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疫情“壓測”,互聯網醫療變好了嗎?

0 評論 2164 瀏覽 7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讀:此次抗擊疫情,互聯網醫療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開辟了在傳統醫療系統之外的“第二戰場”。如今疫情有所反復,這次,互聯網醫療是否還能一戰?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而言,疫情像是一個加速器,倒逼行業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將行業推至風口快速生長。

據統計,2020年,我國新成立的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244家。網經社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共發生26起融資,融資總額超107.36億元。

近日,變異后的新冠病毒再度襲來,常態化防控以來,這是最為兇猛的一次。截至8月4日,本輪疫情已波及17省份,全國中高風險區達144個。

潮水尚未退去,疫情又兵臨城下。這次,互聯網醫療是否還能一戰?

中國互聯網醫療“三大發明”:線上問診、藥品流通網、健康碼。

在抗疫過程中,互聯網醫療開辟了在傳統醫療系統之外的“第二戰場”。

其中,健康碼、互聯網問診,以及包含了復診開方等服務在內的藥品流通網絡,成為互聯網抗疫的三大中堅力量。

一、線上問診:沉寂多年終破市場教育難題

還原2020年疫情來臨時的現場,線上問診是當時反應速度最快的服務。

以阿里健康為例,武漢“封城”第二天,阿里健康就在手機淘寶和支付寶上線了“義診平臺”,號召各地的互聯網醫生在線接診,為湖北患者提供免費的問診服務。隨后,京東健康、微醫、好大夫在線等平臺也緊跟步伐,啟動免費線上問診。

在線下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互聯網問診分擔了很大一部分接診量。根據阿里健康披露的數據,義診頁面上線24小時,累計訪問用戶數近40萬,97%的訪問量來自湖北省。

事實上,在線問診并不是新興事物,各大平臺在該領域早已有多年的探索經驗。這也是疫情來臨時,在線問診能夠快速啟動響應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在線問診并沒有被大眾所廣泛接受。

互聯網醫療領域專家曲曉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疫情前,大約只有2%~4%的人會使用線上問診服務,但隨著疫情的發展,使用這一服務的比例可能提高到10%左右。人們的就醫習慣已經開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依然在延續。

二、藥品流通網絡:處方藥網售破冰

電商在藥品的可及性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通過多種類藥品的中心化供給,電商可以彌補線下藥店藥品種類和儲備不足的短板。尤其對需要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而言,網上復診開方、配藥可以免去“因藥就醫”的繁瑣。

不過,因為藥品的特殊屬性,藥品網售的合規化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2019年12月,《藥品管理法》部分解禁了處方藥的網絡銷售途徑,從而為藥品流通網絡的真正構建開啟了綠燈。

疫情的來臨又使得網售處方藥的落地進程大大加速。

疫情中,醫療資源的緊缺、全國居家隔離的狀態,都使得慢病患者在面對就醫需求時困難重重。這也是為什么武漢防疫期間,義務送藥人“吳悠”的日記可以得到廣大微博網友關注的原因。

如此背景下,保證藥品供給的充足成了當務之急,網售處方藥則是這一難題的解藥。

2020年2月5日、8日,國家衛健委接連兩次發文,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此后一天內,阿里健康在天貓推出“買藥不出門”服務,通過線上問診開放、藥品配送到家的互聯網醫+藥聯動創新方式,讓全國3億慢病患者足不出戶買到所需藥品。

據浙江省消保委調查顯示,疫情發生后,網上購藥用戶增加了 16.86%。超過80% 的受訪者選擇線上渠道因為其“購買便捷,不用特意出門”。

三、健康碼:互聯網醫療的特色發明

健康碼的功能已無須贅述。它的出現有效建立了人群健康身份的識別機制,為人群健康流動提供了前提。有專家甚至認為,健康碼是2020年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在防疫的基礎上,健康碼更重要的意義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類似于信用身份的健康身份。在這波疫情來臨之際,網友調侃“今日任務:保住綠碼”的幽默背后,體現的更多是大家對互聯網醫療的信任。

