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

0 評論 3332 瀏覽 5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在國內,互聯網金融早已有之,而金融科技來自于國外。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注重科技,后者則以金融為主,本文主要探討金融科技的運行邏輯以及其發展歷程,希望能夠給想從事相關行業的伙伴一些啟發。

金融科技,是由 Fintech 翻譯而來,Fintech 則是 Finance 和 Technology 兩個詞合成,主要是指代那些可用于撕裂傳統金融服務方式的高新技術。

金融科技來自國外,互聯網金融呢國內早已有之,那兩者有什么區別呢?主要在于,前者重點在科技,后者重點在金融。

互聯網金融可以看做是金融業務科技化特定階段的特定概念,隨著金融體系融入更多元的科技因素,如智能機器人、VR、生物驗證技術等,互聯網金融這個詞就顯得不夠用了,金融科技的概括范圍更強。

金融科技更偏向于科技,而互聯網金融更多的是指一種商業模式。

這也就是國內的互聯網現狀,巨頭們致力于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非基礎科學、基礎科技的創新。

喜歡搞錢的人,總會說有了資本才能投入研究,但往往搞錢的人只知道搞錢。

一、金融科技在做什么業務

從金融來拆分,有面向消費者的金融,和面向企業的金融,即消費貸和中小微企業貸。

消費金融的邏輯呢,因為本質是滿足人的需求,人的四個需求對應了消費金融的四個領域。

從人的一生來講,你父母給你一些錢,那么你需要一個工具來把這些錢存起來,無論是支付寶還是銀行賬戶,這就是用于儲蓄。Saving。有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或者說傳統的銀行,就是服務于這樣一個需求。怎么樣把你的錢存的很安全,很好取。

你有了一些錢之后,肯定要花錢,這就是另一個領域——支付。Payment。于是有很多支付公司,傳統銀行通過信用卡,支付寶啊、微信支付、京東支付等等,這都是在解決支付的問題。怎么樣讓你的錢更方便支付,更方便轉。

下一階段呢,你可能想花很多錢,但沒有那么多錢,你就需要借錢。Lending。房貸、車貸、學生貸、消費貸就是在解決這樣的需求。怎么樣讓你花更多錢。

當你收入增加,掙了錢之后呢,你可能又會存下來一些錢,這時候你就沒有借錢的需求了,反過來有更多的閑錢需要投資。Investing。前面提到的那些金融機構也都有對應的投資理財服務。怎么樣讓你的錢生點小錢。

儲蓄,支付,借貸,投資,就像人生的四季。

跨越山海,不斷更迭,所以這個金融市場呢沒有淡季。

二、金融科技的發展

Fintech 的發展也跟這四個領域,息息相關。

最早的金融科技公司進入這個領域后盯上的是支付領域。Paypal 就是最早期第一代的金融科技公司。支付行業跟科技行業接近程度更高,受到的金融監管和資金的約束就少很多。這也是為什么是,科技公司通過科技來改善支付的方式拓展來金融科技領域。

但因為支付沒有借貸利潤高,第二個發展就是通過借錢蠶食傳統銀行的利潤率最高的領域。因為支付工具做起來了,消費變得更加容易了,進一步拋棄場景,現金貸就開始爆發了。

像 Paypal 本來是一家支付公司,現在也可以借貸了。支付寶也是,先支付,后有花唄、借唄。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在互相蠶食彼此的位置。

最后呢,儲蓄和投資是分不開的。一般都是通過將更高的利息給到用戶吸引用戶開儲蓄賬戶,不斷吸引流量,然后提供智能投顧這樣的服務。這滿足了小額儲蓄也能進行大投資的市場。

時間線上看,2000 年左右做支付,金融危機之后做借貸,現在做儲蓄投資。

三、賺錢方式

這四個領域都有各自的賺錢方式,但是利潤率差異是非常大的。其中最賺錢的就是借貸,把錢貸給別人,然后別人償還你利息,這個就是資本市場最本質的需求。

所以,一些新興的數字銀行,一開始是給大家提供儲蓄賬戶的,把費用都免除了,目的就是像科技公司一樣,提供一個免費的產品,來獲取大量的客戶。但是相對于科技公司用廣告來變現不同,作為金融公司,是通過借貸來變現的,把吸收的儲蓄貸出去,然后獲取利息。

不管是支付還是投資服務,都是通過服務費的形式盈利,但總體而言利潤率并不如借貸高。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平臺,到最后都要做借貸。

還有一類,作為第三方,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營銷、風控、運營支持方案,這類公司盈利也很好。其實就是這四個領域內的 IT 技術方案提供商。

四、借錢不還怎么辦

借貸有兩大類,一種是有抵押貸款,一種是無抵押貸款。

房貸、車貸屬于典型的有抵押貸款,如果你不還錢的話,貸款方就要把你的房子和車子收走,那你就有比較強的動力要還來。所以說,很多銀行,他們的風險承受度比較低,很多時候就專注于房貸和車貸。

