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信狀態,我有這些思考
?編輯導讀:經歷過QQ時代的人想必對QQ狀態頗有印象,好友可以根據你的狀態了解你的動態。微信在一次更新中也上線了微信狀態,但是反響卻不如當年的QQ狀態。本文作者將從六個方面,對微信動態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一篇寫了《Story戰爭|抖音、快手、微信story的失敗,以及快手對QQ的威脅》,寫的時候微信視頻動態剛下線不久,8.0版本迎來了狀態的更新。那本文簡單談談個人對微信狀態的碎片思考。
在理解微信狀態之前,可以嘗試先了解微信是什么?溝通是什么?社交是什么?朋友圈是什么?視頻動態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視頻動態為什么失敗?
思考上面問題之后,再來想微信狀態,對理解狀態有更好的幫助。
文章整體的思考框架:
微信狀態的核心(本質)是什么?
- 微信狀態是什么?
- 用戶為什么要發狀態?
- 哪些人會發微信狀態?
- 有需求的這些人目前是怎么解決的?
- 微信狀態需求為什么成立?
解決微信狀態核心目標的策略是什么?
- 對用戶的價值是什么?
- 差異化是什么?
- 影響微信狀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
具體的解法是什么?
- 視頻動態和微信狀態本質
- 狀態的終極形態(下一代社交產品可能存在的機會)
一、微信狀態的核心是什么?
1. 微信狀態的核心
先說結論:微信狀態核心(本質)是在朋友圈之外,提供熟人之間「輕松自由」自我表達的同時且能獲得社交回報的社交形式。
微信做狀態的核心原因:個人自我表達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2. 微信狀態為什么成立?
1)微信狀態是什么?
微信是通訊社交產品,通訊產品基本框架:ID-個人屬性-通訊/互動方式,三部分。
抽象出來,所有的狀態都屬于「個人屬性」;
下面具象闡述具體思考思路;
根據百度百科對狀態的解釋:狀態是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形態。
那我個人理解狀態,主要分為兩種:
作為「即時通訊工具」而言,狀態主要解決消息回復及時性的問題,告訴好友你當前的在線狀態;那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常見的狀態有:在線,離線,隱身,忙碌,有事,離開中等等(早期PC端QQ的在線狀態)。
(QQ早期的在線狀態)
作為「社交產品」而言,狀態本質上是個人「真實」的自我表達;那自我表達個人認為又可以分為兩種:
- 需要自己內心表達出來的情緒心情或者記錄當下瞬間表達;(拍照、發小視頻、發說說、各種心情狀態,喜怒哀樂)
- 不需要自己內心表達,展示當下正在進行中的行為,從單一的在線狀態向生活娛樂狀態泛化(聽歌、看書、看電影、購物、打游戲)。
對應到微信里面的狀態,刷視頻號、看直播、看公眾號文章,逛小程序等等都是當下的狀態。
自我內心表達的狀態應該有2種場景:
側重自我表達型:用戶想廣播個人此時的心情/情緒,但又不想發朋友圈/QQ空間(顯得刻意矯情),此時通過發狀態進行廣播(聊天窗口等場景)。
我的好友看到我的狀態,會嘗試聯系我。比如今天發了一個開心/憂傷的狀態,閨蜜/密友可能會來關心了解我。
側重尋找同路人型:本質上還是表達個人當下的心情/情緒,有想找到同狀態的尋求慰藉的心理(類似搖一搖找同一時刻的人),狀態分發給同一狀態的熟人好友,強化關系鏈。
結論:從通訊工具看,狀態是個人屬性;從社交產品看,狀態本質上是一種真實的自我表達方式;
2)用戶為什么發狀態?
