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幽靈社交困惑:聊得好好的朋友,怎么突然就消失了?
編輯導語:現如今隨著網絡世界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社交多半用網絡的方式進行,但線上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就是你的互動對象隨時可能“找不到人”;本文作者就此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 早上給人發了一條消息,直到晚上甚至幾天后才等到回復;
- 見過幾面的朋友,慢慢地就再也沒了消息;
- 本來關系不錯的親朋好友,有一天突然就再也聯系不上了。
這不是百慕大三角的神秘現象,不是外星人突然襲擊,不是王者峽谷里的鐘馗勾人,而是現代社會悄然生成的一種逃避性社交:“社交 ghosting”。
2018 年,牛津詞典就新增了“ghosting”一詞,指“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突然切斷所有交流,結束與某個人的關系?!?因為“ghost”是“鬼”、“幽靈”的意思,因此中文里一般直譯成“幽靈式社交”,也會簡單地說成“鬼人”和“被鬼”。
01 好好的人,“說沒就沒了”
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幽靈式社交,不是你鬼了別人,就是別人鬼了你。
輕則一個認識的朋友突然消失,從此杳無音訊再也聯系不上,成為好友列表里的信息黑洞。
所有消息石沉大海,仿佛這個人從未出現過。徒留一個空蕩蕩的消息框,與陳奕迅合唱一首“你會不會突然地出現,在列表的消息框”。
或是一場場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咕咕”。本來玩得來的朋友,逐漸失去了聯系,再也約不出來;說好的開黑永遠在等待,說好的吃飯再也沒下文。
更嚴重的是進入親密關系后的“社交 ghosting”。
大部分人在進入親密關系后都會有更高的情感需求,同意進入親密關系也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做好了回應這種需求的準備。
但有人就是會間歇性人間蒸發,不回消息:
或是直接拜拜,徒留對方在風中凌亂:
最后我們終于悟到,原來 S.H.E 早在本世紀初就進行了親密關系社交 ghosting 的細致觀察,并且將研究成果形象地撰寫成了當年的流行歌曲《波斯貓》:
而社交 ghosting 壓死當代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又騙感情又騙錢。
我們一腔熱血地交付信任,本以為能促成一段和諧融洽的友誼,從此過上一起約飯喝奶茶,一起約球打游戲的生活,卻不料“你以為對方以為的并不是對方以為的”,最后只能是你的錢永遠地離開了你,金額還達不到詐騙的立案數額。
我們冬天用盡畢生勇氣從被窩里爬出來去上班,不一定是為了夢想,但一定是為了錢;這樣辛辛苦苦的血汗錢卻換來一場社交 ghosting,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02 成年人的社交潛臺詞
除非是社交能量爆棚的外向型人格,或是雷厲風行從不拖沓的高效率人才,不然我們或多或少都會一些想假裝自己不存在、想要“變鬼”的時刻。
- 開開心心地下班卻猝不及防地收到工作消息,回復還是不回復,that’s a question;
- 忙碌了一天想刷會兒手機“哈哈哈”完就睡覺,朋友的聊天框卻適時帶來了深夜的苦水;
- 周末終于找到了獨處的時間,興沖沖地打開新買的游戲或書,突然聽到手機傳來了消息提示音……
當微信無孔不入地滲入人們的生活,消息的回復時間從郵件的 1-2 天瞬間壓縮成了對話框里的 1-2 小時;但凡幾個小時沒動靜,對方的腦海中都已然腦補出了一部波瀾起伏、險象環生的 20 萬字劇本。
-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消息怎么會看不到呢?”
- “已讀不回,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 “幾個小時還沒出現,怕不是死了吧?”
然而,只要不在適合回消息的狀態里,哪怕是一句“收到”也會瞬間改變人的狀態;更別提跟著消息一起到來的工作、需要認真回復的情感問題,或是一場社交活動的邀約。
因此,大多數時候的“沒及時回消息”,甚至大半天才回的消息都與個人態度無關,無非是一種個人的時間安排。
更何況,除了時間安排,更有社交電量的安排。
當代社恐的社交承受力薄如蟬翼,社交電量續航能力堪稱菜雞中的辣子雞,在與陌生人打完一個招呼后就已經沒電停機。
一個破碎的我要如何拯救一個破碎的你,消息在點開的一瞬間被關上:此社交電量亡我,非個人意愿之罪也。
快節奏高強度的日常生活讓當代人迫切需要個人的時間,也難免在社交活動中選擇逃避。
眾所周知,當某人在夜間聊天中表示“不說了我去睡了”,接下來極有可能出現的劇情就是對方又繼續出現在朋友圈的點贊隊列里,或是沒多久就熱情洋溢地轉發微博,與眾人在深夜瓜田中歡聚一堂。
耿直的小伙伴此時已經抽出 40 米的大刀,大聲質問:“你不是說去睡了嗎?”
