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真的降溫了嗎?

0 評論 3300 瀏覽 1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自阿里巴巴率先以社區團購的形式運作盒馬生鮮,敏銳的資本家嗅到了商機,社區團購的發展迎來了大爆發。如今社區團購的紅利期已然被瓜分的所剩無幾,社區團購表面上看動力不足。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社區團購真的降溫了嗎?我們能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社區團購降溫的話題,熱度明顯上升不少。

核心原因是前段時間幾家巨頭所布局的社區團購業務遇冷,不論是巨頭投資的新銳入局平臺,還是巨頭旗下自有平臺,都紛紛在混戰當中敗退。

比如像同城生活、松鼠拼拼、食享會等,破產停業,一地雞毛,包括像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大裁員和撤城的消息,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投降。

曾經巨頭們一度認為的大紅利市場,期待著個中曲折最終實現爆發的增長故事,最終沒有到來,資本此起彼伏,巨頭們猛踩油門,監管雖遲到,但剎車早已失靈。

今年3月,市場總局對橙心優選、拼多多、美團、十薈團分別罰款150萬元。

核心原因是因為被市場監管總局定義為“為排擠競爭對手或獨占市場,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而后愈演愈烈。

那么問題來了:

  • 政策監管,個別平臺的倒塌,是否真的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資本放棄了社區團購的賽道?
  • 社區團購真的降溫了嗎?
  • 品牌對于社區市場的機會點又在哪里?

一、社區團購的紅利遠未到頭

盡管一切都來的太突然,仿佛先前沒有絲毫的預兆,社區團購的話題就被某些媒體判了死刑。

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它們想表達的是這個賽道的格局已定,資本的熱情更應該逐漸回歸理性。

在政策的干預下,社區團購只是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一次更加公平、理性的降溫,或為最合理的解讀。

不得不承認,社區團購確實嚴重干預且影響了線下實體商販及菜市場的生意。

  • 一方面是倒逼商家的線上線下全鏈路打通;
  • 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宣判,傳統商家不轉型那就要直接面對強大的線上競爭。

就像電商、直播電商對傳統實體生意的沖擊一般,充滿瘋狂與挑釁。

那對于品牌而言,當市場恢復理性,品牌的機會點在哪里呢?

其實這個機會和新消費品牌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那就是找細分品類的紅利。

  • 像生鮮這種靠渠道優勢的,在巨大的競爭面前可以從服務、品牌化的角度入手;
  • 像快消品類的,一方面可以做產品創新,比如元氣森林這種,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國潮來體現老字號的年輕化;
  • 像鐘薛高,還可以通過重新定義或者做高端冷門系列,來做低頻高客單價的生意等等,都藏著很大的機遇。

其實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平替”時代已經結束了。

即便是很日常的一件商品,用戶更愿意相信品牌化的產品,而且老品牌也已經有了消費疲勞的趨勢,空喊的經典、老字號越來越多,真正讓用戶覺得「值得」的老字號品牌越來越少。

所以「品替」才是未來社區團購競爭的最大優勢,不論是即時性的生鮮還是便利性的快消,大家肉眼可見的,很多地域品牌已經開始著手了。

二、品牌可依托平臺,亦可獨立平臺

眾所周知,社區團購的生意,品牌對社區平臺有著強烈的依賴,或可稱其為社區營銷最大的渠道。

這樣的優勢就是品牌無需開疆拓土,靠著平臺自有流量就可以實現帶貨的目標,品牌要做的就是不停的鋪貨鋪渠道就ok。

但其實這種傳統的模式對品牌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一方面同品類的貨架競品依舊不少,另一方面平臺的高傭抽成也大大壓縮了品牌的收益。

所以從品牌的角度而言,想要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依托社區平臺只能作為其中的一個渠道,想要實現更大的突破與增長,還是要聚焦線上。

比如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尤其是最近Z世代聚集地B站首次嘗試直播帶貨,雖然很青澀,但這種需求,正隨著當下年輕一代的崛起,變得越來越明顯。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占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占網民整體的88.3%。

社區團購真的降溫了嗎?

在這個體量之下,品牌的目標用戶和潛在用戶創造賣貨的KPI其實是輕而易舉的,關鍵是如何在有效的流量池之下把品牌塑造起來。

還是那句話,中國當下并不缺好的產品,有高效成熟且完整的供應鏈,真正缺的是有新價值觀、消費觀和社會觀的品牌,真正的國貨代表品牌。

三、社區內外聯動,全域破局最穩妥

那如何塑造品牌呢?

方法論我們之前的文章有聊到,今天我們從社區營銷的角度切入,如何以社區為基點線上線下聯動,由內而外倒推,實現全域破局呢?

從執行端來看,充分利用好像新潮傳媒等社區梯媒是一個合理且有效的手段。

如果產品早已布局各大社區平臺,那就借助社區梯媒的助力加持。

  • 一方面能夠深度挖掘用戶、潛在用戶的購物需求;
  • 另一方面如果投放的是品牌廣告,也有助于品牌信息的有效觸達,提升品牌在用戶心智的好感度,加深品牌印象。

我們把維度升高,從策略端來看,線下社區其實就已經形成一個小的傳播鏈路,聚焦產品端、傳播端、用戶端,高效且有用。

在社區之外的線上,有以下兩個做法:

品牌一方面可以在社交媒體維持與用戶的日常運營動態,同時也可以不斷的深入用戶洞察,借助社交媒體的熱點進行深度溝通,進而實現用戶到粉絲的轉化。

另一方面,品牌策略的落地執行,離不開終端社區的傳播。

當執行端的傳播已經為品牌積累了一定的用戶心智時,品牌層面的情感/價值/幽默的內容將會為品牌在用戶上的心智助力加分,

這種重復也更有助于用戶到粉絲,再到忠實粉絲的轉化。

四、總結

雖然政策對社區團購實行監管,本質上是對市場公平的維護,對品牌而言其實并沒有過多的干預,而且當下社區平臺大的格局基本已定。

品牌要做的就是在全域,能力范圍之內,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在社區之下,一方面對品牌進行一個檢驗與反饋,不論是口碑還是銷量。

另一方面,也是通過社區這個小的終端實現一個閉環,進而與品牌本身實現雙向溝通,實現良性循環。

 

本文由 @社區營銷研究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