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重晚晴,科技不缺席
編輯導語: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人的人口基數越來越多,背后隱藏的市場也有無限潛力等待我們去挖掘。但在實際的情況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許多老年人邊緣化。如何讓老齡群體更好地融入智能時代,這是所有互聯網企業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對此展開了討論分析,一起來看看~
談中國的老年人,怎能不談廣場舞?
從年齡結構來看,50后和60后的大爺大媽們算是廣場舞的主力人群。放眼望去,“廣場舞”儼然成為當今中國最特殊的文化符號:因為在俄羅斯跳廣場舞,中國大媽上了華爾街日報;以廣場舞為題材的紀錄片受到CBC邀請在加拿大播放。
其實跳舞在哪里都可以跳,為什么一定要跳廣場舞?或者換句話說,為什么中國的老年人喜歡攢成一堆鍛煉身體?
你當然可以把這一行為理解為集體意識的殘留,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太早了。按照中國社會“鼓勵內退”的制度,目前中國企業女職工開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普遍不到50歲,男女實際領取年齡加總平均下來,也只有54歲。
雖然以國際通用的標準衡量,中國二十年前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的老齡化仍處于“初老”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傳統的“廉價勞動力紅利”趨于消失,新的“消費紅利”卻還在孕育當中。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2050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規模將從4萬億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將增長至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這一切的前提是,社會發展給老年人留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就像“老人沒有健康碼遭公交司機拒載”的話題屢次登上熱搜一樣,科技快速迭代給大多數人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又給一小撮人造成了阻礙,滴滴老年版是一種解決方案,但這遠遠不夠。
01 互聯網的“快”與銀發經濟的“慢”
我們的父輩第一次大規模接觸移動互聯網,比在微信群里轉發心靈雞湯還要早。
2012年,糖豆網上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廣場舞教學內容池,五年后,提供廣場舞教學、直播、查找附近舞隊、用戶上傳作品進行互動等功能的APP不下60個,最活躍的注冊用戶甚至超過了1億。
阿里巴巴大數據和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在2017年聯合發布過一份《最美夕陽紅 中老年線上舞蹈消費報告》,在報告中,62元的舞鞋、42元的舞蹈上裝或下裝、90元的舞蹈套裝、50元的配飾加上151元的演出服,437元構成了一個中老年“舞林高手”的標配。
乘著這波東風,阿里巴巴平臺的銀發用戶從170萬增加到3000萬,消費金額從70億增至1500億元,開啟了50+人群由電視購物向電商平臺遷移的新紀元。
也是在這一年,糖豆APP的發展重心開始向交易場景轉變,不光在社區內上線“糖豆商城”,還在內容池里塞進了不少電商和醫療的信息流廣告,不小心碰到就能完成鏈接的二次跳轉,一如德芙在廣告中所說的那樣。
從工具到社區再到交易,老年互聯網的發展路徑依然在復制互聯網早期的“三級火箭”模式。
問題在于,這種商業模式是在通過第一級火箭獲得大批用戶之后,快速展開一個能夠沉淀用戶的商業場景才行,在這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讓老年用戶成為發展的犧牲品。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近幾年有關電信詐騙的案件,很多都是針對老年群體。
那批十年前通過電話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現在學會了網購。
輿論總是有太多人關注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移,卻習慣性地忽略了對銀發一族來說,屬于他們的消費互聯網才剛剛開始。
QuestMobile數據顯示,50歲以上銀發人群的網民規模已經超過1億,而且用戶增速(2020年5月同比14.4%)遠超全體網民(2019年同比0.7%),成為移動網民的重要增量。
不過對巨頭來說,他們第一次意識到銀發市場的潛力,還要更早些,可以上溯至2010年的QQ、微信之爭。
微信正是因為吸納了大量“70前”的銀發群體,才能后來者居上,成為月活超過12億的國民社交軟件。由此溢出的流量紅利,加上沉淀在微信紅包里的閑散零錢,甚至養出了一家成立三年即上市的電商巨頭拼多多。
同一時期,銀發群體的微信使用人數從768萬人上升至到6300萬。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老年人的支出集中在食品、交通通訊和娛樂三方面。所以在2017年,快手率先打響了短視頻領域爭奪“老年賽道”的第一槍,相比快手健康養生、書法、廣場舞和民間樂器的垂類扶持,抖音的跟進策略則是強化“非遺”合伙人和手藝人傳播的“中國故事”。
最典型的莫過于主打“網賺”的抖音極速版和快手極速版,核心目標都是下沉市場和空閑時間較多的中老年用戶。
從社交到電商再到娛樂,銀發互聯網的精神內核縱使五花八門,也不改欣欣向榮的主基調,當我們把視線挪回線下,不管是本地生活還是出行服務,O2O在老人的現實世界里卻是一片荒蕪。
02 科技如何兼容溫度?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卻把那些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拋在了身后。
