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品牌如何避免“早衰”?

0 評論 2718 瀏覽 3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新品牌花了較短時間就走完了傳統品牌的增長之路,這看起來好像更加出眾一些,但是新品牌因為走得不牢固,往往容易早衰。作者總結了新消費品牌該如何避免“早衰”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消費的風,刮得太猛。

從元氣森林、拉面說,到花西子、完美日記,再到Ubras、蕉內、潮玩領域的泡泡瑪特等,新銳品牌成為Z世代消費者的“新寵”,甚至有品牌的年營收增長了50倍,這樣的增長速度,傳統品牌只能望其項背。

“一些新誕生的網紅消費品牌只用了3-4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傳統品牌5-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走完的銷售額增長和公司價值增長之路?!?/p>

看似是最好的時代,但繁榮之下,新消費品牌不僅面臨著“流量貴、流量難、為流量打工”的困境,更是存在“忠誠度低”的囹圄。

#泡泡瑪特的IP沒有故事#、#完美日記、花西子的營銷費用高#、到#元氣森林是否存在0糖的虛假宣傳#、再到前兩天#鐘薛高:我就這么貴,你愛買不買#……

這些幾乎已經成為頭部的新品牌,卻還面臨著只要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立刻會被網友質疑抨擊的現狀。

更別提,那些還在起步階段掙扎的新品牌了,面臨的可能就是生死問題。其實這些品牌可能也會存在疑問,我的產品還不錯,營銷模式、渠道布局與其他品牌并無不同,為何無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甚至會死?

事實上,當新品牌蜂擁而至,就意味市場競爭不會再是簡簡單單的流量之戰,必然要搶占的是用戶心智,那么前提就在于建立品牌影響力。

因此,新消費下半場,以“短期賣貨”為結果的大量投入只會更快加速品牌衰退,確立品牌價值,建立穩定的用戶心智,已迫在眉睫。

一、新品牌多“早衰”

新品牌還在爆發!今年618,登頂第一的新品牌數量還在火箭般躍升。據天貓數據顯示,根據2021年6月1日至15日的天貓618銷售額統計,共有459個新品牌拿下細分類目TOP 1。

而去年雙十一數據顯示,天貓平臺有357個新品牌摘下了細分品類的銷售桂冠,僅僅半年多時間,數量相差就已過百。

但與之相比的是,據天貓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入駐天貓的新品牌一年存活率不足50%,而2019年存活率較之2017年下降12%,已經不足38%。

卡夫亨氏亞太區消費者洞察/數字化/媒介/內容中心營銷負責人蔡宏也曾在MBS大會上表示:

“我們每年都會觀察100多個新品牌,但一年后再去看,發現品牌的名稱更換了很多,只有9%真正存活下來,并且增長可能并不可觀。”

事實上大量新品牌發展的情況,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好。

二、從網紅走向長紅,是個“坎”

不得不承認,新消費品牌快速崛起,已經成為現象級的行業動態。為什么他們可以一炮而紅?

幾乎每個新品牌都有著相同的崛起路徑,面對新人群需求,切入細分品類創新,從一個爆款單品開始,通過搶占新媒介載體的紅利以及營銷方式的創新,快速崛起成為現象級的黑馬品牌。

但,網紅容易,長紅難。在收獲了一波營銷紅利后,面對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新消費品牌想要延續此前的高增速,并不容易,甚至此前成就新品牌的紅利,在此時可能也變成了阻力。

為什么?

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也就能解決新品牌的“早衰”問題。在很多行業人士看來,大多數新品牌能夠聲名鵲起依靠的是新營銷打法,看似熱鬧,實則從供應鏈、產品、渠道到營銷等各方面的門檻都不太高,市場雷同程度也較高。

以營銷打法為例,很多品牌前期靠投放快速增長,借助直播、短視頻等平臺,通過“明星+博主+素人帶貨”KOL投放體系,營造出全民種草的氛圍,打造出一個接一個的爆款。

但這同時也將自己的聲量及銷量寄托在了KOL、KOC身上,粉絲如果只是沖著KOL而來,又讓品牌陷入了一種“為他人做嫁衣”的焦慮。

例如花西子,李佳琦是花西子的最大流量源,及最大的銷量源。搭上李佳琦,花西子迅速崛起,但花西子也在高度依賴李佳琦,甚至曾有人表示:“花西子在給李佳琦打工?!?/p>

同時,新興社交媒體的流量打法幾乎已經人盡皆知,玩法的重復也讓用戶產生疲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牌獲客成本上升,ROI降低,一旦停止投放,業績就可能快速衰退。

這說明,光靠營銷無法支撐一個品牌,流量本身也只能成就短期的銷售額,而無法成就真正的品牌。

也正因如此,可口可樂、寶潔、聯合利華等企業,即便增長開始放緩,卻依然是消費者心中的第一選擇。憑借的是什么?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滿足了消費者的某種需求,而是品牌建立起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

能夠長青的品牌,依靠的都是強而有力的品牌力。

三、多場景創意營銷從小眾到大眾建設品牌力

當下大多數新品牌已經意識到,到了建立品牌力的時候了。但如何將流量轉化為品牌勢能,是個難題。如何才能“流量”變為“留量”,積累起忠實用戶群體?

