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當快藥的“快”,美團買藥的“輕”,都不及一個“對”?

0 評論 10279 瀏覽 39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讀:當代打工人很多都是獨居,生病時連出門都沒有力氣,這時候互聯網買藥的方便性就體現出來了。而叮當快藥和美團買藥作為在醫藥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它們是如何做到的,未來會朝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呢?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年復工,大批務工人員回到工作崗位,開啟孤獨的生活。

換季忽冷忽熱的氣溫變化令人猝不及防,染了風寒的獨居打工人沒人照料,想下樓買藥都沒有力氣。

“你好,XX送藥,麻煩您開門取一下?!?/p>

“謝謝,把藥放門口就行,感冒了免得傳染給你耽誤了工作?!?/p>

也許是生病的人都比較脆弱,打開門看到腳下的紙袋眼眶有些濕潤,心里默想“京都居,大不易?!?/p>

之前有看過一個表格,通過一個人做不同的事情來劃分孤獨的等級,其中等級較高的有一項是“一個人去醫院看病”。

醫療的線上化正在將這個孤獨的事情平?;?,在沒人陪你去醫院時,在家就能看病反而會有種奇怪的幸福感,同時也覺得一個人就能處理好這些事情,感覺也沒那么孤獨了。

互聯網的發展進程中確實拋下了一些人,但同時也造福了許多人。

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對癥的藥物,美團買藥和叮當快藥在萬億規模的醫藥市場中,下一步路在何方?

一、向線上靠攏的醫藥市場

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數據顯示,我國醫藥電商市場滲透率逐年遞增,2019年市場滲透率為0.93%,2020年有望突破1%。

不到百分之一的滲透率,交易規模是964.3億元,雖著政策的開放,資本的助推,用戶習慣的改變,醫藥銷售模式的更新已是勢在必行。

政策方面,我國醫藥電商從開始的禁止銷售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到目前逐漸放開的各類藥物銷售權限,醫藥電商市場因政策的支持進入了良性發展。

資本方面,叮當快藥在2020年10月20日,完成了有軟銀資本參投的10億人民幣B+輪融資,而美團買藥作為美團系的親生子融資能力自然不在話下,隨著資本的加碼,這一賽道的競爭戰會打的更加迅速和激烈,勝王敗寇,補貼拉新留存將成為接下來的主旋律。

用戶習慣方面,不得不承認由于疫情的原因,用戶的消費習慣向線上靠攏,疫情期間網上買藥的人數激增。

早在2014年就已經爆發過一次O2O醫藥戰爭,叮當就是從這場戰爭中跑出的一家企業,叮當采取的自營門店,自建平臺,自家配送的新零售模式。

得益于高度的自營化,叮當對交易的各個環節把控可以有較強的控制性,對出現的問題可以迅速做出調整,避免出現短板影響用戶的消費體驗。

但在流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當下,只做好服務無異于閉門造車,叮當也通過接入美團和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引流。

通過線上數據的積累,實現門店位置的精準覆蓋,配合自營化高度協調的配送效率,叮當喊出了28分鐘送藥上門的口號。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5年“叮當送藥”將企業名稱更改為“叮當快藥”,叮當的模式重點突出一個“快”字。

美團買藥走的是另外一條線路,由于在美團app首頁設置了一級入口,依賴于美團巨量的日活用戶,美團買藥的流量源源不斷。

在藥品供應方面,美團買藥通過與本地藥店合作的方式解決供應端問題,本地藥店也樂于加入線上業務開拓移動互聯網的售藥模式。

傳統零售藥店看中的是,通過接入線上渠道可以擴大門店的覆蓋范圍,進而提升訂單數量,實現營收增長,以此覆蓋線下藥店競爭激烈的成本支出。

在配送方面,美團買藥業務與外賣業務共享騎手,配送速度控制在30分鐘左右。

由于藥品的體積普遍較小便于攜帶,為騎手增加了訂單數量的同時,實現集約化經營提高單位效益。

美團買藥業務是賦能于傳統藥店,自己不做線下門店,整合傳統藥店的資源,發揮自己的移動互聯網強項,結合成熟的外賣業務解決消費者的需求。

平臺是已有的,騎手資源是成熟的,線下門店是別人的,美團買藥的模式重點突出一個“輕”字。

二、賣藥不是做到“快”和“好”

叮當的模式雖“快”但“重”。

通過自營線下門店的鋪設和自建配送團隊的結合,叮當實現了新零售模式,配送速度上做到了快。

但高昂線下門店的開設成本和配送團隊的人工成本,都限制了叮當的擴張速度,叮當的高度自營化使自己陷入了重資產的困局。

并且這些重資產支出,能否幫助叮當形成護城河是個未知數,論線下門店數量比不過四大上市連鎖藥店,論配送網絡建設有外賣平臺珠玉在前。

叮當只依靠一個“快”可以在醫藥市場中破局而出嗎?