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手機廠商,這才有了老年機和系統的老年模式。但這并不能讓路上越來越少的空閑出租車變多,也沒法讓不再挨家挨戶上門發傳單的電話外賣恢復配送。
老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新的替代品卻比解謎游戲還復雜。
作為日常生活應用,滴滴在2016年就上線了“滴滴出行敬老版”,后來又把這項服務嵌入到了滴滴打車主APP里,成為設置里的“關懷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叫車之外的其他選項消失殆盡,就只剩下一個“大號”的打車功能。
可以設置5個常用地址(比如家、醫院、公交車站),可以通過“滴滴親親卡”開通親友代付,也可以通過“滴滴代叫車”由親屬叫車,輸入老人的手機號后,由司機直接和老人聯系確認上車地點完成行程。
兩年后,淘寶也開過一次親情版手淘發布會。這款主打情懷的產品,目標受眾就是那些被高科技產品和斗地主之外的常用APP排除在外的中老年用戶。
為此,淘寶重構了以親情賬號登陸進來的淘寶首頁展示,商品推送以天貓超市、生鮮和柴米油鹽類產品為主,支持首頁字體全部放大,并在支付場景中新增了“親密付”的功能,希望在幫助父輩跨過使用門檻之后,完成自發的消費行為。
但并不是每個老年人都能學會智能手機的操作,對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而言,通過語音識別的智能音箱,操作起來相比智能手機更加簡單,甚至能識別出個別不是很準確的關鍵詞,算是智能產品的低階版。
“千箱大戰”之后,百度向多個養老機構捐贈了小度智能音箱,還和轄區街道合作打造了專門向老年人提供日程生活服務的“愛老驛站”,讓老人可以通過小度呼叫取餐、維修、咨詢等服務,并完成控制家電、聽音樂、聽京劇、獲取新聞菜譜等一系列操作。
小度智能屏的視頻通話功能,甚至被應用到了北京大柵欄街道工作人員對老人進行一對一健康詢問以及生活巡查的工作當中。
然而,對獨居在家的高齡老人來說,別說用音箱控制智能家居,有時候就連在家門口吃上一頓健康營養又物美價廉的熱乎飯都是一種奢望。
從社區自辦到企業和餐館合作,老年助餐的模式越來越多:有湖南株洲的“長者餐廳”,也有重慶江北的“養老食堂”,還有餓了么即將在全國推出的“老年餐”項目。
有越來越多的銀發群體線上訂餐和買菜。美團外賣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50歲以上的活躍用戶數比同比增長約35%,在過去的一個月,餓了么上老年餐的增長超過10倍。
技術革新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生活習慣,年輕人喜笑顏開地擁抱了這種變化,而老年人,則和科技公司一起,踉踉蹌蹌的適應著新的科技生活。
也許沒那么好,但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壞。
03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
即使是大興安嶺的小店老板,也能使用微信支付來收款和管理用戶;即使身處貧困縣,也有機會用快手把家鄉的土特產賣到全國各地。
這是大多數人理解的科技平權。
現在還應該加上一條,即使是那些對智能手機操作不太熟練的老年人,也應該能通過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的方式,過好自己的后半生。
2020年11月,國辦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明文規定各地要保留老人熟悉的傳統線下應用,并要求科技公司對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展開專項改造行動。
首先是針對現有APP上線的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以及簡潔版,以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的大字號設計和百度的“大字版APP”為代表。
其次是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保障性服務升級:
比如健康碼在全國的互通互認,以及健康碼與身份證互通互認;
又如滴滴在去年年底成立的“老年人打車專項組”,在滴滴原有的“關懷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細節改造:對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成立了“電話叫車小組”;對那些沒有滴滴APP的老年人,上線的是“滴滴老年版”小程序,有微信就能使用;對那些沒有線上支付能力的老人,可以通過電話叫車派給他們現金結算的出租車。
以及內嵌進淘寶特價版的“省心版”,簡化了產品信息圖區域以及購買跳轉鏈路,還根據老年人群高頻消費的產品推出了1元、5元和10元的細分區。
社會在發展,老人也不應該被遺忘。
這既是政府的命令,也是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有父母長輩,我們也終會老去,如何讓數字化的產品做到既能用又好用,讓每個人都會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我們度過中國社會目前處于老齡化的“初老”階段,等到當前主力勞動力(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退出勞動力市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口紅利”的消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既沒有兄弟姐妹輪流分攤上一(兩)代人的照料任務,還要承擔起(孫)子女的撫養重擔。
到那個時候,這群人大概是真的跳不動廣場舞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此刻,似乎又有了那么點未雨綢繆的意思。
作者:藍山,編輯:吳不知,微信公眾號:銀杏財經
本文由 @銀杏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