朋友圈問題+用戶需求變化。
朋友圈問題:
朋友圈本質是廣場,在幫助大家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達方面會很有壓力。因為是廣場,你在廣場里的評論互動行為,都會被放大;微信缺少一個讓用戶自由勇敢表達的地方,同樣能被認可;
大家發布朋友圈主要是為了推廣人設,每個人在里面展現「最美好」的一面來獲得他人的認可;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狀態,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狀態。
(來源小龍之前微信公開課演講)
微信并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一下用戶一天里面真實的狀態,所以后面做了視頻動態;
用戶需求變化:
小龍曾經說過,對于朋友圈這樣一種高壓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來的趨勢。未來大家都需要一種更為輕松的一種方式。微信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種社交的模式,解決上面說的弊端。
雖然用戶底層社交需求沒有變化,但是另一方面時代在變化,用戶也在變化,微信要面對【新的用戶】、【同一用戶不同階段】產生的需求。
那從朋友圈問題來看,站在平臺的角度,現在想在朋友圈之外提供一個真實的狀態表達工具,站在平臺角度是成立的;但如果只考慮平臺需求,沒有想清楚用戶需求,最后基本上都會面臨失??;
(上篇寫了國內很多做story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各家都是站在平臺角度,如何提升社區的發帖,提高生產滲透率、dau和留存,缺少用戶需求本身出發,用戶是否真的有story這個需求?快手當時的實驗證明用戶根本沒有story的需求)
那繼續思考用戶需求。
3)哪些人會發微信狀態?
首先定義,什么是狀態;上文提到兩種,一種是個人內心主動情感向的表達;一種是展示當下的狀態;
發布狀態的人,目的是希望自己的狀態能夠被人看到,與外界產生聯系并產生互動,那只要他有和外界溝通的訴求,有社交訴求的人,就愿意發狀態;
但是根據個人觀察,目前微信狀態不是理想中個人發表自己的情緒、心情狀態,更多狀態發表是無目的(如睡覺的表情、吃飯)。
即使你看到好友的狀態,也沒有進一步互動的意愿。
4)目前這些人是怎么解決自我表達需求的?
在微信熟人社交:
第一種,要么不發狀態,要么就在朋友圈發布,但是會短暫刪除,那一刻自己的情緒表達得到滿足或者發布之后沒有得到正反饋,便會刪除;
第二種,在微信群或者私聊里面解決,找對應的好友傾訴表達;
在陌生人社交:
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產生各種情緒,想找人傾訴,但是不方便和熟人說,不想發在朋友圈,在陌生人社交產品,寫下自己秘密和情緒,得到回應和共鳴。
市面上陌生人社交產品已經驗證了這個需求成立,在沒有熟人的地方表達、傾訴和被傾聽,典型的年輕人soul樹洞,陌陌的動態;
二、影響微信狀態成功有哪些決定性因素?
繼續上文的思考邏輯,思考要解決微信狀態具體策略的時候,核心圍繞「價值」和「差異化」;
價值:在微信朋友圈之外,表達真實的狀態同樣能被熟人關注且能獲得社交回報,這樣看對用戶是有價值的;
差異化:和朋友圈相比,和私聊相比,和用戶在soul或者陌生人社交產品發表狀態,微信狀態的差異化在哪?
用戶是更加愿意陌生人社交產品里面發布狀態,還是在微信偏熟人里面里面發布?從市面上的案例來看,陌生人樹洞社交肯定存在的。
結論:個人認為,從微信狀態目前來看,沒有差異化,甚至還不如其他場景滿足用戶狀態輕松、安全,自由的表達;
在價值和差異化之外,思考微信如果要做好狀態,需要解決哪些核心因素或者條件?哪些因素決定了微信狀態的成???前提又是什么?
做好微信狀態的前提是:
- 必須和朋友圈不一樣,朋友圈是人設,狀態是真實表達,要和朋友圈拉開差距,不然就沒有意義;
- 基于強關系鏈分發,在關系鏈上做區隔;
在滿足上面前提之外,影響微信狀態成功主要有三個因素:
- 用戶群有表達狀態的「比例」和「深度」;比例決定人群,規模;深度代表頻率,是否高頻。直接決定狀態功能成不成。(表達狀態需求毫無疑問存在,且高頻,第一個假設成立)
- 存不存在「安全感」、「自由感」、「輕量化」且是「標準化」表達狀態的解決方案;(這個是目前微信狀態在解決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好,如果解決好,微信狀態就差不多成了)
- 發表狀態能否獲得社交回報?(待驗證);小龍說社交的本質在于尋找同類,狀態的意義在于自我表達,本質希望獲得關注,最好被同類人關注;
為什么需要標準化?
