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DJ混音版權問題,Apple Music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0 評論 1825 瀏覽 1 收藏 17 分鐘

編輯導讀:最近,Apple 宣布與大型和獨立唱片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套“革命性的新流程”,應用Shazam強大的技術識別DJ混音作品中采用的原創音樂,以確保版權所有者能從中獲得公平的報酬。DJ混音版權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吞噬了不少原創音樂人應分得的利益。如今,Apple Music啟用Shazam技術能否徹底在技術層面上解決上述問題?

最近,Apple Music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9月9日消息,Apple 宣布與大型和獨立唱片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套“革命性的新流程”,應用Shazam強大的技術識別DJ混音作品中采用的原創音樂,以確保版權所有者能從中獲得公平的報酬。

由于難以識別其中的原生內容,一直以來,DJ混音作品都是版稅分配的“盲區”與“黑洞”,吞噬了不少原創音樂人應分得的利益。如今,Apple Music啟用Shazam技術能否徹底在技術層面上解決上述問題?在更多短視頻、二創、直播等碎片化的場景中,Shazam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能否終結這類版權難題?

一、“聽Mix識曲”,Shazam助力DJ Mix合法化

Apple Music對DJ們實在太友好了。

長期以來,DJ Mix這種傳播方式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音樂創作者很難從中獲得回報。如今,Apple Music能夠自動識別混音帶中的音樂作品,并提供相應的歌曲列表和鏈接,音樂創作者們不僅得到了公平的回報,也增加了曝光度。這一切,都要歸功于Shazam。

作為“聽歌識曲”屆的老大哥,Shazam是目前廣泛應用的音頻指紋技術的首創者。技術原理上,音頻指紋技術可以將歌曲的頻譜圖都轉變為“星狀圖”,而星狀圖反映的是這首歌曲在特定時間的最強頻率,形成一首歌曲獨有的“指紋”(fringerprint)。

這種創建方式也有助于應用過濾噪聲,因為它只會創建突出頻率的數據點,抗噪聲和擾動能力強。當用戶輸入新的音頻片段時,音頻指紋技術將迅速生成新片段的“指紋”,并在數據庫中進行比對,以識別出這個片段屬于哪首歌曲。

目前,音頻指紋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聽歌識曲、電視互動、收視調查中,也有不少公司嘗試將其應用于版權監控。但在DJ混音作品中,原來的歌曲常常經過變頻變速處理,此時,反映特定時間最強頻率的音樂“指紋“開始失真,歌曲識別的準確率將大幅降低。因此,準確識別DJ混音作品中的原創歌曲很難,在此之前被認為幾乎不可能實現。

這也不難理解,在國外的其他一些流媒體平臺,DJ混音歌曲常被標記為侵權作品,雖然Apple Music一直在商業邏輯上肯定DJ混音作品的價值,也一直致力于此類作品的合法化,但能否公平支付版稅一直飽受質疑。

目前,Apple Music的DJ混音頻道已包含數以千計的作品,這套“革命性的新流程”無疑給入駐其中的DJ們吃下一顆定心丸——當DJ混音作品變得“合法”,DJ們也將在規范的市場中獲得穩定的發展環境。

9月10日,Studio K7! 創始人 Horst Weidenmueller宣布,K7!出品的 DJ Kicks mix 存檔作品中15年來從未出現在市面上的14個版本也將上線Apple Music。在黑人音樂月期間,Apple Music委托Honey Dijon、Amorphous、DBN Gogo、DJ Clue、Dām Funk、Funk Flex等眾多知名制作人的DJ Mix也將加入上架。

雖然Apple Music還未公布收益分配的方案,但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歷史性的一步”。Mixmag 總裁 Nick Stevenson這樣評價道:“Apple Music 讓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從(DJ Mix)中獲益。DJ、制作人、權利持有者和供應者都能從包含他們工作的 Mix 中得到長期的經濟報酬,這對我們的行業至關重要?!?/p>

