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wǎng)絡音頻用戶達2.82億:新聞媒體做音頻內容的九個方向
編輯導讀:近些年,音頻行業(yè)不斷成熟,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企業(yè)。對于新聞也來說,音頻的增長是不容錯過的好機會,不同規(guī)模和性質的媒體都有其利用音頻的不同方式。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聲音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傳播介質之一。作為傳播技術的廣播(Radio)誕生至今也已百年,經(jīng)歷了多次數(shù)字革命的影響,發(fā)生著從單向到互動、從無線電到互聯(lián)網(wǎng)、從單一音頻到全媒體呈現(xiàn)的改變。[1]
在持續(xù)的變化中,音頻行業(yè)不斷成熟。近些年,在傳統(tǒng)的無線電廣播之外,播客的持續(xù)增長和社交網(wǎng)絡音頻的出現(xiàn),都預示著在線音頻內容消費的良好前景,與聲音有關的內容正受到越來越多青睞。
根據(jù)研究機構尼爾森4月公布的數(shù)據(jù),在美國,88%的成年人每周都會收聽廣播,超過手機APP(85%)和電視(80%)。[2]
對新聞業(yè)來說,視頻是風口,音頻的增長同樣也是好機會。而且新聞機構無需專門成立一個廣播電臺來迎合音頻的發(fā)展,不同規(guī)模和性質的媒體都有其利用音頻的不同方式。
本期全媒派編譯相關文章,從在線音頻行業(yè)發(fā)展和音頻媒介的獨特之處出發(fā),介紹新聞媒體有效融合音頻業(yè)務的9種嘗試。
01 無處不在的聲音世界
1. 國內在線音頻現(xiàn)狀
在線音頻作為一個專門內容領域,在國內生長和發(fā)展至少已有10年歷史。從2011年蜻蜓FM的創(chuàng)立,到兩年后喜馬拉雅和荔枝FM的上線,三個綜合音頻分享平臺構建了受眾對在線音頻產品的主要認知,至今仍然處在頭部位置。
主要綜合網(wǎng)絡音頻平臺所占市場份額。圖片來源:《2021中國網(wǎng)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
電臺、廣播節(jié)目/劇、有聲書、播客、音頻直播……在線音頻表現(xiàn)形式不斷豐富的同時,更多的垂直產品上線,生產主體愈加豐富,不同的音頻也觸及更多有不同需求的受眾。
不論是想獲取一本書、一部劇、一門在線課程的內容,或是參與一場直播、了解最新新聞資訊,還是想關注喜歡的自媒體內容,在線音頻都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選擇。
近兩年,中文播客的崛起、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的入場,讓國內在線音頻行業(yè)泛起了新的漣漪。就播客領域來看,既有小宇宙等垂直平臺的悄然流行,也有快手等新頭部玩家的加盟,還有QQ音樂、網(wǎng)易云音樂、喜馬拉雅等傳統(tǒng)在線音頻應用的重視,這些平臺紛紛增加了播客新入口。
競爭力量的增多,側面暗示著音頻市場發(fā)展的積極面向。根據(jù)最新發(fā)布的《2021中國網(wǎng)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后稱《報告》),國內網(wǎng)絡音頻用戶規(guī)模達2.82億,各大在線音頻頭部平臺流量都有普遍上漲。[3]
2. 音頻的獨特魅力
在視頻圖文占主導的當下,音頻市場的潛滋暗長,再一次展示了聲音的獨特魅力。
就像圖片和影像有不可取代的視覺效果,音頻也有聽覺上的獨特體驗。通常來說,聲音有天然的接近性,聆聽的親切感增強了故事創(chuàng)造的肖像,也能拉進傳者和受者之間的距離。
同時,伴隨技術的發(fā)展,音頻不再是轉瞬即逝的聲音,而是有了時間性的維度。傳遞到聽眾耳中的聲音,經(jīng)技術處理后,能夠混雜不同時間、空間中的豐富的聲音形態(tài)和內容。而技術同時也增強了聲音獨特的交互體驗,聽眾能隨時暫停,隨時回放,隨時互動分享。
此外,音頻的內容形態(tài)也有獨特優(yōu)勢。從無線廣播到在線音頻,聲音始終具有很強的伴隨性,讓人可以“一心兩用”甚至“多用”。借助移動終端,人只依靠耳朵就能隨時隨地接收信息,聲音可以作為背景存在,不需要投注太多注意。
與伴隨性相輔相成的,是音頻可收聽時間和場景的碎片化,這種特征也適應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內容消費需要?!秷蟾妗诽岬?,收聽音頻的常見場景是睡前、做家務、午休和運動健身,六成用戶睡前會收聽。這些場景正是聲音伴隨性、碎片化特征的作用表現(xiàn)。
獨特的魅力也讓音頻產品的用戶有很強的忠實度。根據(jù)《報告》,音頻的用戶忠實度高于網(wǎng)絡直播和視頻,38.2%的用戶每天都會聽網(wǎng)絡音頻,14.2%的用戶每天使用3個小時以上。
隨著技術和設備漸趨成熟,音頻生產和消費的門檻越來越低,加上應用場景的愈發(fā)多元,內容領域的“聲音轉向”似乎是重要趨勢,而新聞業(yè)自然也要適應這種變化。
02 媒體如何有效利用音頻?
