢,電子消費品行業的這個特征比較鮮明,如蘋果、三星等。
而互聯網創業項目之所以在近年備受資本追捧,則是因為互聯網項目的輕資產特點、以及“平臺效應”基因帶來的“流量經濟”,獲得傳統行業無法實現的業務增速和利潤率,以及由此帶來的驚人的用戶數量級和品牌門檻。
平臺式互聯網項目的增速對應的則是極高的估值倍數,如Airbnb、UBER等真正的共享經濟巨頭,因為其模式天然產生的“平臺效應”,業務呈幾何級爆炸式增長,從而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繼而享受到了極高的估值,實現“流量經濟”。而“共享”這個熱詞也就被媒體頻繁使用和稱許。
但是很遺憾,在非移動互聯網時代常見的“規模經濟”的生意,如自稱“共享自行車”的“無樁分時租賃自行車”,并不是平臺型的“共享經濟”。 分時租賃自行車的商業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通過提供分時租賃服務,獲得租金收入,而并非互聯網公司以流量獲得收入的“流量經濟”模式。
問題1:此“共享”非彼“共享”若重資產模式的“分時租賃”如果也能被稱之為“共享經濟”,享受類比于互聯網平臺型項目的估值倍數的話,那市面上的大量電動車分時租賃項目又為何生存的如此艱難呢?
道理很簡單,“共享經濟”的模式是指通過平臺聚合社會上已存在的資源(Airbnb是閑置個人住宅,Uber是有較多空余時間的自有汽車私家車),通過同時增加平臺用戶(使用資源者),以及資源提供者,兩側數量相輔相成同時增加,進而實現移動互聯網/互聯網的存在價值“提高社會資源流轉的效率”的同時,降低用戶使用成本,且提升資源提供者的整體收入,讓閑散資源也能運轉起來創造商業價值;
而“規模經濟”呢?規模經濟的本質則可能是給已經多余的資源和產能,通過資本青睞的概念而燒錢創造更大量的多余的資源和產能!實際上,自行車作為一種出行方式正在逐漸被拋棄。過去五年中,中國的自行車購買量不斷下降,從2011年的2800余萬輛下降到2015年的2100余萬輛。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之所以逐步退出了主流出行方式的市場,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來看看一線大城市的實際城市環境吧:
- 工業污染等原因導致的越來越惡劣的空氣質量、霧霾天氣;
- 環境惡化帶來的冬夏季度溫度更加極端。從自行車銷售曲線來看,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都是自行車銷售的“冰河時期”;
- 交通惡劣,城市交通路段規劃中自行車道形同虛設,而且國內汽車司機的駕駛習慣是:車不讓人(包括自行車和電動車),短途自行車騎行者的出行安全還不如步行的方式。
那二級城市呢?在相對較小的這些二級城市難道不是基本上電動車+步行就能解決短途和半短途需求了嗎?還要什么自行車呢?
問題2:規模經濟,進入門檻極低,概念越受資本青睞,越極速進入斗獸場式埋身肉搏的競爭狀態,成為完美的“囚徒”。進入“囚徒困境”的競爭狀態下,只有資本作為護城河的項目,能賺錢嗎?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問題吧:
(1)市場規模
一個市場規模大約也就百億的市場,真的值得如此興奮嗎?
