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投資:從入門到放棄?

0 評論 2746 瀏覽 5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近兩年,新消費品的熱潮席卷全國,各個品類都出現了大量全新的國潮和新品。但為什么這波消費品風潮慢慢消散了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為什么這波消費品風潮正在慢慢消散?

近兩年,新消費品的熱潮席卷全國,各個品類都出現了大量全新的國潮、新品,在這些新品牌的背后也看到了一波資本盛宴。

然而,盛名之下,難符其實。

大量新消費品牌、項目依然靠著融資過活,并沒有真正形成“護城河”,除了極少數幾個品牌依然被資本熱捧以外,很多品牌開始慢慢遠離我們的視野,其銷售額、GMV也開始出現雪崩式下滑,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次用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在說社區團購。

風潮之后,滿地雞毛,國內的“新消費”市場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我們不妨嘗試從VC的角度來看一看。

一、賽道到底有多大?你的出身到底行不行?

國內的新消費賽道本質就是用新產品來干老市場,目前,絕大多數項目依然處于A輪及以前。

從VC角度看,早期項目其實只看兩件事,那就是市場規模和團隊能力。大多數項目的問題也正出現在這兩點上。

從市場規???,一般VC會通過行業報告來觀察整體市場規模,然而很多項目其實是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非常細分的賽道,這就導致報告間的市場規模差距可能是數倍,這本質是增加了投資的不確定性。

而從團隊來看,現在幾乎已經不是草根創業的時代,很多VC在篩選項目時會對團隊會有“名企名校,知名VC投資”的潛規則。

VC比較青睞于來自互聯網一二線大廠的中高層,抑或是在本領域知名品牌有過多年實戰經驗的創業團隊,同時,也會希望核心團隊成員畢業于國內知名高校。

如果項目之前拿過其他知名VC的投資,那就更好了,相當于同行已經對這個項目進行過一輪審核了。

當然,如果你不是“名企、名校、知名VC投資”的團隊背景,如果能拿出漂亮的數據,VC也是愿意看的,但是就一些VC同行反應說,這類項目確實鳳毛麟角。

二、估值倍數為什么這么高?

投資是要看估值的,其實一級市場的估值邏輯本質和二級市場近似,但是因為一級市場流動性差,所以估值倍數都是要打折的。

從估值模型看,不外乎市銷率(P/S)、市盈率(P/E)、PEG指標等。

然而無論是P/E估值還是PEG估值,前提是項目要有凈利潤,這對于早期項目來說幾乎不可能,這就導致幾乎只有P/S這條主流估值方法。

當然,要承認,早期項目可以因為團隊優秀而給團隊進行估值,但是考慮到這對團隊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暫時不考慮。

從二級市場看,大部分在大陸上市的消費類公司的P/S都不會超過5x,這就意味著從邏輯上說,對早期項目給予5x以上的P/S估值一般來說并不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現實情況是,大量消費品項目的P/S都是7-10x。雖然他們表示,如果能提供戰略資源,則估值可談,但是大部分依然是超過5x的。

市場上更出現了“給隔輪估值”的玩法,也就是說雖然本輪是Pre-A輪,但是給出的是A輪的估值,這就更抬高了VC的投資成本。

這里就必須談到VC的投資邏輯了。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看,早期項目必須要有40-50倍的成長空間,VC期項目10倍+,PE期5倍+,不然即使這個項目上市,投資機構也賺不到太多錢。很多人覺得這看起來很難理解,我舉一個真實的案例:

幾年前,某VC以4億元估值投了一個項目2000萬元,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在國內上市,市值360億元+,也就是說從市值角度看,這是一個90倍的項目,而從收益角度看,這個項目大約是把2000萬變成了約10億,也就是50倍——這就是股份稀釋帶來的影響。

所以對于VC來說,控制項目的成本與尋找優質項目同等重要,不信你看看投到AI四小龍的機構,如果進入輪次比較靠后的,即使項目上市,基金都是沒賺到錢(甚至是賠錢的)。

三、靠流量采買續命?

