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鮮電商“生死戰”| 疫情下的機遇與挑戰

1 評論 6866 瀏覽 2 收藏 18 分鐘

導語:在疫情的籠罩下,除了我們熟知的外賣點餐行業在迅猛增長之外,還有一個隨之爆發的行業——那就是生鮮電商;當國內玩家都在爭先恐后的搶占“第一股”的時候,北美的玩家們也在自己的戰場打得火熱。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在北美生鮮電商這個賽道,都有哪些玩家。以及最新的智能倉儲模式,是如何顛覆我們傳統認知中的超市,重新定義消費者采購體驗的。

如果你對科技行業,生鮮電商,或者對物流倉儲模式感興趣,或者在思考轉行到電商進行試煉,相信這篇文章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帶你近距離感受這個行業的激烈角逐,以及往自動化方向的驚喜邁進。

01?什么是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網上買菜,用互聯網的手段來交易生鮮類產品。形式可以包括顧客線上買了線下自取,或者是線上購買之后,商家或者平臺送貨上門。

線上商城一般都有豐富的品類選擇,除了我們一般會購買的新鮮水果蔬菜,也有可以放置比較久的干貨,米面,零食等。

與其他品類不同的是,生鮮的商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損耗率通常比其他的商品高出了10-30倍。

如何在運輸過程中保證生鮮的質量,快速的送達到顧客的手中,并且摸索出一套能夠長期穩定盈利的商業模式。這是每一家生鮮電商都會遇到的難題。

02?北美生鮮電商概況

由于在北美疫情的爆發和政府對線下出行的管制,許多美國居民在2020年第一次嘗試線上買菜。也讓這個行業在美國的總銷售額在2020年間經歷了54%左右的漲幅。

北美生鮮電商

(來自eMarketer)

截至2021年2月,美國生鮮電商的頭部玩家分別為Amazon(亞馬遜) 旗下的Amazon Fresh,Walmart(沃爾瑪)以及由于疫情爆發而備受關注的后起之秀Instacart。

北美生鮮電商

(表格為原創)

其中,截至到2021年2月,Walmart從疫情前的40%市場份額降到31%。成為在北美生鮮電商賽道,市場份額下降的最快的玩家。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許多。

一方面,Instacart逐漸從一個生鮮電商開始拓展生活用品等其他品類,日益和Walmart的品類趨同化。

另一方面,根據Walmart內部最新泄漏Memo(備忘錄),Walmart針對于線上購買生鮮客戶而新推出的Walmart +會員服務 ,也正在面臨客戶增長和留存等諸多挑戰。

而其競爭對手Amazon Fresh,在2019年將生鮮配送從原來的額外收費變成Prime 會員的免費服務,降低了顧客在Amazon Fresh購買生鮮的門檻,讓全球2億的Amazon 會員可以直接享受其服務(數據來自Statista)。

而根據CIRP最新的市場調研,Walmart+只有800-900萬的用戶,讓Walmart在生鮮電商賽道的競爭中,又失去了一部分優勢。

北美生鮮電商

(來自InsiderIntelligence)

另一方面,Instacart作為從2012年才創立后起之秀,是在疫情中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的生鮮電商之一。

Instacart的創始人Apoorva Mehta出生在印度,于2000和他的家人一起來到加拿大。他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學習工程,畢業之后在Blackberry,Amazon都工作過。

在創立Instacart之前,他曾嘗試過30個創業想法,然而都失敗了。直到他在2012年參加了Y Combinator,創立了在最新一輪融資中估值$390億的Instacart,成為僅次于SpaceX估值的美國第二大獨角獸(數據來自CNBC)。

與Walmart 不同的是,Instacart是一個由顧客,采購員和商家組成的3方平臺。

同時,Instacart沒有自己的倉庫,而是通過shoppers(采購員)到商店里去采購然后送貨上門到顧客的手中。

這樣的一種模式不僅幫助Instacart省去了一大筆倉儲費用,而且獲得了另一個盈利渠道—— 服務B端的商超。它的客戶中甚至也包括其競爭對手—— Walmart和Amazon收購的Whole Foods。

對于Instacart來說,擁有像Walmart和Whole Foods這樣的大客戶,也是一筆非常穩定的收入來源。

如果你仔細研究Instacart 每一單的收益分布細節,你會發現有將近一半的收益是從商家端收取的。

北美生鮮電商

(來自TopTal)