實際上,即便是在疫情結束后,健康碼仍然具備社會價值,在城市治理、人口流動、全民健康狀況動態管理等方面,健康碼可以有更多的應用和賦能。

例如,在杭州,健康碼已經率先實現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ǖ幕ヂ摶ネ?。市民持健康碼就醫,可以實現掛號、取號、就診、檢驗檢查、取藥、電子發票等醫院就診和醫保支付等應用——這也被視為健康碼未來的發展方向。

拋開疫情“濾鏡”,互聯網醫療價值何在?

某位互聯網大佬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感嘆,教育和醫療是最難與互聯網結合的行業。這種困難,主要來自于產業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也來自于互聯網本身。為此,互聯網醫療一度被認為是“叫好不叫座”的行業,也有不少人對它的價值抱著懷疑的態度。

疫情推動用戶完成了對互聯網醫療的認知,也讓市場完成了對行業價值的認識。重新梳理互聯網醫療三大標配,不難發現,能夠在疫情中爆發且延續發展至今的服務,有兩種共性:

首先,互聯網醫療絕不是現有醫療系統的替代,而是補充。無論是線上問診、在線購藥還是健康碼,觸及的都是現有醫療系統覆蓋不到的部分。這是因為,互聯網在資源的聚集、分配和協同上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應急的狀況中靈活自如地調動資源。

例如,為了接診盡可能多的患者,阿里健康在疫情在線義診的過程中,開啟了全國范圍內的醫生招募。除了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的醫生外,全國各地有意向、有時間的醫生可以提交相關資質文件,經平臺審核、培訓后在線接診。

即便是在居家隔離的狀況下,全國的醫生資源仍然能夠最大化地調動,以此來匹配線下難以滿足的醫療需求,緩解線下醫療機構的壓力。當疫情回歸常態化,這部分醫生可以回歸工作崗位,也可以繼續利用空閑時間上線服務患者。

其次,互聯網的出現提供了以用戶需求為視角的創新解決方案,這也是互聯網醫療的價值體現。正如在線問診解決疫情期間線下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藥品網售解決慢病患者復方、配藥難的問題,健康碼解決人群健康身份識別的問題,在疫情期間,還涌現出了一批從用戶需求出發的創新服務。

去年冬天,新冠疫情與寒潮疊加出現,用戶不得不冒著嚴寒在戶外排隊做核酸檢測。阿里健康聯合專業機構,在此前在線預約新冠核酸檢測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上門核酸檢測服務。

一些人可能認為,線上始終無法觸及醫療的核心——診療環節,從線上回歸線下是互聯網醫療的必經之路。這種說法既忽略了醫療健康需求的多樣性和鏈條的漫長,也忘記了互聯網的核心優勢所在。

如果說,疫情前的互聯網醫療經歷了一段沉淀的過程,那么疫情中涌現的需求則讓沉淀中,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發揮了實際的作用。這些部分,也許才是互聯網醫療未來的定位和深耕的方向。

四、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肯定和扶持還在繼續: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發布文件,指出要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 。

11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的協議申請、報銷范圍、服務內容、結算對象等細則作出規定。

除此之外,國家衛健委已明確表示,正在對互聯網首診服務進行研究,進一步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在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方面的積極作用。

同時,市場也在進一步認識到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價值所在。美銀證券發布報告指出,互聯網醫療提供更便利及可負擔的醫療服務、醫療產品及醫療管理服務,對社會有正面作用。同時,互聯網醫療可服務較偏遠地區,可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平性。

疫情卷土重來之時,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再次展開行動:阿里健康8月3日宣布,在去年4月推出的核酸檢測在線預約服務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全國94個城市可在線預約上門核酸檢測、線下核酸檢測以及上門醫護服務,疫情“壓測”下,我們仍可以對互聯網醫療報以希望。

#專欄作家#

小謙,公眾號:小謙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土豪網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