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未來:人類的閱讀在變得淺薄嗎?
幾塊錢評論:實體書開始被人們疏遠,被電子書取代。路上,人們匆匆的從你身邊走過,用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閱讀書籍、新聞……雖說實體書不會消亡,但現在的閱讀已經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相比實體書,電子書除了能方便攜帶,在獲取知識、打發時間上真的有效果么?我們的閱讀變得越來越快,思考也會隨著變快么?
作者簡介:計算機科學家、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研究員,提出“分享主義”哲學。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性媒體、互聯網自由、數字民主、數字神經系統、群體智能。同時是一位技術企業家,并為多個國際項目提供顧問,包括全球之聲在線(GVO)、meedan.org、greatfire.org等
“人類的閱讀在變得淺薄嗎?”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淺薄》( 2011 )一書中批判當下的社會性媒體給閱讀精神帶來的傷害,他觀察到人們在頻繁跳出來的新媒體資訊中根本無法約束自己的注意力,也喪失了深度的思考,所以他對未來的閱讀充滿絕望。
10年前我在Donews發表過對未來閱讀的展望文章,少有類似的擔憂,顯然我把預測更多放在了技術的可能性。當時電子書市場和閱讀設備剛剛起步,還沒有亞馬遜Kindle這樣的設備出現。人們當然難以相信電子書或者電子雜志會成為自己的日常需要,更沒有想到社會性微內容會如此牽扯每個人的注意力。今天,當年的諸多早期電子書的開拓者雖然大部分已經消失,但是因混合閱讀方式而成為巨頭的亞馬遜和手機/平板上的各種電子雜志都證實了這些預測。
我們卻仍然要承認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十年前的大部分構想都是基于當時的上下文,很多今天耳熟能詳的技術能力(例如超過人視網膜的顯示分辨率)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斯蒂芬·頓斯(Downes)說:判斷未來趨勢和研究歷史完全相同,都是從星星點點的信號中試圖拼合一份圖景。發生過的歷史難以完整拼合,未來也是一樣。
人類還是忍不住需要展望,如同科幻小說帶給我們的想象激發創造者的熱情和好奇心,驗證對未來的想象本身就是創新與創造的一種動力。所以,我還是要大膽預測一下未來十年的閱讀,與之前的不同是,當年的純粹技術考量過多,現在不能忽視社會與心理因素。
今天的出發點是:電子閱讀成為人們的主流信息來源。當下的電子書科技已經與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十年間除了觸摸交互方式,并沒有出現太多破壞性創新,整體上仍是在過去的路徑上逐漸消解過渡。未來的電子閱讀的方式和效能,因為大量用戶帶著新習慣的涌入,會與今日的閱讀大有不同。閱讀行為在各種設備上發生,而設備除了更加輕便易于攜帶、更加堅固全天候,還會有更多的分享與感知能力。當你閱讀的時候,你的閱讀俱樂部的成員和社會性網絡會感知你的閱讀習慣。但他們不用像今日一樣時時被你的閱讀筆記打擾,就會產生機械式反饋。因為信息量的膨脹,每個人都將設置自己的信息過濾機制,讓真正得到社群公認的高價值內容有機會影響到自己。今天大家熱衷的“贊”之類的內容加熱功能,在那時可能無足輕重,被更加有份量的傳播鏈條功能代替。
電子閱讀還可以提供更多傳統圖書無法承擔的周邊價值。當你讀到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新書《思考·快與慢》(Thinking , Fast and Slow),你可以迅速切換到原來的英文版的相同位置,或順便對比一下其他語種版本,聰明的讀者也許就不會輕易被劣質的翻譯所蒙蔽,甚至可以及時指出譯者的謬誤或者貢獻更好的翻譯方式。對于中文,對比簡體和正體的不同也非常實用。有關一本書各種背景知識也會分層呈現出來,你可以輕松追溯到一段內容的各種深度的源頭,或者來自其他讀者的相關評論。分層的用戶界面設計,讓閱讀者選擇對自己適合的信息深度,有的人,也許就是隨便瀏覽而已。
所以一些有壟斷地位的創新閱讀應用會出現。借助更先進的渲染能力,閱讀應用的效果和功能會大大加強。當然除了流暢的用戶體驗,也會出現很多新式的閱讀方式供用戶選擇。例如更加靈活的閱讀粒度的管理、個人閱讀習慣的適應等等,甚至是結合神經學原理給用戶的閱讀效率建議。在這種創見下,卡爾的擔憂會得到重視并改善??焖俚拈喿x,例如微內容流的瀏覽和書寫,仍然會大行其道。只是人們會更加挑剔,說不定會令其更加有文學價值(誰說140字內容就沒有精品呢?);成塊的閱讀,例如新聞,會更加受歡迎,但是會有不同長度的版本投放到不同的設備上;而大部頭的閱讀,例如圖書,則與前面兩種光滑對接,讀書者成數量巨大的小眾。
閱讀應用會一方面提升人們對沉浸式閱讀的愿望,另一方面優化碎片時間的利用價值。這也是用戶自身素養提升的結果。如果說當今的內容大多是浮沫階段,后面閱讀應用的價值主要在撇去這些浮沫,不同粒度的內容“反芻”和歸納功能會得到歡迎。
