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 | “會議一體機” 七大交互策略(上)
編輯導語:在會議中,我們會經常用到“會議一體機”,用于開會的投屏、遠程會議等。作者分析了其優劣勢,并分享了一些交互設計策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白琳。歡迎來到白琳產品成長筆記。作為產品界的一顆野草,今天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會議一體機”。
一、什么是“ 會議一體機”
通俗點講,就是用來開會的設備!可進行書寫演示,投屏,遠程會議等操作。
從外觀上看,會議一體機與電視機相似,都是大屏設備。
常見尺寸有55吋、65吋、70吋、84吋、98吋。不同的是,電視機一般使用遙控器,為遠距離遙控操作,用戶移動范圍小,且一般為壁掛及臺式。
會議機直接觸屏操作,相當于放大版的平板,用戶移動范圍大,一般為壁掛及站立式。
從操作上看,會議一體機與平板相似,都是觸控設備。用戶使用平板一般為近距離觀看,屏小,且內容更聚焦;會議機通常在會議廳使用,用戶觀看距離更遠,屏尺寸大,內容聚焦性更差。
從使用頻率看,會議機與電腦相似,同為大屏辦公設備。電腦更多為公共中的私人設備,使用頻率高;會議一體機為公共設備,使用頻率相對不高。
二、“會議一體機” 在硬件上有什么局限呢?
1. “會議一體機”的痛點
超大屏觸控操作,由于屏尺寸夠大!更多時候除了手,我們還需要用上手臂、眼球或頭部轉動,走步來查看屏幕內容,移動范圍大,來回操作容易產生疲勞。
- 移動范圍大:遇上鍵盤,來回輸入,一個輪回下來,砸機!
- 視覺區域差異:掛壁及站立式會議機,設備高度無法完全適應不同身高人群。而且大屏操作者,離會議機近,操作時本身的可視性就降低,與觀看者最佳視覺區域也有一定差異。
- 局部預覽/決策效率低:超大屏可以展示更多內容,以及更多的操作選項,這樣用戶眼睛就無法同時抓住所有內容,選擇變多,決策的效率就相應降低。
- 低頻設備:會議機為公共設備,用戶使用的頻率并沒有那么高,絕大多數用戶是首次使用。所以容易出現不知道如何操作的問題。
- 隱私外露:超大屏尺寸大,反而成為保護隱私的劣勢。小屏幕像手機還有防窺膜,在大屏上操作,如果你想鎖屏,輸入密碼時后面一覽無余。
- 多點誤觸:超大屏觸控靈敏度高,身體容易多點誤觸。特別在大屏單人書寫時候,手指寫著手肘也一起來了。只要它不尷尬,尷尬的就是你了。
- 大型設備:設備大,物流要求高,安裝移動,攜帶便攜性較低,需要多人操作才能完成。
2. “會議一體機”的優勢
首先,會議機集投影、幕布、電子白板、廣告機、電腦、麥克風、音箱等功能于一體,辦公室不雜亂,一臺設備就可以解決現在企業本地討論,遠程會議等需求。
其次,支持多設備投屏,不同系統的手機,電腦,平板等設備,都可以直接投屏進行演示。支持反向觸控操作,大小屏互控。以及同時投多屏,一屏多顯,不要太方便了。
第三,會議機在展示大數據可視化,游戲娛樂等領域,開闊的屏幕空間和真實的實時動效變化能帶來更沉浸式的聚焦體驗。
知道了設備的優劣勢,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去做產品設計了。
二、“會議一體機” 交互設計策略
1. 策略一:設置最佳操作區
會議機作為辦公助手,主流用戶為上班族。
國標成年人機尺寸分析,人體站立功能下不屈膝手可觸及的縱橫向高寬應在靜態下應降低22mm,以垂直于地面的65吋會議機為例,屏幕尺寸875*1485mm橫向放置,距離地面900mm。
默認會議機整體最佳高度可設計為 1.8m 。根據不同地域身高差異,在支架設計上,預留多個孔位,方便調整高度使用。
2. 策略二:設置最佳視覺區
國標最佳眼睛轉動區域人機尺寸分析,人在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最佳視角是30度,以65吋對應距離為基準,觸控者最佳內容顯示聚焦區域為機高1.2-1.6m。
眼球運動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不轉動頭部情況下,最佳視覺區域面積為650x420mm,設計時需確保用戶看到最重要的信息集中在最佳顯示區域。
且展示有速度的內容時,人的集中注意力的視角會變為原有的1/2,因此在設計屏幕信息時,適當留白,內容聚焦,盡量避免操作和信息的跳躍,減少用戶“大幅度”的移動。
3. 策略三:使用更自然的手勢和及時的觸屏反饋
會議機由于大屏尺寸優勢,點擊區域相對更寬松,不需要精準操作,交互手勢更為放松,觸控時也會有更強烈的壓力,需提供及時且顯眼的觸發視覺反饋。
觸控手勢可借鑒手機,平板用戶操作習慣,例如左滑右滑返回,解決大屏返回痛點。
五指抓取,就可回桌面主頁。避免過多的滑動設計,反復上下滑動操作導致手臂疲勞,在頁面需要大量滑動瀏覽情況下,可長按按鈕進行快速滑動,或配合硬件智能筆進行操控。
手勢設定盡量手指可單獨完成,不需調動手臂,如雙指可捏合縮放,單指旋轉,多指漫游等等。
三、最后
今天的“會議一體機”交互策略先講了部分, 請關注我的下一篇“交互策略(下)”哦。
讀完這個,相信你已經基礎入行了,看會只是第一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們。
本文由 @白琳產品成長筆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