美團買藥的模式,雖“輕”但“慢”。

美團買藥由于在供應端選擇了與本地藥店合作,避免了線下門店的開設成本支出,并且與自身外賣業務共享配送騎手,的確做到了輕,看起來只是加入了一些藥店外賣商家。

但非自營門店在處理線上訂單的速度上難以制定標準,配送協調度上與自營門店相比褚小杯大,加上與外賣業務共享騎手,很難保證藥品配送的速度。

美團買藥模式輕了但也慢了,而且醫藥市場的破局點只是模式輕就可以嗎?

藥品不同于食物或是別的產品,雖然是剛需,但屬于被動需求,并且屬于低頻產品,用戶不會因為一次訂單的送貨即時藥品質量有保障,就短時間內產生第二次購買需求。

所以買藥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不在“快”和“好”,而是“對”。

買藥的前提是生病,而生病后的正確流程是,先問診后拿藥,醫院附近存在有很多藥店,病人在醫院問診之后得知自己需要什么藥物才進行購買,而不是直接去藥店購買。

看病是看病,買藥是買藥,同樣是感冒也分風寒風熱,如果診錯了癥狀拿錯了藥,不但沒有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更不要提更為復雜的癥狀吃錯藥的后果了。

所以將線上買藥業務的核心競爭點最終會回到“對”,也就是問診這個難點。

買藥業務不是銷售其他產品,今天定外賣我們會糾結吃米飯還是面條,關于這個問題不會有人提供專業指導,我們也不需要,但買藥是為了治病,需要有專業醫師提供購買意見。

三、買藥≠治病,問診+買藥=治病

使用線上買藥服務的用戶需求是治病,更好的解決用戶的這一需求的商業模式,才是買藥業務的發展正途。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外賣平臺的買藥窗口里任意點開一家藥店,銷量前幾名的商品除了感冒顆粒,創可貼之外,就是“左炔諾孕酮片”“驗孕棒”等計生類產品。

這個現象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用戶對線上買藥業務的使用習慣,主要是解決感冒、微創傷、避孕等簡單需求,對較復雜的疾病仍是選擇其他渠道就診拿藥。

其他類型的藥物銷量低的原因,不是因為藥物質量不過關,而是用戶不確定該吃哪一種藥,或者是不敢吃,用戶習慣仍是偏向于相信線下問診。

但目前用戶習慣正在向線上轉移,Z世代的出現大大增加了互聯網線上醫療的需求,以魏則西事件警醒,在看到事情陰暗面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生病之后會在網絡搜索,這個需求是確實存在的。

線上買藥業務不是團購也不是買菜,沒有試錯空間存在,最終買藥業務會回歸醫療的本質,解決的是個體差異化的問題。

考慮藥物過敏史和不同藥物的復雜禁忌事項,買藥業務離不開問診的環節,目前醫藥分離雖然已經提出多年,但醫院的處方仍不能輕易的流出醫院,這樣的情況下,買藥業務離不開專業醫師提供的問診服務。

問診這個問題也許是醫藥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線上醫療的風已經吹了這么多年之后,醫藥分離的醫改政策的不斷推進,處方藥的線上銷售權的開放,恰逢醫藥零售市場轉型的時刻,叮當和美團等一眾企業看中的也許是這個市場的潛力。

叮當建立有自己的醫療APP,成立了專業醫師團隊免費在線問診,也有與知名醫院的主任醫師合作推出的收費項目“專家醫生”問診。

美團則是在今年1月28日上線了“百壽健康網”,并且美團買藥也推出了在線問診和用藥咨詢服務,同時美團的招聘官網顯示,正在招聘一位醫藥零售新業務的負責人。

在目前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一眾互聯網巨頭都已在醫療產業有所布局,未來或許美團會將美團買藥、百壽健康網等醫療資源整合,進軍醫藥新零售市場。

通過“問診+買藥”實現商業閉環也許是優于“快”和“輕”的醫藥零售模式。

無論最終是什么樣的模式更加優異,或是跑出哪匹黑馬上市,都不要忘記這事醫藥市場,醫者仁心,企業這次解決的是用戶真正的“痛點”。

但愿世上無疾苦,寧可架上藥生塵。

四、結語

線上渠道的出現或許會對傳統渠道的業務形成擠壓,但同時也起到刺激傳統渠道效率進步的作用,醫藥市場目前1.8萬億的市場規模不是只憑一個渠道或一個企業就可以滿足的,淘汰的會是一些在行業發展進程中落后的效率低下的企業,活下的會是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多便利的企業。

 

作者:藍莓財經,財經自媒體

本文@藍莓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