微信已經有10億用戶了,因為網絡效應,設計和功能都是面向大眾,每個功能都要考慮其所覆蓋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找到群體里覆蓋面最大的共性需求」,尋找一套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所以表情是大家都能理解且接受的一個表達狀態的元素之一,但表情不是唯一元素;
怎么理解標準化?
一方面從需求角度出發,做標準化為了滿足具有或潛在規?;男枨螅ㄆ者m性);另一方面從ROI角度出發,是否能通過平臺已有的框架去滿足或嘗試滿足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是被長尾需求帶著走,增加產品復雜度。
三、目前微信狀態的問題
核心問題:發表狀態動力不足;
供給是前提,消費反作用生產,狀態發表動力不足,又缺少分發場景,消費不足,反過來打擊生產;消費沒有解決好,都不需要考慮后面社交回報、互動反饋問題;
具有雙邊網絡效應的產品,都需要考慮供給、消費、匹配(分發);「內容供給」驅動消費,消費反過來「活躍」內容供給,再做好流量分發的效率問題這是底層邏輯。
目前來看微信狀態所有曝光入口,主要是個人主頁+聊天對話窗口(昵稱后綴)+朋友圈(昵稱后綴)。
發布不足的原因個人認為是消費不足(當前狀態顯示不夠好+非熟人天然消費狀態動力不足)+本身發布動力不足,具體問題如下:
1)通過聊天對話窗口顯示狀態消費太弱
聊天對話取決和你最近聊天互動的好友是否發布狀態;即使好友發布狀態,如果你最近沒有和他互動,聊天對話窗口根本看不到他的狀態;誰會無聊到為了看好友狀態,整天翻聊天對話呢?
假設你最近聊天好友有發布狀態,狀態表情是否展示足夠好?你是否意識到好友發了狀態?
有一些用戶名字本身帶emoji的,微信昵稱和表情結合在一起,或者好友名字很長,表情被遮住,是否你感知不到狀態?
2)個人主頁展示狀態場景消費太弱
目前的消費路徑點擊對方個人主頁,查看狀態,但是熟人場景,每天訪問個人主頁是非常低頻的事情,從個人主頁主動訪問狀態消費太少;
3)朋友圈消費狀態太弱
目前刷朋友圈,如果好友同時24小時內發布狀態(昵稱后綴)會有表情展示狀態,但和發朋友圈相比,發狀態更加低頻;
另外刷朋友圈的心智是瀏覽好友內容,不是為了特意刷朋友圈看好友狀態;狀態是附加消費,且如果用戶同時發布了朋友圈和狀態,我是在朋友圈評論互動呢?還是在狀態里面和對方互動?
4)非熟人關系下天然消費狀態不足
狀態和story有些共性,story的特點是用戶必須點開頭像才能查看內容,是先基于人;在story中社交網絡關系鏈優先,內容是后置的;
微信狀態也是先基于人,如果是我的密友或者親密度高的,我會去看密友狀態,但是一個非熟人,我什么要看他的狀態?
目前微信聊天對話,會展示狀態,但是為什么最近和我聊天的人就是我愿意看他狀態的人?以及為什么最近和我聊天的人就是要了解我狀態的人?
