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內容生態,需要看這四方面
編輯導讀:作為一個內容產品,一個好的生態能夠讓產品穩定健康地成長。一個好的內容生態,是由作者、內容、平臺、讀者四個部分組成。本文作者將從這幾個方面,對內容生態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前言
談到“內容生態”大家一定不陌生,尤其是對于做內容產品的小伙伴來說更是耳熟能詳,內容生態的發展好壞幾乎決定了一個內容產品的最終走向。
而擁有一個好內容生態的產品往往能夠穩健成長,如:字節跳動從創立之初就發展PUGC,成立創作者平臺——頭條號,扶持創作者,而后者為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字節系內容產品輸送優質的內容,而字節憑借其強大的智能推薦算法,將優質內容分發給用戶,滿足用戶對內容的個性化訴求,同時,入駐的創作者也可以通過平臺擴大影響力,通過廣告等方式實現價值變現。
內容生態的主體是讀者(消費者)、作者(生產者)、內容平臺和廣告主。而只有這幾者之間相互關聯互助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內容生態的繁榮。好的內容生態往往指(定義僅供參考):基于平臺定位/調性,內容(包括廣告)的生產促進內容的消費,內容的消費反過來激勵內容的生產,形成自主增長閉環。
下面,以今日頭條類信息流產品為例,從作者、內容、平臺、讀者這4個方面簡單介紹下構建內容生態需要做的工作。
二、作者
作者作為內容的生產者,是內容生態的動力之源。如何讓作者更好的服務內容生態,為生態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平臺需要設定合理的培養(獎懲)機制,讓作者按照“規則”持續為平臺輸出優質的內容。
首先是激勵機制,由于作者類型不同,訴求和目標也有所不同,與之相關的激勵機制也有所不同:
- 新手期作者,訴求:“提升創作能力,得到正向反饋”。平臺側提供優質教程與數據支持引導作者創作;分發側在流量傾斜方面重在“試探”,引導觀察。
- 中長尾作者,訴求:“收獲真實利益,得到發展”。平臺(創作者平臺,如頭條號)側應該針對性的給予權限和現金激勵;分發(內容分發平臺,如今日頭條)側在流量傾斜方面重在“充分”,該分發的用戶得分發到。
- 頭部作者,訴求:“提高影響力,名利雙收”。平臺側針對性的進行用精細化運營,如創作者大會,提高作者全網影響力;分發側流量傾斜上重在“足量”,維持產品內容調性。此外,分發側還可以針對頭部作者發布內容進行先發后審、對作者歷史優質內容做重召回、推薦用戶關注等。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個性化”的激勵機制外,平臺也要設定一些通用的激勵機制,給予作者相應的正反饋。比如:制定作者等級體系,對應的權限(原創,認證等)并顯式的量化出來,為作者提供更多的變現手段,讓作者得到相應的價值回報,如:電商帶貨,付費內容。
不過,只對作者進行激勵,顯然是行不通的,而相應的懲罰(進入&退出)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制定合理的懲罰進入機制呢?個人認為可以從懲罰標準、判斷方式、執行手段來制定相應的規則:
懲罰標準:根據作者的發文數據,定期計算作者等級分(頭條號指數)并在創作者后臺顯示,而作者等級打分的影響維度通常包括原創度、受歡迎度、垂直度、傳播度、活躍度等方面,每個維度的打分將影響該賬號的最終得分,不同的分值與賬號權限掛鉤等。
判斷方式:
- 先驗指標:發文少,發涉性/軟文等低質內容(依賴內容打分模型)。
- 后驗指標:發布內容領域雜亂,內容CTR低,內容/賬號被用戶舉報等。
執行手段:
平臺側根據判斷條件降低相應的用戶權限,如去V,關小黑屋;分發側則相應降低該類作者的分發,甚至不分發。
實際上,大部分懲罰的目的更多是給作者提醒,讓作者更加“懂規矩”,最終目的還是希望作者能夠在平臺產生更多的優質內容。因此,平臺的懲罰往往是具有時間性的,畢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個人”。這就需要對遭受懲罰的創作者設定懲罰退出機制,即讓創作者恢復被懲罰之前的等級/權限。比如:持續一個月不發文將收回廣告變現權限,而當用戶繼續創作一周后又會給予對應權限。
