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沒有表情包和流行梗,我們就說不好話了
編輯導語:這兩年網絡語縮寫明顯變多,我們在各種網絡平臺上沖浪時從事會看見一些新的縮寫詞;比如最近總看見“yyds”,也就是“永遠的神”縮寫,這讓一些還不懂是什么意思的用戶產生奇怪的感覺,甚至可能反感;公眾號塔門的作者分享了關于“表情包和流行?!钡默F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們正跑步進入一個文字失語的時代。
微博上,一條「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get 過一種丑,叫累丑」,得到熱議并形成一個閱讀量 6 億的話題;根據原博主的定義,「累丑」指,因為連續熬夜、加班、高強度勞動、沒得到良好休息,而呈現出枯草一樣被吸干的丑感。
但有人馬上戳破了大家這種「收獲了新詞」而興高采烈的心情,「看來網友的平均語文水平,已經退化到不會打憔悴兩個字了」。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文字失語。2021 年初在豆瓣建立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不到兩個月吸引了 5.8 萬組員;組里話題包括:一見鐘情的感覺怎么描述、點進評論區為什么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怎樣增進表達欲……組員互相出題,逼自己表達,背誦中文詞匯,試圖告別失語。
這不是個別現象,中國青年報社 2019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6.5% 的受訪者承認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
一、為什么表達不出來成為時代問題?
能夠用日常語言描述的現實數量正在減少。政治、經濟、科技、商業、娛樂的變化之快難以跟上,著急、恐慌似乎無時不刻追趕著現代人:半天不看新聞感覺就要被時代拋棄,一天不上網可能就聽不懂其他人在說什么,一句話里不摻雜幾個流行語、表情包,似乎就不會說話了。
世界更迭如此之快,面對混沌復雜的世界和無力的困境,舊的文字難以描述我們的情緒。
但是,社交網絡時代,我們又極度依賴語言來描述生活,于是描述新世界的方式,極大地落在了飯圈化的「網絡流行語」,和「狼性、賽道、抓手、復盤」的知識付費化「商業用語」身上。
一個現象是,這些新出現的「流行語」正迭代得越來越快,并且越來越反映時代情緒;五年前,「洪荒之力」「藍瘦香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一言不合就」,這些現在看起來已經像上古流行語的詞,更多只是幼稚的文字游戲。
但 2020 年,「內卷」「干飯人」「打工人」「小鎮做題家」則表達了年輕人的總體處境,這些流行詞立場更加明顯,語言由崇高走向「崇低」,也傳達了年輕人的新態度:相比知識分子、專家、大 V,人們更愿意防御性貼標簽,稱自己為「韭菜」「咸魚」——普通人可以無數次使用這些詞,理解日常生活,讓自己越來越認同這一立場。
另一個特點是,一個新流行語被廣泛使用,常常不是為了準確描述我們的生活,而是為了「區分敵我」;比如當女權主義走入公眾,相比讀資料做研究,一個對女性主張有懷疑但不了解女權的人很可能會用「女拳」代指它,避免自己在熱鬧的討論氛圍中落單——久而久之,在面對一切女性主張時,就說人家是打拳。
很大程度因為不理解,社交網絡上,女權主義往往伴隨、甚至助長厭女癥;問題是,女拳這樣的詞沒有提供完整表達,而是去嘲弄與它相反的完整概念;所以,這些詞的目的不是建立意義,而是反對;因為認知艱難,這只是對難以理解的復雜觀念囫圇吞棗式的表態:我反對。
類似的,「內卷」「打工人」「喪」是對一種現象和價值觀的質疑、嘲諷、反思和認命;現代人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流行詞,因為他們迫切需要一種集體性詞匯來表現自己的情緒和位置,把與自己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共情聯盟。但除了一夜暴富,多數人實際說不出自己想要什么、該怎么解決。
「小粉紅」「杠精」也是這樣表示對立的詞語,這些詞的確提高了效率,問題是,脫口而出的語言排擠了思考過程,我們在沒有準確認知的情況下就使用它,或是讓既有印象強化再強化。
到最后,詞語的意思越來越模糊,我們不太清楚自己在表達什么,但也很難再和這些自己親手打上標簽的人愉快討論了。
在「后真相」時代,真假不分的世界越發混沌動蕩,基于事實真實性的批判理性不再成為開放社會的基礎;我們幾乎找不到什么共識,也沒有一種價值能說服所有人,陌生議題、復雜概念也讓公共語言顯得貧困。
二、為什么頂格表達越來越多?