5)用戶是否真的理解狀態本身的含義
詞很重要,而且是通俗易懂的,取決于用戶是否能理解,如果都不能理解,他自然就不會發。微信拍一拍、搖一搖,都是線下的社交動作,用戶易理解;狀態目前這個詞,描述的還不夠準確,用戶不知道到底該怎么使用;
之前視頻動態提倡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美的。在拍完一個視頻動態底下的按鈕不叫“完成”、不叫“發表”,而是“就這樣”,目前的狀態「發表」也是一樣沿用視頻動態,目的就是讓大家記錄或者表達隨意的東西,無壓力的去表達。
但目前狀態更像是既融入「個人心情」+「視頻動態」+「工作/生活狀態」,融入在一起,有一點突兀,用戶不知道怎么去使用。
(從我目測的好友發布狀態,很多就只有一個表情,文字不超過5個)。
雖然這種也是狀態,但更多是無目的的表達,不在于互動,而是對外傳遞一個信號,被當成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展示,這種狀態好友主動訪問消費動力是很弱的。
理想中的微信狀態是在朋友圈不會發表的個人自我表達,碎碎念可以在狀態里面去承載,是很隨意的內容,但是從目前來看,并不是小龍說的理想中的微信狀態。
蜂巢模型理論指出,一款社交類產品,是以身份為核心,由狀態、分享、會話、群組、聲譽、關系六大要素構成。
在蜂巢模型中,Identity才是核心,Identity在哲學層面的含義是“同一性”決定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并基于此產生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社交關系。
關于社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小龍曾經說過,在遠古人都是個體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為群居的動物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人在一個社區里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需要表達,而且社交目的在于得到認同。
從蜂巢模型7大組成要素抽象出來,社交的本質在于自我表達,溝通交流,分享互動;
狀態核心是社交,狀態只是承載社交行為和模式的載體,幫助產生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系。
微信狀態初衷是想人們無壓力的展示真實的自我,但如果沒有了社交反饋,發狀態漸漸成為了一種無效的分享行為或者個人行為,久而久之用的人更少了。
目前,個人覺得狀態還是不那么「純粹」。
四、具體的策略及解決方案
策略一:提升狀態更多消費場景;通過增加曝光,提升狀態價值
解法1:找場景,在最合適場景增加狀態的曝光;目前最佳的曝光場景,就是在個人發表狀態的主頁,增加好友發表狀態的聚合內容。
對于曝光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是其他公司要做狀態,各種中心化的入口,聊天對話上方加狀態入口,引導大家去消費,但是我覺得對微信而言,如果只是為了提升曝光,很容易。
「但關鍵在于怎么觸達更高效且不影響微信用戶現在的體驗,這個是最難的」。
當前最合適的場景,在發布狀態頁面,增加好友發布狀態的分發場景;本身發布狀態,說明有發表和消費的動機,那在合適的時候,推薦好友發布狀態列表,引導用戶消費;
最近好像已經在灰度了;(但僅從狀態里面增加消費,入口太深,還需要其他辦法)
解法2:在我的tab頁面,「個人主頁」發布狀態處,增加紅點提醒,類似好友發布朋友圈更新紅點提示;
可以先讓用戶瀏覽好友發布的動態,先消費,再發布狀態,當好友狀態有更新,可以有紅點提示;
目前「發現」tab,「朋友圈」、「視頻號」、「看一看」、「直播和附近」、「游戲」均有小紅點提示,而「狀態」目前是新功能,在產品冷啟動的時候,同樣可以在個人主頁「狀態」處增加好友發布狀態的紅點提示,引導用戶消費;
解法3:朋友圈單獨增加狀態分發的入口
鑒于目前從朋友圈訪問狀態的消費太少,可以單獨增加狀態的消費場景,和過去的視頻動態類似;
(視頻動態)
解法4:聊天對話狀態icon增加不同顏色+選用更能引起共鳴和傳播的狀態名稱
狀態、情緒應該是五彩斑斕的、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時間狀態是不一樣的,緊張、嚴肅、活潑……微信狀態的icon可以提供更具溫度,更五彩斑斕的顏色,更可被理解的美;
而非現在比較嚴肅、偏深層的設計,注意力很難被吸引。
(聊天對話狀態顯示)
目前在狀態發布頁面,不同狀態,有不同的顏色背景,代表不同的心情,但是為什么不在聊天對話,展示相應的顏色?而是上面這種偏深層的顏色?
