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互聯網帶來的人人公益時代,連接、參與和改變

11 評論 54084 瀏覽 53 收藏 15 分鐘

文章來源于最近參與的一個互聯網公益項目的總結分享,通過前期的需求整理分析,以及第一階段的初步實踐,總結了當前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做一件公益產品的心得體會。

一.什么是互聯網+公益?

作為一只常年混跡于互聯網行業的交互設計喵,互聯網+的概念必然是一個快聽煩了的詞;而作為經過地震、海嘯之后的政府、公眾一系列作為的見證者,對于“公益”的概念想必也是說不清,但是心里自有評判的。那么互聯網+公益又是什么呢?在《互聯網+公益》一書中,對其本質做了如下的定義:

“社會化媒體推動公共事業的發展,關鍵是連接、參與和改變。”

為了更好地解釋互聯網+公益的概念,首先來看一下什么是傳統公益和互聯網+公益的兩個案例。

下圖是最近的一個頭條消息,就是在感恩節當天,韓紅組織了一場為環衛工人送溫暖的公益活動。一同參與活動的除了李某峰、韓紅,還有張一山、春妮等一眾的明星。這個活動是怎么成行的呢?拋開圈粉、炒作等內部的影響,活動的實現流程反而相對簡單,其實是由韓紅基金會發起的“陪你一起過冬天”的這樣一個官方組織的活動。

這是傳統公益活動一種典型模式的代表,有著固定的流程,即官方發起——民眾參與——目標達成——回訪匯報。

11111

(圖片來源: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 )

接著我們來看另一個案例,這是騰訊公益的“99公益日”活動,在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通過騰訊公益平臺這個網絡社交平臺發起的,在短時間內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達到了6百多萬人次,籌集近6億元善款,不論從民眾參與度和善款籌集的額度來看,都展現了互聯網+對公益的影響力和魅力。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傳統公益和互聯網+公益的區別了,主要在發起方、參與方式、宣傳平臺和愛心方式四個方面存在差異,如下圖所示:

333

傳統公益往往都是有官方或者一定的組織發起的,傳播范圍存在一定局限性,參與者基本上是被動參與的,而活動方式相對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資為主;互聯網+公益則對發起者沒有嚴格的要求,組織、個人均可成為發起者,傳播渠道、傳播范圍不受限制,通過自媒體能帶來大規模的影響力,而受眾的參與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以物易物、細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滿創意的間接捐助方式均可實現。由此可見,互聯網+公益能做的事情更多,也讓公益變得越來越好做。

二.互聯網給公益帶來了什么?

444

近兩年,我們聽到比較多的有:冰桶挑戰、運動捐、徒步公益等,這都是互聯網給公益帶來的新變化和形式?;ヂ摼W的創新屬性讓公益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公益不再是一個需要官方或者組織來牽頭帶動的事情,而是每一個普通用戶都可以成為公益中實實在在的一分子,實現自己的價值。“互聯網+公益”將推動人人公益時代的到來,用戶不再被動的接收信息,更多的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

三.互聯網+公益的價值?

555

互聯網+公益的核心價值主要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層:為傳統的公益組織提供低成本、廣覆蓋的籌款渠道、溝通渠道、傳播渠道;

第二層:通過互聯網化的數據積累,形成大數據分析的基礎,從而為公益項目的設計提供支持;

第三層:形成以公眾為核心的支持及監督體系,增強機構籌資穩定性、并逐步實現機構/項目本身的社會化。

目前在BAT中,騰訊、阿里公益項目的著力點在第一層,依托自己的用戶群和支付平臺來實現低成本、廣覆蓋的公益結果;第二、三層次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案例項目支持,這也源于在當前起步階段,大的項目還是由一些公益基金會發起,傳播平臺只是提供了支付入口,但是款項、財物的流動信息時獲取不到的。因此信息存在不對等、不透明的問題,自然在監督體系上也存在缺陷。誰能在第二、三層級上實現突破,那么在互聯網+公益的領域可能會成長迅速。

四.如何利用互聯網傳播公益?

標題亦可理解為“即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傳播公益和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這就回到了文章最初開始對互聯網+公益的定義上來。首先理解一下什么的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是可以互動的在線平臺,為大眾提供分享他們本身事實和見聞的途徑,如微博、微信貓撲、豆瓣、豬八戒、視頻網站等?!?/p>

社會化媒體有兩大法寶,收聽內容和互動交流。

666

收聽是為了互動交流,終極目標是為了建立流量穩固的社區。

以微博為例:互動方式的比例中,原創30%、轉發+評論60%、評論10%最佳的互動比例,但調研顯示,公益組織在社交媒體上的原創高達52%左右(NGO2.0調研),重要轉發僅占25%,“自說自話”明顯高于收聽,互動的效果較差。也就是是說,目前的公益傳播模式,是在2.0的平臺做著1.0的傳播策略,所以傳播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搭建穩固的社區以后,把握和制定正確的社會化媒體的傳播策略,合理利用傳播平臺是達到互聯網+公益得到良好互動的一個重點。社會化媒體的傳播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六個環節,這些環節除了包含大眾傳播特征和方法的內容,以及恰當的網絡工具來進行指標的評估等,在此不做展開(避免跑題)。

