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輕人的生意風險很大,還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

2 評論 6433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讀:過去幾年,“做年輕人的生意”成為了資本市場最大的風口。但是最近,劇本殺、游戲、影視劇都收緊了監管,年輕人的生意不好做了。那么,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一個月發生的幾件事情,連起來看,非常有意思:

從8月底開始,網絡游戲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正式升級,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三小時(而且是指定的時間段)。中秋節調休期間,網游廠商也非常負責地為未成年人調休了。

9月23日,多家官方媒體批評“變味的劇本殺”,認為其“宣揚暴力、靈異,以此為商業噱頭吸引年輕人”。關于劇本殺內容監管的媒體討論,至今仍在進行之中。

同一天,抖音推出了“14歲以下每天只能登錄40分鐘”的防沉迷系統。雖然短視頻行業早已推出青少年保護模式,但進行定量的防沉迷,這還是第一次。

9月25日,《迪迦奧特曼》等一批動畫作品被指存在血腥、暴力、恐怖等“不適合少兒觀看”的內容,被全網下架;尚不清楚是否會在修改之后重新上架。

看完上面的這一連串新聞之后,你應該跟我有相同的感觸:做年輕人的生意,風險很大,而且商家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控制風險。

投資者總是樂觀的,總希望從一切利空消息中找到利好因素。當游戲行業遭遇歷史上最強監管時,他們樂觀地認為,短視頻等“非游戲娛樂內容”會迎來新的發展;當線上娛樂內容受到監管時,他們又樂觀地認為,劇本殺等“線下娛樂形式”會迎來新的發展??墒撬麄冨e了。此時此刻,如果還有人抱著僥幸心理,那是一定要失望的。

過去幾年,“做年輕人的生意”成為了資本市場最大的風口。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娛樂內容還是新消費,只要說自己“能贏得年輕人”,就能撈到大筆投資和極高估值。投資人最害怕自己不懂年輕人,舊的互聯網平臺和消費品牌則最害怕自己被年輕人拋棄。

  • B站是“Z世代的視頻娛樂社區”;
  • 泡泡瑪特是“年輕人的潮玩第一品牌”;
  • 網易云音樂自稱“我的用戶比B站還年輕”;
  • Soul自稱“年輕人的元宇宙社區”;
  • 海倫司是“年輕人的小酒館”;
  • 還有直接下沉到小學生級別的小天才手表,毋庸贅述。

就連割韭菜的人也看上了年輕人這塊新菜地。2019年以來,在社交媒體平臺面向年輕人賣基金、撮合券商開戶、賣理財課(按最時髦的說法,是“財商課”)、賣職業發展課、賣各種VIP會員群,成為了一門很流行的生意。就連某些券商首席都從割機構投資者的韭菜改成了割年輕人的韭菜,因為年輕人更好騙一點。

毫無疑問,相比中年人,年輕人的消費能力要弱一點,很多尚未實現經濟獨立。然而,大家看上的是他們的潛力——就像十多年前,用著QQ、玩著摩爾莊園的那代人,現在已經成為了社會棟梁。就算做年輕人的生意沒那么賺錢,大家也愿意先把韭菜培養起來,或許多年以后就有巨大的變現機會?,F在,這場圍繞著年輕人(或稱“Z世代”“次世代”“后浪”,反正怎么時髦怎么來)的盛宴到達了尾聲。

我們可以嚴肅地指出,圍繞著年輕一代消費者,至少存在著三種不容忽視、難以管理的風險:

  • 對于未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風險在于青少年保護,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保護,也包括防治近視眼、增強體質等身體方面的保護;
  • 對于年輕的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風險在于促進生育率,因為很多消費和娛樂形式(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明顯是不利于生育的;
  • 對于一切年齡段的年輕人(上限至25-30歲)而言,價值觀導向方面的風險都不可忽視,例如宣揚“躺平”“喪文化”,以及過度血腥暴力等。

請注意,就算你不碰未成年群體,風險仍然是存在的。例如,在針對劇本殺的批評中,反復提到的是“血腥、靈異內容對年輕人有害”,哪怕很多劇本殺門店拒絕未成年人參與消費(事實上去玩劇本殺的未成年人也不多),也并沒有改變它們被點名批評的事實。

