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約談、日日整改,互聯網要“涼”?看完這篇不再焦慮和迷茫
編輯導讀:最近互聯網行業風波不斷,阿里被罰、滴滴下架、騰訊網友的未成年防沉迷、美團騎手社保問題等等,讓很多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行業,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焦慮。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給出了一些建議,一起來看看。
最近行業巨變,幾乎每天都有一些和互聯網相關的新聞,阿里被罰、滴滴下架、騰訊網友的未成年防沉迷、美團騎手社保問題等等。資本、約談、合規、反壟斷、數據安全等詞匯也在最近一年頻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不少小伙伴在后臺留言中表現出了焦慮的心情,擔心互聯網要“涼涼”。剛入行的擔心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行業,入行久的童鞋又擔心自己未來的路會越來越“卷”,隨時被淘汰。
今天學姐就不講方法論和產品知識了,和大家分享下自己對互聯網的現狀和未來有哪些想法和判斷。主要聚焦于行業目前面臨的一個變化、兩大問題和對未來的三點建議。
一、一個變化
毫無疑問,過去20年是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騰訊,2004年剛上市時,市值僅62億港元,如今市值4.7萬億港元,翻了近800倍。學姐從工作起就一直聽到這樣的梗,某某騰訊員工,上市的時候把公司發的期權拋了,換了一輛寶馬,如今這輛寶馬可能值一棟別墅。這種“勵志”故事聽多了之后,學姐也被洗腦了,手上的某廠期權在上市之后也分文未動,一直盼著啥時候可以單車變摩托(yaozhan)~
距離王興提出“互聯網下半場”這個概念已經過去了5年,在這段時間,還是涌現出了一些像字節跳動這樣的互聯網巨頭,興哥提出這個概念是比較超前、未雨綢繆的(大佬們都看得很遠)。但如今,中國互聯網真的已經走到了紅利消失的時候了:
1. 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
首先就是我們國家的人口大盤,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今年發布了,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53%,這10年來保持了低速增長的態勢,而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了18.7%,也就是近五分之一。所以,未來10年人口的增長率也不會提升,如果按照每年平均增長0.5%來算,也就是說未來10年,人口只會增長五六千萬甚至更少。
2. 基建已完善,滲透率紅利消失
人口不漲了,但如果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滲透率提升,互聯網的盤子還是會漲。不過,根據國家最新的報告,手機網民近半年來絕對值的增長已經非常緩慢了,增長了2000多萬,增長率只有2%,這個數字幾乎是兩年前的一半。而中國的手機網民已經達到了10億多,占網民總數的99.6%(幾乎是百分之百了),滲透率是71.6%(也就是占人口的比例),對比下美國的這個數字應該在75%左右,所以,未來滲透率的紅利也會消失。
3. 疫情過后,上網時長紅利也消失了
人口和滲透率增長都會非常緩慢,那么每個手機網民的上網時長是否能增加呢?并不會,疫情過后,網民人均上網時長從每周30小時跌到了26.9小時,甚至比疫情前更低(2018年上半年為27.7小時)↓
也就是說,過去有一些互聯網公司,能靠著吃大盤紅利保持做到用戶增長,躺著完成KPI,未來這種事兒是不太可能的了。就比如快手,Q2的DAU環比Q1竟然是下降的,2.932億 VS 2.953億。這種數據趨勢,對于(過去的)互聯網大廠來說是很難想象的,所以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真的來了。
這么看,確實會對整個行業的未來產生焦慮,不過我們還應該有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些數字。紅利消失的背后,其實是中國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得行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高科技”轉變成了“民生”。很多互聯網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化,用過去的心態來應對現狀,就會不適應。
為什么說互聯網是變成了民生行業?在過去,寬帶還沒有普及、打個游戲還要去網吧開黑,那時候互聯網剛剛興起,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有點陌生;但現在,人手一臺智能手機,甚至80歲的老奶奶都會上網和小姐妹們搓麻將。中國網民已經10億了,甚至連5G的網民數量都已經有3.6億了,所以,互聯網早已經滲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互聯網巨頭涉足的行業其實并不是什么“硬核”的科技領域,就比如“衣食住行”產生了阿里、美團、貝殼和滴滴,而電商、網上點外賣、看房子、網約車其實只是把原來線下就有的業務搬到了手機上。當然,這并不是說互聯網就完全沒有技術含量了,只是說我們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在了民生相關的領域。