無抵押貸款,包括信用卡,p2p,網貸等,如果客戶不還,對于貸款方來說,其實是沒有太多辦法的。

唯一有的工具就是征信系統,你沒有辦法對客戶做任何事情,當然了,催收肯定算,但是你可以匯報給征信局,說這個人欠錢沒有還。那對這個消費者而言,以后再想借錢就比較難來,因為其他貸款方可以去查看該消費者的信用記錄。

美國的征信體系比較發達,你要找工作,甚至是租房,那些雇主和房東都可能會去查你的信用記錄。如果信用不良的話,你可能找工作、租房都很難來。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無抵押信用貸款能夠這么發達。本質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成熟的征信體系。

如果經濟需要一個強的信貸市場的話,而經濟又必然需要這樣一個市場,國家的征信體系是整個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么央行二代征信系統上線后,各家金融機構也圍繞著搞的火熱的原因。

貸后約束是一種,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貸前審核。

科技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數據了,加上機器學習這一套算法加持,通過大數據風控對用戶進行信用評估。根據風險偏好選擇性給信用較好的用戶放貸,是互聯網平臺借貸業務的核心。

五、有哪些金融科技公司

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大型銀行紛紛建立科技子公司。截至 2020 年底,共有十幾家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推動銀行數字化轉型。

對于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呢,頭部平臺一般脫胎于互聯網巨頭。已經涌現出一大批有代表性平臺,包括螞蟻集團、京東數科、度小滿、360 數科、天星數科(小米金融)、陸金所、樂信、信也科技、嘉銀金科、趣店、國美金融、攜程金融、蘇寧金融、新浪金融、美團金融,還包括騰訊、字節跳動、拼多多、滴滴、快手、B 站的金融業務板塊。

對于這些大平臺,肯定是不貪多的,所以能看到儲蓄、支付、借貸和投資,其實很多平臺是都在做的。那做的多、市場占有率高,有沒有問題?有。

金融科技的一半是金融,只要是金融,就要注重風險,不,就要以控制風險為主。沒有人、沒有任何機構的算法,可以百分百識別風險,在一定的時期內,這些錯誤,可以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但另一些時候,這些問題可能導致金融體系轟然倒塌。

2020 年,金融科技行業“嚴監管”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互聯網金融巨頭有針對性的監管。在監管看來,金融科技發展到今天,暴露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強監管的時候了??偨Y來看,互聯網金融科技平臺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1. 誘導消費者過度借貸;
  2. 個別互聯網金融巨頭已經成長為巨無霸,造成了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
  3. 互聯網金融公司之間經營模式和算法趨同,容易引發“羊群效應”,增強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
  4. 金融科技公司過度采集用戶數據,侵犯用戶隱私,數據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隱患。

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無論是螞蟻集團還是京東數科,還是其他有上市計劃的金融科技公司,都需要對業務進行重新劃分和重組,支付、貸款、保險、理財等金融業務要與純粹的技術業務分離,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

很多公司呢,不管是什么初衷,不管是什么起家的,做到后來,都在搞金融業務。你說怪嗎也不怪,錢生錢容易啊。搞價值還是搞錢的問題,似乎很容易。

The money money makes makes more money.

六、職業發展

金融科技結合金融和科技兩個領域,自然有金融和科技的位置,這兩個專業背景肯定是需要的。

對于機構而言,更需要的是既懂金融又懂技術的復合型、多元化人才,他們不僅可以創造新的業務,同時也能依托自身專業知識,實現對原有業務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那金融科技更側重于哪個專業呢?取決于具體的職能。

做支付的公司呢,跟科技更近一些,計算機專業背景就更適合一些,對金融業務不需要太多要求。

還有那些以科技的方式運營借貸問題的公司,例如谷歌高管創立的 Upstart,大部分員工是從技術公司出來的,基本上沒有來自金融公司的。因為本身是提供技術服務,就不太需要金融背景的人才。國內做技術服務的也如此。

但是對于那些自己做信貸和投資業務的 Fintech 公司,就很需要金融行業人才了。畢竟資金游戲天然需要風險控制,風險管理是金融從業者的立命之本。

那非金融、非技術背景的人有沒有機會進入金融科技公司呢?有的。

一個領域是五臟俱全的,金融和科技各懂一些也能找到合適的位置,例如產品經理。

更何況,沒有人是可以靠讀大學的幾年知識活得很好的,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即使毫不相干,也能通過主動學習去進入這個領域。我就是土木出身的。

如果你想來金融科技公司,先看看這個領域有沒有你感興趣的方向,這個領域做的事情你有沒有熱情。

最后看一下,是不是讓利于民。

 

本文由@雷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