據悉,目前Apple Music并不打算以UGC模式運營這一版塊——雖然獨立DJ們可以跳過廠牌、唱片公司直接上傳自己的作品,但其作品需要經過專業編輯團隊的審核后,才能在Apple Music中被聽到。對此,Apple Music解釋道,他們較為注重作品的文化價值,正在尋找能代表專業 DJ(包括知名的和地下的)以及世界各地的舞蹈和電子音樂社區對音樂的理解的Mix作品。

流媒體時代音樂人最注重的“環境”,自然是公平合理有保障的收入分配制度。Apple Music利用Shazam技術為音樂人的收入保駕護航,這在給“聽歌識曲”技術的應用提供新思路的同時,也在向整個行業輸送著“技術優化市場”的新范本。

二、Shazam或許是Apple最成功的投資

2008 年,iPhone OS 2.0 和 App Store 問世,Shazam也成為了首批登陸iPhone OS 2.0 的 原生應用,自那時起,Shazam便與蘋果公司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那個時代的“黑科技“,Shazam的”聽歌識曲“功能是為數不多的智能機初期的代表。

從那年起,Shazam便一直為Apple Music導流——用戶通過Shazam識別出的音樂,可以轉到Apple Music進行收聽。據2009年底的數據顯示,Shazam的購買轉化率高達8%。

2014年,蘋果干脆直接將Shazam的功能整合進了IOS 8的Siri中——用戶不需下載Shazam,只需詢問Siri,便可了解當下播放曲目的信息。

從為Apple Music導流到為Spotify導流,Shazam有著極高的轉化率和廣闊的入口,但Shazam從不把自己定位成音樂播放軟件,而是一直專注于自己的興趣和技術優勢所在,直到今天,Shazam甚至都不能在后臺播放識別出的音樂。

不過多年以來,Shazam在盈利方面一直表現不佳,常年虧損,直至2016年才轉虧為盈,但盈利也不多,僅為5400萬美元。

2018年,蘋果公司“撈”了Shazam一把,以4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4億美元的收購價格遠低于Shazam當時的估值10億美元,這個出價背后的邏輯是Shazam只是一款專用型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備“想象空間“。因此4億美元對應的,只是Shazam這款應用本身的價值。

但其實,Apple Music與Shazam的結合,在當時引發了行業內的不少遐想。被收購時的Shazam已被下載超10億次,擁有近5億用戶,被譽為全球音樂愛好者的“數據金礦”,市場規模約為Apple Music的90倍。因此,這筆收購意味著Apple Music將在短時間內觸及到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潛在客戶,Shazam和Apple Music的推薦能力都將在用戶共享中得到提升。

此外,Shazam的基礎技術以及其在2017年推出的AR增強現實技術,能夠直接整合進蘋果已有的技術架構中,帶來蘋果系統原生功能的進一步提升——這已不是蘋果第一次以收購的方式彌補其系統技術上的短板。

據統計,Shazam確實提高了Apple Music發掘新用戶的效率,從2018年收購Shazam至2020年一季度,Apple Music訂閱用戶數量從Spotify的53.33%上升到了63.63%。2020年9月,蘋果將Shazam作為系統內置功能植入了IOS 14.2 Beta版本中,不必喚醒Siri,用戶可以直接在控制中心調用Shazam的能力。

盡管蘋果進行了兩次IOS系統與Shazam的結合,但都只是對Shazam能力的調用,Apple Music并未真正應用Shazam技術。而當Apple Music宣布將應用Shazam技術進行DJ混音作品識別,Shazam“4億美元“之外的價值才開始真正浮現——有保障的版稅收入將為Apple Music吸引更多音樂人入駐,Shazam似乎正在幫助Apple Music引領一場行業變革。

不少人期待Apple Music的這次嘗試能帶來令人振奮的效果,與此同時,蘋果公司也在向行業證明,Shazam物超所值,這筆4億美元的收購或許是蘋果近年來最為成功的一次垂向應用領域投資。