在「幾小時不刷手機就被時代遺棄」的焦慮下,宏大問題充斥我們的談話,特朗普、英國脫歐、系統困境,貢獻了辦公室、茶水間、飯廳、網絡的無數談資,人們義憤填膺地談論國際局勢、系統困境,別處大于此刻的現實。
越來越有這樣一種趨勢:人們對大命題侃侃而談,對真實、周遭的世界失語。
社交媒體上,爭議意味著熱度,道德的、情緒的標語、口號最適合傳播,鼓勵、放大極端表達成為一種機制?!睹绹鴩铱茖W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道德、情緒色彩強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一條推文中每增加一個道德、情緒性的詞,被轉發的概率就會提升 20%。
互聯網有一個「戈德溫法則」,指爭論中,把對方比作納粹或希特勒的幾率趨向 100%;把對方簡化成一種刻板印象,人變成非對即錯的二極管,對表達沒有耐心,跳過論證,直接貼標簽上結論。
「渣男」「綠茶」認為親密關系存在一種標準模版,讓不遵循主流的男男女女陷入尷尬,「PUA」在職場、愛情、親子關系中讓一切批評蒙上一層奇怪的陰影,「直男」不再單指性取向,而幾乎成為一種原罪。
公共討論中,「杠精」把反對空間封死,民眾訴求被生硬地和「民粹主義」捆綁,批評意見下,「洗地」「帶節奏」「歪屁股」「急了急了」式的嗆聲無處不在。
討論中最容易的手段大概就是,用一個臟詞把對方打倒,再要求對方自證清白,之后無論對方怎么辯駁,只需強調「你有你的說法,我有我的是非」,這導致異溫層間的互動充斥疲憊感;求生欲把一部分表達欲消耗掉,于是更多人退網保平安,加入沉默的大多數。
語言貧瘠的另一個表現是詞語的通脹、貶值,也就是在互聯網交流中,因為身體不在場,必須依賴中介,人們發現一種烈度更強的字眼才能表達同樣意思,所以用語越來越夸張,讓我們最終失去細膩的語言。
好的舞臺一律叫「炸」,任何棋逢對手的競爭都叫「神仙打架」,不僅單身要接受「暴擊」,溫柔、喜悅、甜蜜這些感受也構成「暴擊」。
這樣的表達習慣最終導向腦袋的懶惰,喬治·奧威爾在《1984》警告,減少詞匯量,會縮小思想的范圍,最后使得人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為沒有詞匯表達。
三、一切都以效率為王,怎樣讓我們說不好話?
