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保護,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殺熟」

5 評論 8584 瀏覽 12 收藏 19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在618、雙十一這種重大節日,我們都會剁手買很多東西。在決定買不買的過程中,怕購買后價格更低,從而導致自己利益受損(沒占到便宜)是大家擔心的問題點之一。這時候,平臺都會有一個所謂“價格保護”功能,在XXX天之內,保證商品價格不低于我們的購買價,從而讓大家放心買買買。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殺熟”呢?

這篇文章,作者為我們討論了這種可能性,一起來看看。

  • 5月24日0點,熬夜鎖定了心儀商品的限時特惠。但到了618當天,卻發現售價更低。
  • 被8元即可開通會員的優惠券砸到,本以為是賺到,卻發現身邊很多人3元就開通了會員。
  • 與閨蜜一同看中并網購了同款項鏈后,卻發現她的購買價格比自己便宜50塊錢。

沒有享受到最低價格,或是買完之后發現再度降價的用戶,往往會義憤填膺。這不僅僅因為經濟利益未曾最大化,也因為有一種被人玩弄的不良感受。

此時,有個叫做價格保護的功能,可以平息用戶的怒火,甚至讓他們轉怒為喜。

但對電商平臺而言,做出價格保護這項功能,卻未必真是為了保障用戶的權益。只能說,這是個既厭惡、又須要存在的功能。

雖然未必有平臺拿出100%的誠意,認真做好這項功能。但每個平臺也都持續發力,貢獻出不少“即讓價格保護功能存在,又讓價格保護無法全力發揮”的設計。

一、保價是在保誰

價格保護功能,名義上在保護用戶權益,實際上卻用價格歧視的策略來做。

因而,價格保護,實質上也成為了價格歧視的一塊遮羞布。

1. 從不一視同仁

小范圍內的價格保護,比如商品直接降價,用戶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到差額補償。

過度超越范圍限定,比如用戶在購買一年后,發現商品降價,提出退還差價,公序良俗都會認為這屬于無理要求,平臺自然也不會退還。

但更多的情況,則是介于可與不可之間的灰色地帶,很難界定。而且,在平臺、商家的策略下,諸如發券、贈品、滿減等方式都會帶來混淆,白色地帶變得越來越小,灰色地帶變得越來越大。

最終演變成了一個結果:用戶能否享受到價格保護,主要看議價能力。

也許熟識規則且能說會道的你,遇到了一個既有權限、又心情好、還耳根子軟的客服,拿到了200元的差價補償。但也許面臨同樣訂單時,某個澀生生的小姑娘,卻沒能從和機器人沒什么區別的客服手里,要到哪怕是一分錢的價格保護補償。

這正中了平臺的下懷:通過人工界定,來區分用戶的“麻煩”程度,越“麻煩”的用戶,越優先補償。而好說話的用戶,就會成為被好言安慰,卻沒有實質補償的對象。

簡單點說:欺軟怕硬。

2. 名義上的保護

如果價格保護功能,真的是為了保護用戶權益。那這個功能的設計,完全可以在產品每次有價格調整時,自動判定是否需要給先前購買過的用戶退還差價,然后直接把差額退還到用戶的賬戶里。

但顯然,平臺和店鋪不會積極退還這筆錢。

即便是白色地帶,在各方規則上都理應退還的差價,也只有時常留意價格、恰好看到降價的用戶,才有機會得到。

更不要提處在灰色地帶的情況,用戶與客服開始談判。

歸根結底,價格保護雖然是冠以保護用戶權益的名義,但本質上來說,就是讓價格歧視變得更委婉一點,起到一點調和買賣雙方矛盾的作用。

畢竟價格歧視這個潛規則,如果擺在桌子面上,就是赤裸裸的矛盾。

同樣一件商品,A某有錢又好說話,賣他2倍的價格。B某斤斤計較,七折拿走。C某不太關注價格,原價賣出。D某急用,成交價上浮20%。

若ABCD之間相互清楚對方的成交價格,賣家可能會迎來暴躁的怒吼。

而價格保護,或許就能讓知道B成交價后的ACD,不再帶來麻煩。

二、為何留下保價

平臺不喜歡價格保護這項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把已經掙到手的利潤,在沒有任何其他變動的情況下減薄,自然是不愿看到的。

而且在平臺和店鋪之間,因為發券時機不當帶來的退差價問題,在面臨賬目結算時,還很容易引發扯皮,帶來不少麻煩。

然而,很多平臺,尤其是達到一定體量的平臺,仍然保留著這項功能,出于平臺角度來看,也是“迫不得已”。

1. 減少退換成本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若用戶發現此時能以更低價格購買商品,且平臺不給補差價時,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考量,會做出一個選擇——退了再買

現如今便捷的七天無理由退貨,也讓退了再買變得極為容易。

雖說會有用戶因為麻煩、浪費時間、不值幾個錢等原因放棄這么折騰。但對平臺來說,部分退了再買的用戶,確實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額外成本。

