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產品,很難做嗎?

4 評論 9492 瀏覽 30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SaaS是軟件還是服務?怎么才能做好一款SaaS產品?這需要SaaS產品找準自身定位與最終的發展趨勢,并要求產品經理有一定的眼界和能力。本篇文章里,作者對如何做好SaaS產品做了分析和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一、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產品

所有SaaS公司創業初始,都想通過開發一個爆款的SaaS產品,一舉取得國外SaaS獨角獸那樣的成功。

不過,產品經理自認為是好產品的產品,推向市場后才發現,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去推銷,但結果卻與預期相差甚遠。

如果用戶不買賬(多數情況下是),產品經理就埋怨用戶老土、不識貨。實在不行,還有營銷和銷售背鍋。

反正沒有公司愿意承認自己的創業方向不對;更沒有產品經理愿意承認自己的水平不行。

公司內部的反思認為,由于產品經理不熟悉企業業務,也不懂管理,所以做不好SaaS。

因此就有人建議,所有ToB產品經理,都應該深入企業一線調研;甚至去讀一個MBA,學習一下商業知識和管理理論,以提高咨詢服務能力。

其實,在ToB產品團隊中,熟悉業務和懂管理的人也并不少。尤其是原來就做過企業軟件的產品經理,或者原來就在咨詢公司干過。

但實際上,他們與其他ToB產品經理做的SaaS,并沒有多大差別。用戶該不買賬,仍然不買賬。

這是怎么回事呢?

二、原來,SaaS有兩種

國內的SaaS,一般被分成工具型、平臺型、交易型等等。這樣分類的目的,是想找出哪種類型的SaaS更容易成功。

不過分來分去,也沒個找出明顯的成功規律。因為每種類型都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顯然,客戶買不買單,跟類型沒什么關系。

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對SaaS分類,可能會發現一些規律。

從SaaS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來看,SaaS可以分為IT型SaaS和服務型SaaS兩種

所謂IT型SaaS,就是把軟件托管到云上。比如互聯網初期的應用服務托管(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ASP),這也是SaaS的最質樸的想法。

不過,這種SaaS只是改變了軟件的部署方式和收費模式而已,其本質仍是軟件。

IT型SaaS有一些明顯的特點。

比如,它們的業務邊界清晰,定制化和個性化程度要求較低,所以這類軟件更容易SaaS化。比如,行業垂直,電商ERP,eHR,協作工具等SaaS,就屬于IT型SaaS。

ITSaaS化的好處,主要是節省成本,如服務器成本,IT人員成本,維護成本;當然,還有按需使用等等一套說辭。

如果只憑著節省成本這一優勢,SaaS化的軟件,仍然不會比企業軟件有更好的出路。因為不使用軟件的用戶,并不會因為便宜而使用。

實際上,在目前國內企業環境下,能滿足軟件使用條件的中大型企業,數量上本就不占多數。

這就是為什么IT化的SaaS,在國外發達國家的普及速度較快,與它們的軟件普及程度有關。

而在國內,SaaS化的IT有高不成、低不就之感,前景堪憂。

隨著一切皆服務(XaaS)時代的到來,SaaS脫離了IT和軟件范疇,發展成為所謂服務型的SaaS。也就是說,SaaS公司的產品不是軟件,而是服務;而軟件只是服務的一種承載媒介

服務型SaaS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不再是一個復雜的IT系統;而是聚焦于更窄的業務領域的服務。即通過去IT化,凸顯服務價值。

對于SaaS企業來說,服務型SaaS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因為它們脫離原有的有限軟件市場,而擴展到一個更大的企業服務市場。