學者戴錦華認為,「今天的領頭科學是統計學,你在統計學的意義上不存在,你在社會學的意義上就不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棄民』」。
文學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在《語言與沉默》一書追溯現代語言危機的起源:17 世紀前,知識語言一向是描述性的,但在自然科學飛速進步后,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等幾乎一切學科都沾上了數學的習慣,文字被統計表、曲線和圖形替代,必須使用語詞的地方,就借用精密科學的術語。
數學擺脫了語言的鐐銬,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戲謔地把數學比喻為本質王國里一種懸在空中、擺弄假設的純粹游戲;但自然科學之外,如今語言也成了懸空的游戲。知識脫離公共經驗,不再為了求真,而是為了邏輯間、語言間的互毆,語言成為知識這場智力比賽中的一個道具。
現實經驗與語言分裂成兩套不同的體系。
比如在互聯網上體驗站隊的快感之后,我們把人分門別類的能力日漸純熟,久而久之成了「為了用上某個流行詞而找場景,而不是為了這個場景找合適的詞」,就像心理學說的:我們很容易混淆真相和熟悉感,用得越多,越把觀點當成事實。
這驗證了喬治·斯坦納所說的,「語言不再被經歷,語言只被言說」。一邊是難解的學科黑話,一邊是作為社交貨幣、晉升考試的工具,而文史哲被認為是無效率的。
到了今天,我們還樂于用一種假式的數學精神說話,尤其是統計學,把統計學結果等同于真相。
然后,在一切領域里把自己也量化,表現在:時間就是金錢,成就變成每個月賺多少,每天喝 8 杯水邁 8000 個步子是健康,十分鐘內要掌握十個知識點才不會焦慮;打榜要進入前 2 名,看的吃的讀的聽的通通由算法/排行榜決定。某事有多重要看流量,真相就是堆疊的圖表和數字。一本書一場電影「耐看」「引人入勝」,被「4 顆星」、「評分 9.1」取代。
信用與購買力掛鉤,誠實、勇敢、善良讓位于顏值、身高、收入房產,身體好就是穿某品牌某尺碼還空空蕩蕩,能力就是依據某種設定被數值化的智商情商逆商,自我介紹說本人是 INFP / ESTJ 。
我們也處在一個尤其依靠集體理性的時代,事事離不開攻略——從吃飯旅游、升學求職、看電影打游戲到看見每天的熱搜,遇事問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觀點向意見領袖看齊,表達情緒靠轉發、引用,在二手經驗中積累二手話語,每個人的活法和表達差不了多少。
人一邊想著要做自己、表達真我,一邊擔心過分揭露自己,這時采用一種統一化的表達方式是安全的;尤其「糊弄學」已經提煉出回復模版,飯圈縮寫省時省力, emoji 提供了意義豐富的表達自助餐,一張小貓臉可以替代人類復雜的表情、動作和文字,替我們做情緒勞動。模棱兩可的語言、流行話、經過精心打磨的 emoji 帶來效率和新的交流方式;新鮮的表達反而成為「我足夠重視你」的信號。
或者,干脆只用「點贊」「喜歡」「打分」標示「我存在過」。
這在《鼠疫》的描述就是:囚徒找不到真正的心靈語言,唯一的選擇就是用陳詞濫調來表達切膚之痛,才可能博得看客的同情和聽眾的興趣。
在大量這類表達不斷重復時,語言含義被稀釋,語句的意義被固定下來,以至于發生「想讓女友多喝熱水時不知道怎么表達」「別人以為是套路,其實是真實感想」「但把真心話發到朋友圈又很難為情」。言不由衷、欲說還休、似是而非、詞不達意,年輕人的表達遭遇了眾多危機,也孳生了語言腐敗。
于是即使在同一種語言內也常常需要翻譯:對方說了 A,所以 ta 想表達的 B 其實是什么?要表示「謝謝」時,我們會說「蟹蟹」,配上[鞠躬表情]。
四、所以,怎么辦?
問題是,如果語言表達仍然是我們最主要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怎樣才能避免被充滿立場和情緒的「流行詞」遮蔽?怎樣才能更準確和多元地,通過語言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老實說,我們也認為這一部分是在重復常識,而且你在上學時大概就被語言老師念叨過,但基本上,道理就是這些:
1)發現自己的詞語「潔癖」
語言是一種身份認同,總有那么些詞能讓人起過敏反應。有些作者對語言要求嚴苛,舉個例子,文化雜志 AEON 的一篇文章就呼吁不要使用「有意思」這個詞;文章認為這個評價是草率而主觀的,還導向這樣一種價值:新鮮壓過嚴肅,無聊的真相敗給光鮮的謊言。
2)如果不用「好x」句式,你會怎么表達?