777

五.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分析

目前來看,互聯網+公益已有兩種比較成熟的模式:眾包和眾籌。

“眾包”(crowdsourcing)概念由美國《連線》雜志記者杰夫·豪最早提出。廣義的則是群體智慧、基于互聯網的廣泛參與為核心,通過服務平臺提供創意的征集、設計、交換和共享。公益組織可以利用眾包來達成各種目的,包括培養新的志愿者和捐贈人,以及將組織的工作信息傳達給更多的人,例如群體貢獻智慧和資源的問答類App、豬八戒網等。

“眾包”的關鍵詞是“一呼百應”,其服務流程如下圖所示。已眾包平臺最為關鍵紐帶,眾包發起方在此發布項目、提供獎勵,而創意提供方通過提供信息和任務來實現創新協同。

888

相信讀者對“眾籌”相對會更熟悉一些,即出資者對項目是一種投資方式,要讓廣大的網民輕松get到公益想法,來支持眾籌的項目。設計一個眾籌項目需要的條件包括:零售項目、回報精神禮物、賬目透明(建立公信度)、講好眾籌故事。下面來合并講解一下零售項目。

零售項目可以理解為將一個項目“分割”開來進行眾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分割方式:

  • “為失學兒童籌集每一天的學費”——按照天數分割;
  • “為小村莊籌集一口水井內每塊磚的費用”——按照項目規模分割;
  • “為失學兒童籌集運動場地租用一天的費用” ——按照使用期限分割;
  • “為失學兒童籌集一本教科書的費用” ——按照事物費用分割;
  • “為早產兒童籌集吸氧1小時的費用”——按照收益人數分割。

六.互聯網+公益創新案例

在文章結尾處,筆者找了一些做互聯網+公益的一些充滿創新性的案例來分享。

(1)“一道走公益旅行”生活方式的App

gongyi

媒體鏡頭和公益機構的視角還停留在宣傳當地如何貧窮落后而博取民眾同情這些常見的手法來做公益的時候,這個App則開創了一種創新的公益新模式,即品牌通過互聯網共享的力量最大化發揮社會化傳播,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道走希望通過每一位旅行者拍攝和記錄當地一切美好的風景和人文,以一種美的視覺,正能量的方式通過自媒體激發社會大眾對當地產生關注與熱愛,在拉動當地旅游經濟的同時,將公益項目變成人人接力,在旅途中做公益。

(2)心聲APP—給聾啞人的溫暖

1010

這款簡單的App心聲 就是Thoughtworks 公司的幾個員工就在業余時間為聾啞人開發的。剛上手的時候相信所有用戶一定是一臉大寫的疑(meng)惑(bi)?為啥布局是顛倒的?美感也沒那么突出?當你知道這是給聾啞人使用的App時,用戶的面部表情就會豁然開朗了。

普通(正常)用戶與聾啞用戶之間的溝通,主要存在兩大痛點問題——一是聽不到,二是說不出。這款App的解決方案很簡單粗暴:

既然聽不到,那就切換成文字——他們與科大訊飛合作(看過老羅在錘子發布會上演示的讀者肯定不會陌生)做文字和語音之間的轉化。通過語音識別,真正讓語言轉化為文字,可以幫街頭的路人告訴他們車站在何方

說不出,那就幫他們“說”出來,通過內置設備讓聾啞人『說出話』,語音合成,可以幫他們向爸爸媽媽說一聲“爸媽,讓你們受累了”這樣的話。這種契合使用場景的雙向預讀模式,讓聾啞人的世界溫暖了很多。

(3)Thunderclap網站

1111

(圖片來源:ThunderClap)

Thunderclap 平地驚雷網站。它的原理與眾籌網站類似,不過它籌集的不是錢,而是個人社交媒體上的空間,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想發起公益的用戶可以將提議發布在thunderclap的網站上,選擇你的目標支持人數及時間,然后邀請他人”捐贈”,但是這時捐贈的是自己的facebook,twitter等空間。當支持者在目標時間內達到目標數量后,你提議的消息就會在各大平臺上由這些支持者的賬號同時自動發出。沒錯,是同時發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同時發出相比于分散時間發出消息,這種“刷屏”方式影響力要超出很多。

 

作者:蝦米&胖喵,百度交互設計師

本文由 @蝦米&胖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如何聯系?

    回復
    1. 歡迎關注公眾號:pangmiaodesign 交流討論~

      來自北京 回復
  2. 文章很好,求轉載,如何聯系。

    來自廣東 回復
    1. 歡迎關注公眾號:pangmiaodesign 交流討論~

      來自北京 回復
  3. 能認識下你嗎?我目前也是在做一款互聯網公益產品,很希望能和你認識,有機會交流學習下

    回復
    1. 好的 如何聯系

      來自北京 回復
    2. 歡迎關注公眾號:pangmiaodesign 交流討論~

      來自北京 回復
  4. 相當感謝能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我個人對互聯網+公益的模式非常有興趣,希望可以能有更多認識和探討。

    回復
    1. 果然沒有評論提醒 才看到內容 不好意思

      來自北京 回復
    2. 歡迎關注公眾號:pangmiaodesign 交流討論~

      來自北京 回復
  5. 評論作者能看見嗎?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