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一直都在,為什么說播客火不起來?

0 評論 6265 瀏覽 2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在市場中,聲音經濟始終吸引著人們注意,與之相關的播客領域也備受關注。一方面,不同于短視頻等視覺媒介,播客有其獨特優勢;另一方面,大環境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完備也為播客用戶增長提供了潛在條件。

不少人聽到“播客”,可能沒什么概念,但提到電臺廣播,就會想到收音機、汽車,或是聽書APP。

播客英文名為Podcast,最早興起于國外。聽起來陌生,但已有超過15年的發展歷史。

簡單理解,可把播客看作是介于傳統電臺和有聲讀物之間的網絡電臺節目。

相較于傳統電臺,聽眾不受限于收聽時間、場景拘束;相比有聲讀物,播客內容又多以對談方式呈現。

過去15年,播客文化從海外走紅,流傳至國內,先后經歷過兩次爆發熱潮。但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播客市場,卻久久不見風口降臨。

去年開始,國內在線音頻平臺又掀起第三次“播客復興”風潮。

也許,在人們沉溺過圖文、短視頻的碎片化快感之后,重新需要傾聽,以找回生活的寧靜。

一、序幕與弄潮兒

1933年,羅斯福上任美國總統后第8天,接受了一場美國三大廣播公司的錄音采訪。

彼時,美國經濟正處于大蕭條時期,羅斯福希望借由談話鼓舞民心。于是,總統發言變成一場隨意放松的對話。

由于當時擴音器裝在壁爐旁,這次對話也被定名為“爐邊談話”。羅斯福12年總統任期內,共做過30次爐邊談話。

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曾表示,通過廣播收聽政治宣傳,就像與人面對面交談,因此更能實現與人情感上的交流。

換而言之,廣播傳遞的聲音更富有親和力和人情味。

2004年9月,蘋果公司發布iPodder,被看作是播客出現的標志。

Podcast一詞,源自單詞iPod與broadcast,意指一種全新的廣播形式。

播客允許人人制作發布節目,聽眾不用守在收音機前,而是可以通過訂閱(Feed)在線收聽,或把節目下載到MP3上。

為了大力推崇播客,蘋果專門推出播客瀏覽器iTunes 4.9 ,喬布斯宣稱:“播客就是下一代廣播?!?/p>

一時間,播客市場風光兩無,但很快就因為硬件普及度低,以及Youtube為代表的視頻網站興起,逐漸失寵。

在這之前,播客的興衰都與中國市場毫無關聯,直到智能手機的出現。

2009年,iPhone進入中國市場后,iTunes上多了一個國產播客節目:糖蒜廣播。

糖蒜廣播由何淼,陳沂于2004年創辦,是國內早期最受歡迎的網絡廣播電臺之一。

每期節目都以不同主題、事件和社會熱點話題為載體,向聽眾推薦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

糖蒜廣播成為國內播客熱潮最早的弄潮兒。

數據顯示,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間,糖蒜廣播在Apple Store累計下載量超過1200萬次。

2012年,蘋果將播客功能從iTunes獨立出來,推出應用“Podcasts”。

這一年,國內出現了壞蛋調頻、豆瓣陌生人等一大批備受歡迎的播客節目。

中國播客市場,以在線音頻平臺為舞臺的故事拉開序幕。

二、商業化這件難事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再次為播客提供了成長契機。

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智能手機成為播客的最佳載體。

2012年前后,國內迎來移動互聯網創業熱潮,喜馬拉雅、荔枝和蜻蜓等在線音頻平臺應運而生。

對于國人來說,有關收音機與汽車的電臺廣播回憶顯然不會少于國外。

這些平臺看中的是國內音頻需求藍海,內容也包羅萬象,除了播客節目,還包括調頻電臺、有聲讀物以及主播電臺。

其喊出的口號,意圖明顯,要與視頻網站爭搶用戶的閑余時間。

比如,喜馬拉雅要成為音頻界的Youtube,蜻蜓告訴用戶“更多的世界,用聽的”,荔枝倡導“人人都是主播”。

創業熱潮的興起,背后必然有資本推手。

企查查數據顯示,喜馬拉雅、荔枝、蜻蜓三家公司在創立不久后,均獲得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

而如喜馬拉雅上線半年實現千萬用戶增長的用戶數據,也證明著中國音頻藍海確實存在。

然而,幾乎在2013年之后,本應隨音頻市場一炮打響的播客,卻再次畫地為牢。

除了快手、微視、秒拍等叩響短視頻大門,播客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商業化變現。

2014年,CCTV 10《講述》欄目做了一期糖蒜廣播十周年紀錄片。

紀錄片里,一群不喜歡談錢的人,不得不面對錢的問題,商業化和理想化第一次產生碰撞。

投資人用管理學方法,將糖蒜所有節目劃分在一個四方格里,既沒有收聽率,也無法實現商業化的欄目,意味著要停播淘汰。

糖蒜團隊關于是否接受資方出現很大分歧,盡管兩位創始人最后與資方爭取到最大妥協,但還是有老人兒選擇了離開。

一位從大學就聽糖蒜廣播的忠實粉絲,在感受到節目商業化的急促后,最終決定取消訂閱。

她發帖寫道:這顆糖蒜一冬天擱陽臺上,開春兒到底還是變質了,再擱回冰箱也來不及了。

對于播客內容創作者而言,如何站著把錢掙了,是件難事。

三、聲音的想象力

在直播帶貨魔幻上演的今天,播客廣告聽起來不太具有誘惑力。

客戶顯然喜歡短視頻、直播這種見效快,結果明顯的廣告植入方式,但卻忽略了,播客內容的長尾效應。

當絕大部分用戶需求集中在“頭部”視頻直播上,那么如播客這種小眾個性化的需求,就會構成一條長長的“尾巴”。

而播客廣告在產品觀感上雖然缺乏想象力,卻在品牌宣傳產生的影響力更加持久。

因為有收聽音頻習慣的用戶可能會有共鳴,一期有價值的播客節目,會收藏起來反復收聽。

當然,這也需要播客內容創作團隊,用更自然、更有深度的節目內容去展現。

如何把手機、化妝品,或是一輛車,放到播客節目里,而不打破對話的人情味。

事實上,從《東吳同學會》《日談公園》《黑水公園》等播客節目的走紅,已經印證當下播客市場正在被更多用戶所需要。

聽眾對于播客節目的訴求,除了知識獲取與情感共鳴,其實還有來自生活的放松感。

這放松感,或許來自過去人們在收音機前、汽車里的記憶,也可能來自當下信息、算法的快節奏沖擊。

于是,我們開始習慣夜晚聽郭德綱于謙相聲入睡,享受在地鐵聽著播客聊天的下班時間。

去年開始,這一來自當下的真實呼聲,再次被市場聽到。

皮艇、小宇宙、荔枝播客等獨立舞臺出現;QQ音樂、網易云音樂紛紛開設播客板塊;羅德麥克風聯手喜馬拉雅,在中國賽區辦起播客大賽。

最近,一款名為“汽水兒”的播客客戶端開始內測,部分播客創作者收到天貓精靈的入駐邀請。

有人說,播客的春天要到了,但其實聽眾們一直都在。

 

作者:卓宇;公眾號:未來商業觀察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BOOVadlN1wwc5QOkGqSFA

本文由@未來商業觀察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