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流量模式坍塌,中國互聯網將進入何種形態?
流量的時代已經在漸漸改變,中國的互聯網將進入下一個階段。對于未來互聯網,這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現在,似乎整個互聯網都在討論“下半場”。實際上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會經歷很多個階段,并非直接進入所謂“下半場”。目前,流量的時代正在變化,中國的互聯網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什么?
內容生態
我們對此的思考是,內容生態。一個生態有四個支柱,流量、內容、商業和數據。成功的生態基本上都是把流量、數據和商業解決的非常好。能夠讓大量的內容廠商、服務廠商、制造廠商在這生態上實現共贏。蘋果App Store、淘寶都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
先從生態里面跳出來,看兩個很有趣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到了“下半場”。
最主要的理由是人口紅利、流量紅利快結束了。所有人都在想一個問題,第二場或者下半場,誰是下一個超級App?信息、內容被推到臺前。
在我看來,內容可以分為大內容(比如影視、游戲)、微內容(比如微信、微博)和小內容。
大家看一下微信和微博,微信是非常好地在移動互聯網上通過大量的個人之間的微內容把個人和個人、個人到群之間的通訊做到非常棒。它是一個組織者,微博也是一個組織者。微內容的組織者是移動互聯網第一個階段的第一個贏家。
第二個觀點,小內容正在成為趨勢。
微內容跟小內容怎么區分?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微內容是個人間溝通的信息,或者拍了一個UGC,微內容本身脫離了人和人之間的關注關系、好友關系之后它的價值非常小。
但是小內容非常不同,小內容有沉淀價值,小內容有媒體價值,小內容的商業價值也會比微內容更高。
最近兩三年,有很多生態起來,實際上都是小內容的組織者做得非常棒。比如直播領域中的一個方向秀場——秀場領域是將很多半專業甚至是專業的公會組織起來小型的內容,而這一些內容原來在PC互聯網并沒有做的特別好。
再來看信息流自媒體,大量的PGC小型內容提供者有效的組織起來形成了價值。短視頻領域,也有非常多的組織者以新的形式把這一些內容組織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小內容正在成為微內容的第二個階段。
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小內容為什么突然出現且做得這么好?
第一個原因是連接方式正在新的變化。在連接1.0階段,垂直的視頻用戶和應用模式是編輯方式,只有大制作經過“編輯”用戶才可見,小內容很難獲得流量。
連接2.0階段有一個巨大的轉變。隨著搜索引擎的發展,有品牌、有認知度的內容會非常好,這是一個新的媒體模式,新的流量模式。從“看”到“搜”,現在則是“刷”,這個形態是以數據為方式,將內容重新組織起來提供給用戶。
用戶“刷”的行為,有兩種主要的流向,一種是靠朋友社交關系組織起來,因為朋友喜歡的內容往往可能是你喜歡的內容。一種是你沒有朋友圈,但是大數據能夠知道你可能想看什么,想學習什么、想玩什么,然后把這些內容組織起來,大數據推動了小內容前行。
第二個原因是原來很多在PC互聯網上無法組織好的內容形態,在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變化下,在大量資本的推動下,在新的創業公司用創新的方法組織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內容創造的門檻、引領的門檻和展現的門檻。
第三個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的小內容跟微內容時代打破了內容領域的二八原則。原來20%的頭部內容可以獲得80%的時長或者是流量,而今天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導致這一原則被顛覆了。內容領域從大內容到微內容到小內容,“小”的時代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內容領域正在變化,流量領域也正在發生變化。
傳統的流量模式正在坍塌,所有流量公司都很焦慮
我舉一個搜索引擎的例子,搜索引擎和流量的工具它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第一點,它提供了功能、提供了性能、提供了新的內容組織方式,通過工具和能力讓用戶感覺到非常的舒服。
- 第二,它深度聚合了大量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版權、也有踩在灰線之上,它們把內容組織好提供給用戶。
- 第三,它創造了少量的內容。
但是在新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時代,原來的流量公司面臨幾個巨大的挑戰。
- 第一,內容被操作系統廠商驅使這個現象更明顯。經常有人說流量的紅利沒了,我不太認同,在海外谷歌和Facebook的流量占比非常大,Facebook還在增長。
- 第二,原來的內容被深度連接的可行性越來越低。
- 第三,大量新的在移動互聯網上產生新的內容,它并沒有能夠在原來的流量方式上進行組織。包括直播的內容,出行的內容,我們看到非常多正在創新的小內容,流量的模式正在成為巨大的變化,在未來幾年會更加明顯。
同時,商業也正在產生非常大的變化。我們說商業非常簡單,第一個就是銷售;第二個就是為銷售提供所有的相關服務,是通用性、標準型、基礎性的服務。例如金融、支付服務、物流服務、云計算服務、廣告服務。
這兩個點在移動互聯網今天都產生很大的變化。
第一是銷售服務。今天移動支付方便,支付寶、微信支付起來,線上線下的支付非常簡單,比如說阿里文學,今年的收入在移動支付起來之后,實現爆炸性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
第二是在服務領域。大數據導致了新的嵌入式場景商業化,變成巨大的推動力。怎么理解?比如Facebook原生廣告,它是在足夠的數據非常好的原生場景下把廣告展現出來,這個效果非常大。
大數據
我再講講數據。我以前總結過一個笑話:當云起來的時候,所有人只要有服務器,都說我是云公司;當數據起來的時候,所有人因為我有數據我都是大數據公司;今天人工智能非常的火熱,很多人都說自己是人工智能的公司。
但是很多人包括我以前對數據的認知是非常簡單,那時候就是在數據的分析、數據的精準上面去做事情。
大數據有三個不同層級的價值:精準、預測、創造。
很多人對精準的判斷是不完全的。
- 第一你根本都沒有用戶的屬性數據;
- 第二你根本都沒有大量內容的數據;
- 第三個你根本沒有大量商業廣告主的數據。
比如北京、廣州、上海學區房這么貴就是競價,只有足夠多的廣告主才有競價,只有競價才有無法理解的價格出現。但是如果只有很少的廣告主你沒可能有這樣的想象力。
此外,在精準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就是你沒有銷售跟交易的數據,你只有用戶的行為跟場景數據。這類數據基本上只有幾十分之一,甚至呈百分之一的價值,所以你想真正把大數據的最低層次的精準做好已經非常困難,更別說預測和創造。
比如依靠歷史行為去預測你未來行為,根據你過去的行為數據去做推薦引擎,這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非常復雜。我們現在有幾百人在這條線去做,我們都覺得做得很一般,所以在大數據的使用過程中間,真的有非常多的價值可以去做,很多公司都會在這一點會獲益。人工智能在將來和大數據的耦合上,也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機會。
作者:uc何小鵬
來源:http://www.cyzone.cn/a/20161212/306448.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uc何小鵬
“誰是下一個超級App?信息、內容被推到臺前.在我看來,內容可以分為大內容(比如影視、游戲)、微內容(比如微信、微博)和小內容。”如果下一個超級App內容都被你歸納出來了。那它就不算超級App~
看不懂惹~~
沒有看明白作者想說什么,所列舉的一些概念也看不出作者理解的有多透徹,什么微內容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