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物交換到現代支付體系:支付歷史演進過程

0 評論 6239 瀏覽 13 收藏 27 分鐘

編輯導讀:經濟學家們曾經說過支付是交易的終點,貨幣流動的起點。從物物交換到電子支付,支付的歷史隨著時代的進程改變。本文作者通過四個維度,分析支付在歷史的進程里是如何一步一步演進成現在這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物物交換階段

原始社會分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早期原始社會也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時候,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物資種類也因此嚴重匱乏。有很多詩句描述:“茹毛飲血,夜宿樹上?!?、“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边@些描述都深刻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社會活動特點及狀況?;旧夏莻€時候,舊石器時代,依然處于自給自足,由于生產力的極端低下,不存在物物交換的基礎。

歷史車輪向前演進,人類結束了舊石器時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里,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人類學會了使用和制作工具。

人類通過對自然中物質的選擇,加工和改造,出現了石器、陶器等制作品;學會了鉆木取火、制作漁網等。生產力得到了提升后,日常生活或者生產資料開始出現了一定的剩余,進而出現了偶然的、個別的物物交換。

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組織形式從氏族演技成為了部落。生產力提高了,加上有了早期的分工出現,生活和生產資料乃至加工的手工品都有了更多的剩余。各個部落之間,為了滿足自身需要或者交換缺乏的物品,部落與部落之間,有了穩定的、長期的、經常的物物交換。

歷史繼續向前演進,原始社會末期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階段,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分工也不斷細化,進入了社會大分工階段,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開始徹底分離。在這個階段里,人類掌握了諸如青銅工具、鐵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剩余產品越來越多,開始出現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詩經有云:“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從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物物交換已經到了一種普遍性的階段。

隨著物物交換的增加以及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也開始發現它的不足之處,就像我們做產品的,從“能用”開始進入到追求“好用”的階段。人們開始有了更多要求,希望它便于攜帶、便于保存,解決遇到有些交換的東西如豬牛羊之類體積大即不易攜帶又保存不易容易腐爛、變質的問題;希望它更加通用具有普適性,解決因為大家需求不同,價值認可不同,交換一個標的需要交互很多次、和很多不同對象交換才能完成;比如希望它價值足夠高,解決有些交換物因為價值過低而體積過大或者數量過大切分不易的問題……人們開始尋找更多的更具普適性的替代品,后來被我們稱為“一般等價物”。

二、 一般等價物階段(非貨幣階段)

一般等價物產生在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使得部分部落特別是畜牧業從狩獵、采集中分離出來的過程。

在歷史的演進過程里,經歷過很多階段,有原始社會階段、有奴隸社會階段、有封建社會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很多東西都被人類用來作過一般等價物。早期是牲畜、斧頭、糧食,中期是奴隸、織布、鐵器、貝殼,后期是布匹、雜貨、金銀等。

《資本論》提到: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充當其他商品的統一的價值表現材料的特殊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它是價值形式發展到第三階段的產物,是貨幣的前身。它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結果,又反作用于商品交換,大大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

在這個找尋最適合一般等價物的過程里,經過歷史的選擇,最終各國各朝代都把一般等價物集中定在貴金屬上,于是就有了貨幣。

三、 一般等價物階段(貨幣階段)

1. 貴金屬階段

貨幣產生在社會第二次大分工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隨著生產力發展,青銅工具、鐵制工具的應用,可開墾農業面積增大,導致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離。

“Gold and silver are not by nature money, but money consists by its nature of gold and silver.”