退貨產品的包裝問題、折舊問題,新發產品的額外運輸成本,若提供包退服務還有額外的運輸成本,再加上過程中客服、發貨的人力成本等因素。

種種額外成本支出的結果,卻是拿一件新貨,用更低的價格,換回了用戶手中開過封的舊貨。

折算下來,還不如直接退差價來的劃算。

2. 減少糾紛爭議

“大數據殺熟”或者直接上升一個層級——價格歧視,永遠是帶來買賣雙方爭議、引發范圍討論的風暴中心。

而價格保護的存在,或者說價格保護“既能用,又沒那么好用”的主因,就是為了減少糾紛爭議。

這與古代兵法所說的“圍三缺一”有點類似。

當用戶發現買過的商品降價、其他人價格更低等價格歧視問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維權,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強烈反應,更只有一少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這部分人有時間、有精力、有意愿,能給平臺帶來麻煩,但數量較少。而其他的用戶數量眾多,卻未必能給平臺帶來太多麻煩。畢竟多數人精力有限,雖然因為價格歧視心有不滿,卻也不會太過較真,甚至還會在平臺上繼續消費。

用戶的情緒是動態且不均衡的,對于大眾用戶來說,多數時候處在較低的狀態。一部分用戶的憤怒上升時,會先去嘗試解決。若解決無果、非常憤怒時,就可能會通過投訴、輿論報復平臺。

而對這部分“麻煩”的用戶,只要在他們真正暴怒之前,給其退還差價,就能避免他們給平臺帶來更多麻煩。

就如同某個樓盤降價、與承諾不符時,業主拉條幅維權。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常常是給帶頭組織的人私下進行補償,就能讓維權活動消于無形。而其他的業主,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意愿也不夠強烈,給開發商帶來的麻煩就非常有限。

3. 促成當下下單

剛買完就降價的經歷,每個用戶或多或少都體驗過。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也自然會有此疑慮。

而用戶的購買熱情,往往又會快速消退。

可能在用戶考慮、等待底價的過程中,直接放棄了購買,或選擇在其他平臺購買。

因而,以價格保護為賣點的宣傳,能夠讓用戶快速下定決心,在購買熱情高漲時消費,使平臺和店鋪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拿用戶離開和給予保價相比,平臺還是寧愿選擇保價的。況且,這些因價格保護而選擇購買的用戶,最終也未必能留意到價格降低,未必能拿到價格補償。

三、常見規避手段

1. 入口稍作隱蔽

每當大促節日來臨的時候,頁面各個角落中,你都可以輕易看到“618全程保價”字樣,讓你下定決心,早早掏出錢來。

但在購買完商品之后,價格保護這個功能,似乎又不知道該在哪里尋找。

幾個主流電商平臺,打開訂單列表,在直接能夠展現的功能中,你都絕對不會看到價格保護的身影。

而想要找到價格保護功能,至少也要點開某一訂單,甚至是再點開幾級頁面。

比如被藏在售后服務功能中,或是被藏在服務列表當中。

也許對于在尋找價格保護功能的用戶來說,多點開一兩層頁面,并不算什么復雜的障礙。但對平臺來說,將價格保護功能的入口稍作隱藏,是非常有意義的。

能夠削減提醒作用。

訂單列表頁有很多項功能,無論是用戶想統計一下最近的花銷,還是想查看一下所選顏色是否正確,亦或是重復購買之前的某件商品,都不免要點入此頁面當中。

如果價格保護功能在這些頁面直接出現會怎么樣?路過的用戶都會順手點擊、申請一下價格保護!

甚至很多原本不知道、不在意這項功能的用戶,也因此而了解、習慣了這項功能,對平臺來說,會是多么的無奈?

所以,別看只是稍作隱藏,卻大幅減少了價格保護功能被用戶發現、使用、養成習慣的概率。

2. 時限爭分奪秒

當你早晨醒來,聽朋友說你剛買的手機,在昨天夜里0點至1點之間便宜了200元。恰好你想起了平臺所承諾的價格保護,于是去找客服要求補差價。但很抱歉,這種情況下,你很難得到價格保護的補償。

一些電商平臺上,商品價格波動頻繁不是什么新鮮事,一天調整幾次價格也是很常見的。

而價格保護這項功能,通常只針對當下瞬間的價格進行反饋。

也許上一秒,你看到自己買過的商品降價,但當你穿過重重頁面,找到價格保護功能的同時,那件商品的價格又調回了原價。此時此刻,只會收到提示:您申請價格保護的商品未降價!

即使你去找客服理論,甚至帶上了剛才價格的截圖,客服也會用看似禮貌的冰冷話語回絕,或者讓你用更低價格時所下的訂單作為證據。

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天都花費大把的時間,去盯著一個已經買完的商品,觀察它是否有降價、降到了多少。

常常是看到要降價,但因為忙碌錯過了降價的時限,或是在商品價格復原之后,才后知后覺發現曾有降價這回事。

而這種情況,通過時限規則,就可以進行有效規避。

3. 促銷整合限制

48元買了一件商品,沒過兩天,發現在該平臺上如果參加199-100的活動,折算下來只需要24元就可以買到。但當你為此使用價格保護功能時,卻也只能得到一個冰冷的回復:您申請價格保護的商品未降價!

