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0 評論 6460 瀏覽 16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當下,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技術的成熟,內容消費已經成為用戶的日常行為之一,那么,內容型產品未來會如何發展?也許,對這個話題的探討離不開流量、技術、產品形態這三個層面。本文作者就從這三個層面對內容型產品的未來進化做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01

什么是內容型產品呢?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定義:在平臺上進行內容消費的產品,就是內容型產品。

什么是內容呢?

例如:我們刷的視頻是內容,看的公眾號文章是內容,彈幕互動也是內容……

思考下,我們有過內容消費的產品(或者功能)有哪些呢?

按照內容載體,可以分為:

  • 短視頻:抖音、快手、微視、視頻號等;
  • 音頻平臺:小宇宙、喜馬拉雅、荔枝FM等;
  • 圖文類:公眾號平臺、簡書、知乎問答、小紅書、馬蜂窩等。

按照內容業務形態,可以分為:

  • 資訊類:今日頭條、鈦媒體、虎嗅網等;
  • 電商類:淘寶社區等;
  • 招聘類:boss直聘“有了”問答社區;
  • 科普類:果殼等;
  • ……

當然,有很多的劃分內容平臺的方式,我們不一一展開。我們接下來討論一個話題:內容型產品,未來的進化之路可能是怎樣的呢?

02

首先下一個基本的結論:內容型的進化,離不開以下3個層面:流量、技術和產品形態,我稱之為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3個層面,決定了內容產品的未來如何如何發展。

先聲明下這三板斧的核心含義:

  1. 流量:是指流量成本、流量資費、流量屬性等含義;
  2. 技術:包括內容的載體呈現、移動網絡技術、硬件、云計算等;
  3. 產品形態:是指產品當前的功能、板塊、業務等方面。

第一點是內容型產品無法繞開的方面,內容的消費,必然導致流量的消耗。

其次,內容型產品的發展跟技術的發展是相對同頻的,時代的技術,就有時代的內容產品。

最后,產品形態是當前較為接受和普及認可的產品功能和板塊。

在2000年,你能看到火爆的天涯論壇,卻無法察覺到短視頻的爆發。而天涯論壇的核心功能或板塊,包括了論壇、博客、問答等社區和社交業務。

03

以下的這份表格,是我針對整個時間軸整理和分析。你能看出什么嗎?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如果我們從以上的3個維度(流量、技術和產品形態)去觀察時代不同周期的內容產品,我們會發現以下結論:

1)內容產品的演化,從純文字、圖文、音頻、視頻到短視頻的演化發展。

2)內容型產品的單位時間的流量消耗,越來越高,甚至有點指數級的發展態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和新華社的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9月,我國移動用戶的戶均移動流量消費達2007.2 MB,較2016年同期增長140.4%;2018年9月,中國移動用戶戶均移動流量消費達5.14 GB,是2017年同期的2.6 倍[13-14]。

可見,2016—2018年期間,移動用戶的戶均月流量增長到6.24 倍,到2019年時達到15 倍左右

《5G時代的運營商計費模式探討》,史庭詳,章璐等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數據來源:中國移動)

3)內容型產品,隨著技術發展,提供的互動和社交功能會越來越豐富,具備強大的創新性能。如果結合在產品內部,提升了體驗;如果單獨拿出來作為產品的戰略,也可能成為一個機會。

4)內容型產品的變遷,跟隨者信息通訊技術發展的變遷。從1G的大哥大通訊,到2G、3G的圖文社區,到4G的高清視頻、即時發布動態和豐富的創作工具,以及5G的來臨下的進一步的機會。

5)內容的硬件載體,從(不便捷大磚頭的)PC到(小巧玲瓏的)移動端智能手機……后續的萬物互聯+5G的發展,內容載體必然也會發生變遷,如今的智能音箱(實際上是一個內容消費、微互動、暫無社交)的內容平臺。智能型載體承載怎樣的內容形態,將要打上一個問號和機會的標簽。

6)技術的發展,創作工具的進步,帶來了比人工手工專業制作還要完善的生產鏈條,將極大豐富內容的形態和質量。并推動更多的內容創新形式的發生(抖音的濾鏡、轉場等工具、運營工具(比如游戲、拍同款、游戲等)。

04

我清楚記得,諾基亞橫行的時代,通過移動夢網查看資訊時,一張圖片都要加載好幾秒,如今來看這樣的體驗并不友好(在當時看來倒是沒有太大的吐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是個引子,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流量的問題。根據百度百科對移動夢網當時的描述,是這樣的:

“Monternet(移動夢網)” 資費標準由通信費和信息服務費組成。

通信費由移動公司收取,信息服務費暫由移動公司每月從手機話費中替合作伙伴代收。手機發送短信息收取通信費0.1元/條。

移動夢網業務按收費方式可劃分為按條收費類(即點播類)和包月類兩種,其中點播類業務,按使用次數收費,即使用一次扣費一次;包月類業務月租按自然月扣?。圪M日期不定),如當月首次訂購時72小時內免費、72小后再計費,則只計收一次費用。非首次訂購,即時開始計費,如當月多次重復訂購,只計收一次費用。

——百度百度對移動夢網的解釋

資費收費的形式是包括了按次數收費、包月收費兩種。

移動夢網是中國移動向客戶提供移動數據的一個品牌,并非是通訊標準協議。當時的階段大概是在3G發展時間段,資費模式看也是幾十元,但從數據傳輸速度看,一般是幾百k/s以下的表格是來自網上數據的整理。

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時代的數據傳輸特點: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從圖片的結果看,2G-4G的下載速度是不斷提升的。

數據傳輸的越快,代表獲取流量越容易,可承載的產品形態就越豐富。

05

關于流量的資費這塊,我特意查詢了相關的文獻。以下是一篇來自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公眾號的文章《技術與標準 | 5G時代的運營商計費模式探討》,作者史庭詳、章璐等人。

這篇文章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索。

這篇論文講到的核心觀點,一個是計費模式的回顧;一個是計費模式的分析;一個是5G時代新計費模式的嘗試。

其中提到了運營商在流量計費模式的“管道思維”,即用戶根據使用的流量多少來進行計費,例如:在針對語音業務中,采用“時長付費”模式,一分鐘0.2元,10分鐘就是2元。以此類推;數據業務,則采用流量計費的模式,使用流量越多,則費用越高。

例如,我自己的手機套餐中,除了每個月一部分固定的套餐權益(通話時長+一定流量支持),其他的超過流量就要按照流量的使用情況進行計費。

但這樣的思維在5G時代將會面臨挑戰。作者認為,原因有幾個:

1)從鋪設5G網絡成本角度看,5G鋪網成本大概在4G的12倍,如果按照流量計費(加上本來5G強調的速度優勢),用戶單單為流量支付的錢就變得不實際。而運營商的解決方法則是,將無限流量套餐改為了階梯式的計費方式。

2)運營商采取的計費價格遞減的策略,會面臨商業潛力的枯竭。(假設)100元獲得10G流量,200G獲得30G流量……價格遞減的模式并不能滿足5G時代實際的用戶需求和商業效益的滿足。

作者提出了基于服務思維的觀點,即根據用戶使用的流量的服務質量作為確定計費的標準,而不是數量;采取場景化流量計費管理方案;針對流量的使用需求進行劃分(例如玩游戲、直播、看視頻等流量的使用標準的不同);根據行業做針對性劃分處理(例如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等)……

總之,在流量資費計算方式,有很多的探討空間。相比于4G及以下的流量成本和收費情況,5G時代下(高速、低時延、高帶寬等特點),流量的計費模式也會有所不同。

從流量的平均成本看,2G-4G是持續下降的,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從這個角度看,5G時代的流量成本也會進一步下降。

一旦流量成本下降,那些高流量消耗的內容產品,也就迎來的了新的一波爆發。

06

接下來要分享的是內容產品的技術層面的影響因素。這里我從創作的角度進行闡述。

6.1馬蜂窩的社區筆記

作為旅游攻略社區平臺,馬蜂窩app的創作使用流程:

點擊+發布→選擇發圖文/視頻→選擇圖片/視頻→使用創作工具(濾鏡、鐵汁、裁剪等)→添加封面、標題、文章正文、話題等內容→提交發布→完成。

其中,涉及到的技術包括了:濾鏡技術、圖文編輯等。

6.2 快手發布短視頻

創作流程如下:

點擊添加視頻→長按錄制視頻→使用創作工具(美化、配樂、畫質增強、剪輯、特效、涂鴉等)→點擊下一步→填寫相應內容(例如:選擇高清發布)→完成。

其中,美化包括了:美顏、美妝、美體、濾鏡等。

涉及到視頻的智能識別、視頻處理技術;特效包括了:畫面處理、分屏、時間;均涉及到視頻處理技術;高清視頻狀態是云存儲技術、智能機屏幕硬件技術……

以上2個流程,我是從圖文→短視頻這個載體的演變,對這些內容平臺所采用的技術進行了說明。

越是消耗流量的產品,其使用的處理技術更豐富。同時也說明了,內容平臺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林林總總的技術加持。

例如:高清視頻包括2個層面:軟件+硬件。軟件ok了,硬件是低畫質的,那也必然呈現不出高清的效果。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接著,下面我介紹了這個技術,是2020年阿里文娛高級無線開發專家少廷的一個分享,主題是:基于人臉識別的AI彈幕。

這是彈幕功能中的一個場景細分功能。由于彈幕本身的交互特征、帶給用戶的沉浸感等優點,是內容交互中的一個重點,因此基于此進行的開發是具備一定的價值的。這是一個背景。

什么是基于人臉識別的AI彈幕?如圖所示: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看到了頭像了嗎?這就是AI彈幕的效果。驚不驚喜?