(2)競爭門檻
- 技術門檻低:分時租賃自行車技術性要求不高,容易復制,導致數量、覆蓋區域紅海競爭,因為自行車制造難度低、時間短,容易鋪設,在鋪好一線城市時,二線城市可能被其他小競爭對手搶占;
- 轉換成本低:分時租賃自行車不單技術性要求不高,同時也沒有很強的品牌門檻,用戶很容易因為體驗、價格等因素在不同平臺之間遷移。摩拜、ofo這樣的領先者無法阻止新玩家的進入。未來在共享自行車市場,群雄紛起的可能性大于一兩家獨大的可能性。
(3)競爭優勢
摩拜和ofo,各自的融資規模、燒錢速度、鋪車速度并不會有太大差別,背后財團和流量入口邏輯也平分秋色,成本結構類似。區別只在于摩拜能定位,ofo的車暫時還不能定位。但從用戶使用需求和使用場景來分析,這真的能算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門檻嗎?摩拜即使能定位,也經常要用15分鐘以上的時間來找車,最佳的找車方式難道不是眼前有車就用嗎?用戶有時候真的很簡單。
(4)核心指標
規模效應的背后無他,就是資本、現金流和資產收益率。很多文章都已經分析過,從這些分時租賃自行車項目的業務模型來分析,要達到盈虧平衡,自行車每日使用次數大概需要8+次。這里就會帶來這幾個問題:
只要沙盤推演一下,就會明白,在一個城市的短途出行市場需求恒定的情況下,鋪下去的自行車數量越多,自行車每日使用次數肯定是下降的,帶來的也就是資產收益率這個核心指標的下降??疵靼琢藛幔寇囦伒迷蕉?,資金利用效率越低!而在找到這個均衡點之前,為了搶地盤,必然會經歷車鋪多太多的階段!因為兩家以上同時在鋪車……
淡旺季:每天8+次/車的使用率,是不論春夏秋冬。文章上面提到過,國內環境惡化帶來的主要城市的冬夏季度溫度更加極端。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風吹日曬雨淋的“自行車”出行方式,在冬、夏兩個季度的使用頻率會如同過往的自行車銷售曲線一樣,進入“冰河時期”。也就是說每天8+次/車實際上要乘以2倍,在春季和秋季達到16+次/車?是不是發現可實現性繼續降低?
(5)地面運維
隨著被騎到郊區的增多、毀損的增多、競爭對手的破壞增多(越在同一個城市,競爭對手鋪車越多,各方侵入對方領地的滲透率增加)等等,他們會發現必須跟對手鋪一樣或者更多的人力成本到線下,帶來在原業務模型中成本結構內較低的“線下運維成本”的快速提高?!盁o樁”模式的成本優勢進而被削弱。
(6)變現方式
如美圖、大姨媽這類垂直流量入口的工具型APP也尚未有找到較好的變現方式,連滴滴的廣告收入也與用戶量級和市場規模有巨大差距的現在,摩拜和ofo的所謂廣告變現、接入電商等所謂的“想象空間”,真的也就是只能想想而已罷?
(7)政策風險
首先,霸氣的城管叔叔,是分時租賃自行車繞不開的第一關。最近已經開始頻繁在一些圖片社區看到,因為分時租賃自行車被亂停亂放導致城管整批整批的罰停。分時租賃自行車的數量進一步泛濫的話,對城市管理造成的一定亂象,有可能引致城管的反彈,進而帶來政府對自行車項目的負面看法,導致后續的不可控政策風險;其次,某些已經有政府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城市,比如北京、杭州等,政府投入巨資的有樁公共自行車,直接變成閑置資源的可能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也給了幫助政府改造有樁公共自行車的項目的機會。
筆者認為,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更應該從終局想問題?!胺比A過后是憂傷”,無樁分時租賃自行車,在看似可行的商業邏輯和業務模型之外,實際上可影響這個行業的終局的變量實在太多,業務模型的關鍵環節被擊碎的可能性也隨之擴大。無樁分時租賃自行車,可以成為汽車、公共汽車、地鐵之外的補充模塊出行方式,但針對其本質的“偽共享經濟”特點、資本過熱等原因造成的提前進入“囚徒困境”狀態,還是那句話:在斗獸場式埋身肉搏的競爭狀態下,只有資本作為護城河的項目,商業價值真的有他們的估值倍數那么大嗎?
以上謹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
作者:Erica,私募股權投資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長江商業評論】
版權聲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尊重行業規范,所轉載的文章都注明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系主編QQ:419297645更改。
雖然我覺得摩拜和ofo當前應該先加個車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