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一)

3 評論 11689 瀏覽 28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更多行業開始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等等;而醫療行業由于去年疫情的沖擊,線上醫療發展迅速;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觀點摘要

1. 市場規模估算

根據調研和易觀、艾瑞機構估算2019年,在線醫療市場規模271.7億元,同比增速42.6%;其中,互聯網健康險市場規模約117.6億元,占比近47.7%,自2018年起已超過之前一直占比最高的醫藥電商市場規模。

2. 用戶調研

超過95%的用戶對互聯網+醫療產品基本持滿意態度,并有超過80%的用戶表示對未來使用或購買互聯網+醫療產品非常感興趣。

對于互聯網+醫療的適用場景,超過1/3的用戶都認為互聯網+醫療來處理小病、慢性病或病后監測及康復更適合,而不適合一些重疾病。

疫情期間,用戶的消費習慣有明顯改變,對互聯網+醫療產品依賴更多,一直被困家中的用戶對運動康復、飲食搭配、家庭監測等的需求都有了明顯增加。

3. 觀點簡要

互聯網+醫療行業受政策影響極大,在2017年政策不穩定的狀態下互聯網+醫療逐漸進入市場理性期,市場對互聯網+醫療的投資主要聚焦方向從概念轉向了高價值;而這一價值的核心體現即在于優質醫療資源,優質醫療資源的核心則在于優秀的能與互聯網環境相匹配的醫護資源;而就目前看,對這些優質醫療資源的培養和挖掘仍顯不足。

疫情下互聯網+醫療可降低時間成本、個性化定制、信思進明等優勢全面凸顯,在疫情來臨,聚集接觸不便的場景下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也為一直在探索前行的分級診療、價值醫療帶來了新的思路;借助互聯網平臺平衡各方利益,在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優勢的前提下激發醫療內部活力,構建新型的智慧社區醫療體系。

二、中國醫療困境

1. 東西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良莠不齊

根據2019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公開資料顯示,東部醫療機構中醫院總數量及三甲醫院數量明顯多于中部、西部;東部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及執業醫師數量更是相對中部、西部有絕對優勢。

從比例來看,東部醫療機構的平均衛生技術人員是要優于中部、西部地區。

總體而言,東部總醫療資源及優質醫療資源具有顯著優勢。就地區而言,城鄉差異同樣不可小覷,優質醫療資源基本集中于城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鄉村基礎醫療資源則形同虛設,難以滿足廣大鄉村群眾衛生醫療需求。

2. 過度醫療現象存在,篩選和度量機制的平衡尚未達到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算,全球衛生領域每年花費7.1萬億美元,其中20%~40%被浪費在一些性價比并非最佳或不必要的技術手段或策略,也就是投入和產出比并非最優的方式上。

我國由于“以藥養醫”、醫療理念相對滯后、醫患之間不信任等問題,使得過度醫療長期存在,如2017年醫學頂級期刊《Lancet》點名中國存在濫用抗生素及剖宮產率過高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優利用醫療資源,避免過度醫療,對我國而言將更有實踐意義。

三、困境下的改革——分級診療

1. 結合互聯網+建設以患者為中心的分級診療平臺

作為我國醫療改革事業的重頭戲,分級診療指的是我國的各級醫療機構依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治療難易程度對各類疾病進行分級,并承擔不同級別疾病的治療。在分級治療的制度之下,常見病多在一級醫療機構進行診治,慢性病往往在二級醫療機構中進行診治,而疑難病或者是危重病則在三級大型綜合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基于此,實現分級診療必須正視并解決兩大困局:一方面是靈活利用互聯網+來進行調配醫療資源,讓醫生能夠在社區和醫院間流動,進一步實現醫生資源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互聯網+來進行患者的分流就診,做到以患者為中心,讓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2020年中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