大學生顯然屬于年輕人,剛踏上社會的職場新人也屬于年輕人;與年輕人相對的概念是“中年人”,也就是資本市場曾經看不上的人群。

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動畫番劇《Re: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也被下架了(希望是暫時的),因為其中存在“恐怖及暴力場景”。事實上,這部番劇本來不是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只是在國內被打上了“年輕人喜歡看”的標簽而已。有人指出,某些真人影視劇當中存在著明顯尺度更大的場景,卻還能正常放映——這恰恰說明了,問題出在“年輕人”這個標簽上。

有些嗅覺敏銳的廠商,已經搶先開始了“去年輕人化”。例如,在8月下旬網絡游戲防沉迷收緊之后,幾家上市游戲公司紛紛宣稱:“我們是以80后為研發骨干、以70后和80后為目標用戶的公司?!蔽蚁嘈藕芸炀湍芸吹揭曨l平臺、視頻MCN乃至KOL本人宣稱“我們是面向中年用戶的”。

當然,也有一些面向年輕人的賽道是無風險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戶外運動。增強青少年體質、預防近視眼、提升陽剛之氣,是未來幾年的重中之重。所以,運動裝備、運動場館、運動培訓和賽事組織等行業,可能迎來一個春天。

問題在于這樣的行業太少、規模太小,稍微靠譜一點的商業模式早已非常擁擠了,例如運動裝備公司的股票早就漲上了天。

綜合看來,還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比較省心、成功概率較大。究竟什么樣的用戶算“中年人”,可能還存在爭議。

我們不妨認為,過了生育年齡、世界觀完全成熟穩定的人,就算中年人——那可能會把年齡下限推得太高。因為有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生二胎、三胎的主力是75后至85后人群;這樣一來,可能只有超過45歲的人才能準確定義為“中年人”,這也太苛刻了。我還是保守一點,覺得85前就可以算中年人了。

接下來一兩年,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幕有趣的現象:以前爭先恐后靠攏年輕人的廠商,會爭先恐后地吸引中年人(至少對外宣稱如此);以前按照95后和00后用戶給估值的投資人,會改為按照70后和80后用戶給估值;尤其是內容方和消費品牌方,會請求媒體不要把自己宣傳為“Z世代的最愛”,寧可被稱為中年人的最愛。

單純從賺錢的角度看,這可能也不算太壞,因為中年人的消費能力很強,消費意愿也不一定低。凡是認為中年人沒有消費潛力的,可以去看看白酒行業:眾所周知,A股最大的三個白酒公司的市值,超過了所有做Z世代生意的新消費、新文創公司之和。

資本市場在本質上是一陣又一陣的大風,昨天能找到無數理由炒作“年輕人概念”,今天就能找到同樣多的理由炒作“中年人概念”。例如,我都能想到,馬上會有投資人聲稱:“在大城市房價不再上漲、房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放緩,教育雙減導致家長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中年人的消費熱情將得到極大程度的釋放!現在的中年人就是二十年前的年輕人,他們其實也很潮、也很開放,能為新生事物狠狠花錢。因此,打造面向中年人的內容、品牌、平臺、潮流,已經迫在眉睫!誰抓住了中年人,誰就抓住了未來二十年的財富密碼?!?/p>

你信嗎?其實我不太信。但是信不信也無所謂了。我相信這就是即將發生的事情,既然它一定會發生,那就沒必要關心它是否在邏輯上成立了。

 

本文由 @互聯網怪盜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作者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地方解釋的不夠通透。面向年輕人與面向中年人,于企業而言,是兩種經營理念的碰撞。
    1.以中年為導向屬于對當前存量市場的一種競爭策略。政策的調整可以改變一個行業,但是不會對消費群體及其消費習慣有顛覆性改變。青年人被限制消費領域不會導致這部分資金從青年人手中流入中年人,企業選擇擁抱中年人只是降低自身風險。對于存量市場而言,你的經營只能保證不掉隊,卻不是你彎道超車的捷徑;
    2.以青年為導向屬于對增量市場的一種競爭策略。如果以上一種策略經營,誰能保證自己的企業不會像Nokia一樣在智能手機時代被消費者拋棄呢?因此,更多的企業在經營自己的二次增長曲線,相對而言,市場和制度的成熟使得一個行業更早的進入飽和,只有更早洞悉未來市場,才能為企業早日找到新的方向,實現逆襲。

    來自河南 回復
    1. 贊一個~確實,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擁抱變化尋求增長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來自日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