說白了,就是原來不使用軟件的用戶,完全可能使用SaaS服務。

服務型SaaS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聚焦。

我看到一個叫做ResQ的SaaS,它的生意只解決一個問題:為飯店廚房設備提供維修和維護服務。無論是知名連鎖餐廳,還是路邊小餐館,都可以是它的目標客戶。

它提供的價值,就是確保后廚設備始終保持正常工作狀態,不會因設備故障影響營業。

再比如像企查查、天眼查一類的SaaS,主要提供對交易對象的征信查詢服務,這可以降低交易的風險。

很明顯,這些服務型SaaS的目標客戶群,跟企業大小沒有關系;而只與服務的內容有關系。因而它們的市場空間,比IT型SaaS更大。

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IT型SaaS和服務型SaaS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說是混合的。比如餐飲SaaS的收銀系統,偏向于IT型SaaS,而推廣、引流、排隊、點餐、后廚等,又偏向于服務型SaaS。又比如,整個HRSaaS像是IT型,但其中的招聘服務,卻是明顯的服務型。再比如,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SaaS,其IT特征越來越弱化,而服務特征越來越明顯。

歸根結底,SaaS發展的趨勢是確定的,即如其定義,軟件即服務。

其實,區分IT型和服務型SaaS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SaaS當作軟件,還是作為服務,所面向的客戶市場是不同的。

三、做好SaaS,需要眼界和能力

既然服務型SaaS更有前景,又是發展趨勢;那么,為什么國內SaaS企業,更愿意扎堆兒做IT型的SaaS呢?

無非是兩個原因:眼界和能力的問題

先說眼界問題,因為它決定了產品經理能看到最遠的產品邊界。

國外SaaS創業,大多數是面向終極問題的。也就是說,眼光盯在要解決的目標問題上。創業是有感而發,有問題才有商業機會。

而國內SaaS的創業原點,主要是技術或者風口。即眼光盯在自己的技術上,而不是要解決的問題上。拿著技術去找解決方案,相當于是拿著錘子,四處去找釘子。

又或者,跟著投資風口走,什么概念流行就做什么。

很顯然,面向問題的SaaS創業更容易成功,因為服務的本源需求已經存在。反之,成功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走哪兒算哪兒。

因為眼界問題,所看到的產品邊界完全不同。服務產品的邊界,也就是客戶的認知點,是客戶的預期;而軟件產品的邊界,最遠也只能看到功能,而那里并不是用戶的認知點

再說能力的問題,它需要產品經理從做軟件產品,轉型做服務產品所要求的能力。

軟件產品和服務產品,有著不同的理念和商業屬性。所以需要不同類型的產品團隊,要求不同的能力模型。

就像航空公司的運載服務,并不是飛機設計師能設計的。

做軟件,只要看到系統功能層面就夠了;這對于大多數ToB產品經理都不是難事。而對于服務產品來說,功能并不是服務產品的邊界,用戶的服務預期才是。

所謂用戶的服務預期,是說企業用戶不會臨時起意買東西。也就是說在采購之前,都會對服務效果和水平有一個預期。

雖然預期這件事,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但是它是真實存在的,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客戶對服務的預期,是一個絕對成交標準。

也就是說,只要服務體驗接近或者超越預期,服務就有可能成交。

與服務體驗相對應,ToB產品經理也喜歡用“產品體驗”一詞,來衡量用戶對產品的反應。而實際上,ToB產品體驗,所能體驗到的只是功能,但功能與用戶預期很難扯上關系。

其實,國內SaaS領域真正欠缺的,是有經驗的服務產品的開發團隊。所謂有經驗,是指對目標用戶的服務預期有精準的預判

把握用戶的服務預期,這件事并不是懂業務和懂管理就能做做到的。這個功力,也是市面上多數ToB產品經理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擅長的,是預判客戶在眾多的功能中,最可能選擇的是哪些功能,由此產生產品差異化。

這個思路在做軟件產品時,已經證明是一個低效的方法。因為大部分用戶,對于所選擇的功能,能否解決其期望解決問題,心里并沒有數。所以才需要銷售員花費大量工夫,去證明和說服客戶。

綜上所述,要做好SaaS,眼界和能力,都是SaaS產品經理不可或缺的專業素質。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產品面試

    回復
  2. keep

    回復
  3. ??????

    回復
  4. ??????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