為了弄清楚媒體可以怎么利用好在線音頻,雷諾茲新聞研究總結了目前新聞業(yè)中媒體與音頻相融合的九個方向。[4]
1. 講述報道背后的故事
獲得讀者信任、提高公信力,是新聞業(yè)亙古不變的難題。分享報道的幕后生產故事,讓讀者了解媒體正在做什么以及是如何做到的,有助于提升新聞編輯室的透明度。在圖文報道以外,媒體需要一個更加開放、更有接近性和解釋力的途徑,而音頻無疑是簡單有效的好選擇。
依靠音頻,記者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既是對報道本身的補充,也能與受眾建立起更緊密的連接。
例如,2017年上線的播客The Tip Off關注調查報道背后的故事,由記者來講述其中細節(jié)。通過播客,記者帶著聽眾重走調查的過程,調查往往從匿名爆料開始,涉及報選題、報道、發(fā)表的全部過程。
這種方式不僅能用于提前錄制的播客,也可以作用于Facebook Live等音頻直播形式上。雖然直播是視聽結合,但音頻的背景特性能讓觀眾在做其他事情時也能聽到編輯部的見解。
2. 用播客的方式提供預告
有時候,音頻也可以是媒體提供新聞預告的呈現(xiàn)方式。預告可以幫助受眾在短時間內預覽新聞內容,適用于碎片化的場景,而音頻正是這種場景中合適的選擇。
例如,美國俄勒岡州一份地方周報Cottage Grove Sentinel,在2019年推出了周更播客,內容是對報紙下周報道的預覽。在每期5-10分鐘的音頻中,編輯將討論他們如何發(fā)現(xiàn)報道,進行了哪些采訪,以及為什么有些事情會出現(xiàn)或者沒有出現(xiàn)在文章中。
同樣來自俄勒岡州的一份日報Herald and News,也嘗試了用播客提供新聞預告。報紙推出了名為Tomorrow’s Headlines Today的短播客,只有2到3分鐘,會提供第二天報紙新聞的預覽。
3. 用播客講長故事
根據(jù)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在2020年底的報告,蘋果播客近130萬個節(jié)目中,只有7%左右是新聞類播客,但其影響力遠超所占比例。其中,每日新聞類播客在全部數(shù)量中占不到1%,但在美國最熱門前250個播客中占10%,在法國和澳大利亞占9%,表現(xiàn)亮眼。[5]
新聞類節(jié)目在250個熱門播客中新聞類播客的占比。圖片來源: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報告
除每日報道外,新聞機構也用音頻來嘗試不同于數(shù)字和印刷報道的出版內容,比如長周期的報道。
例如,美國亞特蘭大市歷史悠久的日報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推出的系列播客Breakdown,目前已經(jīng)進入第8季,每季深入探討一個特定事件或話題。
在2016年,澳大利亞一家傳統(tǒng)報紙出版商推出了播客Phoebe’s Fall,調查24歲的Phoebe Handsjuk被發(fā)現(xiàn)死在墨爾本一處豪華公寓的垃圾滑道底部的案件。這個6集系列播客在一年之內被下載超120萬次,還斬獲了許多音頻類獎項。
傳統(tǒng)印刷媒體嘗試播客業(yè)務,是世界各地的普遍趨勢。媒體希望通過聲音的力量和親近感吸引讀者,其中,Phoebe’s Fall之類的真實犯罪題材尤其受歡迎,全媒派此前也在《真實犯罪類播客風靡了這么多年,除了懸疑還有什么?》中專門討論過相關話題。
4. 用音頻提供獨家內容
播客有助于提升用戶粘性和品牌知名度,也能幫助媒體與報道內容建立更持久的聯(lián)系,還是給忠實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2018年,《華盛頓郵報》發(fā)布了僅面向付費訂閱用戶開放的系列播客音頻,有專業(yè)的配樂和精心設置的音效。郵報營銷副總裁Miki King將系列音頻稱為“對越來越多的忠實讀者的一種獎勵”,為花時間最多的訂閱者提供獨特的講故事體驗。
網(wǎng)絡雜志Slate也是較早進行類似嘗試的媒體,在會員制度Slate Plus中提供獨家的音頻內容。在Slate主打的熱門播客Slow Burn中,會員可以享受到額外的劇集和其他內容(包括無廣告的收聽體驗)。
5. 用音頻再現(xiàn)舊報道
Slow Burn在2017年底上線并成為熱門節(jié)目,其特點不僅在于上文提到的獨家內容,還在于其所講述的故事。這個播客聚焦過去事件的報道,包括水門事件、彈劾比爾·克林頓等重大歷史事件,最新一季關注的是伊拉克戰(zhàn)爭。
通過聲音,新聞媒體打破了時效性的桎梏,歷史事件引發(fā)當代共鳴,舊內容也獲得了新生。
