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開發者社區工作經歷,聊聊我眼中的社區、開源與商業
編輯導語:什么樣的企業需要開發者社區?做社區的目的和路徑是什么?當下,技術的成熟給了我們更多的機遇,而在這樣的機遇下,我們要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初心”?本篇文章里,作者結合其個人經歷,闡述了他眼中的社區、開源與商業化,不妨來看一下。
這可以是一個用愛發電開始的故事,但不應該是一個只靠用愛發電的故事。
一、一個從社區開始的故事
1. 我為什么一直在社區工作?
過去的 6 年間,我一直在開發者社區工作。從 InfoQ 到掘金,這 6 年的時間遇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開發者和技術專家,又跟各個大廠的市場、公關同學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這是我這幾年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今年 2 月份我選擇了裸辭,按說一個年近 30、還著房貸房租、還在裝修這個無底洞里往外爬的我,是不應該有這個裸辭的底氣的。但我的確就是這么普通卻自信,這個自信來源于我的一個認知:
這是技術最好的時代,這是開發者最好的時代,這也是做開發者關系/運營人員最好的時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也算是見證了中國開發者社區的飛速發展期。
- 從第三方開發者社區的角度看,CSDN、InfoQ、51CTO、思否、掘金,這些或老牌或新興的開發者社區,其發展勢頭都非常迅猛,新興社區甚至有了趕超之勢。
- 從企業自建開發者社區的角度看,無論是云棲社區、云加社區、華為開發者社區這些有所積累的老牌社區,還是互聯網新貴們的另起爐灶,都讓社區這個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 從開源、基金會的角度看,Linux 基金會、CNCF 在國內擴張迅猛,本土的 Gitee、木蘭協議、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也都開始成長起來。
這一切的變化,最后還是追溯回上面的那句話——這是技術最好的時代。慶幸的是,我這樣一個文科生也能在這波浪潮里搭上順風車,吃到所謂時代的紅利。
社區的發展,固然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也讓很多沒有想明白為什么要做社區的互聯網大廠開始跟風做起了社區。但真要讓我說一聲做社區的感受是怎樣的,可能千言萬語最后只能匯成一句話——用愛發電。
2. 社區為什么苦?
當我 2 月份選擇換工作時,許多人給我的建議是:你需要去離業務(錢)最近的地方。我換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恰恰也是覺得自己到了需要有所轉變甚至轉型的時候。
我也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去找的工作,幾家頭部云廠商的市場部門我都有去接觸,也拿到了 offer,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開發者社區,這背后的故事彎彎繞繞,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也許等過兩年我可以更清楚地梳理自己的這段工作經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做社區真的太苦了。
一方面我們這個類型的人才確實受到了大廠的青睞,但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也并不能準確且有說服力地解釋自己的價值。這個行業的同行們,很少成為冤家,更多情況是在一起報團取暖,互訴(相)衷(吐)腸(槽)。
基于開發者社區“用愛發電”這樣的現狀,我們往往很難說服老板這個事情背后能夠產生哪些業務上的價值,更別提能搞到多少的預算做出多少的成績,KPI 很重,ROI 很低,所以能做好開發者社區運營的同學,往往 PPT 都寫得很好……
對于開發者社區本身來說,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很難說服老板承認開發者運營的價值,社區老板又何嘗能說服他的老板開發者社區的價值?我已經見過太多社區老板被撤換,甚至整個社區被砍掉的慘劇了。
大多數的開發者社區離業務都太遠了,其本身定位往往就是一個支持部門,說得好聽點可能套上個“中臺”部門的稱號,但實際上就是個打雜的。業務部門未必認可社區的價值,社區本身也很難得到業務部門的支持——你不賺錢你還那么多窮講究?邊兒涼快去吧。
3. 什么樣的企業真正需要開發者社區?