(微信狀態發布頁面)
目前微信一共有26個狀態,從每個狀態的含義來看目前都是偏向年輕群體,如果是狀態新用戶,不了解好友對話框對應的表情代表的是什么含義,主動訪問的動力是很弱的;
在冷啟動期間,應該選擇更能引起共鳴、理解成本低、容易傳播的狀態名稱;
比如以吃飯為例,同樣是表達吃飯的狀態,個人覺得QQ的「干飯」比微信狀態「吃飯」更加有意思,且能夠引起共鳴和使用的動力。
(QQ狀態)
(微信狀態)
可以在頭像側增加藍色小圓圈,類似此前視頻動態的提醒,相比在微信昵稱后面增加表情符號,更能讓用戶感知到。
解法5:巧借外力,在其他場景增加狀態的分發曝光,「一鍵設為自己的狀態」
微信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對于微信狀態而言,在目前供給消費都不足的情況,可以低門檻增加狀態的表達,并且巧借外力。
目前在微信里面,看直播、看公眾號文章(看一看)、刷視頻號、玩游戲都是當下狀態,可以一鍵設為自己的狀態,目前已經可以把視頻號直播設為自己的狀態,閱讀、看視頻號也可以考慮設為自己的狀態;
(看直播設為自己的狀態)
解法6:微信狀態增加訪客記錄
目前好友看到狀態只有「點贊」行為,但點贊行為過重,可以使用更輕互動的反饋形式。增加狀態訪客記錄,僅發表者自己可見。
發布狀態本身是為了讓人看到,很多時候狀態其實是被看見了,只是好友沒有點贊,發表狀態缺少反饋,增加訪客記錄,可以了解有多少人訪問了自己的狀態。
思考:假設上述提到的解決方案解決了之后,能夠解決用戶發表狀態的動力嗎?
我覺得還不行,上述都是在增加狀態分發,沒有從底層解決用戶發表狀態的動力;
本質上沒有解決社交壓力的問題,微信狀態如果要向解決用戶發表真實狀態的動力,必須解決社交壓力的問題,「在社交壓力做減法」;
從目前大家發表狀態看,能被公開看到的,都是給個人帶有「安全感」的狀態,不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的狀態,非最真實最自由表達的狀態;
(之前有問過好友,為什么都發搬磚的表情,她告訴我因為微信上有同事和領導,不敢發劃水狀態,怕被老板看到,又不想每次發個狀態都需要自己來分組,發搬磚老板看到自己在認真工作,也挺好的)。
朋友圈分組沿用到狀態里,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就是不想分組,才選擇不發朋友圈,如果在狀態里面選擇分組,還是沒有降低發表的門檻;
所以目前狀態沒有解決社交壓力的問題。
策略二:在社交壓力做減法
解決方案:用戶自己創建狀態「密友名單」;
平臺也可以給用戶把密友篩選出來(根據聊天頻率,或者朋友圈互動頻率,把密友給找出來,核心在社交壓力做減法,降低用戶發布狀態心理門檻);
和ins一樣,創建自己的密友名單,選自己最親密的好友。之后的狀態僅自己的密友可見;
帶來的問題:反向思考,帶來的問題就是增加產品復雜度,和目前的分組相比,成本過高,目前沒有比分組更加優雅的辦法,但分組不改變本質問題。
「勇敢表達」和「表達壓力」互斥的,最沒有壓力是自己對自己表達,但是不能獲得社交回報;又要勇敢表達,又要獲得社交回報,其實本身就是矛盾的。
之前和即刻產品負責人交流過,通訊做到極致,社交就做不到極致;很多需求、自我的表達,在微信當下的產品結構下,是很難解決的。
微信怎么在社交壓力做減法這個事情上,個人目前也沒有既不增加產品復雜度,同時又可以滿足用戶自由表達狀態,暫時想不出更好的解法。
五、視頻動態和微信狀態本質
個人覺得微信「朋友圈」是弱化版的「Instagram」,朋友圈發布的都是比較精心處理過的內容,而「微信狀態」承載的任務像是「snapchat」里面更多休閑、隨性、碎片、日常的一些小視頻或圖片或文字,來和熟人進行日常互動。
