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口戰到標準戰,智能家居未來的進化邏輯是什么?
編輯導讀:以前小學寫作文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寫以后的家是怎么樣的,智能家居一定是繞不開的一環。如今,隨著各種技術在智能家居產品上的排列組合運用,設備場景不斷細化,智能家居產業的賽道也日益復雜,智能家居領域未來該如何支撐價值的實現?仍然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在5G、AI、云計算等技術催生的智能化大潮之下,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居產品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智能家居市場展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1.4%至1705億元。在未來,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2年將突破2000億元。
隨著各種技術在智能家居產品上的排列組合運用,設備場景不斷細化,智能家居產業的賽道也日益復雜,智能家居領域未來該如何支撐價值的實現?仍然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智能家居的入口邏輯以及價值邏輯
智能家居誕生至今,在中國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無論是互聯網、硬件、家電領域的巨頭,還是垂直領域的獨角獸,都選擇以自身優勢在不同環節、不同細分領域切入,希望從智能家居市場中切下一塊蛋糕。
至今為止的智能家居發展史,也是一部智能家居入口的爭奪史。畢竟,如何在智能家居行業切下最大的蛋糕,是所有玩家重點思考的問題?從以往互聯網的發展經驗來看,搶占入口成為了第一個標準答案”,只不過智能家居的入口似乎總是“捉摸不定”。
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智能冰箱,都曾被譽為家庭智慧生活的入口。嘗試來嘗試去,結果各大廠商們發現到處都可以是入口,哪里都能講故事,最終卻變得無所適從。到了今天,智能家居的入口仿佛爛大街了一般,那么智能家居該如何找到真正的入口?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所謂入口,并不是互聯網或者物聯網的入口,而是通往人的入口。以這個標準來探查,手機作為入口的地位從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似乎并沒有發生什么轉變。
可以發現,如今凡是深入智能家居領域的手機廠商,發布的戰略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致可以概括為“1+n+x”。其中“1”是各家的手機產品,“n”代表了各家廠商的優勢智能家居產品或者未來了戰略級智能家居產品,“x”則代表了更加廣泛的智能家居生態產品,所區別的只有“n”而已。
比如小米的“1+4+X”戰略,其中“4”是指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筆記本電腦四個具有優勢的產品;還有華為的“1+8+N”,其中“8”代表了華為的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鏡、手表、車機、耳機等重要產品。至于vivo和OPPO,更像是比較純粹的手機公司,在智能家居領域發力較晚,基礎薄弱。
所謂的“入口”在轉了一圈之后,似乎重新回到了手機廠商手里。
抽象一點來說,“手機”二字相當于一個路標,如果說以前這個路標指向的是通信,那么如今指向的就是通往人的入口。未來不管“手機”這個路標如何變化,入口就在這里,這個是不會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手機作為入口的地位依然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爭奪入口失去了意義,未來的入口仍然有可能發生變化,出現另一種形態。
那么除手機廠商外的玩家瘋狂競爭智能家居市場的深層次邏輯是什么?未來智能家居行業的價值該如何計算呢?
如今的智能家居實際上就相當于未來的物聯網,智能家居為表,物聯網為里,而巨頭們賭的其實是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張“網”的未來。那么物聯網又價值幾何?
計算機網絡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曾經認為網絡價值應該以用戶平方的數量增長,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同樣是“網”,既然梅特卡夫定律可以解釋互聯網的價值,那么對于物聯網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首先必須明白,用戶始終存在于現實世界,在梅特卡夫定律框架下,看似互聯網時代的用戶變成了一個個節點,本質上,那不過是用戶在虛擬世界的一種“投影”。
比如在PC互聯網時代,用戶在互聯網上的投影就是PC,PC代表了用戶節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在互聯網上的投影是智能機,智能機代表了用戶節點。那么物聯網時代的用戶節點表示就很明確了。
如果說,梅特卡夫定律所表達的互聯網價值是由其中的單個用戶的變量決定,那是因為用戶在虛擬世界只有單一或為數不多的投影,完全可以用PC或智能機進行指代,那么在物聯網時代,也意味著用戶多投影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物聯網的價值在梅特卡夫定律框架下的指數級增長。
梅特卡夫定律的本質是網絡外部性,這時候網絡外部性的概念也將發生變化,價值不再是隨其他使用者數量增加而增加,而是隨其他使用者聯網產品的數量增加而增加,隨新型物聯網產品的出現而指數級增加。
這也將帶來一個變化:互聯網無感化。
在過去,互聯網完全可以用PC或智能機進行指代,這時候的互聯網可以形象的變為一個產品。那么在物聯網時代,互聯網將真正深埋起來,變成基礎設施,融于無形之中。就像空氣一樣,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但平常卻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二、底層標準權的爭奪邏輯又是什么?