在我看來,其實只有兩種類型的企業對開發者社區有強需求:
一類是頭部云廠商,另一類是開源企業。
對前者而言,開發者社區更多是對云產品潛在客戶的培育。
我之前看到過一篇報道,里面有數據顯示企業內的技術采購決策已經開始有自下而上的趨勢,如果云廠商能建立良好的開發者群眾基礎,對其云服務的轉化的確有幫助。對于那些規模更小的云廠商,做垂直的開源項目社區更合理,比如青云的 KubeSphere。對于那些剛起家但雄心勃勃的云廠商,更多考慮的仍舊是頭部客戶的業務轉化而非開發者群眾基礎,比如字節跳動的火山引擎。
對后者而言,開源和開發者社區本身就是先天性契合的最佳拍檔。
開源企業的最終客戶、項目優化、迭代以及未來走向,無不直接與開發者社區形成關系。因此開源企業往往從一開始就有對于開發者社區的強需求,這個需求一方面是自建社區,另一方面也是在其他第三方社區中強化品牌認知、影響開發者心智。代表的開源企業不勝枚舉,比如 PingCAP、濤思、Kyligence 等等。
二、從社區到開源
1. 社區和開源的先天關聯性
前文已經零零總總地提到了社區和開源的關系,這里展開再深入聊聊。
社區的概念應該早于開源,但社區的膨脹,卻離不開開源文化的興起,這很好理解。當我們回顧軟件開發行業的發展,可以清晰地發現閉源商業軟件時期和自由軟件、開源運動時期的速度差異。前者以辦公軟件為代表,十年一變。后者以開源軟件為代表,一舉超過硬件行業摩爾定律的創新周期,讓硬件的更新變成了“擠牙膏”式的(當然硬件創新變慢不只是跟軟件有關系)。
在這個過程里,社區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們可以看下 Linux 社區的發展歷程。
在 Linux 被開發出來之前,所有人都認為,如果軟件復雜到操作系統這樣的程度,就必須要有一個精心協作的團隊,團隊要比較小,而且緊密互動。在 Linux 被開發出來之后,整個行業震驚于 Linux 的開發模式:僅通過互聯網合作,聚合大量的社區志愿者,通過每周發布,快速獲取海量用戶反饋,繼續協作開發、優化再發布。
然后 Linux 成了,社區模式也立住了。直到今天,開源軟件吞噬了整個互聯網世界。
2. 開源到底是一門主義還是生意?
不管是開源運動,還是再之前的自由軟件運動,其實最開始都是一個由情懷驅動的故事。這個情懷源自于工程師的“原教旨主義”,相信技術、開放真的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也的確如此,開源開放讓整個互聯網世界的邊界前所未有地擴展,社區的概念縮短了物理的概念,”Community over code”成為了大家信奉的準則。
可從最近幾年起,開源、社區蓬勃發展之下,也有了“陰影”的伴生。亦或者可以說,這個論題是開源模式下永恒的爭論——開源 VS 商業。
去年我在華為 HC 大會上正好主持過這樣一個圓桌,辯題就是「開源和商業的相愛相殺」。這個辯題的背景,也是基于這樣的一個現狀——云廠商和開源廠商之間的矛盾開始變得直接且激烈。
比如 MongoDB、Redis 對云廠商(AWS)的實名 diss,比如 Elasticsearch 更改開源協議防止云廠商白嫖,比如各個云廠商被爆出剽竊客戶開源項目等等。甚至前一陣我還看到了一個專門的協議,名字就叫做「禁止云廠商協議」(英文名不記得了)。
前幾年我曾在 InfoQ 寫過一篇文章叫「開源軟件盈利難,趁早賣身是正道」。當時我感嘆的是開源企業紛紛被收購,或者陷入資金危機,比如 Docker 被下載超過 800 億次,母公司卻差點死了。
你不得不承認,開源的理念很偉大,但開源企業卻很少有活得很滋潤的。很多人總喜歡拿出 Red Hat 來駁斥這個觀點,卻忘了只能舉出 Red Hat 這個案例本身就是對這個觀點的一個佐證。
幸運的是,開源行業有一個 Red Hat,不幸的是,開源行業只有一個 Red Hat。
但事情慢慢在發生變化。云廠商和開源企業的關系,終究是在慢慢趨向合作或者競合的。
事實就是如此,開源吞噬了軟件,云吞噬了開源,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云是更高級別的商業模式。不管愿不愿意,背不背離初心,開源終究是要跟云相向而行的。
三、商業化好嗎?不好嗎?