在規避價格保護時,促銷整合限制的特點就在于,商品并未直接降價。

用戶直接找到客服,客服也可以用單件商品不滿額活動金額門檻的理由來拒絕。

即使用戶選擇退貨退款,然后重新下單購買,對平臺來說也不是十足的虧損:用戶為了湊夠199-100,還需要湊單額外購買其他商品,提升了平臺的總營業額。

4. 投券促銷限制

在有足夠數據基礎的條件下,有效區分各類用戶,針對性投放優惠,是規避價格保護的更好策略。

對價格保護最好的規避,不是隱藏價格保護功能本身,而是讓用戶根本不知道價格產生了變化。

在用戶點開頁面后,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優惠券分發??梢郧逦o予不同用戶不同折扣,達到效益最大化。同時針對剛剛購買過商品的用戶,甚至可以選擇不進行發券,避免其了解優惠、尋求價格保護。

相比最粗曠的大數據殺熟方式——同一產品不同價格,針對投券的方式還顯得委婉一些。當朋友之間拿著手機相互比價時,還能看到兩人手機上現實的標價一樣,無非就是你搶到了券而我沒搶到,不易落人口實。

而對于已經購買了商品,且發現別人拿到了更優惠折扣券的用戶來說,平臺也有相應的方式前去應對。

券是限時、限量發的,先到先得,數量有限,發完為止。很抱歉您沒有拿到,感謝您的支持……您申請價格保護的商品未降價。

5. 利用贈品規避

贈品不是什么新穎的促銷策略,古時候小商小販,也知道買大送小、買多送少的生意經。

不過在遇到尋求價格保護功能的用戶時,贈品機制卻似乎又呈現出新的活力。

現如今,在電商平臺購物時經??梢钥吹劫I送同款、買一送一、買二發三之類的促銷,也有買A送B的方式。

先不談哪種方式能給銷量帶來最大的促進作用,僅就價格保護而言,能夠帶來很大的限制。

不論是買送同款,還是買A送B,對于用戶來說,都產生了同價格下,實質的價值變化。就買一送一而言,除了至少買兩個的限制,基本等同于半價。

然而,無論是感受上的價格變化,還是實質性的價格變化,都不會在產品標價上得到體現。

贈品不是價格調整,產品標價沒有變化,不進行價格保護也似乎理直氣壯。

四、寫在最后

無論這一切的規則是否合情、是否合理、是否讓用戶滿意、是否讓商家滿意,有一點我們需要認清:

價格歧視是正當的商業行為,企圖消除價格歧視,有違商業本質。

價格歧視在商業體系下,形態可變,矛盾永存。

只有我們的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解決價格歧視問題。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數據殺熟,只要你用就有的是辦法殺你,你想維權有的是理由撇開關系
    但就像作者講的,價格歧視是正當的商業行為,企圖消除價格歧視,有違商業本質!這些在商業上是正確的,但在所謂的道義上卻被人唾棄!在商言商而與之相對的無奸不商,兩種身份,立場,對其發表的觀點和對應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的,只不過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罷了
    歸根結底還是自身利益,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難。商業利潤本就來自于信息不對稱,一旦實質性的商品信息公開,就沒有商業可言了!
    可能也只有大同社會可以達到如此吧一公平

    回復
  2.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如果有價保服務,那拿活動促銷有什么用呢?我現在提幾個我自己的疑問:1)到底什么是差價?是商品降價,還是各種營銷(秒殺、送優惠券、紅包)折下來的優惠? 2)顧客為什么要過來找差價?難道顧客買的時候不是接受當初的價格嗎?如果有差價都過來找的話,那平臺的活動營銷又有什么意義? 3)如果顧客找差價,時效如何界定?像文中說一年過來找差價的,只是道德良俗的問題嗎? 4)營銷很大程度是利用人性,那回歸商業本質,是不是不應該有營銷的存在? 5)站在商家的角度,是逐利的,逐多少利才是合理的?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商品降價是不是一定要求補償才是合理的 6)優惠優惠,我認為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是不是不單止金額上的門檻,同樣時間精力上的門檻也一定是要有的?如在乎價格且時間充足的,則可通過各種途徑拿優惠券,領紅包。如果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輕易拿到最低價,是不是對這部分辛苦的人也是一種歧視呢? 有很多疑問,暫且想到這里

    來自廣東 回復
  3. 商品價格沒變,但是新增了大額優惠券,這種也是不價保的,因為沒降價,妙??!

    來自北京 回復
  4. 看過這篇文章才知道我已經入坑??

    回復
  5. 京東的價格保護玩的溜溜的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