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緊雙11“風向標”,就會被淘汰!
“生命不息,賣貨不止”的阿里巴巴在人們還沉浸在雙11總成交額的驚愕時,又正馬不停蹄地投入到雙12的戰(zhàn)斗之中。當然,電商促銷節(jié)的影響遠遠無法與雙11相提并論。
每年雙11過后,輿論會分為“跪舔派”與“唱衰派”,不可否認的是,雙11狂歡節(jié)讓IT基礎設施更為堅固,電商的打法也在升維之中。 甚至有的互聯網風口就肇始于雙11,比如網紅經濟就是在2015年雙11中嶄露頭角,繼而被投資人和巨頭所追捧的,今年滲透到很多角落。
所以,關注雙11的新苗頭、新玩法,甚至比雙11的營銷噱頭、GMV本身更加重要!
一、雙11,是一場盛況空前的“新經濟實驗”
(1)國民消費取代(政府)投資經濟發(fā)展的新三駕馬車之一。經濟學家張維迎與林毅夫在辯論的核心還是回到亞當·斯密(市場無為而治)還是凱恩斯(政府有為管理市場),目前來看市場作用發(fā)揮的并不充分,但諸如雙11的市場經濟充滿活力。據星圖直播數據顯示,雙11當天全網總銷售額達1770.4億元,證明中國是全球內需最為旺盛的經濟體。與其用政府投資刺激產業(yè)發(fā)展,不如用內需促進更多人就業(yè)。
(2)農村市場有望成為電商最龐大的增量市場。今年全網雙11移動端銷售額占據82%,以往唱主流的PC官網淪落到只有招商功能,既使關停也不會影響雙11的KPI,所以投入更大精力維護PC商城而不是移動端構架實則浪費人力財力。移動電商的另一大長遠影響是促進了電商的渠道下沉,以往很多農民不會用電腦(尤其是鍵盤打字很不好使),但現在農民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參加雙11搶購已經切實可行(隨著政府對農村道路改造,這些毛細血管打通未來還會讓電商行業(yè)更繁榮)。
(3)電商的兩個輪子“物流”與“支付”越來越溜。今年雙11有10.7億個包裹,但快遞到貨速度明顯比去年快,兩年前出現大面積爆倉、半月后收快遞的情況已明顯改善,機器人分揀中心、無人機送貨走進現實并不遙遠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動支付工具的普及是移動電商最大功臣,消費金融也起到了臨門一腳效果,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都在雙11期間提升了透支額度,鼓勵年輕人超前消費。
(4)直播購物、VR購物、社交購物等“場景化電商”興起。購物與娛樂、休閑、社交等活動邊界正在模糊化。直播場景化在前置攝像頭是賣家“安利”自家的產品,后置攝像頭是對準明星表演或快遞,大咖站臺等,已成為平臺的標配。手淘在雙11期間悄悄上線了VR購物(“Buy+”),用戶帶上VR頭戴設備就能進入店鋪內進行選購,盡管可選場景少、技術還不成熟,但“VR+電商”曙光畢露。京東去年接入微信、手Q的流量入口,今年在此基礎上嘗試手Q群聊彩蛋,用戶可以在京享街定制物品清單分享到“購物圈”,向社交購物化、購物社交化有所邁進。
二、移動電商環(huán)境下的成交動機:“便捷度+參與感=信任感”
營銷學上有個爭論很久的問題,“用戶需求究竟能不能被創(chuàng)造?”,雙11當天“買買買”就是一個被創(chuàng)造的新需求,用戶籠罩在無孔不入的電商環(huán)境中,不買點什么都覺得虧了。
以往購物是個理性消費的行為,目前購物變得“碎片化”,有種“亂花漸入迷人眼”的魅惑,雙11凌晨開搶時很多人都是在被窩搶單,有的是在看明星或者網紅KOL直播時“無意識”就拍下寶貝,有的是在公眾號微商城中直接下單購買等等。
人們對雙11各種促銷打折有了“免疫力”,成交的最關鍵因素正從“價格敏感型”向“便捷度敏感型”,繼而向“品位敏感型”發(fā)生轉變,當然,不是說價格因素不重要,只是不新鮮了!筆者策劃人李星(微信號:lixingo2o)認為,用戶成交動機本質上就是一種“信任感”,而“信任成本”與“轉化率”成反比,不妨使用“便捷度+參與感=信任感”公式來說明用戶成交的心理。
所謂購物的“便捷度”就是用戶進入到“懶人模式”之中,一鍵購物,甚至懶得動手指搜索。
- 網購要送貨上門,并且越快越好。因而在物流環(huán)節(jié)的發(fā)貨的速度,快遞路線的可視化(在京東、大眾點評App中已經可以跟蹤快遞員的軌跡了),快遞員服裝及送貨車輛的職業(yè)化,甚至快遞的包裝盒(唯品會是榜樣)都會影響人們購物的快感。
- 購買路徑縮短。以往是頭部品牌如Top10買流量爭取好的曝光位置,現在手淘、京東也做起了算法推薦、“千人千面”就是要縮短購物的路徑,這為一些小眾化、高逼格品牌帶來了機會。
所謂購物的“參與感”就是與用戶一起愉快得玩耍,而不是“考慮為什么購買、該不該購買,減少決策成本:
- 娛樂化營銷不惜血本:馬云爸爸在天貓雙11晚會上是勤奮的魔術師,劉強東在京東24小時直播SHOW大秀廚藝。晚會、直播等綜藝暖場形式其實轉移了很多消費者原本購物的注意力,但制造人們在集市上熱鬧的“群體參與感”。
- 用戶的口碑傳播做信任背書:手淘中“微淘”是商家版的微博,“問大家”處于整個手淘正中央,是一個用戶的“曬單”廣場。消費者購物越來越不只是滿足產品使用價值,追求購物的樂趣,比如服裝、美妝等產品本身也很難說清楚是給別人看、還是自己用;比如我分享了好用的商品,希望能夠幫助其他人減少決策成本,有“助人為樂”快感;用戶基于對推薦者的身份感、品位、價值觀的認同而跟隨購買,真人推薦始終是最有效的廣告。另外,京東在微信購物和手機購物的購物圈、大眾點評等都利用騰訊的社交關系鏈做好友推薦,輔助用戶決策。
三、電商要變天?接下來該“新零售”登場了!