在內容投遞方面,桌面的應用,設備上的應用,應當都是同步的。這里的同步,指的是無論在哪一種設備上,都有可能享受閱讀同一個“內容”的連續性,比如在電腦上閱讀的狀態(位置、主要的興趣點、個人標記等等),在路上打開平板電腦,絲毫沒有從頭開始的感覺,這和愛讀書的人喜歡記住翻書的位置差不多。而桌面電腦與設備,最終是和云中的個人檔案中心匯集在一起。與今日依賴于某一家服務的整合體系不同,未來的個人云服務的隱私能力會更加重要,所以也許會和內容提供商脫離,個人的隱私可以更多掌握在個人手中。內容的提供者,只能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才能夠向個人的云檔案中寫入有限的數據。你的云管理界面,會顯示自己所有的設備,包括曾經擁有的和當下正在使用的,也無論他們屬于哪個品牌。今年,谷歌公司關閉了本來可以成為云閱讀中心的閱讀器服務,當屬一大失誤,當然眼下還看不出來端倪,未來的創新者可能來自于很小的公司。
人類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就像你到了吵鬧的酒吧,可以很快與人談笑風生而自動忽略周圍的噪音。過去你是否時常有掏出手機看是否有新消息的焦慮?相信你現在已經好多了。技術也要從另一個方向朝向這些適應性。適合閱讀的未來設備,該是多種閱讀模式可以切換,例如會幫助你適應周圍的光線,或適應專注的需要。對于有些人喜愛的全功能設備,固然可以用一個完成各種功能,但也必然會產生過度的注意力分散。人們在閱讀電子書時,會因為還有后臺的游戲或者新聞的應用而不斷誘發切換的動作,這顯然和人們的信息獲取規律不相符。事實證明,注意力與學習的能力是極度相關的,這一點會成為人們對設備設計的重要科學參考。一些小功能,例如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背景音樂,雖然無足輕重,卻也可能得到用戶的歡迎。
雖然單個設備的多功能潛力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摩爾定律在手持設備上的效力還會持續很久,但是特別功用的設備或者單個設備的不同模式會成為一種設計考慮。類似于今日很多智能手機在待機狀態或采用低電耗的模式顯示時間或者一些提醒功能。分拆的設備或者多模式設備讓人們可能更有效地控制點能,瞬間獲得信息。我們知道,手表的價值就在于“瞬間獲取”(Immediate Access),也就是你一抬手就可以看到時間,而你不需要知道時間的時候都不必考慮它的存在。分拆的設備有助于平衡電力資源,當然前提是可攜帶電源還是短板。不樂觀地說,十年后電源的突破性革新可能不大(好吧,我非常樂見石墨烯技術會在未來十年大放異彩)。所以,分拆化的獨立功能設備可能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難想象,除手機之外,各家大公司也會開始搶占這個廣譜市場。
線下的閱讀不會消失,也是因為有“瞬間獲取”的優勢,但是遺老情節無法扭轉電子閱讀的大趨勢。讓線下與線上關聯倒是非常有前途,當然這需要非常有膽量的創新。線下的媒體包括電視、廣播以及圖書報紙,都有可能馬上關聯他們的數字化親戚。一本雜志的專欄空隙,可以有二維碼或更可能是電子標簽(例如,NFC近距離無線通信),附近的設備馬上就可以自動感應到離線物品的狀態。一個公共免費無線報亭,就可以自動推送一個快速閱讀的電子雜志到你的設備上。隨著設備本身的用量增加,線下閱讀的習慣必然會被稀釋。印刷數量減少,對自然環境是一件好事。傳統媒體的資源耗費量巨大,慢慢變成奢侈品也是必然,但傳統圖書、媒介的留存價值也在于此。
2013年8月,互聯網零售業巨頭亞馬遜公司的創辦人杰弗里·貝索斯以2億5千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美國頂尖報紙之一《華盛頓郵報》以及旗下所屬的刊物。相對低廉的價格和未來的想象會凸顯這個事件的后續可能性。如果《華盛頓郵報》在傳統媒體行業的殘局中被救活,那無論如何這個實驗都會改變未來的閱讀格局,無論對圖書還是對新聞業都可能成為一個參考模型。
我借這個事件談談內容提供者的地位。隨著傳統出版業和媒體的模式衰退,新的媒體和內容出版模式會梯次出現。傳統的內容提供者,或者有預適應(Exaptation),或者被淘汰。但是閱讀本身不會消亡,文字/視像的呈現也不會像今天的格局。大部分的內容提供者不僅要保留今日專業的記者和編輯格局,更要增加數據可視化以及內容策展人員,與各種社群有緊密的互動關系,將內容打包成為不同的粒度分享到不同的管道,并及時根據反饋再加工。雖然今天人們看到不同類別的應用相互競爭,未來可能因為人們的閱讀選擇而被迫要合作。
當然,內容的價值分流也會產生新的分配機制:新的內容加工者會仍然獲得專業尊敬,以及豐厚的回報,但是顯然不是傳統的訂閱機制。聰明的內容策展功能或過濾功能可能會收取費用,而內容加工者則被反向分配。植入式廣告肯定會存在,但是也會被標記后加入“過濾管道”,用戶有選擇權利。好看的廣告,會用創意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低質量的軟文或垃圾廣告,則在立法消除前就被更先進的內容過濾功能屏蔽了。閱讀的自然美感,還會重新歸來。
來源:商業周刊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