另一個典型是將文章轉化為音頻的付費軟件Audmn。其自我介紹是“將最好的內容與業(yè)內最好的聲音結合”,存檔了超3000篇文章,大多來自《滾石》《紐約客》和《連線》等影響力廣的全國性媒體,也有地區(qū)性新聞報紙的內容。
這些以音頻的形式觸達受眾的內容,有新故事,也有存檔的舊故事。而經(jīng)由專業(yè)聲音的敘述傳遞,過去的報道也依然充滿沖擊力。
6. 使用文字語音轉換服務
除了有頗負盛名的報道資源,Audmn的另一特點在于,其音頻由獲獎的專業(yè)人士來敘述,而非自動的語音轉化,這給了聽眾更愉悅的聽覺體驗。不過現(xiàn)實中,并非每個人都能負擔起專門敘述者的服務費用,因此,自動語音轉化就值得嘗試。
這方面,目前有不少可供新聞媒體和用戶選擇的服務。比如亞馬遜的Polly、Play以及ReadSpeaker,都是可以將文本轉化為語音的AI產品,而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語音在聲音上也越來越像人類,提供了更好的聽覺享受。
這種聽故事而不是讀故事的體驗,對于有視力障礙、處于移動中或是想要遠離屏幕的受眾來說,都至關重要。而隨著大眾視覺疲勞的加重,或許會有更多人青睞“聽”的體驗。
7.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音頻片段
長期以來,音頻媒介形式都不如視頻受歡迎,也面臨在社交媒體分享的難題,這限制了音頻內容的傳播度和影響力。
現(xiàn)在,有一些工具正在幫助解決這個難題。例如有生成字幕、裁剪片段等功能的Headliner,能將音頻播客制作成適合在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分享的短片,通過給音頻加入視覺效果的方式來提高曝光度。
另一個有類似功能的供應商Audiogram指出,超過85%的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觀看視頻時,都不會開聲音。因此,Audiogram提供自動轉錄字幕的功能,幫助提高音頻內容的觸及率。
借助這種不耗時、技術難度不高的工具的支持,記者可以嘗試創(chuàng)造新的內容,抵達從前音頻難以觸及的地帶,吸引新的受眾。
8. 跟進智能音箱的使用趨勢
配備了Google Home、Siri和Alexa等數(shù)字語音助手的智能音箱,是近些年增速極快的智能消費領域之一。此前,NPR曾與亞馬遜、谷歌等簽訂合作協(xié)議,為其智能音箱提供新聞內容;《華盛頓郵報》2017年推出的7個播客節(jié)目中,兩個專門為智能音箱而作。[6]
不過目前來看,對大多消費者來說,在智能音箱上聽音樂、獲取功能信息(如天氣)等需求都排在新聞內容的消費之前。
在關于智能音箱適用場景的調查中,新聞資訊位列第三占比41%。圖片來源:Qualcomm《2020音頻產品使用現(xiàn)狀調研報告》
新聞業(yè)在這種音頻產品上的突破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但在未來,媒體機構也可以嘗試利用智能音箱流行的趨勢開展業(yè)務創(chuàng)新。
9. 為社交音頻服務做準備
今年以來,Clubhouse的爆火在全球范圍內帶動起移動音頻社交風潮。而在Clubhouse熱度減退后,F(xiàn)acebook、Twitter等巨頭和一系列初創(chuàng)企業(yè)都在大舉進軍社交音頻服務領域。
科技行業(yè)分析師Jeremiah Owyang列出了超過40個社交音頻項目,稱社交音頻是“21世紀20年代的金發(fā)姑娘媒體”(金發(fā)姑娘原則指凡事有度,不超越極限):文本不夠,視頻太多,社交音頻成為最好的選擇。
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有對超越文字的人際聯(lián)系的渴望,卻也疲勞于太多的視頻電話會議。這時候,音頻社交或許是建立社會聯(lián)系和同理心的好方式。
《連線》雜志曾在2020年底預言:“社交媒體的未來全是聊天?!庇浾逜rielle Pardes觀察到,智能音箱、耳機、耳塞和其他音頻硬件的普及,將使內容的收聽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
因此,在線音頻的發(fā)展不僅適用于社交媒體,也是新聞媒體創(chuàng)新的機會??傊纛l不是垂死的媒體,數(shù)字賦予了它新生命,而不論是媒體記者還是聽眾用戶,都能從媒體與音頻的融合中獲得益處。