實際上,如今的智能家居仍然只是具備物聯網的雛形而已。
廣闊的前景造就了劇烈競爭的行業環境,也加速了智能家居市場的擴張,目前行業整體從單品智能走過了全屋智能,到了場景智能的關鍵過渡階段。
在早期單品智能階段,智能家居產品較為單一,消費者選擇較少,單個產品的智能所產生的作用極為有限。行業爆發期的到來讓智能家居產品的多品類走向繁榮,如今智能家居市場已經基本能滿足消費者對全屋智能產品的覆蓋,但全屋智能并不是終點。
如果把智能家居整體比作人的話,如今智能家居雖然長出了“手”、“腳”、“大腦”等各部分“肢體”,但各個“肢體”之間卻是割裂且分散的,嚴重限制了智能家居產品價值的發揮。而場景智能階段的到來,則意味著“手”、“腳”、“大腦”等“肢體”的整體融合與協同。這是物聯網的起點,也是巨頭與獨角獸們努力的方向。
比如華為,以手機為核心,擴展多項外圍智能硬件產品??此茦I務線在增多,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循,更多的是一些新興的或者在過去屬于長尾類的硬件產品,主要還是要發揮出自己通信技術層面的優勢,進行技術輸出。在發展路徑層面,華為其實與蘋果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還有家電領域的海爾智家,已經打造出自己的智家體驗云平臺,并孵化出衣聯網、食聯網、空氣網等數個生態子平臺,從系統到硬件,從技術到場景實現產業鏈縱向覆蓋,能夠提供一整套衣食住娛場景方案。
也有一些專注智能家居領域的獨角獸,憑借創新力和前瞻性建立優勢。
譬如歐瑞博,早期就開始打造出面向場景的智能設備生態平臺,現在已經構建了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照明系統、暖通環境系統、智能安防系統、能源管理系統、智能影音系統、門窗遮陽系統等七大系統,主打智慧家庭、智慧辦公、智慧酒店三大場景應用方案,各個場景設備的互聯互通程度都比較高。
實際上,直接從場景智能階段入手的垂直獨角獸還是少數,一般都是入局較早,發展至今已具備一定優勢和積累,比如歐瑞博已經走到了IPO的關鍵節點。
在入口戰熄火后,表層來看,各大廠商開始發力智能家居生態的互聯及協同,里層來看,智能家居的戰略重點從入口戰轉向了標準戰,開始爭奪智能家居生態的底層標準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機占主導地位,蘋果作為智能機的標準制定者,在智能機市場成就了霸主地位。在物聯網時代智能機仍然重要,但它在整個物聯網生態中所占價值權重或許會逐漸分散到其他智能產品身上,這將是一個技術領域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
因此,物聯網時代的標準權或許不會由單一智能產品的標準所決定,而是由智能家居重點品類的行業頭部共同決定。也就是說,在物聯網時代很難出現下一個“蘋果”。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智能家居細分領域,沒有人可以保證全部點亮“智能家居行業生態樹”,封閉生態難以獨善其身。
當然,也有小米等手機廠商通過投資來完善智能家居生態鏈,但這種方式對投資企業來說控制力并不強,所投資的企業未來進一步的發展路徑就是破圈并走向行業生態鏈。
不管是手機廠商,還是傳統家電企業,還是專業的智能家居勢力,都擁有各自的優勢,站在爭奪標準權的不同起跑線上。那么,物聯網底層標準權的爭奪邏輯又是什么?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未來注定不會是單品為王的時代,但至少要在智能家居細分品類上做到單品為王,實現單品標準權,以此為臺階,進一步在整個智能家居生態形成話語權,并獲得未來參與制定標準權的能力。
這是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過程。首先要能夠找到并搶占未來智能家居的某一品類的制高點,其次,進一步演化為標準權的遷移,本質上考驗的是廠商對智能家居產品的理解以及底層能力的遷移。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疆車載。
提到大疆,大家想到的是一家無人機領域的獨角獸公司,占據了全球 80%的消費無人機市場。在無人機領域,大疆已經形成了“品牌即品類”的市場效應,自然擁有了無人機領域的標準制定權。那么大疆是如何從無人機跨界到車聯網生態的?
據天眼查專業版APP數據顯示,大疆車載在2018年7月就已成立,專注于智能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服務。不過在今年4月大疆才官宣了旗下大疆車載,顯然是籌謀已久,畢竟這也意味著大疆正式進軍車聯網生態。
無人機屬于智能家居細分品類,只不過如今用戶相對小眾,在做到該領域的第一之后,大疆自然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來承載自己。而大疆車載則意味著大疆從單一無人機品類跨越到了一個更大的戰場,正式步入了車聯網生態。
無人機看起來和自動駕駛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的底層邏輯的需求卻有相通之處,都需要在技術上做好環境感知、數據處理、路徑的決策和規劃等等。大疆在無人機領域打造出來的產品口碑和技術壁壘,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都將成為跨界車聯網的助力。
當然,未來大疆車載在車聯網生態能否順利搶奪到標準權仍然是一個謎,不過第一步至少已經踏出。
三、寫在最后
實際上,即便成為智能家居頭部企業,擁有了物聯網的分蛋糕資格,未來也要交夠“罰款”才行。
物聯網相對原始的互聯網,擁有更多的接入設備,不同類型的設備構成了一個更加復雜的生態系統,這也意味著為別人提供了多樣性的攻擊窗口,安全風險同樣帶來了指數級的爆發。
但企業對消費級物聯網的部署,都會將安全性作為低優先級考慮,付出額外精力投入在彌補安全風險上,無疑是先先交“罰金”的行為。因此,目前物聯網的安全防護整體性理念仍然是缺失的。
未來的數據安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標準體系的建立,安全作為底層標準也必須出現。也就是說,智能家居頭部企業獲利的同時也得帶頭交“罰款”才行,尤其是大量早期的智能產品也需要與整個安全體系對接,避免成為物聯網的漏洞。
最后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安全廠商們會不會半路截胡,搶走物聯網的蛋糕?
#專欄作家#
劉志剛,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江湖(ID:VIPIT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36氪/鈦媒體等多家專欄特約撰稿人,TMT領域深度報道。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