形容詞是語言的捷徑,比如夸天氣真「好」,就不用想辦法形容天空、云朵、光線,同樣,電影真好看、今天很快樂、某人太絕了,都算偷懶。
3)學一點外語或方言表達
外語的陌生感能夠幫助理性思考,也能激發表達。比如那些「人人熟悉、卻不存在、因此無法言說」的「詞語逃兵」,史蒂芬·平克在《思想本質》中舉了一些例子:
- elbonics,指兩個人在電影院暗爭一個扶手的行為。
- shoeburyness,坐在一個還留著別人體溫的座位上時難以名狀的不適感。
- furbling,在機場或銀行,沿著繩索隔出來迷宮般的空曠通道前行的人。
- sarchasm,辛辣諷刺的作者與百思不得其解的讀者間的鴻溝。
- Dopeler effect,當一些愚蠢的想法突然而至,你會傾向于認為它們很精明。
4)但也練習母語
很多資料可以參考,余光中的《怎樣改進英式中文》、陳云的《中文解毒》解救中毒的漢語,比如,英語把名詞當主詞,漢語則用一件事/一個短句。
5)讀一點詩,甚至寫詩,或者試試無厘頭的拼貼詩
收集報刊書頁或手機上的只言片語,隨機或精心地粘在一起,看看會造出什么。它可以讓你跳脫出日常用語習慣,發現語言的可能性。
6)讀點困難的
算法推薦的目的是把人留住,會讓你躺在語言的舒適區。倫敦大學對 9400 人的調查發現,成年后閱讀較難的虛構小說、寬幅版面的嚴肅報紙能提升詞匯量?!都{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一書揭示了暢銷書用詞越來越簡單的趨勢,但作者也發現,半個世紀以來,嚴肅文學的閱讀難度基本保持不變。
7)加工流行語
你說,「哈哈哈哈哈哈——我笑到雞打鳴」算不算歇后語?
8)翻譯流行語
「白月光」是什么意思?
9)敘述自己
人類學學者項飆發現,大部分年輕人講不清楚自己班級、學校的事情,包括體系怎么運轉、權力結構、主導意識、每個人的動機和分類,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訓練,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生活的小世界發生興趣,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生活講出來,做一個獨立的敘述——也不用分析,就是敘述。」
10)描寫長頸鹿、星空和其他東西
這是作家卡爾維諾的做法,他說自己「像中學生一樣」,認真地完成這些作業;這個方法看著笨,但也是他從其他詩人那學來的,而且這些素材最后變成了著作《帕洛馬爾》。
加油。
參考資料:
1)喬治·斯坦納,語言與沉默,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李小均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51763/
2)Gaia Vince,Why good people turn bad online,https://mosaicscience.com/story/why-good-people-turn-bad-online-science-trolls-abuse/
2)伊塔洛·卡爾維諾 ,美國講稿,譯林出版社,蕭天佑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55538/
3)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質,浙江人民出版社,張旭紅、梅德明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93192/
4)Simson L Garfinkel,Whatever you do, don’t call this an ‘interesting’ idea,https://aeon.co/ideas/whatever-you-do-dont-call-this-an-interesting-idea
5)BBC,讀小報“無助增加詞匯量”,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2014/11/141106_edu_tobloid_vocabulary?ocid=socialflow_facebook
6)本·布拉特,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杜森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46158/
7)項飆、吳琦,把自己作為方法,上海文藝出版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92383/
作 者:鐘宛彤;編 輯:王朝靖;公眾號:塔門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RCNR0hDKGIWeboSqVDiyw
本文由 @塔門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通過語言來表達,準確表意,當然是很好的,但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的作用,我們通過語言參與互動,或者組織互動。用流行語或新詞匯聚一群人,語言不過是聚焦熱點的傳播媒介而已。因為一種熱詞形成各自的互動邀約,形成互動,有何不可。
日常工作那么忙,通過熱點,熱詞像假日關鍵詞一樣發出邀約,全民參與互動,我覺得很好呀!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充斥著我們的大腦,連過濾的時間都被擠沒了,語言真的是最為顯著的一項,越來越敷衍,越來越簡化,越來越白,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很多人看到
寫得太好啦,醍醐灌頂,感同身受!
噓~你們看,我發現了什么?這里有一只落單的作者,我們可以嘗試捕捉他,一只作者可以為我們提供好幾天的閱讀量。不過他可不好對付,我們得從后面慢慢接近他,別發出任何聲音……啊,我被發現了,救命,他推了好多書,凱文快跑!
這篇文章就是在用完整細致的表達身體力行反對語言貧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