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SaaS,為什么前期投入大,越做越值錢?
導讀:2014-2015年被很多人稱為“SaaS發展的元年”,不過很多玩家在短暫的爆發式增長后,很快銷聲匿跡。其中,前期投入高,產出慢,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原因。可為什么會這樣?什么樣的SaaS,更有可能走向發展制高點?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一、SaaS與生俱來的“愛”與“痛”
老實說,高投入,是SaaS打基因里可能就背負的壓力。
原因其實也簡單,對比下SaaS和傳統管理軟件就知道了。
雖然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看起來各種利好。
但前期投入的確比較高,回本周期也較長。
而且SaaS產品有些與生俱來的優勢,比如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人用得起,其實是建立在:
原本由客戶承擔的部分成本,如服務器、IT運維等,被均攤或轉移到服務商自己身上。
再比如SaaS的本質是用“租賃模式、長線交易”代替傳統的“購買模式,短線交易”。
“按需購買、分期付款”看起來更科學更合理了,用戶也能各種受益,可客單價降了百十倍,回收成本的周期還從以“天”為單位,延長到以“年”為單位。
這么做能進一步激發市場需求,加速企業上云和整體的數字化管理進程,但這些沉沒成本,或多或少會拖累SaaS公司前期的財務報表。
二、做SaaS的“錢途”在哪兒?
從上面看,做SaaS前期比較“費錢”。那做成什么樣的SaaS,才有“錢途”呢?
上面其實已經說過,低成本使用SaaS,從一開始看起來是不怎么賺錢的,但這更像是一個培育市場、孵化客戶、刺激需求的過程(餐飲外賣、共享單車/汽車興起時基本用的同樣打法)。
往細里說,以前上系統是KA大客戶、大企業才有的待遇,每個項目可能做起來上百萬甚至千萬。
但全國目前活躍的企業總共也就3800多萬家,而且其中96%還是中小企業。
即便能以較高的客單價和較多的人力物力拿下那4%的大客戶,但業務天花板還是太低了。而且傳統軟件還得長時間實施、交付、培訓,每次升級還很麻煩,得重新實施,專人指導更新。
一來二去,客單價雖高,毛利率卻偏低。
而且這4%的大客戶中,有條件的還可能選擇自研。
市場蛋糕不大還難啃。SaaS玩家注意到這點,所以一開始就以較低的使用價格,把剩下那96%的客群盡量都吸引過來。
如此一來能享受增量市場的紅利,還能避免和傳統軟件廠商正面交鋒。
另外,數據資產遷移成本有時比使用成本還高,一旦養成使用慣性,客戶黏性也會增強。當小企業成長為大公司,還能同步完成原始大客戶積累,這是其一。
從獲客方式看,為了最大程度吸引和留住客戶,SaaS企業比傳統軟件廠商更關注長期利益而非短期得失。評估前景如何,很多看未來發展,而非當下。
以阿里釘釘為例,通過免費模式,產品吸引到4億+用戶、1700萬家企業使用。
雖然眼下推出的付費專業版、增值服務、智能硬件三大盈利點,對集團整體的利潤貢獻不明顯,但坐擁億級用戶體量,對阿里的云計算、電商等關聯業務線帶來的導流效果卻很可觀。
如無意外,促成用戶到客戶的深度轉化,也只是概率和時間問題,這是其二。
其三,從客單價看,SaaS軟件目前整體的客單價在幾千到幾(十)萬不等。對比傳統軟件動輒百萬千萬,有一定落差。
但它標準化程度高,普適性更強,意味著后期無需投入太多人力物力。
當經驗可復制、易推廣,規?;瘍瀯輹喈斆黠@。隨著產品的邊際成本無限接近于0,復利效應還會成倍放大。
此外,和傳統軟件相比,主流SaaS產品的開放性和集成性更強,與第三方的互動對接很頻繁,發展空間和增值收益也更大。
比如Slalck, 只做好了”把碎片化溝通和協作集中在一起”這一件事,年度營收很快超6億美元,去年年底被Salesforce以227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當從SaaS做成PaaS,云平臺不斷擴張和升值,還能為企業帶來多邊市場和多重收益。
以本土云服務商理才網為例,一開始公司聚焦全員級入口——SaaS HR。
SaaS HR軟件單個賽道,可達百億乃至千億規模。但企業的需求多元且復雜,單個應用顯然很難滿足全面訴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推出了daydao PaaS平臺,并對旗下HR(人力資源)、OA(協同)、ATS(招聘管理)、OKR、福利等業務加以聚合。
核心業務良性交互,可滿足客戶的集中化管理需求。底層數據庫、資源池及運營管控、配置、API接口等支持彈性配置,又為公有云、私有云等多邊業務的開展創造了可能。
這是SaaS服務和收益實現“升維”的一種思路。
當然,從應用到平臺,對開發商的技術沉淀、研發實力、用戶體量、產品架構等也會有較高的要求。進入門檻較高,所以目前國內這塊成熟且大面積落地PaaS并不多。在國外,也是大型云服務公司如Salesforce、Amazon、workday等才有的“配置”。
三、為什么SaaS越做越值錢?
先說結論:雖然SaaS可以越做越值錢,但并不是所有做SaaS的,都能走到這一步。
因為要實現這一點,有3個小前提:
做的足夠早,產品足夠牛,客戶足夠好。
還是舉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例子——Salesforce。
從表面看,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SaaS公司,前幾年持續虧損,直到2017財年才扭虧為盈,算不上很成功。
但它占據全球20%的CRM市場,拿下了83%的全球財富500強企業,2021財年營收達200億美元……的的確確,越做越值錢。
2020年疫情爆發,企業收緊預算,很多人都覺得涼涼。
但疫情之下,遠程辦公需求激增,卻大大地推了Salesforce一把。公司市值也從此前的1440億美元驟增至2240億美元。
當然,Salesforce的成功,靠的絕不止是運氣。
不管是創立之初還是現在,Salesforce一直很重視產品的打磨。
雖然多年來專注CRM這一個賽道,但它做到了銷售云(Sales Cloud)、客服云(Service Cloud)、營銷云(Marketing Cloud)三大熱門場景全覆蓋。
2007年Salesforce開始打造PaaS平臺。通過半開發半并購,眼下已完成CRM和平臺(Salesforce Platform)、大數據、AI 及周邊應用的強力聚合。
前期砸產品需要錢,中期Salesforce的財報還不太漂亮,主要是因為銷售和服務花了不少銀子。
有數據統計:Salesforce的銷售團隊約占到公司員工總數的50%。但它并非完全的人海戰術,而是分工特別細,客戶服務做得很到位。
比如交易前期由BD崗負責商務合作拓展。中后期,由AE崗維護客戶關系,跟進訂單。還有專門的SE崗負責給客戶提供技術及解決方案多方面的支持。
這使得Salesforce的客戶忠實度很高,但市場銷售、管理費用占比則超過公司整體成本的50%。
當然,起步早、產品及客戶服務實力過硬,也給了Salesforce高速發展的底氣。
目前Salesforce每年的業務增速能保持在30%左右,營收規模已達數百億之巨,且在持續增長。
綜上,既然選擇做SaaS,前期高投入很肉疼,但保持長期心態,持續增強盈利能力,更重要。
如果想成為真正值錢的SaaS公司,提前打好產品和服務的底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做到上述3點,才有可能迎來那么水到渠成的一天。
作者:@iseeworld,公眾號:dayHR2014
本文由 @iseeworld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想成為真正值錢的SaaS公司,需要提前打好產品和服務的底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