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外賣前先聊一下?美團推出“飯小圈”,吃個飯都能社交
編輯導語:社交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戶粘性,因此可以看到許多APP也開始在相應板塊進行布局,美團近日內測的飯小圈便是這一布局的體現。不過,外賣+社交的形式可以帶來持續的增長嗎?本文作者就近日美團內測飯小圈一事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微信有朋友圈,淘寶有淘友圈,拼多多有拼小圈。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非社交類App加入了社交功能,以此來增加用戶粘性,美團自然也不例外。
繼美團推出“商家群聊”后,美團又一次圍繞外賣搭建了新的社交體系,該功能于今年7月開啟內測,名為“飯小圈”,是一款基于微信好友和通訊錄好友的外賣分享平臺。
與微信朋友圈分享動態類似,只不過飯小圈顯示的內容僅限于外賣訂單。簡單點來講,就是該功能的開啟意味著我們的“食量”和“食好”變得公開透明化。
一、飯小圈,全新社交模式?
由于飯小圈正處于內測階段,部分未收到開通消息的用戶,目前只能通過好友邀請申請開通。
開通成功后,官方提供了三種添加好友渠道:系統推薦、通訊錄好友和微信好友。第一種方式,系統根據大數據匹配用戶可能認識的人,比如通訊錄或微信好友的朋友。
至于第二、三種方式就很好理解了,前者會向用戶提出授權訪問手機通訊錄,后者則是直接跳轉到微信好友列表。也就是說,通過上述三種方式,可以幫助美團增加用戶量。
單從添加好友的方式來看,飯小圈與市面上的App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暫不支持QQ好友。與微信同為國民級社交App,不支持QQ,對于美團來說,相當于少了一個擴充用戶的渠道。而對于那些以QQ為主力社交App的用戶來說,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友好??赡艿蕊埿∪φ焦珳y后,美團會加入對添加QQ好友的支持吧。
需要注意的是,飯小圈只能通過美團App中的信息界面進入,暫不支持美團外賣App。
這就有點說不通了,按道理,飯小圈是一款外賣分享平臺,美團外賣App理應設立該功能的入口。至于美團外賣App為什么無法直接進入飯小圈,可能該功能處于內測階段暫未開放吧。
飯小圈動態界面很像微信朋友圈,兩者的區別在于微信可以隨意分享純文字、視頻、鏈接、圖文等內容;飯小圈則只能分享用戶的外賣訂單,包括具體的店鋪名稱、價格以及好友在這家店點了哪些外賣。當然,你也可以在該界面查看自己曾經點過的外賣訂單。
凡是動態里顯示的內容,用戶都可以在下方進行留言和點贊,但是不支持私聊功能。而且一旦開啟該功能后,系統會自動分享用戶的外賣訂單到飯小圈動態界面。
那么問題來了,這種外賣訂單分享是否會侵犯用戶個人隱私呢?有部分網友表示,以后自己吃個飯也要被無情打擾,這還有隱私可言?
雖然美團推出飯小圈的出發點是好的,用戶可以與好友互相吐糟今天點的外賣好不好吃,建議嘗鮮某品牌的飲品等,但是這真的不會泄漏用戶的個人信息嗎?
二、飯小圈侵犯用戶隱私?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飯小圈采用了與微信朋友圈相同的社交方式,只有雙方互為好友的情況下,才可以看到對方分享的外賣訂單。也就是說,陌生人是無法查看你分享的外賣訂單的。
而網友所指的那種社交方式,類似于某App中的動態分享,所有用戶都可以看到,甚至部分網友會在留言區出現越界的行為,比如yp、惡意評論、索要聯系方式等。
其次,飯小圈允許用戶在兩分鐘內取消外賣訂單分享,取消按鈕一般會出現在用戶成功下單后。如果用戶錯過了取消分享的機會,不用擔心,美團提供了兩種備選方案,一種是直接在分享界面刪除該動態;另一種則是用戶可以在設置界面中選擇關閉飯小圈。
最后,飯小圈隱私保護協議顯示,敏感訂單不會自動同步至動態界面,比如出行訂單、情趣用品、藥物信息等。美團承諾,飯小圈只會自動分享美食、甜品等相關內容。
另外,如果用戶或好友不想透露真實姓名和具體的位置,完全可以不進行設置,這樣一來便只會顯示昵稱??吹竭@里的小伙伴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不是可以根據店鋪的位置,大致猜測出是哪位好友嗎?
其實不然,原因有兩點:
- 如果你不知道好友住哪,即便該店鋪距離好友家很近,也無法推測出是這位好友是誰;
- 知道好友家在哪,但是該好友并未透露真實姓名,而外賣訂單上顯示的店鋪位置,可能與好友所在位置較遠,所以無法推測出具體是哪位好友。
三、“外賣+社交”的模式能讓美團走多遠?
盡管飯小圈不會泄漏用戶隱私,但是“外賣+社交”的模式真的能成功嗎?
美團做社交的原因,可能是想在外賣業務的基礎上提高傭金收入和降低騎手成本,通過社交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流量池”。因為當粉絲數,在業務范圍內,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后,用戶新增與流量見頂,獲客成本和難度會隨之上升。
不過,非社交類App推出相關的社交功能存在三個問題,其一,在不同的平臺維護不同的社交關系,對于用戶來說,無疑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一件事。既然熟人社交都用微信或QQ,用戶為何還要用去其他類似的平臺進行社交呢?
其二,工具類App做社交,其出發點通常是解決用戶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需求,以至于用戶只在有需求的情況下才會使用。這就好比用戶打開滴滴是為了叫車,打開微信是為了與好友聊天,打開美團是為了點外賣一樣。
其三,當某款App加入社交功能時,可能會有部分用戶為了一時的新鮮感去體驗嘗鮮,等待熱度過去了,這項社交功能可能就被用戶拋棄了。比如微信圈子,即便沒有這項功能,也不會對微信帶來什么影響。
所以,社交功能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如何能夠持續吸引用戶,讓他們去使用這項功能才是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美團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國外,有一款名為“Snackpass”的App,同樣是將外賣訂單信息分享出去,卻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平均滲透率高達80%以上,用戶每天使用Snackpass下單4.5次。當然,社交+外賣模式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并能代表國內市場同樣適用,畢竟兩者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說實話,美團推出社交功能,可能更多的是為了促進用戶消費。至于美團能否復制Snackpass的成功,那就要看國內用戶是否喜歡這類社交玩法了。
作者:雷科技互聯網組;編輯:MoFirLee;公眾號:雷科技(ID:leitech)
本文由 @雷科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國外有個做外賣的app同樣是外賣+社交/不過比美團早切入這個點,但是是聚焦在小范圍內的熟人社交+美食分享,做的還蠻成功的,只是不知道這個模式在國內行不行得通
吃個飯,還能約個泡?tm外賣越做越差,價格越來越高。推nm個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