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出海,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編輯導語:國內市場增長的乏力,使得各地互聯網巨頭紛紛把目標投向海外,但互聯網出海真的能比國內要容易嗎?其實不然,作者以東南亞市場為例,分析其存在的障礙,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隨著國內市場增長乏力,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海外市場,或是投資,或是并購、或是自研。不少創業者也想抓住“海外市場”增長的紅利,復制國內的成功模式,進軍東南亞、中東、墨西哥、俄羅斯等市場。
不少數據反饋,海外近幾年的互聯網行業增長勢頭兇猛,筆者是正在做東南亞市場的互聯網產品經理,發現網上很多調研報告的數據都虛高,實際的互聯網出海并沒有那么容易,真實的數據也并沒有那么“漂亮”。
那么互聯網出海,究竟有多難?筆者將以東南亞市場為例,從如下4個角度聊聊互聯網出海有哪些障礙。
一、市場小而分散,產生更高的復制成本
(1)市場相對較小
東南亞各個國家市場規模相對中國都偏小,如果只做1個國家市場,那么難以獲得資本的青睞。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市場規模如下:
- 東南亞市場也就印尼市場大一點,其他的市場相當于我們的一個省的市場規模;
- 新加坡市場雖小,但是經濟發達,互聯網基礎條件也相對成熟,在東南亞中新加坡的互聯網人才也相對更多,很多公司都在新加坡開公司,作為東南亞戰場中的軍事基地;
- 市場太小,垂直領域更難做。如本地化的社區文化是難以形成的;
- 緬甸、老撾等國家實在太落后,市場也小就不逐個介紹,屬于可以直接放棄的市場。
(2)市場分散
當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為了擴大規模就得復制模式到其他國家。然而不同國家直接的文化、經濟條件、互聯網基礎條件都是有差異的。
需要改造調整,包括用戶需求的理解、多語言、多幣種、支付渠道對接,當地搭建招聘團隊等等。復制模式需要的時間更長,投入的資源更多。
很多公司都把東南亞當做是1個市場,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不同國家之間業務模式的復制可比國內業務從一個省推廣到另外一個省要難的多!
二、對市場不了解,產生更高的試錯成本
(1)遠程作戰,是否能抓住用戶需求?
遠離用戶,在國內通過線上獲取信息,又或是去過東南亞幾次,這些都不足以得到用戶真正的需求。即使需求是當地的員工同步過來的,那么信息也容易同步有誤。我覺得這是互聯網出海最大的風險成本!
雖然東南亞的產品其實體驗都不怎么樣,但是用戶的容忍度其實很低,且樂于分享,空間閑時間多(懶),腦回路也簡單。如果你的設計是讓他不爽的,直接給差評沒商量。
(2)團隊是否有做海外的基因
是否有做過海外項目,對當地文化是否足夠了解,語言溝通是否有障礙。如果團隊成員都沒有做海外的經驗,那么都從0開始摸索,那么這個過程的試錯成本極高。各種“坑”會導致項目“跑”不快,那么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本支撐到項目成型?
三、海外疫情嚴峻,產生更高的風險成本
如果打算做海外市場,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競爭對手,第一時間先看這個國家疫情情況,經濟情況。否則有可能你的業務剛起來就被疫情影響直接停滯。疫情是目前做海外市場的最大變量?。?!
四、跨國業務,產生更高的業務落地成本
當你做海外市場,產品往往必須得支持多國,那么在做這個跨國的產品時,會遇到很多國內產品遇不到的障礙。如下這三方面成本都比國內要高的多。
(1)產品研發成本
產研過程中會有很多國內產品研發不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瑣碎的問題,就是會拖慢開發節奏。如下僅僅只是個別問題:
①多語言
看似簡單,實際上如果產研團隊在國內,不同國家產品的APP語言,其實翻譯是很難的。
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受文化影響,我們表達的APP語言如果給員工翻譯,那么翻譯的很容易不符合你期望表達的意義。
一旦翻譯有誤,對于用戶的使用成本就很高,而且翻譯即使不合理,我們也很難發現這個錯誤,為了得到準確合理的翻譯,這個是需要多人翻譯復核,并且時常讓本地員工以用戶視角去體驗產品不斷優化文案翻譯。
②地址庫
譬如對接某個國家的國家快遞公司,你的地址庫數據是否跟快遞公司的能映射的上,映射不上就得人工映射,這個是國內基本不用考慮的問題。
不同國家的行政規劃有差異,而且行政區域的變化可能還不穩定,我們收集到的信息往往更加后置且不準確,這里面的優化成本也是比較高的。
③時區
多個國家,客戶端、后臺都用什么時區顯示時間?國內外協同報表數據分析,很容易因為時區問題數據對不上。那么就得考慮不同時區的數據處理。
④效率更低
如對接支付,可能需要當地的公司資質,那么注冊分公司、拿當地的XX證書,這相對國內周期都更長。
跟第三方平臺對接,即使對方是再大的巨頭,問題可能比國內中小公司的問題還多,甚至主流程都跑不通。而且海外對接,東南亞的員工更加懶散,時間觀念說強也強(周末別找他們談工作),也可以說沒有時間觀念(約定好的交付時間,經常放你鴿子,即使是對外合作)
⑤需要考慮更多的逆向流程設計
如支付對接,國內支付對接是很成熟的,而東南亞移動支付也就這兩三年逐步開始普及,也還在打移動支付的戰。
但是仍然銀行卡持有率低,信用卡滲透率低。不少支付渠道的操作也非常原始,支付成功的響應式時間高的1-2天,夸張的10天以上。而且大部分支付渠道,只負責代收,根本不支持代付(意味著不能原路退款)。
如上僅僅是海外產品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部分問題,類似的問題不能窮舉!
(2)業務運營
成本雖然海外的員工的薪資相對較低,但是海外業務線下的落地成本可不低。
如:支付費率成本,國內代收費率基本上低于0.6%。而東南亞的支付渠道的代收費率在2%以上,退款還有費率。
如果接的是聚合支付渠道,有些聚合支付的對接渠道的費率甚至高于8%。越南的MOMO、ZaloPay,有些渠道的支付費率甚至高達15%??赡苣愕纳唐访识疾粔蛑Ц顿M率!
又譬如,東南亞是貨到付款(COD)為主,用戶下單沒有成本,可能亂下單,如果沒有設計個審單系統,那么訂單的簽收率可能沒法保障、就會產生各種物流退貨成本。然后物流不成熟,妥投率也跟不上,經常丟件(快遞員工偷東西等),這些都是運營成本。
在國內支付成熟,快遞成熟,這些基本上是不用考慮的。
(3)團隊建設成本
①招聘
招聘個合適的海外員工可并不容易,得找當地國家的招聘渠道,需要招聘會多種語言的本地員工,這就需要行政部門非常的給力。
②海外員工管理難度大
東南亞員工普遍對加班是極度抵觸的,這在協同上的難度就比較大。如果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那么本地推行業務的效率也比較低,甚至上班時間都找不到人。如印尼人可能一聲不吭就提前下班去參加宗教活動。
【綜述】
海外仍然存在很多機會,國內的產品體驗基本上是碾壓海外的。但是出海的成本也很高,公司需要有足夠的資本續命才能持續地給用戶創造價值。
本文由 @惱牛?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