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一款工具的理由是什么?

0 評論 3739 瀏覽 16 收藏 9 分鐘

編輯導讀:隨著短視頻越來越火爆,不少人已經不滿足于僅僅當一個觀眾,他們更希望能夠自己拍攝剪輯視頻。但是,專業的PR軟件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市面上出現了很多適合短視頻的“傻瓜式”剪輯軟件。本文作者對兩者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你選擇一款工具的理由是什么?

“大家都在關注剪映與快影等APP之間的競爭,我更加在意它們對于工具市場的彌補,以及不同層級定位的產品思考?!?/p>

年前因為更新抖音的原因,嘗試了一下剪映的PC版本,操作了十分鐘就放棄的我,依舊有一些關于剪輯工具的話,想要嘮嗑嘮嗑。

故事是這樣子的。

我用PR做了一個視頻,但是還沒添加字幕,懶惰又促使我不想反復聽N次音頻去手打字幕,再手動對準時間點添加到視頻里。重要我還不想花錢,不花錢的“網易見外”字幕功能賊難用,同時不花錢的Arctime 也屬于難用系列(上述兩款服務,均屬于字幕智能生成工具)。

對,我就是傳說中的白嫖黨!所以一聽到剪映有WINS版本,就抓緊去體驗了一下“智能識別字幕”功能。當然當前版本也是有一些難用的,比如存在無法精確到幀的時間控制,無法框選多個素材同時移動等缺陷。但即便10分鐘就放棄的我,依舊看好剪映、快影、喵影此類工具。并且想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

以上,可以提煉成幾個問題點:

  • PR作為資深工業級產品,依舊沒有在產品內解決字幕的痛點
  • 因為一個字幕添加功能,作為資深影視人,我產生了從PR,轉戰剪映的用戶行為
  • 我用著工業級PR產品,卻更加愿意給大家推薦剪映

所以,帶著上述的問題,我們一起思考下短視頻剪輯工具的出現,對標準影視農民工的影響是什么?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又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以下,工業級剪輯工具統稱PR,短視頻剪輯工具統稱剪映。

01 場景決定工具的選擇

在這之前,我們一直認為是用戶群體,決定了工具的發展。PR對應專業剪輯人員,剪映則將技術解放,門檻降低,為普通創作者提供便民的工具服務。因此圍繞對于剪輯技術掌握的深淺,劃分了工具的用戶群體。但真實上,卻是場景在決定著這一切。

工具的本質,是提高效率。判斷使用哪一款工具,應該是圍繞著最大限度高效率完成目標的方向去選擇。而目標,往往擁有著明確的場景。比如,同樣是剪輯一個短片,一個的場景目標是發布到抖音,一個則是發給客戶做商業推廣。

你以為,你是因為剪映簡單,所以選擇了剪映,其實,你是因為你的需求,是發一個沒有標準質量要求的短視頻。

所以,盡管我們在對工具的選擇,都是為了“完成剪輯”這個行為,但因為有了后續的使用場景需求,導致了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場景去選擇不同的工具完成目標。用PR做一個炫酷的抖音相冊可以嗎?可以,但是剪映更高效。用剪映,做一個甲方廣告片可以嗎?也可以,但是PR也“更高效”。用一句形相似但意有偏差的話形容,就是殺雞焉用牛刀,但是對于影視人員來說,菜刀牛刀都要會。與其研究到底學習什么工具,不如研究下,什么工具完成這個需求更高效。

02 為人服務,還是為事服務

我一直認為剪映、小影的出現,是對剪輯工具市場很好的彌補,以至于我經常吐槽PR,為什么沒有字幕識別,為什么沒有“剪同款”等等。但想通用戶對于這兩種工具的心理預期后,就不難理解了。

使用剪映的人,心理大多數是“我想要這樣的效果,我就要快速出這樣的效果”,而使用PR的人,更多的思考的是“我要什么?我要怎么做”。

這樣的差異,其實就是解決方案的不同。

  • 剪映提供的是效果解決方案,幫助用戶快速實現他們想要的東西。
  • PR提供的是創作解決方案,提供用戶實現他們想法的工具。

如果我們把一個剪輯需求誕生,到需求被滿足,羅列成:

需求誕生-收集創意-素材剪輯-音效處理-特效添加-導出視頻這個幾個行為路徑

剪映希望的是從需求誕生,直接跳到導出視頻。

而PR希望的是你在素材剪輯,進行深耕,創作,深耕,創作。

而這種差異的本質,則是服務對象的不同;便民級產品,服務的是人,工業級產品,服務的是事。

這是因為剪映服務的是單個人,PR服務的是一群人。單個人的需求,只要自我滿足即可。而一群人的需求,則變成了某件事。唯有事,才有可能是一群人的共同目標。

所以為什么PR沒有“剪同款”?因為使用PR的人,更多面臨的,是一群人的協作,一個工業流水線的推動。如PR與AU(音頻處理軟件),PR與AE(特效處理軟件)。

這種服務對象的差異關系,像不像To B產品與To C產品的差異呢?

03 生態是連接,產品閉環則是扼殺

PR與剪映這樣的問題,讓我換了一個角度,去重新看待生態,跟閉環(這里的閉環,僅指單個產品內的行為閉環)。

生態,是以行業級解決方案出現的閉環圈。他的關鍵詞,是連接。PR連接的是整個影視工業化流程,從素材管理,到剪輯、音頻、特效,都有單獨一個垂直的工業級產品去承載。再者,如內容生產的工具,與內容分發的產品連接。剪映跟抖音,企鵝號與QQ、微信。這個相信大多數人能理解。

小閉環,則更多指產品級內循環的解決方案。他的關鍵詞,是扼殺。扼殺一切有可能跳出產品之外的用戶需求。比如最前面講到的,我因為PR無法識別字幕,我就會重新去尋找另外一種解決方案。在這期間我這個用戶就有可能被剪映搶走?;仡^看看所有的單產品開放平臺,開放,意味著更多可以為用戶提供與自身強關聯需求的小產品,有官方入駐的機會。那其實也意味著,對小產品有需求的這部分用戶,不會再去我們產品之外的地方尋找這些產品,而是變成了在我們“開放平臺”下搜索“應用”。

所以,現在我們能嘗試的去理解,為什么微信會有小程序,為什么WPS要為你提供文檔模板了嗎?

除了商業化的考慮,還有的是打著生態閉環的概念,阻止你看外面的大世界。

害!都是渣男!

 

作者:Zach,商業化產品運營,曾就職YY、金山、騰訊,自由攝影、產品汪;公眾號 : jiandaolive

本文由 @四把剪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