2. 困境下的改革——價值醫療:尚處于實施初期,互聯網+可發揮空間廣

價值醫療的模式源于美國,是指基于患者健康結果來收費。同時價值醫療中的“價值”是指健康結果的測量和醫療花費的支出,提倡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在我國,還應該考量價值醫療的“價值”是誰的訴求,政府、醫保部門、衛生健康部門、企業、患者的總體目標相同,但各自核心的追求并不完全相同。

價值醫療要更好地實施則必須借助于互聯網的力量,實現醫療與互聯網的融合;如通過Al檢測,醫療大數據更好評估病情,通過臨床輔助決策更好制定治療方案等。

四、互聯網+醫療的定義

廣義互聯網+醫療關鍵詞:醫療行為、精準醫療、健康管理。

就醫療行為而言,狹義僅指具有職業資格的醫師、藥師、護師進行的診療活動;而廣義來說,醫療行為可以泛指一切以疾病防治為目的行為。

在本次研究中,結合目前實際情況,將互聯網+醫療定義為廣義的醫療行為,即指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的一切醫療行為,行為主體包括互聯網公司、醫院、保險公司、醫生、患者、其他有醫療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戶等;目的是通過結合互聯網達到精確匹配患者群體及獲取其準確全面的健康信息,增強衛生服務和信息透明化,達到精準醫療的效果。

五、互聯網+醫療內容概述

多領域、不同場景、服務種類相對復雜

經過多年發展,互聯網+醫療已涉及診前、診中、診后多個環節。

2019年中國互聯網發展服告指出至少已在掛號、檢查、開藥、繳費、異地就醫報、遠程醫療、人工智能輔助臨床決策等多個方面為醫療健康普惠更多人起到了推進作用;但目前服務種類過多,這些服務是否全應納入互聯網+醫療的范疇仍有待時間考驗。

六、中國互聯網+醫療融合階段概述

已完成0至2.0階段的轉化,目前向互聯網醫院3.0階段轉型。

互聯網醫療與互聯網本身的發展密切相關??傮w而言,我國互聯網+醫療已走過以PC互聯網為主的1.0時代,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2.0時代,目前處于2.0至3.0階段的過渡時期,即將走向以互聯網醫院為轉型方向的3.0階段。

最終3.0階段將會實現全面的互聯網醫院,囊括在線問診、診斷、遠程治療、處方開具、送藥到家等服務內容;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已整合了移動醫療服務商、醫療設備制造商、IT巨頭、風險資本、移動運營商、應用開發商、數據公司和保險企業等眾多參與者,形成了以互聯網健康險以及在線醫療為主的產業格局。

1. 中國互聯網+醫療融合歷程(1/3)

20世紀末至2016年:起步晚、奠基緩、成長快。

我國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醫療與電子化,醫院工作流程與計算機的融合。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遠程醫療逐漸互聯網化,在線醫療逐漸崛起并成為互聯網+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時期,基于PC端的預約掛號、分診、電話咨詢等服務使得傳統醫療模式得到初步的改變;在減輕醫療就診壓力與簡便流程的雙重作用下,配合當時新醫改(2009年)的沖擊,中國醫院信息化出現新的熱潮,為未來醫療大數據庫的建立提供了雛形,為實現區域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及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

近十年來,在4G技術及移動智能設備的發展及推動下,互聯網+醫療服務逐漸由PC端轉向移動端,大量就醫助手等移動醫療APP以及醫院官方APP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市場,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可穿戴設備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醫療作為大家公認的當時最后一個還未與互聯網融合的行業,終于趕上了末班車,并同時獲得了大量投資機遇,2015年互聯網+醫療獲得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58.13%,而獲得投資的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24.17%,整個行業獲得高速發展。

2. 中國互聯網+醫療融合歷程(2/3)

2017年至2019年:行業進入理性期,筆均融資大幅度上升。

2017年,一份《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流出,意見稿指出,此前設置審批的互聯網醫院、云醫院、網絡醫院等,設置審批的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在本辦法發布后15日內予以撤銷,同時對醫生多地執業等問題持否定態度。