微信社交終極形態=Instagram+snapchat的結合體。
Snapchat是本身具有強社交關系的社交網絡,這是它的本質。
為了關系鏈的持續活躍,必須需要更加個性化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載體來持續活躍,重點不在于圖片/視頻,重點在于熟人關系之間相互的互動,關系的維持;
狀態也好,story(視頻動態)也罷,是為了維持,滿足這個本質的一種表現。在強關系社交網絡下,狀態是大家社交的一個載體,只不過之前視頻動態沒有成功,現在換成狀態的形式。
當有新的形式出現的時候,新的形式也會出現繼續成為新的社交形式。
這是微信做狀態和視頻動態的本質原因。
當然微信狀態如果要想做好,確實很難。
目前第一階段,重點做好開源和節流;開源的核心就是在不過度打擾用戶的前提下,增加用戶接觸到微信狀態的機會;節流的核心就是提升分發效率,在用戶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上,盡可能營造消費狀態的氛圍;
怎么在不影響微信用戶原有的體驗,做好分發,是很難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重點在社交壓力做減法上,幫助用戶降低門檻,更自由輕松的發表狀態;
這個問題在微信目前的現狀下,同樣是非常大的挑戰。
六、狀態的終極愿景(下一代社交產品機會)
以下,純粹是個人猜測。
目前微信聊天列表都是靜態的、冷冰冰的對話陳列,假設這些通訊錄都是動態的,每個聊天列表里面都是鮮活的人,當下的狀態有在聽歌的,有在看電影的,有在打游戲的,這些全部都是線下動態的,映射在你的通訊錄列表里面;
未來主要互動可能不在朋友圈,你的通訊錄就是你的私人廣場,每個聊天對話,都是好友當下真實的狀態。
好比每個人的小廣場,廣場里面有「游戲廳」+虛擬的「個人空間」,通過我的好友列表可以立體的看到每個人當下的狀態,我感興趣,我走過去和他聊幾句,參與他們討論,然后換一個人,繼續討論,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最好能做到區隔;
可以通過好友當下的狀態,去瀏覽視頻、瀏覽公眾號、看直播,通過好友的狀態看世界+體驗新世界。
目前在現有的移動設備做熟人半熟人的社交(語音社交),尤其在微信和QQ兩座大山下很難有機會, 但是隨著設備的迭代,進入VR或者將線下的生活搬到線上,可能存在機會;
微信之類產品,只是把社交連接搬到了線上,提升了交流的效率。
之前和朋友交流過,如果將來有個產品復制了絕大多數線下生活場景到線上,那可能在微信之外找到另一個突破點。
未來的虛擬現實游戲,可能可以做到這點。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生活的本質是體驗,游戲其實可以模擬所有體驗,遲早有那么一天,生活和游戲的邊界會不那么重要。
賭的還是下一個賽道。
最后,幾個觀點可以和大家探討下,也是來自和好友宇杰的交流:
- 微信的社交壓力是產品的瓶頸還是現今社會高度互聯網化的副作用?社會高度發展,信息傳播越發快速,聯系越發高效緊密的時代,個人的情感表達被擠壓的空間越來越小,私人空間幾乎已經擠壓殆盡;
- 當一個APP上有親人、同學、同事、領導、物業、微商等等,還兼顧看文章刷視頻支付等功能的時候,是否還值得寄托情感?或者說是否還有寄托情感的空間?
- 不想發狀態,究竟是現在的社交產品做得不夠,還是已經過了需要發狀態的年齡或者生活狀態?即使現在微信好友只有100個,是否還愿意發狀態?
- 微信狀態初衷試圖挽回用戶無法在微信上再感受到熟人社交價值而產生的一次嘗試,微信是否想回到當年那個人人想發朋友圈的理想年代?
