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現象和評論,滿足動態需求

1 評論 6212 瀏覽 10 收藏 9 分鐘

編輯導讀:作為產品經理,做好用戶訪談,了解用戶需求是必須的功課。但是在用戶訪談中,要區分清楚現象和評論。具體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認為,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的現實,會造成很多困擾。他講道:“我們的語言年代久遠,但先天不足,是一種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萬物有靈論的思想,讓我們談論穩定性和持久性,談論相似之處、常態和種類,談論神奇的轉變、迅速的痊愈、簡單地問題以及終極的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的世界包含著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系、問題以及復雜性。靜態的語言與動態的世界并不匹配,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確實如此,世間萬物變化紛繁,語言所能表達的很有限。用戶使用產品也是一種溝通行為,相對于靜態的語言,靜態的產品也無法滿足動態的用戶需求,用戶需求各異,同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內需求也不同。

試想一下,一位吃貨可能會在失戀后毫無食欲,新冠疫情隔離期間很多訂外賣的年輕人開始看下廚房學做菜。大數據匹配可以讓產品和用戶的交流更靈活,以便于去滿足動態的用戶需求,但無奈影響需求的因素實在太多,現階段任何產品都不能實現動態的滿足用戶需求,就如二手房平臺無法讓你買到中意的房子,最終離不開房產經紀人的服務。

我給大家提供兩個思路:

一、本質需求

需求呈現變化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本質。每個產品都會設定自己的目標用戶,并進行大量用戶研究工作,探尋本質,從而有效的匹配目標用戶。所以用戶研究是產品經理必備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在用戶研究的眾多方法中,用戶訪談最常用,作為作典型且常用定性分析方法,可以幫助產品經理了解用戶、挖掘需求、打開思路。

2013我接手籌建網易二手房頻道的前兩個月一有空閑就奔都是游走在海淀區的各個中介門店做用戶訪談,最初宇宙中心五道口,后來開始向外輻射,2個月后已經趟到了蘇州街。也正是這兩個月持續的訪談,把我從一個二手房小白變成了專家。

可見用戶訪談特別重要,做過產品經理一定經歷過大量訪談后依然沒有答案的無助。因為每個人的表達都夾雜著大量的主觀評論,所以有效的訪談需要區分現象和評論。印度哲學家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朋友對我說:“你特仗義?!边@句話就是明顯的評論,而非現象。他之所以這樣評論是因為我中午請他吃了午飯,如果因此我認為請人吃午飯就會是仗義,那一定大錯特錯。大衣哥過年給村民每人200元紅包,被村民嫌棄的指責:太摳。陳生花2億給村民蓋別墅卻被指責。他們贈與的遠多于一頓午飯,卻沒有得到仗義的評價。

在做用戶訪談過程中受訪用戶的回答是具有迷惑性的,需要區分哪些是現象?那些是評論?并詢問產生評論的現象,這樣才能準確地尋找需求。

看個案例:一個教育產品做用戶訪談,詢問用戶線上教育的接受程度?

用戶更喜歡使用評論來回答問題,訪問者要能夠區分用戶回答的是現象還是評論,如上表的第一個用戶回答“網課不如線下課”,這是典型的評論,可以使用類似5Why模型得到“現象”答案:

  • 問:“你接受上網課嗎?” 答:“網課不如線下課”
  • 問:“你上網課的感受不好嗎?” 答:“是的,聽不懂”
  • 問:“線下課能聽懂嗎?” 答:“恩,聽不懂我會馬上問老師”
  • 問:“所以有老師解答很重要?” 答:“對的”
  • 問:“上網課時也能得到及時的解答,是否你就能聽懂?” 答:“我想是的”

在訪談中中最忌諱沒有對話的詢問,只顧把自己準備的問題依次問完。其次是在對話中區分那些表達是評論,那些是真實的現象,再逐步通過對話把評論變成現象。聽起來有些抽象,再來看一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真實故事:

盧森堡博士在一次演講中,有人舉手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傲慢的演講嘉賓?!?/p>

盧森堡博士沒有辯解和指責這個人,而是問:“你是因為我講了半小時才讓你發表意見?”

提問者:“不是,你把事說的太簡單,是來告訴我們你很牛嗎?”

盧森堡:“那是因為我沒說有些人運用這個方法很難?”

提問者:“不是有些人,而是你自己”

盧森堡:“你是說我沒有提到有時候我也很難運用這個方法?”

提問者:“是的”

盧森堡:“你希望我前面的演講中提到在使用方法中我遇到的苦難?”

提問者:“正是”

盧森堡:“是的,在使用這個方法過程中,我經常遇到苦難,在后面的時間里你會聽到我遇到的幾次困難,以至于有時我會忘記剛才講的方法,是什么促使我努力運用這個方法呢?那是因為一旦成功運用它,我與他人的感情就加深了?!?/p>

提問者的指責是評論,而非他看到的現象,所以盧森堡博士開始逐步通過詢問挖掘背后的想現象,當得知是因為沒有講述自己使用方法的困難后,盧森堡博士調整了最后一句話,并引起了提問者的興趣。

我相信你已經發現了,區分現象和評論,不僅可以幫助用戶訪談,這也是一種溫和的溝通方法,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那就去在生活中嘗試區分在與人對話過程中那些是現象?那些是評論?習慣了后自然就能應用到訪談里面。

二、社交

第一點是以不變應萬變,第二點是以萬變應萬變。針對動態的需求采用動態的產品滿足用戶。單純靠產品實現“動態溝通”并不現實,所以需要借助動態的因素:人。借助人的來讓產品具有“動態溝通”能力,這里面最常見的就是社交。

 

作者:胡爺,職陪伴知識研習社發起人,公眾號:zhipeiban

本文由 @胡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評論即主觀感受,現象即客觀事實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