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創業者的啟示
我出差去美國,去的大多數是硅谷,紐約去的很少。去硅谷一般是接觸兩方面的人:一個是VC,一個是創業者。參加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合,比如慈善晚會、財經年會什么的,我都會覺得有些緊張、局促,因為不知道該跟大家說什么,但去國外的時候見VC,見創業者,感覺會比較好。國外的VC們跟我談得來,因為我也是創業者,說話直接,不繞彎子,除去語言不像海歸們那么流利,他們覺得我反而更像硅谷的人,從思維模式上講是這樣。
幾個月前,我到美國接觸了一些硅谷的創業公司,跟年輕的創業者聊天,我有三個強烈的感覺:第一,與眾不同的精神。這些人會有形形色色的“奇怪”的想法,甚至是很匪夷所思。你會發現,他們很注重跟別人不一樣。我認為,這就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二,產品經理精神。我遇到的創業者都是津津樂道地跟你談他新做的一個產品,大家都會把目標聚焦在產品之上,每個人都是產品經理。第三,顛覆精神。一個毛頭小伙子,十八九歲,那勁兒感覺他就能改變世界,他就能干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這與我們國家的互聯網創業者是有區別的。老實說,我也參加了很多創業者的會,有相當多的創業者老喜歡跟你談概念,O2O、可穿戴設備什么的。談概念,我覺得是最乏味,因為概念都是正確的廢話。概念正確,并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要用你的產品。硅谷的產品經理精神,你可能會說他太務實,太實用主義,沒有戰略,但任何偉大的公司都是從一個產品開始的。
基本上,硅谷的文化傳統是產品驅動,這和我原來一直主導的產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硅谷,一般大家都不談概念。因為我以前做過創業者——當然現在還是創業者,也做過投資人,后來發現談概念除了自娛自樂,在行業里混點名聲,其實根本影響不到用戶。用戶使用你產品,他們只關心你做的是什么東西,能解決我什么問題,根本不聽你背后的理念。硅谷的創業者們會給你描述具體的產品是怎樣的,以色列人也有這樣的特點——解決問題,而不是空談理念。
中國互聯網是不一樣的,創業者缺少一種膽量,缺少一種挑戰的氣魄。大家談起來,都是在琢磨著怎么跟在大公司屁股后面分點錢,要么就是想著怎么繞道躲著走。除此之外,我覺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我自己總結,一是創新度不夠。腦子里的想法,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同質化嚴重;二是深度不夠。我們這里做事,不由自主就往寬里想,好像什么都能干。但這么多創業者,你要能脫穎而出,無非是兩種思路:要么是進入很新的領域,產生很新的想法;要么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領域,你能想得比別人深,想到和別人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有時候,我會故意問美國的創業者,有沒有把業務延展到中國的想法?他們一般不跟你談這個宏大的愿景,而是會向你描述很深入的東西,在這個領域深挖下去會有什么價值。聽他描述,你就知道他在這件事上是經過深入的思考,做得很專注。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經常犯的錯誤,是狗熊掰玉米,這個我也能做,那個我也能做,每個人都給你描繪說一個特別宏大的愿景。所以,中國互聯網上大部分投資項目,我用了一個詞來描述的話,聽起來是Reasonable,很合理、正常,沒有令人驚艷的地方,不會讓你驚嘆說:哎呀,他怎么會這么想呢?!
我在那邊轉一圈下來,覺得特別受啟發,就連我這樣算是行業里干的時間比較久的,都覺得聽到了很多新的思想。這種思想你可以不認同,我也有時候和他們爭論,也不同意他們的一些想法,但這種思想的碰撞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橘子,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倆交換了之后,結果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橘子。但思想不一樣,我們有兩個思想,經過碰撞交流之后,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了兩個思想,也可能碰撞出第三個思想,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美國創業者給我的感覺,他們做的很多事情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完全想不到的。當然,這些匪夷所思的事兒不一定成功,因為與眾不同的事兒肯定是失敗率很高的,但這正說明他們不怕失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太害怕失敗了,所以喜歡隨大流來尋找安全感。比如,有的創業者就說:你看,我現在做的事是大公司都在做的。拜托,如果大公司也在做你做的事,不是說明你正確,而是說明你危險。大公司更害怕失敗,都是先看別人怎么走,然后再跟進。別人趟出來眼鏡的路子就跟眼鏡,別人趟出來TV的路子就跟TV,連360隨身wifi這么簡單的東西它都要跟。
大公司有錢有勢有資源,采取跟隨策略還可以理解??尚Φ氖鞘袌龅睦隙先?,還要采取跟隨戰略。360干什么,千年老二就跟著干什么,有樣學樣。這樣學下去,更強化了千年老二的市場地位。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跟硅谷相比,從投資環境來說,現在已經不缺VC了,也不缺天使了,創業者本身我覺得在挑戰的勇氣,勇于顛覆、與眾不同的創新方面,跟硅谷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作者:周鴻祎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