抓住用戶心智,對于新品牌是否能夠走向下一步至關重要。

Morketing觀察到,當前花西子、王飽飽、紐西之謎、簡愛等很多新品牌的營銷投入已經從常規的“雙微一抖”,逐漸向梯影、智能電視廣告等媒介傳播。

顯然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最終還是會從小屏回歸大屏,這種基于場景式的營銷顯然更有記憶度,也是新老品牌品宣的一種慣性選擇。

基于此,能夠觸達更多場景的OTT營銷或許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并且與常規營銷操作相比,OTT仍處在流量和價值的洼地,并不會盲目的聚焦“短期轉化”,也就是說銷售轉化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之一,主要還是在聚焦人群、觸達場景及創意服務等各方面,幫助新消費品牌建立品牌力,實現品效合一。

首先,用戶群體觸達上,大屏廣告要對受眾的觸動力天然高于小屏。

不管處于哪個發展階段,用戶一定都是品牌的第一訴求。而以小米OTT來說,其已然打造了規模龐大的流量池。

數據顯示,小米OTT累計激活量超5000萬,其中,小米OTT月活躍用戶數4090萬,日活用戶1900萬,日均總播放次數高達1.7億次,日均觀看時長6.9h,活躍度、用戶粘性均位于行業第一。

且這批用戶群體與小屏并不完全重疊,即,小米OTT不僅能夠幫助品牌進一步教育老用戶,更能觸達到更多高價值新用戶。

其次,場景覆蓋上,利用多元的智能硬件,觸達用戶更多生活細分場景。

在小米的智能營銷生態中,手機、電視&盒子以及其他一系列智能生態硬件組成了諸多的入口,這些硬件足以覆蓋個人場景、家庭場景、AIoT智能生活場景等眾多場景。

這意味著,品牌能夠盡可能地融入更多場景,全方位覆蓋到用戶,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實現品牌與用戶間的連接。

最后,多場景創意營銷服務,讓新品牌從小眾到大眾。

基于全生態的聯動,小米營銷沉淀了海量用戶數據,并且能夠在各個細分場景下,找到最精準的用戶畫像,創新出更多創意形式來呈現品牌內容,繼而利用多個硬件入口實現強曝光;

其次通過AI等技術的運用,實現目標用戶的高度觸達以及與用戶之間的強互動。

當然串聯起用戶心智之后,就能自然實現流量到店鋪銷售的轉化。典型案例之一就是LA MER和小米營銷的合作。

小米營銷助力LA MER實現千萬級曝光的同時,也為品牌帶來了百萬級的銷售成績。其TVC累計曝光達到3418萬,創意開機總點擊量達27.4萬,相比較于普通開機點擊效果提升51.7%。

首先基于大數據能力,多維度篩選出高奢護膚人群,精準定向觸達。

緊接著創意開機曝光,融合原生界面,裸眼3D等視效,在開機的第一瞬間,強勢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加深用戶對品牌印象。

同時與小米手機綁定,多個AIoT智能硬件關聯,全方位跨屏營銷;最后以技術實現對接第三方淘寶APK,定制LAMER大屏淘寶頁面,引流到電視淘寶,縮短轉化路徑,將流量變成客流量,最終超預期完成品牌目標。

從廣告營銷的角度來看,小米AIoT營銷生態全閉環,既有用戶基礎,又能沉淀下海量數據,還連接起了消費場景和硬件入口,其在全面覆蓋用戶智能生活全場景的基礎上,能讓每一個品牌主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品牌調性的營銷場景。

其次,小米OTT營銷還有技術優勢,除了常見的開機廣告、貼片廣告之外,其不斷開創出越來越多的新玩法,還有首頁拼圖、大視界、定制劇場、焦點視頻、高清畫報、品牌號等眾多廣告創意形式,覆蓋用戶路徑每一步。

品牌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例如開機+定制劇場+貼片+品牌號等多種組合投放方式,實現疊加效果,強化曝光效果,最大力度地捕獲用戶心智。

四、結語

對于品牌而言,營銷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到品效合一,在這中間,“效”是最快的體現,唯有“品”需要長時間的沉淀。而可以看到的是,在營銷端,無論是種草、直播還是私域運營等打法,新消費品牌都在快速跟進,但大多收獲的只有“流量”。

要真正實現高效增長,需要打通流量、銷售與品牌三者,小米OTT全場景營銷,正是重構了用戶、流量、品牌三者之間的關系,相當于真正建立起了品牌價值的實現通道。

 

作者:Aki Zhang;微信公眾號:Morketing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66-9QuN4LNTUWVSwMmxp5w

本文由 @Morketing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