終于,我們要說到項目本身了。

國內這一波消費品爆發其實和兩件事緊密相連,C端和抖音、快手、淘寶直播分不開;生產端(M端)和國內強大的產品供應鏈分不開。

如果說老一輩的傳統消費品牌都是從供應鏈起家,那么新消費項目本質上是在流量端玩得更為出色,是抓住了這一波短視頻、直播帶貨的風口。

問題來了,傳統消費品都是線下起家,一家一家店開起來的,線下流量成本是很低的。而新消費項目必須從上述流量平臺采買流量,針對特定人群進行精準投放,而且因為大量消費品項目的客群都是“一二線城市、Z世代、女性白領”,這就導致這個人群包的價格會因為有大量項目的競價而被推高,使得項目完全是在燒錢賣貨。

更可怕的是,當燒完這一波錢以后,這些漏斗漏出來的消費者還不是項目的,依然是平臺的——消費品牌依然無法直接和他們實現連接,而建立所謂“私域流量”更是空中樓閣。如果想再次觸達這群老客戶,那么項目不得不繼續在平臺上采買流量。

所以,很快,項目就會發現,不買流量就沒有銷售額、GMV,就會被VC質疑。而買了流量雖然有了銷售額、GMV,但是錢會燒得更快。

伸出來是一刀,縮起來也是一刀,最后賺錢的其實是抖音、快手、淘寶平臺。

換句話說,無論是對于VC還是項目本身,這個單位經濟模型(UE)都是很不經濟的。

四、做復購還是做供應鏈?

很多人說,早期項目采買流量沒問題,只要能做好復購就可以了。

沒錯,教科書上是這么寫的。36Kr的調研顯示,很多消費品項目真正的復購率只有10%左右。其實這并不僅僅是這些新消費項目的問題,而是整個市場大概就是這樣的。

在和一些國內知名的消費品巨頭交流過后,我意外地發現,僅以零食為例(這是一個巨大的品類),哪怕是巨頭品牌,其產品的平均年消費次數不過也就是二點幾次,換句話說,平均4個多月才會購買一次。

這么低的購買頻次,為什么他們還能做到幾十億上百億的規模?為什么他們成為了巨頭?其實很簡單,流量更便宜,供應鏈更強大。

從流量角度看,他們早已建立可怕的分銷網絡。

中國有650萬家小店,你能進多少?中國有大量的傳統超市、大賣場、購物中心,你能進入多少?如果都沒有,你有自己的實體門店嗎?

換句話說,對于這些巨頭來說,今年的新品——都不用是爆品,只要能鋪到這些渠道,產生幾個億的收入,有什么難的?所以這也正是為什么很多VC會關注消費品項目線下能力的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供應鏈,這個本質是個辛苦活,一些巨頭甚至把控了從原料種植開始的幾乎整條供應鏈,這已經形成了足夠的競爭優勢和護城河,而大多數新消費項目其實就是找了個代工廠來生產自己的產品而已。

很多人覺得國內代工廠能力足夠支持這些產品生產,其實不一定,打樣、小批量生產能力一般沒問題,但是一旦大批量生產就有可能出現口味的偏差(畢竟當產品覆蓋面較大時,項目是和大量工廠合作的,這個品控比想象得要難),這對于項目本身是非常大的影響。

而且這些還是在沒有出現質量問題的情況下!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基本來說一個微博熱搜位就已經定好了!項目本身幾乎是無法應對的!

新消費的風潮要稍微平靜一下了,國內的需求擺在面前,寄希望于直播電商帶貨可以產生一個個爆品,但是想做出中國的可口可樂、樂事薯片,成為一個長盛不衰的超級單品,玩流量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深耕渠道、做實供應鏈可能才是真正的出路。

沒有穩定線下渠道,沒有強大的后臺供應鏈能力,新消費賽道項目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歷史。

#專欄作家#

王子威,微信公眾號:《零售威觀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读闶弁^察》以全球視角,關注于新零售、新消費領域最新戰略、戰術與思考,對超級會員體系、國內外新零售案例有深入研究。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