三、新瓶裝舊酒,更多細分場景的版權問題待解

Apple Music運用Shazam技術的第一站選擇DJ Mix合法化并不奇怪。

美國法律規定,在未向原創音樂人支付版稅之前,DJ Mix不得上線流媒體平臺,而Apple Music一直扮演著DJ Mix作品推廣者的角色。

創立于2012年的Dubset在過去近10年間都致力于解決流媒體平臺上混音版歌曲和DJ歌曲的合法化問題。2016年,Apple Music曾與Dubset達成協議——利用特有的MixBank技術,Dubset對混音曲目進行分析,并向其中包括的原創音樂的版權方支付版權費用。在確保了這些混音作品的合法性后,Apple Music才會將其上架。

但Dubset的缺陷也很明顯,MixBank需要制作混音帶的DJ標明所使用的音樂,而如果DJ沒有這樣做,或是原創歌曲的版權歸屬沒有包含在算法的曲庫內,音樂創作者們很難從中獲得報酬,而且成本很高。數據顯示,在對超過50,000個權利持有者的4,500萬首曲目進行指紋識別后,Dubset花費了1130萬美元。

如今,Apple Music開始利用更通用的Shazam技術來解決DJ Mix作品的合法化問題,不僅越過Dubset實現了與DJ、廠牌的直接合作,也省去了需要支付給Dubset的高昂費用。

更重要的是,Shazam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遐想——足夠豐富的曲庫,再加上強大的音頻指紋識別技術,如果真能攻克DJ Mix這一難關,或許在不久之后能實現對所有音樂作品的版權監控。

將音頻指紋技術應用于版權監控并不是一個新命題。早在2001年,Napster公司就宣布將采用Relatable公司的“數字指紋技術”過濾其服務中的版權音樂;2006年MySpace也曾采用音頻指紋技術阻止用戶向其網站上傳版權音樂作品。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二創等碎片化音樂消費場景的崛起,也給版權監控帶來了新的難題——每一條短視頻的播放、每一次直播都是一次音樂消費,UGC時代,原創音樂人們在“看不見的角落“損失了更多的版稅收入。

此前,ACRCloud聯合創始人張蘊博在采訪中曾向音樂先聲表示,現在的短視頻背景音樂中普遍存在一個變頻變速的情況,而以往的算法無法識別它的所屬歌曲,侵權認定也很難進行。如今,Shazam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甚至可以在DJ Mix作品中識別出多首經過變頻變速后的原創音樂。

在今年6月1日新《著作權法》實施后,國內相關平臺也提出了針對在線K歌、直播領域音樂版權問題的解決方案。

比如,針對直播場景中的音樂版權問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推出了正版直播音樂服務系統“音速達引擎”,可以實現對全網、全平臺、全時段直播的數據采集,提供智能自動化識別、維權處理及自動取證等一體化的產品。而針對接入版權時的成本高、更新慢、缺乏靈活性問題,近日實時互動云服務商聲網Agora發布了在線 K 歌房場景化解決方案,開發者可以一站式接入咪咕音樂等版權方的海量曲庫。

在音樂先聲《短視頻、直播、二創等崛起,如何實現音樂版權的無縫保護?》中,我們曾提到,“司法系統所要求的舉證流程需要最終權利人給出完整的權屬鏈條,而國內音樂版權領域沒有一個得到司法認可的數據交換系統,這無形中給版權官司造成了很高的維權門檻?!?/p>

如今,像“音速達引擎”這樣的技術系統在識別出侵權行為后,會自動化發函、一站式存證,直通司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維權的門檻??梢哉f,“音速達引擎”擊中了直播領域音樂正版化的不少痛點,建立了目前領域內最為完整的音樂版權監控架構。

無論是Apple Music,還是聲網、TME,都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解決版權監控困局的方案。從流媒體到公播、DJ Mix再到直播,不難預見,還會有越來越多的細分場景的音樂版權問題會被重視和解決,給音樂人一個更完善的版權環境。

 

作者:魯修修,編輯:范志輝

本文由 @音樂先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