——Karl Marx

正如馬克思所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痹谝越粨Q為目的生產的物物交換過程里,人們最終發現貴金屬有著價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于攜帶的優點,是當時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最佳選擇。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可以追溯到商朝的銅貝。商代由于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在歷史上被人們稱為“青銅器時代”,青銅冶煉業的成熟與發達的意義不僅僅是在于社會日常生活所需的滿足,更在于由于其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交易活動的增加,進而推動了貨幣的發展。

貝幣,貝殼制作而成的貨幣,是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貨幣種類。貝幣以“串”、“朋”為計量單位,五貝為一,兩串為一。但是生產力的提高,交易的頻繁,帶來了大家對于貨幣需求增加,而貝幣的價值與數量無法負荷整個社會需要,接近不夠使用的地步。社會出現了許多貝幣的仿制品,如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

貝幣來源不穩定、易磨損、價值小,基于貝幣的特性以及社會需求,人們開始追求另外種類的貨幣“一般等價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自然而然人們會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開始出現。

青銅貝的使用的歷史過程里,也出現過其他的貨幣形式,比如包金銅貝、蟻鼻錢等,使用的過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時廢除貝幣體系,才正式告別“貝幣時代”。

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圖:貝幣

秦王朝后,貨幣開始更加偏向由國家生產鑄造,出現了銅幣、元寶進入了金屬鑄幣階段。

總體來說,金屬貨幣具有以下的特點:

  • 價值長期固定。金屬貨幣狀態長期穩定,不易腐蝕與變質,也不受季節等影響。
  • 普適性強。社會廣泛接受與認可。
  • 價值較大。作為一般等價物其有較大的價值,以便于人們攜帶與交易。

2. 票據階段

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產生與興旺,人們跨地區、大宗性的商業交流越來越多,對于貨幣這樣支付媒介也有新的要求,要求更易于攜帶,價值性更高。貨幣開始進入票據階段。

1)飛錢

唐朝憲宗時期,各地錢幣缺乏,一度出現國家下令禁錢出境的地步。在這個背景下,國家最終決定由商人將錢款交付各道的進奏院(相當于駐京辦事處)、軍隊、使者或者各地設有分支機構的富商,獲得憑證,回到當地再取得款項。《新唐書》記載:“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經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除了貨幣緊缺之外,還有安全的原因,商人走南闖北,需要攜帶大量的金銀。一路上這個過程非常不便,也不安全,為了將風險降低,商人們都偏好使用這種方式:先到官號開具憑證,憑證上面記載著地點和錢款,開完之后帶著憑證交易外出,持有憑證者可憑此去異地進行兌現款項。

這種憑證相當于今天的匯票,稱之為“飛錢”,亦稱作“便換”、“便錢”。

圖:唐代“飛錢”圖

2)交子

交子誕生于北宋年間,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相比于美國(1690年)、英國(1694年)、法國(1716年)等紙幣的發行要早上六七百年。

宋代交子最早誕生在四川地區,據史料記載,在四川當地俚語中,代表票據、憑證的意思。

支付從來都是伴隨著社會發展與其時代背景而產生的,就像交子的誕生是由當時的社會狀況的諸多元素共同形成的。

第一個元素是造錢材料缺乏。因為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國家新立,對于金銀銅都很缺乏,下令回收四川的金銀和銅錢,運往中央,貨幣制造采用鐵錢代替,并禁止攜帶銅錢入川。同時,宋朝政府面對遼、夏、金戰事,軍費和賠款開支巨大,導致金屬緊張,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

第二個元素是鐵錢廉價且又沉重。當時文獻記載“千文鐵錢逾重25斤”,一千枚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得需要兩萬枚鐵錢,重量達到500斤。這是非人力能進行的重量,必須得要用車載,這更加促使了“交子鋪”的誕生,民眾將鐵錢寄存在“交子鋪”中,換取“交子”,用于日常交易和生活。

第三個元素是經濟發達和交通不便。成都經濟重地,貿易繁榮,大量的交易需要更輕便的貨幣產生。更重要的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人和商品進出已經如此艱難,在貨幣上就希望盡量輕便,這也是交子最早出現于四川的主要原因。

第四個元素北宋貨幣不統一,存在多個貨幣區且互不通用。北宋行政單位在州、縣基礎上新增路,且路做為最高行政區域,當時有一部分路是專用銅錢,一部分路是專用鐵錢,一部分路是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還要求嚴禁貨幣外流。在這個背景下,使用交子可以防止銅鐵錢外流。