圖中的4種類型的收益中,delivery fee(派送費)和markups(平臺加價費)屬于C端客戶需要承擔的費用, 而Partner Fees (商家端收取的平臺抽成)以及Placement Fees(商家的排位費), 都是從B端收取的。

Instacart的成功的商業模式,讓它不僅成為了傳統超市線上買菜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合作伙伴。其多個盈利點讓它一躍成為Amazon 和曾經的生鮮巨頭Walmart都不敢小覷的玩家。

03 MFC創新倉儲模式

我把北美的生鮮電商玩家進行了總結和分類。分為自營型,比如說Walmart,Whole Foods這種擁有自己門店的公司,以及第三方平臺,比如說Instacart,Cornorshop By Uber等模式。

在倉儲模式上,自營型又分成了微倉MCF(Micro-fulfillment Center),前置倉以及傳統超市+到家這樣的類別。

北美生鮮電商

圖為筆者原創,參考了36Kr分類

MCF(Micro-fulfillment Center)中文翻譯過來是微倉,是一種體積較小,具有超高自動化的倉庫類型。

微倉一般由兩部分組成 —— 軟件管理系統以及硬件設施(比如采購機器人)。

北美生鮮電商

一般這種倉庫會設立在離客戶較近的地方,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速度,或自提的便利程度。

美國金融公司Jefferies 還曾預測過,對比起之前的人工手動采購,MCF的自動化采購運用預估可以減少75%的成本。

再加上MCF可以被嫁接在已有的超市里,充分利用已有的倉儲空間和供應鏈。一般在一年之內,公司就可以收回前期在構建MCF時所投入的資金。

Walmart在2019年與Alert Innovation 公司合作,開設了兩個MCFs。MCF里會放置最受客戶歡迎的產品。

當客戶下訂單時,機器人可以完成大部分的采購,只需要人工完成最后一步的包裝。Walmart的目標是通過軟件和硬件設施,提升比原先人工采購高10倍的效率。

Amazon也緊接著在2020年2月,與Dematic 合作在洛杉磯的Amazon Fresh實體店第一次測試MCF的倉儲模式。

這次MCF的建造只會占用原超市20%左右的空間,Amazon 機器人也會在里面工作,目前每1分鐘可以完成12個訂單。?

?另一種值得參考的倉儲模式是在2018年Walmart和penguin pickup在加拿大的“最后一公里自提”的合作模式。有一些類似國內每日優鮮創新的“前置倉”。

Penguin pick-up (企鵝自提)在加拿大有76個門店,其中37個在偏市中心地區??蛻粼赪almart上下單后,可以在社區里最近的penguin pickup地址自提,非常便于那?些在城市中心居住,附近沒有Walmart實體超市的客戶。

除了Walmart,Penguin pick-up還和城市需求量大,但門店不在市中心的品牌IKEA合作,讓客戶可以更快捷的收到自己在線上購買的物品。

北美生鮮電商

另外一種自營型生鮮電商是傳統超市轉型。

在疫情期間,許多大型超市也不甘落后,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線上平臺,線下訂單處理中心(CFC-Fulfilment Centre) 以及配送服務。

比如說美國的超市連鎖企業Kroger加拿大的Sobeys,他們都在疫情期間選擇和擁有自動化技術倉儲技術的Ocado 合作,建立自己的自動化的訂單處理中心。

04 幾點思考

1. 自動化&合作為先的趨勢

在做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走在領先位置的北美的生鮮玩家們都在思考如何自動化倉儲模式,達到真正能夠快速的完成訂單和配送。

另一方面,在實現自動化的路程中,玩家們首先考慮的是和其他已經有技術或者倉庫地點的公司合作,或者是像Amazon 一樣進行收購,而不是從頭自己建立倉儲或者做技術研發。

第三方平臺的未來是什么?

由于疫情的突發,許多自營商超并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立完善的分揀和配送流程,來滿足顧客在疫情間爆發的需求。

連Amazon Fresh都不得不采取Invitation-only(邀請制)來減緩物流的壓力。所以大部分的商超不得不依靠像Instacart一樣的第三方平臺進行采購和配送。

長期來看,當超市自己建立了完善的系統和配送機制,甚至可以以更低廉的價格把節省的一部分費用反饋給客戶身上,第三方平臺又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Instacart在疫情間的爆發增長是否還會持續?生鮮電商又會如何轉型?