既然涉及到民生,國家進行監管那就是必然的,也是對人民群眾有好處的。就比如經常會有記者臥底一些餐廳,曝光很多食品安全、以次充好的問題,問題,那么外賣的食品安全當然也應該受到監管;比如每年315都會曝光一些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那么在網上的個人隱私和黑產當然也會受到監管。
只是因為之前互聯網沒有這么普及,帶出的問題也就比較少,關注度也不高,而既然現在盤子都這么大了,成為社會熱點、受到監管也就很正常了。就比如這次的教育雙減,其實并不是針對線上的,線下的教育行業也同樣受到影響。
所以,很多問題的產生,是因為互聯網行業面臨的一個變化,即從原來的“高科技”,轉變成現在的“民生”。
二、兩大問題
既然行業的性質都發生了變化,那么很多原來就存在的問題就掩蓋不住了。只是我們在這個行業里面“寬松”慣了,對于很多行業的潛規則也麻木了。其中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1. 法外之地
這本來是網絡上的一個梗,但學姐覺得這個梗有一定的真實性?;ヂ摼W過去高速發展,行業內的很多童鞋、甚至高管,對法律法規的了解都不夠,更別說在工作中嚴格執行了。
舉個例子,這段時間很熱議的“反壟斷”,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早在2008年(下圖)就開始施行了,也就是說傳統行業的小伙伴們可能已經依法辦事十幾年了,這才輪到我們互聯網行業。就比如低價銷售、經營者合并和限制競爭等條款本來就有,但是捫心自問一下,哪個互聯網巨頭不玩低價拉新、收購和“二選一”呢?這些早就已經是行業內“默認”的玩法了。
有些童鞋可能會覺得國內監管的力度也太大了,但在國外,類似于反壟斷法這樣的法律法規,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像微軟、谷歌都被重拳出擊,罰過近百億美金,相比之下阿里一百多億人民幣也不算多。就比如最近,epic告蘋果稅的案件,法院就判蘋果不得限制開發者使用第三方支付,蘋果躺著收30%稅的時代估計也快要結束了(不得不說還是國外的資本家會割,二話不說直接30%,這不比滴滴和美團狠多了~)。
所以,大家也不用抱怨國家針對互聯網企業了。
2. 資本操縱
互聯網企業成功了之后,最大的贏家是誰?騰訊市值翻了800倍,大家瘋狂氪金,最大贏家是小馬哥嗎?是財富自由的高管和員工嗎?顯然都不是,互聯網的擴張需要大量資金,才能產生規模效應,騰訊的股東是南非大鱷MIH,占35%,南非聯合銀行占10%,也就是說這兩個資本占了近一半的股份,而小馬哥自己只有13%。所以大家知道為什么自己玩游戲的時候老是“非洲人”了吧~
當然,大部分互聯網公司背后的金主爸爸都是美國的公司,什么紅杉資本、GGV之類的,即使背后的資本不是美國公司,也都是用美元結算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在美股、港股上市的。也就是說大家辛辛苦苦發展幾十年,結果還是在給老美打工,畢竟人家已經是玩轉資本的老手了,美元霸權那是穩穩的。
在以前互聯網還是高科技行業的時候,我們適當的借用一些境外資金發展技術沒有問題。但現在互聯網已經是民生相關的行業了,肯定不能讓境外的資本操縱互聯網,這也就不難解釋了最近一系列的監管動作。
互聯網是不是要涼涼??
看完一個變化和兩個問題之后,很多童鞋可能會覺得既然紅利也沒了,國家還要大力監管,互聯網豈不是要涼涼?這也應該是很多小伙伴們焦慮的源頭,但是學姐覺得完全不會。
既然已經是涉及到10億人的民生相關行業,那么國家后續還是會發展的。在十四五規劃里面明確提到了,未來5年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要加大,從現在的7.8%提升至10%,幾乎等于要把占比提升近30%,這還不考慮我國GDP大盤的增長↓
既然都要占到我國GDP的10%了,那肯定不能是法外之地,也不能被境外資本控制的。所以,互聯網肯定還會發展,但具體往什么方向發展、怎么發展,行業內的個人應該怎么去判斷和選擇,這就很有講究了,學姐個人對互聯網人的未來有三點建議。
三、三點建議
在給建議之前,先明確一個基調,如果你是想來互聯網“暴富”的,學姐會說首先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其次這樣的機會后續也會越來越少。所以,大家就不要指望上市之后股價翻800倍了,翻個0.8倍也不錯了~
如果你還想留在互聯網,要么就是對行業真的有愛,要么就是把其作為一份工資相對較高的普通打工。如果你的心態符合這兩項其中之一,那么就可以看看以下這些建議:
1. 選擇“高科技”公司/領域
這里的高科技有兩種,第一種是真正的硬核高科技,第二種是能將技術應用出價值。
真正比較硬核的高科技行業很好理解,就比如國家十四五規劃里面提到數字經濟要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比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VR和AR等,確實相比網游、電商、送外賣等更有硬核一點。當然這些行業是有一定的垂直性,也有門檻,貿然轉去這些行業,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個人的職業發展也不一定會好,當然已經在這些行業的小伙伴可以堅定一下自己的信仰了。
第二種就是能將技術應用出價值。也就是騰訊那句“科技向善”的口號,且不論騰訊是不是真的做到了,這句話肯定是很正確的。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要怎么用好就要看使用技術的人了。