在這些種種背景之下,“交子”產生了。產生后,交子和經濟發展之間互相作用,“交子”使用越來越廣泛,交子鋪戶各地均有分鋪,隨到隨取,交子在民間有了很大的信譽。后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日常經營只會動用部分存款,于是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在市場使用。“交子”在這個時候已經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成了紙幣的雛形,缺的只是一個官方的認證。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詠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16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認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并“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制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偽造交子等同于偽造官方文書。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人民生活,利于商業發展,也解決了現錢發展,是支付手段的一次飛躍進步。

圖:北宋交子圖

3)匯票

匯票(Draft)是出票人簽發的,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匯票是一種無條件支付的委托,由三方當事人構成:出票人、受票人、收款人。

  • 出票人(Drawer):是開立票據并將其交付給他人的法人、其它組織或者個人。出票人對持票人及正當持票人承擔票據在提示付款或承兌時必須付款或者承兌的保證責任。收款人及正當持票人一般是出口方,因為出口方在輸出商品或勞務的同時或稍后,向進口商付出此付款命令責令后者付款。
  • 受票人(Drawee/Payer):又叫“付款人”,是指受出票人委托支付票據金額的人、接受支付命令的人。進出口業務中,通常為進口人或銀行。在托收支付方式下,一般為買方或債務人;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下,一般為開證行或其指定的銀行。
  • 收款人(Payee):是憑匯票向付款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人。是匯票的債權人,一般是賣方,是收錢的人。

現代金融的概念基本上屬于舶來品。那我們就看看12世紀的意大利,當時意大利貿易興盛,商人云集,作為貿易中心這里聚集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貨物和商人。

多種貨幣在這里流通,使用起來常常會不方便,從而引起貿易不便。這時候,兌換商應運而生。兌換時把不同貨幣按照市場形成不同的匯率進行兌換,在此業務外,兌換商還兼顧著同種貨幣之間的匯兌生意。

12世紀中葉意大利兌換商發行“付款委托書”。兌換商向商人發行異地付款證書時,附帶一種付款委托證書,持證人請求付款時,必須同時向付款人提示兩種證書,否則不予付款。13世紀以后,付款委托證書逐漸獨立發生付款證書的效力,始脫胎而成匯票,發展至今。

付款委托的流程如下:

  • 商人在米蘭把貨幣交給當地兌換商;
  • 兌換商根據所收的貨幣出具兌換委托付款證書;
  • 商人持委托證書在羅馬兌換商兌現貨幣,可以是原貨幣,也可以是當地貨幣。

這種付款憑證,就是早期的匯票,有米蘭當地兌換商作為出票人,有羅馬兌換商作為受票人,有商人作為收款人。

匯票作為新的支付工具的產生,對于意大利來說,也同樣極大地促進了當時貿易發展,解決了人們攜帶和國際間換算問題。

下圖為美國舊金山市美國銀行匯票。

4)本票

本票是指由出票人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還是以意大利為例,大約在中世紀,意大利作為商業中心,貨聚人聚而后財聚。商人貿易而來的大量金銀財物攜帶不便且不放心,于是應運而生了專門保管的錢莊或者金匠。他們提供場地、設施、安保,發行票據,不論何時,憑票進行兌現。

在這個過程里,錢莊也好金匠也好,他們發行的票據相當于是本票,用于見票時兌現。

圖:民國本票

5)紙幣

紙幣顧名思義紙制的貨幣,由國家銀行或者政府委托的銀行進行發行。

紙幣的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瑞典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紙幣,美國馬薩諸塞殖民地1690年發行紙幣,英格蘭銀行1694年發行銀單等等,而我國從最早的交子、清朝的銀票、民國的法幣、到現在的人民幣,紙幣上是世界上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

貨幣具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職能,但是具備支付手段職能,世界貨幣職能只有極少國家的貨幣可以擁有,目前有美元、日元、英鎊、歐元、人民幣。

下圖為新版100美元圖。

圖:新版100美元

6)電子支付

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是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通信技術,以電子報文形式進行傳輸,實現貨幣的信息流和資金流交割、轉賬、記賬一系列的支付活動。這也是作為現代支付最典型的特征,區別于古代、近代支付的差異所在。