(來自朋友圈好友發布的圖片,其實就是狀態)
#專欄作家#
德魯大叔,微信號:LBJvsTQP,微信公眾號:heiyandoudou2016,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新兵一枚。
本文由 @德魯大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太棒了,學習!
只能用一個棒字來形容了!
說得挺好,但是微信狀態這個東西只是為了滿足用戶在表達上的一些需求,已經達到目的了,沒有必要再加強。甚至我覺得這個功能本身就是個雞肋,實在沒有什么必要。
每個產品都會很多的功能,每個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紅花就得有綠葉。
微信最大的問題是社交壓力,有很多用戶自我表達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如果微信想要再進一步,這個著力點我覺得是對的,但是作為這樣一個產品,還有多大的動力去改變呢?
再多說一句
我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跟我說,你看,微信又更新了XXX功能,太厲害了。
微信是厲害,但是你說的那個功能如果你不是業內人士,你可能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變化。
最后一句話,非常有哲理。
我相信是這個社會與人的關系變了,微信其實一直有在同步更新功能,但是他能做到的也只是去cover到日新月異的場景,做出足夠多豐富的功能,但卻無法更進一步滲透到情感之中。這本不是微信的問題。再次如果想回到誕生之初,成為寄予人們情感的紐帶,要做的,我想不是更新和增加足夠多的功能,而是先破再立
我覺得寫的很好,各種矛盾與權衡,產品設計充滿矛盾因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說下我的想法:微信“熟人社交”的本質決定了微信朋友圈內主導的只能是“人設”而不是其它,“狀態”即便火了(我不覺得它會火),不過是拓展了另外一個觸達更廣、實時性更強的人設場景。朋友圈的“變質”問題不是產品問題,是社會和人的問題,既然不是產品問題,當然也不會這個產品的新功能“狀態”而得到任何救贖。
每個產品經理都會說要給產品做減法,現實都是產品功能越做越多,因為新人不斷出現,而老人不會因為產品多了什么功能而放棄這個產品,但新人一定會因為沒有什么功能而放棄這個產品(比如短視頻)?!盃顟B”這個功能,顯然不是面向我這種老人的,我只希望不要被它過多的騷然,如果出了紅點,希望微信能讓用戶把“朋友狀態”隱藏掉。
我更覺得,狀態就是為了跟朋友圈互補,降低了朋友圈的創作成本和被所有人關注的不適感,贊同niko的想法。
擴量和增長并不是一切新功能的目的。
用戶能不能在同一個產品里既立人設、又表達真實自我?
說微信狀態是為了表達真實自我?自我是獨一無二的,妄圖用一些普通情緒、行為來表達真實自我,是可笑的。
情緒這個東西(也包括狀態里的“活動”)是來得快、去得快,所以,在狀態時效性非常高的情況下,它可參考的價值非常低。
我覺得產品賦能用戶進行真實自我的表達的基調是基于個人價值觀的、可被寬容的、感性的、有時效性的內容輸出。所以,我覺得它依然讓用戶在朋友圈中表達,只是通過打標簽的方式讓其他用戶識別進而降低社交壓力即可。
其實更多的時候,功能本身并不要獨立去看待,精致的東西一定是各種細節組合的感覺。
我個人認為,從社會學角度微信狀態這樣輕量的表達,能夠彌補朋友圈覆蓋不了的用戶情緒,特別是中國人喜歡的含蓄,是一個從用戶角度出發的好功能,但是是否能夠帶來平臺產品價值,是一個問題,但作為微信這樣級別的國民APP,就是應該多從用戶側看待價值,而不是從平臺側。
《社會性動物》:一方面追求獨特的個性,另一方面需要群體的認同,但也要地方群體的排斥,所以『輕量』的狀態表達是有必要性的,這樣的表達不是一味的追求群體的反饋,更多的是表達自我。
作者的分析思路不錯,但這個功能在微信上就是個雞肋,根本就沒想清楚要用戶來表達什么。
保留時間太短,又不能自己選。。天天換誰有這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