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2 評論 6422 瀏覽 0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近來,憑借《學貓叫》爆火的小潘潘近日又引發了一波討論,起因是她發布了自己演繹的黃梅戲《女駙馬》選段短視頻,但其演繹似乎并不能讓網友滿意。那么,結合這一事件的后續發展來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本文作者就此次事件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繼2018年《學貓叫》爆紅之后,小潘潘又在抖音上火了。

9月13日,在她的抖音賬號“小潘潘-潘柚彤”上,小潘潘發了一條演唱黃梅戲經典曲目《女駙馬》選段的視頻。但是,在唱法上,小潘潘摒棄了《女駙馬》原作優美婉轉和極富鄉野氣息的唱腔,而用流行唱法代替。在表情動作上,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演繹時明眸一轉、莞爾一笑,而小潘潘卻用過多的扭頭和挑眉消解了原作的得意和活波。

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這一視頻引發了眾多網友的不滿。不少網友評價其作品“根本就不是黃梅戲”“傷害了傳統戲曲”“太過矯揉造作”,但也有一些網友認為小潘潘讓更多人知道了黃梅戲,起到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我們到底該如何評價小潘潘版本的《女駙馬》?再進一步,短視頻到底該如何承擔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真假女駙馬

作為黃梅戲的代表曲目,《女駙馬》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女駙馬》是一部喜劇,由安徽省黃梅劇團于1959年從傳統劇《雙救主》改編而來。故事梗概為,女主人公馮素珍與李兆廷自幼相愛,婚后由于男方家境敗落,素珍繼母逼退婚,又將兆廷送入大牢。為救丈夫,素珍被迫進京應試,中狀元,被招駙馬,在洞房之夜將實情相告與公主,帝赦免之罪,馮李終成眷屬。

小潘潘所唱的“為救李郎離家園”選段,講的就是馮素珍進京應試、拔得頭籌的部分。

既然唱詞對了,怎么就“不是黃梅戲”了?

“方言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基本標準?!蔽覈谝晃粦蚯韺а菟囆g碩士韋京東說。在《女駙馬》中,“如何”的念法并不是漢語的“ru he”,而應是“yu huo”;“個”也不讀作“ge”,而應讀成“guo”。方言讀法賦予了黃梅戲濃厚的地方韻味與鄉土氣息。

在小潘潘的視頻中,她將所有字的讀音處理成了普通話,抑揚頓挫立刻取代了婉轉悠揚,《女駙馬》也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被網友詬病的還有小潘潘的動作和神態。

作為一種表演形態,黃梅戲不僅有“聲”的部分,也有“形”的部分。與京劇相比,黃梅戲對“形”的要求較為寬松,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臨場發揮,用恰當的動作豐富表現力。

在1959年版本中,光小潘潘翻唱的“為救李郎離家園”一段,嚴鳳英就運用了整帽、甩袖、小生方步等表演方式,將女扮男裝后的溫文爾雅演繹得惟妙惟肖。在唱“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一句時,嚴鳳英一邊抖著水袖,一邊兩手做整冠狀,同時兩眼又向左右上方一揚,一個春風得意的新科狀元形象躍然于臺上。

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1959年版電影《女駙馬》

但在小潘潘的演唱中,舞蹈的部分被全然放棄,而且她緊盯著鏡頭的眼神、不斷扭動的腦袋、刻意保持的微笑和過于頻繁的挑眉與馮素珍的人物形象大相徑庭。

所以,除了歌詞選自黃梅戲曲之外,小潘潘的這段表演與真正的黃梅戲的確沒什么關系。

二、支持者的論調

那么,為什么還會有人支持小潘潘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本杰明·布魯姆將人類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成了6個層次:了解、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在本質上,文化的弘揚其實是文化教育行為,這就意味著,弘揚文化的具體目標就是推動更多的人在這6個層次上走得更遠。對于黃梅戲來說,如果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已經屬于專業的表演和鑒賞領域,那么促進了解、增強理解就成了面向大眾進行文化傳播的關鍵。

對于小潘潘的支持者來說,他們常見的論調是:“沒有這種創新的話,會有那么多人知道黃梅戲嗎?”這類論調將教育目標往前推到了第0層:知曉。作為前置條件,“知曉”是這條鏈路的真正起點。

但是,我們真的可以在剝落文化內核的情況下、以“知曉”作為目標通過更年輕的方式觸及年輕人嗎?這恐怕是這場爭辯的核心分歧點。

事實上,在小潘潘的視頻引發熱議后,內行人在進行一場對黃梅戲的“形象挽救運動”。

在小潘潘發布第一條視頻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4日,“CCTV6看片室”截取1959年《女駙馬》電影版的對應片段,發布在了抖音上。

在發布完整版演唱視頻后,小潘潘緊接著又創作了一條合拍版本——她先唱一句,再由合拍者跟唱一句。這條合拍視頻吸引了不少有黃梅戲演唱功底的網友前來合拍,其中不乏像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瓊、國家二級演員熊東旭和陳邦靚這樣的專業黃梅戲演員。

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看到這些視頻后,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才是正宗的黃梅戲?!?/p>