馬云接受央視財經采訪說,“未來純電商日子會很難過”,“純電商沒有跟線下的配合是走不長的”。馬云很多關于“新零售”的表述并不新鮮,倒是很像一個O2O(即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信奉者所期待的那樣。不過,馬云曾說“O2O是一個偽命題”,狠狠地打擊萬達聯絡騰訊、百度做飛凡的積極性,更像是一種策略。當前O2O項目被公認打入冷宮,VC對本地生活服務項目順利退出失去了耐性。但巨頭們并沒有放棄對O2O進取心,百度有些猶豫,終究沒有放棄,騰訊繼續(xù)扶持新美大,阿里在支付寶中日益重視口碑。
天貓雙11之后,阿里CEO張勇(花名:逍遙子)說“今年雙11是阿里全面擁抱新零售的開始”,此前,馬云也說過明年阿里內部將不提“電商”,新零售成為阿里系內部替代“電商”的詞匯。筆者策劃人李星對“新零售”的理解是:
(1)“新零售”其實是廣義的O2O(Online-to-Offline)概念,只是“舊酒裝新瓶”,馬云對O2O避而不談,不想給美團等競品做背書;換句話說,其他人做O2O是狹義的本地化O2O生活服務,阿里做O2O則是“新零售”,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自身零售基因改造傳統(tǒng)零售業(yè)態(tài),并且探索了一些“賦能線下商家”的連接方式。
(2)雙11當天的流量同比增長率實際逐年下滑,據億邦動力的報道,很多商戶反映前2個小時雙11搶購占據銷量80%以上,而雙11當天后半場流量出現下跌,銷量顯得疲軟。移動互聯網的存量流量紅利正在消退,處于電商時代中心的阿里不可沒有感知到,所以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在形勢最好的時候轉型到“新零售”(零售O2O)。換句話說,線上流量已經瓜分的差不多了,并且手機端最大流量中心是在騰訊的兩個超級App那里,阿里要想把雙11辦下去必須到手機以外世界找流量,特別是激活線下流量,在這種局面下,阿里更迫切需要用更炫目的GMV去“刺激”傳統(tǒng)零售業(yè),讓他們看到電商的威力,甚至因為恐懼而擁抱電商。
在新零售戰(zhàn)略之下,阿里除了會力保一些團購、生鮮、商超等O2O服務項目,還會與商城的各個店鋪合作,今年阿里就推出“極速達”和“云貨架”業(yè)務,前者是用戶線上下單,商家就近選擇實體店發(fā)貨;后者是消費者在實體店掃(缺貨商品)二維碼下單,后臺進行補貨等。也會更多純電商平臺會建實體店順應阿里做“新零售”的趨勢,如電商零零品牌三只松鼠就計劃開實體店。
云陽子認為新零售核心的是“商品乘以人的平方”,人的運營比商品的運營更重要。新零售的目標是在90%的傳統(tǒng)零售業(yè)態(tài)中引導更多的實體店品牌開網店做電商,幫助實體店用戶數據信息化,激活線下流量為電商開辟新的增量,也是符合移動電商的成交動機,讓讓人們購物的路徑更便捷,購物參與感更豐富,對品牌更有信任感。當然在這個時代“信任”比黃金還稀缺的年代,新零售無疑比以往單純賣貨要更加復雜!
雙11作為電商節(jié)慶,但其預示著的新風口依然是互聯網行業(yè)的風向標,雙11也成為觀察人們消費心理和成交動機的微妙變化的絕好窗口,能讓我們透過促銷現象去理解雙11銷量為何這么生猛!新零售嚴格來講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零售”,目前電商平臺能否以新技術博老業(yè)態(tài),能夠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星辰大海中成為更大的航母還難以預料,這也成為未來互聯網中最令人期待的事情······
#專欄作家#
李星,公眾號:lixingo2o,個人微信winddiff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孔V匯社群發(fā)起人,專注于家庭生活消費O2O研究,關注消費升級與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