2. 建立在shoppers權益上的假盈利

許多人都看到了Instacart在疫情間的急速暴發,這背后其實是建立在500,000個采購員(shoppers)的權益上的。

零工經濟公司的大多數工人,例如Instacart,Uber,Lyft,和DoorDash,都被列為獨立承包商(Indepedent Contractor)。

雖然這種分類可以為工人帶來更大的靈活性,但也可以意味著他們要承擔許多雇主本來應該承擔的成本,比如電話費,油費等;同時,他們也沒有像員工一樣得到像最低工資和健康保險等基本福利。

北美生鮮電商

如果Instacart將所有的shoppers從原來的獨立承包商(Indepedent Contractor)轉為員工(employee)的身份,必定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也定會影響到其現有的盈利狀態。

面對法律制裁和工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Instacart的反應是決定裁去近2000名Shoppers,逐漸轉向和平臺上的商超進行進一步合作,希望讓商超的員工幫助分揀Instacart的訂單。

從shoppers轉向partner-pick(合作伙伴幫忙挑選)這種新的商業模式是否能跑通?對盈利模式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不僅對Instacart,也是對所有第三方平臺的一個挑戰。?

05 寫在最后

前段時間和我一個在多倫多Cornershop by Uber(優步的生鮮電商平臺)工作的朋友聊天,一起感嘆著在海外,生鮮電商才剛剛萌芽,對于用戶和商家端來說都還是在一個市場教育階段,我們也都很興奮自己能夠成為在這個行業在海外市場拓荒中的一員。

如果你對國內生鮮電商有所了解,或者發現北美和國內玩家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摸索的地方,歡迎留言。

很期待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學習。

數據注解*:

文中的數據隨時都在變化,最新數據請大家以權威的網站數據為準。

Instacart的估值在網上有不同的數據,我選擇了CNBC等較可靠的數據來源作為分析基礎。

內容僅僅代表我個人當下的觀點。不代表我未來的觀點,也不代表其他人的觀點。如信息有誤,歡迎指正一起進步。

特別感謝Miles和Jimmy的腦細胞貢獻。

Citation: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almart-unlimited-grocery-delivery-98-2019-9#:~:text=Walmart%20is%20now%20offering%20unlimited,%2412.95%20monthly%20or%20%2498%20annually.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10429006037/en/Amazon.com-Announces-First-Quarter-Result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almart-unlimited-grocery-delivery-98-2019-9#:~:text=Walmart%20is%20now%20offering%20unlimited,%2412.95%20monthly%20or%20%2498%20annually.

https://www.businessofapps.com/data/instacart-statistics/

https://www.36kr.com/p/1138879883019655

https://www.vox.com/recode/22423706/walmart-memo-retail-amazon-target-instacart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micro-fulfillment-tech-shipping-retail/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almart-losing-online-grocery-market-share-to-competitors-2021-5#:~:text=The%20jump%20in%20ecommerce%20benefited,to%20online%20grocery%20market%20share.&text=It%20recently%20decided%20to%20get,more%20consumers%20toward%20curbside%20pickup.

https://bynss.com/device/314684.html

https://techcrunch.com/2021/01/21/instacart-is-eliminating-the-jobs-of-unionized-workers/

https://www.toptal.com/finance/valuation/instacart-valuation#:~:text=Grocery%20delivery%20startup%20Instacart%20announced,from%20%243.4%20billion%20last%20year.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micro-fulfillment-tech-shipping-retail/

https://www.vox.com/recode/22423706/walmart-memo-retail-amazon-target-instacart

https://files.constantcontact.com/150f9af2201/27882ae7-e09b-43dc-9068-14be811d2865.pdf

https://logisticstrendsandinsights.com/is-microfullfillment-the-answer-to-rising-online-grocery-costs/

https://www.statista.com/topics/4076/amazon-prime/#dossierSummary

 

作者:Celine Liu;公眾號:cethrough(Id:cethrough)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t5CB79n0HnXEZUkK9yjw8Q

本文由 @cethrough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個Instacart的商業模式和美團有本質區別么?主營業務也和京東到家差不多

    來自廣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