三、內容
作者生產的內容進入到平臺,平臺需要盡可能快的把優質的內容篩選出來,讓優質內容得到更多的曝光,反之低質內容減少或不曝光。這就需要平臺對于內容質量/安全有一定的把控,首先需要保證內容是安全的,比如:不能涉xi,涉政等,平臺通常會采用在內容審核階段對內容進行機器+人工的識別處理,做到“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在安全的前提下,平臺如何把優質的內容篩選出來呢?即如何判斷一個內容對于這個平臺來說是否優質。個人認為有這2種方式:
- 先驗——內容特征,構建內容打分模型,對內容定義不同的特征維度,比如:時效性,低俗值,標題黨,水文等。
- 后驗——消費數據,在內容經過審核打標后,系統會基于內容召回的方式進行內容試探,點擊率(有時也會參考時長,完播率,用戶點贊、分享等行為數據)越高通常認為質量越高。
實際分發時,系統更多的是基于后驗的指標給用戶分發“優質的內容”(或者說模型主要是以用戶的點擊行為作為優化目標),然而,后驗的指標只能反應出用戶在短期內對于內容的點擊欲望,這顯然會被一些容易吸引眼球的內容(如:標題黨、擦邊球)鉆了空子,而這些內容雖然短期可以為平臺帶來數據的上漲,但是可能并不符合平臺的定位,長期來看可能會帶偏讀者,影響整個內容生態的發展。
為此,系統通常會建立曝光復審機制(定期針對高曝光內容進行人工復審),將一些數據表現高但長期來看不利平臺/用戶的內容將進行相應的懲罰措施。
四、平臺
內容從作者生產到入庫、審核、打標,最終被分發給用戶,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消費需求,推薦系統如何在不打破作者平衡的同時,把好的內容分發給需求的用戶呢?作為流量的分配者,平臺又將如何通過分發來平衡呢?這其實就需要綜合考慮作者以及內容這2者的關系,而作者和內容的關系是存在耦合的。
對頭部作者來說,其生產的內容滿足用戶主要的頭部需求,因此,在分發側應該保證“足量”,維持平臺內容調性。
具體措施如:先發后審,加速頭部內容分發效率;設定保量系統,保證頭部內容有充分曝光;對中長尾作者來說,其生產的內容更多是滿足用戶個性化,零散的需求,但這類用戶在數量上的占比很多。因此,在分發側需要保證“充分”,讓有需求的用戶都能得到滿足。隨著用戶的需求被滿足,作者也會得到相應的流量/現金(依賴平臺設定的流量變現規則,這點也需要平衡利益)的激勵,從而持續生產內容。
不過,對于不同等級作者設定的流量傾斜規則,更多的是從作者維度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在分發前期(內容試探階段),保證作者生產的內容都有一個基礎的曝光,解決的只是一個“溫飽問題”。而平臺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發現更多真正優質的內容,并讓這些優質內容被更多感興趣的用戶看到。因此,在內容分發的中后期,推薦系統需要考慮內容質量本身(先驗特征+后驗數據)的原因,同時基于不同作者的等級在擴充分發時進行不同權重的加權/降權。
五、讀者
對于讀者,其消費行為能夠被推薦系統用來學習及預測,幫助平臺更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訴求。然而,機器有時候并不能做到完全”懂”你。
因此,平臺側需要給予讀者反饋的通道,讓讀者通過更加主動的行為來進行“表達”,如:負反饋、投訴。
此外,作為內容產品,平臺也為很多讀者對于社會事件提供了發聲的機會,這就涉及到了“用戶治理”(社區類產品尤為重要)。
六、小結
好的內容生態是所有信息流產品的終極目標,生產者為“名利”而來生產內容,消費者為看到優質“內容”而來貢獻流量,兩者互相促進,激勵形成一個平衡的閉環。這一閉環看似簡單,卻不乏“人性”的思考。以上內容僅為工作當中的一些淺顯思考,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本文由 @不二PM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說的很對,但是看點的審核和分發策略,一言難盡。。。。
頭條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