但毫無疑問,這提升了彈幕的呈現效果。對于并不怎么使用彈幕的我,觀感體驗更好了。

但這是怎么做到的呢?用戶發布彈幕,如何跟當時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做匹配呢?所使用的技術如下: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內容產品進化三板斧:流量、技術、產品形態

(圖片摘自《技術詳解:基于人臉識別的AI彈幕 》作者阿里文娛高級無線開發專家少廷)

從中我們主要發現有以下幾個技術:

  1. 視頻處理:略;
  2. 模型訓練:對人臉進行訓練,建立明星庫。對應云存儲、AI技術;
  3. 計算處理:人臉檢測和坐標管理。

對應云計算技術;區別于上2個案例的內容創作工具的技術創新,這是在內容創作和消費上的創新了。

對比技術我們發現,AI彈幕技術比前2個所需的技術更精細和智能化。

這就是技術進步,對內容型產品的影響了。

你說后續有沒有可能針對類似這樣的形式創新,我認為還是有很大的可能的,并不是我們常見的幾種形式。

技術帶來了內容產品層面的創新。而很多好的內容形式,是我們現在暫時想象不到的,這就需要持續的進行探索。

07

上文分別講述了流量、技術2個層面,剩下的一個層面是:產品形態。

  • 天涯社區,主打論壇、博客等模式,霸占了2000年內容前列位置;
  • 新浪微博,采用短博客的模式,發布有限度的圖文,帶來了無限的風光;
  • 知乎的問答,主打圖文問答社區,名噪一時,至今依然穩坐問答領域頭把交椅;
  • 小宇宙中途殺出,以聲音為武器,播客名噪一時。

知識付費平臺們,相約2016,殺出了一條付費賽道。其中騰訊系更是風光無限,例如小鵝通、千聊等。

bilibili苦心經營10余載,以番劇、游戲、舞蹈等不同形體的視頻作為主打,終于2018年上市。據稱2019年泛知識內容用戶突破5000萬,直播學習時長突破200萬小時(百度百科),數據靚麗羨煞旁人。而抖音快手視頻號門,以短視頻為核心,探準和滿足了人們的碎片化場景,群雄逐鹿未可知英雄。

……

這些產品形態,我們無法得出輕圖文重視頻的發展趨勢,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的:這些產品形態(功能、模塊、業務),都在不斷和靠近高流量消耗這一方面進軍(例如:知乎在3.53.0版本記錄中,告知用戶可以在回答和文章中觀看生動直觀的原生視頻了)。

高流量消耗型的產品,細節更多,更高清、更快、更便捷、更靈活,總結看,就是體驗更佳。人在以感官體驗為選擇決策情況下,是會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此類產品。

文字、圖文類的內容型產品,并不會消失,而是有更大層面的創新這一出路。高流量消耗型的產品,在某些方面也會過于消耗用戶的精力,相比于純文字形式的內容體驗,也是有不足之處的。

08

針對5G時代,我在社群中有過這樣的一個回復:

提供一個新角度哈。

我想到的是,視頻號、抖音快手的短視頻,其實根植生長于移動端,而不是pc端,這一波本身是技術發展+流量自費↓為核心的驅動,而pc時代是做不到這點普及的。

視頻號放在了pc端,是移動端優勢明顯的情況下,互聯渠道的蔓延。不只是pc端,其他硬件設備終端都有可能被蔓延,包括手表、大屏電視等等,這個體驗又是與眾不同的。

在5g時代下,包括有學者討論到新的計費模式,流量消耗型產品得到了快速增長,包括br、ar之類,到時候一樣也可能會產生渠道的蔓延情況吧。

從這個角度看,不是微信是否要放視頻號在pc端了,而且微信是否會基于pc端,對蔓延型功能的持續優化和場景適配。。

——我在產品群的回復

這也許就是我們時代的機會吧。

總結

這篇文章從流量、技術和產品形態三個維度,產生了內容產品的進化之路。

如果你有更佳的觀點,歡迎交流哦。

#專欄作家#

分享一刻,微信公眾號:鋅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內某top知識付費平臺B端產品經理,負責過億級用戶平臺的產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設計、系統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