在視頻行業(yè)風生水起的今天,在線音頻行業(yè)憑借其獨特性突出重圍。你收聽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音頻內容?又如何看待在線音頻與新聞媒體的融合發(fā)展?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互動,我們將根據(jù)留言質量和點贊數(shù)選擇兩位讀者各贈送新經(jīng)典提供的東野圭吾新作《無名之町》一本,快來評論區(qū)互動吧~
參考鏈接:
- 侯東合.“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音頻”的新廣播發(fā)展方向與路徑[J].中國廣播,2016(01):25-29.
- https://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2021/total-audience-advertising-across-todays-media/
- 中國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服務協(xié)會:《2021中國網(wǎng)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
- 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nine-ways-newsrooms-can-incorporate-more-audio-in-their-work/s2/a826276/
-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0-11/Newman%20and%20Gallo%20-%20Podcasts%20and%20the%20Impact%20of%20Coronavirus%20FINAL%20%281%29.pdf
- 史安斌,薛瑾.播客的興盛與傳媒業(yè)的音頻轉向[J].青年記者,2018(16):76-78.
- https://cgsentinel.com/article/something-new-this-way-comes-a-podcast
-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phoebes-fall-podcast-wins-gold-award-at-new-york-radio-festival-20170619-gwucgh.html
-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r/wp/2018/04/13/the-washington-post-releases-series-of-audio-stories-exclusively-for-subscribers/
- https://www.nytimes.com/2017/12/15/arts/podcasts-revisionist-history-malcolm-gladwell.html/
- https://techcrunch.com/2020/03/23/the-new-york-times-company-acquires-audm-an-app-that-turns-longform-journalism-into-audio/
- https://www.platformer.news/p/5-takeaways-about-facebooks-pivot
- 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網(wǎng)絡音頻行業(yè)研究報告》https://mp.weixin.qq.com/s/Z4vbAc6vp-NgzisHGrhdiA
作者:yuri,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很認同文章的一些觀點,新聞媒體機構/平臺如何做音頻社交,或者說有特殊定位、行業(yè)屬性的界限在,還是應該要在不偏離主流媒體/資訊本身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形態(tài)的玩法拓展。行業(yè)本身還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夠也不需要像純人多量大的網(wǎng)絡平臺那么娛樂化。根據(jù)自己不同的資源和定位屬性,走一條適合自己的內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