如同我們說過的支付方式是伴隨社會發展與其時代背景產生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個人計算機開始普遍使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實物形式的支付,開始創新于以純粹電子形式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無論是卡基支付還是賬基支付均是屬于電子支付的創新。

電子支付到如今,經歷了很多個階段:

第一階段:支付系統間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同業之間業務處理,比如銀行同業結算。

第二階段:支付系統與其他組織之間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業務的處理,比如銀行進行工資代發、匯款轉賬等。

第三階段:支付系統利用網絡終端向客戶提供各項服務,如ATM存取款。

第四階段:支付系統利用銷售終端向客戶提供聯機扣款服務,如POS機刷卡。

第五階段:基于因特網提供在線電子支付服務,實現在線支付,實時扣款,比如在線網銀,賬戶支付。

電子支付相比于近代、古代支付,來概括其優點的話:

  • 加密性高。電子支付采用電子報文傳輸,并加以密鑰進行支付,具備很高的安全性。相比起紙質的近代支付來說更難偽造,不會出現紙幣造假問題。
  • 節省時間差和空間差。在線支付在幾秒之內就能支付完成,近似于實時支付,實時到賬;相比于之前“一手交錢,一手交付”的面對面支付,對于大宗交易需要攜帶和搬運大量貨幣或者紙幣,電子支付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遠程支付,無需攜帶,突破了很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 實現資金可使用資金與總資產聯動。近代、古代支付以紙幣或者金屬作為支付工具,需要攜帶和搬運,在總資產和可使用資金之間總有時間和空間距離,因為資金攜帶和轉移總會占用很長一段時間,總不可能攜帶全部資產在身上。而電子支付可以實現支付即到賬,賬戶資產到賬即可用,總資產和可用資產之間是聯動的,實時的。

圖:電子支付產物-比特幣

在電子支付的現代支付體系里,由很多部分構成,比如支付服務組織、支付系統、支付工具、支付體系監管。

四、支付演進概述

從物物交換到一般等價物,從飛錢到交子,從本票到匯票,從紙幣到電子貨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支付工具的發展;支付工具的發展又反過來作用社會生產力。

幾千年的支付過程里面,開始的那一頭是以物易物;現在的一頭是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歸類處理下,支付貨幣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貨幣的實物商品本位階段。無論最初的羊換雞的物物交換;還是貝殼、金銀充當的一般等價物;或者是紙幣與金銀捆綁的匯兌本位制;本質上都是實物作為一般等價物,充當了商品,被定性某種價值或者價格去進行交換的行為。直到世界經濟發展,黃金儲備嚴重不足,美元實際貶值的背景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黃金與美元脫鉤,這一階段結束,進入貨幣的第二階段。

貨幣的第二階段是信用貨幣階段。貨幣與實物商品完全脫離關系,貨幣由國家法律規定,強制流通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根據各國財富實力,人民對央行信心,利率水平等確定貨幣價值。具體表現形式有紙幣和電子貨幣,比如人民幣和比特幣。

為什么聊支付的演進說到貨幣?因為支付作為一種職能手段本身,其職能的實現是依靠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去實現的。

支付的三個過程交易、清分、結算,具象拆分可以分為貨幣形態、交易方式、認證形式、交易終端、記賬方式等,他們的演進方式可以見下表。

支付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支付,支付已經成了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幾乎和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而互聯網支付本身也已經演進擴展了很多自身的邊界。從當初做中間收入,交易信息的過把手;慢慢的信息流,資金流多了,開始做一些大數據分析,做精準畫像,精準營銷,征信體系;再到后來希望資金落地,掌握用戶入口,做賬戶體系,從網關支付走向賬戶支付,卡基向賬基的躍進;再到圍繞賬戶體系去做的實名認證、場景建設,應用建設,這一路支付的每一次拓展都改變這個行業對支付的認識。

對于國家,通過支付交易,可以透視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出里面的信息與資金流向,是一國金融市場的核心技術設施。所以一個安全、高效的支付體系必然需要建立起來,就有了這樣的現代支付體系。

 

本文由@王小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