1. 用戶的聲音有時候未必對
當一個社區,或者開源項目提出自己要走向商業化的時候,反對的聲音一定不會小,而且這個聲音一定是來自于自己的用戶。
我之前在 InfoQ 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的現狀:
絕大多數 Say No 的用戶,未必是你的忠實用戶。他只是把你當成一個免費的資源渠道,把你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應當,社區的就應該是開源的,開源的就必須是免費的,這是他們的樸素邏輯。
說得直白一點,伸手黨們不會在你身上花一分錢,還覺得自己是你爹。
這就是做社區的真實現狀——我在你社區里是看得起你,你不要不識抬舉。更可悲的是,往往這類用戶的聲音是最多的,如果你沒有上佳的心理素質和判斷力,你會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用愛發的電喂了狗。
他們的反饋是用戶的聲音嗎?是。他們的聲音是對的嗎?未必。
當你試圖為了滿足這些用戶的觀點去做一些需求時,你就會發現也許自己反而影響到了更多的用戶。這也是為什么開源社區里會有「仁慈的獨裁者」的管理模式,也是之前 React 項目組成員說不能提前透露重大的改進或功能的原因——你無法滿足所有人,但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很多人。
2. 初心不改有多難?
我個人很佩服那些在一開始就說了我做社區、做開源是為了“用愛發電”的人。但我個人對成天把這些話掛在嘴邊的人的成分表示懷疑。
就我的觀察來看,一開始就為愛發電的人,最后都餓死了。希望你用愛發電下去的伸手黨們,在發現你的死亡后,可能會對你表示一絲的哀悼,然后繼續去另一個地方伸手。
真正的用戶,應該是希望你活下去,然后給社區帶來更多價值的用戶。但可悲的是,這種人太少了。
這就是現狀。
換一個角度想,也許這樣的初心本身就是個錯誤。事實上我見過的很多明星開源項目,一開始都只是作者對自己每天遭遇問題的個人解決方案,項目流傳開來則是因為作者遇到的問題成了一大類用戶的典型問題。
他們做開源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當發現這個同樣的痛點以后,往往經歷過前期的追捧以后,隨著項目的逐漸壯大,會讓這些作者感到痛苦,最后選擇抽身而退,離開這個讓他名動四方的項目。
很多國內的二極管們,一看到某某社區打廣告了,某某項目做營銷了,某某服務開始付費了,就開始聚在一起發光:
夭壽啦,你看他們開始割韭菜啦!沒有一點互聯網的分享精神??!這個世界還能好嗎?你們懂不懂什么叫開源開放?。?/p>
二極管們的思維里,開源與商業是對立的,分享和營銷是對立的,比如以前我運營 InfoQ 公眾號,一篇技術分享的文章只要加了底部 banner 廣告,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打廣告出的,而不是廣告是內容的附加品,不看不會有任何影響。
其實我一開始也有這樣的樸素情懷,這大抵是做內容出身的人最容易犯的臭毛病——假清高。我后來慢慢地意識到,商業運作是這個世界運轉的正常規律,無視這個規律要求別人為愛發電的人才是道德綁架。
我從不否認做社區和開源的崇高價值,但在現實的環境下,吃飽飯似乎是更現實的選擇。像 Richard Stallman 這樣一年工作兩個月就賺夠錢,能把剩下十個月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方向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你不行,我更不行。
所以,我敬佩那些為愛發電的人,但我不希望他們的故事只是一個用愛發電的故事,我也不希望我們的媒體、同行去大肆宣傳這些用愛發電的人。這個行業他就不應該被擺在一個過于清高的位置上。
我希望我們能在這個行業里為社區、開源做出很多貢獻,也希望我們能在這樣的工作里收獲自己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富足,如此而已。
作者:唐小智;公眾號:小智的互聯網觀察(ID:hear_and_tell)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rpNKRkqWsvkkiPmFK5okg
本文由@小智的互聯網觀察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作者:徐聲遠,ISAR體驗云用研負責人。研究領域為用戶體驗跨文化研究、UI標準化、用戶體驗指標體系研究。
來源公眾號:伊颯爾UXD學院,專注用戶研究和用戶體驗設計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伊颯爾UXD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想拿到網易云課堂的課程數據?但我找不到對應的網易云開發者社區,我需要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