比如我們可以把算法應用在提升供需匹配的效率上,也可以挖空心思去做大數據殺熟;可以去優化未成年防沉迷系統,也可以去優化網游,讓未成年玩家更沉迷、更容易氪金;可以把微博用于救災或者傳遞正能量,也可以用算法控制熱搜上展示一些標題黨和明星八卦。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只是在想著怎么割韭菜,把自己的利益做到最大化,這種做法在倡導“共同富?!钡臅r代將會越走越窄,就比如最近網信辦對熱搜也“出手”了。
網信辦關于《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
所以,學姐建議大家看看自己所在的公司/領域,是否真的把科技樹點在了該點的地方。
2. 價值導向,而非KPI至上
選對了公司和行業,老板和團隊氛圍也很重要。如果你的老板(大老板也是同理)只叨念沖KPI,完全不提怎么樣對用戶、客戶產生價值,你除了可以把TA熬走之外,不妨考慮轉崗或者跳槽。因為從來都是先有價值后有KPI,這也是學姐的老生常談了(關于產品價值和指標,感興趣的可以去看這篇)。
只看KPI做事兒,大概率都會走偏,會選擇easy way而不是right way,作出違背價值觀的事兒。比如一個To b的業務,如果想提升部門的銷售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銷售去割韭菜,花言巧語去忽悠客戶買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產品,或者去別的部門那里搶一些大客戶過來;比如一個To C的業務,如果像提升流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入口,標題黨推送等;再比如限制競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你的App里面不能打開競對的鏈接。
這些在以前可能還行得通,而在現在的監管力度下,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前段時間工信部就對閃屏廣告進行了整改,還出臺了明星八卦推送的管控措施,最近還把不能互相打開外鏈給命令禁止了↓
也就是說,不靠產品價值,靠粗暴的手段去提升KPI,以后會很難了,而且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請去喝茶。反之,如果老板布置給你的工作,或者你自己想起的項目不僅僅能對用戶、客戶產生價值,還能對社會產生價值,同時還能讓公司賺到錢,那就放心大膽地去做吧。
3. 學習法律法規,杜絕法外之地
既然互聯網不再是“法外之地”了,那么作為互聯網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提升法律法規這方面的意識,會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學姐覺得是最最基本的,做哪一行,就要把這個細分領域的法律法規摸得門清,別等著公司法務來把你的需求懟回去了,也別等著產品上線之后被相關部門約談了。這方面的學習門檻其實不高,政府的相關網站上都會公示,有時候還會在網上征求意見,文字也基本是大白話,不需要學法律的人,普通人也能看懂,更別說行業里的人了。所以,除了考慮產品體驗之外,一定要熟記這些法律法規。
舉個例子,騰訊的超前點播功能,如果從產品的角度來分析,一般人看劇都是連續看的,這樣劇情連貫,看劇的體驗上也比較好,所以產品就設計成了“連續解鎖”,也就是你要看16集就必須先把15集也買了。那么,為什么這種“連續解鎖”設計會被上海市消保委和中消協點名批評?很簡單,因為《反壟斷法》里面明確規定了這樣銷售產品屬于“捆綁銷售”。如果這些視頻網站的產品經理或者管理層了解反壟斷法,就不應該這么設計,雖然這種設計從用戶體驗上是說得過去的。所以最近騰訊也整改了,可以單集購買(當然超前點播的槽點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
第二層可能會稍微難一點,就是除了現有的法律法規之外,要能對政策的風向有一定的感知,最好是在法律法規出臺之前就能有感覺。
這點學姐會建議大家還是多看、多讀,一方面是仔細體會現有政策的措辭。舉個“雙減”的例子,其實國家在2018年就有相關的政策了,里面的措辭也很明確,相信大家如果仔細感受下,就能看出其中的風向。翻到這個意見的時候,學姐覺得資本真的是太趨利了,已經寫的這么明確了還假裝看不到?
另外一方面是可以多提升一下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可以多了解國內外的局勢,比如大國之間的關系,我們國家每個五年的規劃等等,多看看就會有感覺了。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學習(或者復習)一下PEST這個方法論,如果覺得規劃、綱要之類的東西實在是看起來比較枯燥,也可以去看看一些up主的視頻講解,比如學姐就之前有看“驍話一下”和“所長林超”的,畢竟術業有專攻嘛。
好了,關于互聯網的一個變化、兩大問題和三點建議就聊到這兒,僅代表個人觀點,祝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專欄作家#
海貝學姐,公眾號:海貝學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十年大廠產品經驗,精通產品方法論和產品知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不知道這么好的文章為什么沒人評論呀!學姐我花一天時間把你所有文章都通讀了一遍,發現對互聯網的理解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