如果說,正宗的黃梅戲短視頻只是在幫助用戶了解和理解黃梅戲的話,那么黃梅戲教學直播便將文化教育的層次直接推向了“應用”。

9月17日晚,吳瓊在抖音開了直播間進行黃梅戲教學。在直播過程中,小潘潘與吳瓊連麥,在超過一萬名觀眾的見證下,吳瓊給小潘潘講述了《女駙馬》的故事,并且為小潘潘做了演唱示范。具有魔幻現實色彩的是,作為一種“禮尚往來”,小潘潘還與吳瓊合唱了《學貓叫》。

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在直播中,吳瓊對小潘潘說:“雖然你唱的有大幅度的偏差,但是你身體力行地去唱了,帶動了這么多人去關注,這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情?!?/strong>

的確,小潘潘的視頻引發了一陣“黃梅戲熱”,并且在網民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黃梅戲的用戶教育鏈路在不斷往前推進。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背后隱含的兩大風險:一是鏈路的斷裂,二是傳播資源的浪費。

不是所有以傷害文化為手段的視頻都會引發社會關注的,甚至有的視頻會以隱蔽的方式傷害文化,這就會導致無法實現后續的補救,導致不夠準確甚至錯誤的文化印象。

假如沒有專業人士錄制的黃梅戲視頻,小潘潘的視頻會造成和加深人們對黃梅戲的誤解——對于那些沒有接觸過黃梅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困惑,黃梅戲真的如此嗎?畢竟這條“披著黃梅戲外衣”的視頻無法幫助視頻瀏覽者領會黃梅戲的精髓,其核心還是流行歌曲。

而且,當一種錯誤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推翻再重建觀念,總比在一片空地上新建要來的困難得多,這必然就意味著傳播資源的浪費。

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非要“正負相抵”,不能相得益彰呢?

三、融合的可能

如何在不傷害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用更新潮的玩法激起年輕人的興趣,這是短視頻在傳播傳統文化時的難題。

其實小潘潘的《女駙馬》并不是直接改編自1959年的經典版本,而是脫胎于慕容曉曉演唱的歌曲《黃梅戲》,一首被收錄在其2010年發行的專輯《愛情買賣》中的流行歌曲。

在流行曲《黃梅戲》中,慕容曉曉以“從小爸媽就對我講,黃梅戲可不是很好唱”為開頭,然后用流行唱法引入馮素珍的故事,緊接著自然插入“為救李郎離家園”選段。與小潘潘不一樣,慕容曉曉是專業黃梅戲演員出身,其插入的選段重現了傳統唱腔,與流行歌曲的部分完美融合,既展現了黃梅戲的神韻,又易于被聽眾接受。

在2018年的抖音晚會上,京劇演員王珮瑜曾身著紫黑長衫演唱了一曲地道的京劇《空城計》,與眾不同的是,現場配上了炫酷的舞臺效果和律動的電子音樂,為京劇注入了時代色彩。

這一類融合是將傳統和新潮有機整合在一起,是一種“加法”邏輯。

另一種常見的融合方式是“先減再加”——先將傳統元素進行拆解,剝離一些部分之后再加以融合。

抖音曾聯合“龍在天”皮影劇團發起“皮一下更開心”的挑戰活動,他們去掉傳統皮影戲的當地唱腔,采用抖音上最熱的背景音樂為皮影人物配樂,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起了“動感Disco”。

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

難以避免的是,在這種策略下視頻無法展現所有的傳統特色。但之所以這種方式仍然擁有生命力和可行性,是因為它完美保留甚至放大了傳統文化的部分亮點。

以皮影為例,動感的音樂激發了皮影更大的表現力;更近距離的欣賞讓觀眾看到皮影精美的細節,充分展現了傳統手工藝人的高超技藝;更大幅度的表演動作讓觀眾們驚嘆于皮影藝術家的表演實力。

依托于新的技術,短視頻能加強傳統文化與用戶的互動,降低“應用”的門檻。

從表演到裝扮,川劇變臉都是一種難度極大的藝術形態。但是,技術卻讓普通人體驗變臉成為了可能——依托人臉識別的美妝面具技術,軟件可以準確判斷和識別用戶狀態的切換時刻,用戶只要在錄制過程中通過簡單的抹臉和甩頭,就可以實現瞬間變臉。

無論什么樣的形態,融合的前提都在于對傳統的充分理解。充分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合適的融合對象、拆解傳統的最佳方式以及技術再創造的可能路徑。

充分理解的源動力來自于尊重。我們的目標是“應用”而不是“利用”,是“創作”而不是“造作”,碰瓷傳統文化絕不能成為流量密碼,唯有真實的熱愛才能激發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秦瑋鴻、譚澤明,黃梅戲《女駙馬》的唱詞與唱腔之美

韋京東,黃梅戲通俗論——從嚴鳳英的通俗藝術看黃梅戲發展

潘忠仁,黃梅戲藝術特點及其他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

 

作者:張展;編輯:石燦;公眾號: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本文由 @刺猬公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宣傳傳統文化沒問題,但要避免給受眾傳統文化“就該是這樣”的錯覺,傳承和取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來自江蘇 回復
  2. 過度解讀

    來自廣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