另一方面,在當時行業內部一直積壓的問題:如監管缺乏導致催生主流業態的多重亂像,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找不到合適的盈利模式等問題愈演愈烈;使市場逐漸放棄廣撒網的方式,轉而涌入數量少,但真正具有高價值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不合格的企業則慘遭淘汰。

自2010年開始一直持續攀升的互聯網+醫療融資數量受到遏制,但同時投資金額卻持續增長2016-2019年的筆均融資從0.76億元/筆上升至2.53億元/筆,說明市場投資集中度增加,非理性投資減少。

3. 中國互聯網+醫療融合歷程(3/3)

疫情的催化:新冠疫情黑天鵝推動行業實現突破性進展。

據監測數據顯示,自2019年11月疫情出現直至2020年4月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醫療健康類APP與網頁的月度有效使用時間。

有了明顯增加,其中醫療健康類APP的增量同比去年同期顯得十分迅速。

根據艾瑞測算,在疫情高峰期的2月,2020年2月醫療健康APP(包含在線醫療、醫藥電商、慢病管理、運動健康等種類)的日活同比2019年2月,平均增長率高達14.08%;同時,政府也不斷加碼,打通醫保、支付等互聯網+醫療的關鍵環節,助力線上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作用。

研究認為,用戶對互聯網+醫療的使用認知在疫情后也將持續保持。

七、中國互聯網+醫療融合影響因素

1. 老齡化及慢病困擾的社會結構是互聯網+醫療融合的土壤

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高達12.6%,事實上,根據WHO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已標志社會步入老齡化。由于人口結構的發展規律,這一趨勢中短期內都無法改變。

伴隨而來的,則是對醫療的大幅依賴。每年我國診療人次及人均診療次數都在不斷攀升,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而緩解這一壓力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不降低醫療水平的前提下,使得醫療能夠覆蓋更多人群。

2. 實體醫院是行業融合的載體,實現區域醫療的整合和共享

互聯網醫院在互聯網+醫療閉環中處于中心位置。而由于監管要求,互聯網醫院并非是一個可以單獨運行的主體,其必須依賴于實體醫院實現優勢互補及資源共享;因而實體醫院成為互聯網醫院存在的基礎,并得以將醫療從關注疾病本身轉變為關注人健康本身,真正意義上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的整合及共享。

來源:常青樹產品社區自主繪制

3. 醫生資源是行業融合的核心,運用得當則是融合的催化劑

在互聯網+醫療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僅是作為交流的渠道,但真正的核心仍落在醫療之上;盡管科技一直希望能取代人力,但醫療的核心依然是醫生資源;一位出色的醫生不但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是科研的能手以及與人溝通的高手。

這樣的醫生才能吸引用戶留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加快互聯網與醫療的融合,而互聯網同樣能給予醫生極大地提升:

  • 為與患者接觸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
  • 讓醫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實現了更大的價值;
  • 實現不同級別醫院之間醫生的醫療合作與火花碰撞。

總的來說,醫生有動力加入互聯網+醫療,而互聯網+醫療要想在線上更好融合,則必然要依靠更能符合互聯網節奏的醫生來實現。

來源:常青樹產品社區自主繪制

4. 政策是行業融合的直接推手,主導互聯網+醫療行業走向

5.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借助政策體系力量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政策引導互聯網+醫療行業與傳統醫療服務之間實現更全面的對接和更深入的整合,改革傳統醫療中的弊端;有所不為:政策對診療、診后部分環節;如支付會嚴格執行相關政策規定,而對診前及診療、診后部分具有優勢的醫療服務領域會優先推進其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

總體而言,互聯網+醫療政策主要從法律環境、準入政策、價格政策、安全管理政策以及行業監管政策數個方面共同入手,系統全面地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規范發展。

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監管政策體系

未完,接后續更新…

 

本文由作者@劉洪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明明是2020的艾瑞的報告

    來自浙江 回復
  2. 這不都是艾瑞咨詢的報告內容嗎?

    來自遼寧 回復
    1. 是的,分享出來是好事,但應該尊重原創作者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