而貼心的小伙伴早已讀懂了當代人的社交潛臺詞,會意一笑后消失在互聯網沖浪的汪洋中。
眾所周知,睡了=關閉社交,開啟輕松自在的玩手機階段。
同理,社交 ghosting 有時候不過是一種“希望大家彼此放過”的大道無言,是成年人最后的尊重。
曾經的朋友聊不來了,感情淡了,世界觀不一致了;漸行漸遠和分道揚鑣都并不需要一場轟轟烈烈、令人尷尬的訣別。
更常見的情況是說好的“再約”被一次次推遲,大家嘴上“沒關系”,心里卻都松了一口氣;于是雙方在彼此的生活里逐漸淡去,成為一個慢慢蒸發的幽靈。
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原則上的重大分歧也不一定走向一場針鋒相對的大混戰;一場沖突勞心勞力,而成年人要么有心無力,要么根本不想費心;無論責任在誰,矛盾都極有可能以一場緩慢的的社交 ghosting 來解決。
有點煩了,感覺被冒犯,但是撕破臉大家都難堪,不如給雙方留一點空間,沉默之中早已隱含了潛臺詞:“無語” “不想回” “退下吧”。
人生在世,難免會與一些難以溝通的人狹路相逢;這時候,只好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逐漸稀釋回復消息的頻率和字數,力求讓自己完美地與空氣融為一體,從對方的世界里安然消失,重新回到自由的廣闊天地里。
這不失為一種體貼的禮貌,成年人最后的體面;將“你是笨蛋”緊緊咬在牙關里,送上一份“希望你不要不識好歹”的美好祝愿。
圖片來自 @科普梗知識/weibo,直男尬撩自信語錄
又或許,即便沒有什么波瀾和對立,人從相遇到相忘于江湖不過是人際關系的自然歷程,而我們許多人之間早就完成了從彼此的生命中出現直至消失的全過程;只是因為這個過程太過自然,因此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 ghosting——連雙方都沒有注意到就“鬼”了。
圖片來自 @端端女俠~?/douban
03 對蒸發的人渣大喊一句 “CNM”
成年人的獨處需求、心照不宣的漸行漸遠和留點面子的疏離都可以理解,真正激怒人的是毫無尊重、沒有理由甚至帶罪潛逃的社交 ghosting。
只會讓人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破口大罵,非常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現代生活便利了一切溝通,卻也讓人際關系變得更為脆弱。
絕交和離開甚至不用面對面說清楚,只要輕巧地刪除或拉黑,一段關系就此單方面宣告結束。
圖片來自 @Her/douban
然而正是因為溝通的成本極大地變低,人際關系所需的投入不斷減少,不少人渣之心便蠢蠢欲動:只要潛心研究,成為深諳糊弄學之道的老玩家,就可以游刃有余,虛與委蛇,為所欲為。
在一句句敷衍糊弄中,不管對方如何認真對待、傾情付出,這份關系都會變成糊弄學人眼中可以隨意舍棄的一段淺層的人際關系,在不想維持的時候隨時開啟一份社交 ghosting 劇情,便可逃之夭夭,快樂四方。
圖片來自 jikipedia
更要命的是明明“先撩者賤”,你接住對方的好意,兩人關系漸漸升溫,卻發現對方原來就是隨意撩撩,早已站在了社交 ghosting 的起跑線上;就等一個不愉快的瞬間、一個不對的感覺、一條懶得回復的消息,就能馬上扣動發令槍,以說時遲那時快的速度從人際關系里迅速抽離。
圖片來自 @語文指揮中心/weibo
這種社交 ghosting 給被鬼的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鬼人者溜之大吉,但被鬼者百思不得其解,只會越發自卑敏感。
被鬼的經歷成為一件人生糗事,在每個睡不著的深夜按下回憶鍵自動循環播放,讓人輾轉反側,焦慮不安:
- “是我做錯了什么嗎?”
- “是不是被討厭了?”
如果被鬼者本來就社恐或自卑,這種傷害簡直是毀滅性的,能讓人痛苦不堪、懷疑人生,對人際交往的恐懼更上一層樓。
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如果你的親朋好友習慣性遲回消息,不要驚訝,也許對方只是在高強度的社交生活中飽受了蹂躪,需要重新攢滿社交能量才能出現;愿大家關愛社恐,只要人人都為對方留有個人空間,世界將變成更美好人間。
然而逃避雖然有用但是可恥;如果你習慣性遲回消息,動不動人間蒸發,請注意了:鬼人一時爽,被鬼悔斷腸。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愿大家耗子尾汁。
作者:Iris;公眾號:液態價值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uWA2O4NJ2x_X-zWpjPWEA
本文由 @液態價值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被鬼過,也鬼過,心知肚明就好,存在即合理
有什么解決辦法嗎?可以友好地表達我想靜一靜,又不讓對方太過失望
不要怕表達真實的想法
講出了我現在正在面臨的問題,問題很清楚,但是依然不知道怎么解決。而且對方還是你不主動好像她就會完全消失的對象。
這篇更適合在知乎發表
是的!
+1
我感覺更多是互相之間不聯系,而不是那種突然蒸發,你發消息各種不回的那種,我周圍是這樣的
奇怪的是他們只是不回消息,又不刪除或者拉黑你
人間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