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藥新姿勢!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用戶消費習慣逐漸養成

0 評論 10824 瀏覽 27 收藏 19 分鐘

曾幾何時,我們買藥必須得到藥店才能購買;現在不僅可以在網上買藥,一些頭痛腦熱的簡單小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讓大家逐漸養成了網上買藥的習慣。易觀分析針對醫藥市場的增長和用戶習慣的分析,匯總成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你我有所幫助。

經過多年發展,醫藥電商步入高速發展期,形成三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加速線上線下融合,解決傳統醫藥通路痛點,構筑醫藥新零售生態圈。政策規范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為醫藥電商帶來下一步紅利,伴隨著醫藥物流的升級、運營能力的提升,醫藥電商將加強綜合服務能力建設,滿足患者更深層次的用藥和醫療需求。

一、中國醫藥電商市場發展背景

1. 政策總體積極鼓勵,促進醫藥電商渠道進一步打開

在政策層面,總體呈現積極鼓勵的態勢。隨著監管日趨規范化,醫藥行業將走出無序競爭,以“兩票制”、帶量采購為代表的政策將促進行業更健康地發展。同時,推進線上醫保支付打通、電子處方流轉、網售處方藥解禁等將帶來下一步紅利,促進醫藥電商渠道進一步打開。

2. 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健康消費支出增加

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在2020年已達19059萬人,占總人口的13.5%,占比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加劇,發病人口率上升,醫療健康市場進一步擴大。

國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上升,消費模式正在升級,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占比也在逐漸上升,為醫藥電商奠定了需求基礎。

3. 醫療服務流程線上化、數字化趨勢凸顯,醫藥電商具有規模效應優勢

醫療服務線上閉環逐步完善,更多流程實現線上化,患者就醫行為改變,大眾對于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迅速攀升。作為互聯網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藥電商也隨之成長起來。

與線下藥房相比,醫藥電商能夠觸達更廣泛的用戶,能夠實現規模效應,議價能力更強。同時,可以提供有效的用戶教育,對于營銷創新產品亦更為有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被在線零售藥房吸引,而越來越多的線下藥店也尋求與線上渠道合作。

4. 快遞物流網絡日趨完善,醫藥物流服務與技術全面升級

網購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快遞服務業務量隨之逐年攀升,2020年達833.6億件,同比增長31.2%,快遞物流也愈加完善,形成全覆蓋的倉儲運輸網絡。

醫藥物流實現信息化、智慧化,幫助醫藥電商有效整合上下游資源,同時,探索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物流服務,實現醫藥物流服務升級。

5. 醫藥電商行業經過多年發展步入高速發展期

探索期階段以爭取流量、賺取差價收益為主要特征,2009年加速審批后,大量廠商涌入市場。

市場啟動期間,政策不斷開放,用戶認知和市場集中度逐漸提升,資本市場關注度提升。

高速發展期中,形成較為穩定的商業模式,市場格局逐漸清晰,醫藥電商深耕垂直細分市場,加速線上線下融合,進行差異化競爭。

未來應用成熟期中,市場發展趨于成熟,進入門檻提高,競爭加劇。

二、中國醫藥電商市場發展現狀

1. 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高速增長,成為互聯網醫療盈利增長極

受利好政策影響,市場規模繼續高速增長,在疫情的催化下中國2020年醫藥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逼近2000億元,滲透率穩步提升,隨著政策的開放與推進,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市場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在互聯網醫療企業中,最早實現盈利的是京東健康,其醫藥電商業務2020年占比86.7%,而其他兩大港股上市互聯網醫療企業,醫藥電商業務占比也很高,可見,醫藥電商已成為互聯網醫療的盈利增長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2. 醫藥電商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構筑醫藥新零售生態圈

3. 互聯網巨頭入局奠定行業格局,傳統藥店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

互聯網巨頭在醫藥電商領域具有天然的優勢,京東、阿里、美團、拼多多等巨頭相繼入局以來,行業競爭格局被改寫,占據大部分流量,馬太效應凸顯。

互聯網巨頭多具備平臺運營形式,為傳統連鎖藥店提供了轉型的窗口,線下藥店入駐醫藥電商平臺,依靠互聯網平臺流量優勢拓展銷售渠道,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同時,各大平臺也為連鎖藥店提供網店建設服務,助推藥店線上化、數字化。

4. 醫藥電商以三種模式介入,解決傳統醫藥通路痛點

 

5. 醫藥電商模式——自營+平臺B2C兼顧,滿足用戶多元需求

醫藥電商的B2C模式是指賣方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分為自營式B2C和平臺式B2C,互聯網醫藥電商平臺一般二者兼顧,提升產品供應能力,滿足C端用戶多元需求。

盡管市場份額不是最大,但B2C已成為醫藥電商中最成熟、最活躍的市場,以天貓醫藥為例,2021財年活躍用戶已經達到2.8億。

6. 醫藥電商模式——B2B加速成長,自營式以產品和價格優勢更能吸引終端客戶

醫藥電商的B2B模式是指賣方面向采購終端的商業模式。近年來,醫藥B2B呈現出交易體量持續增加、參與主體多樣化、商業模式嶄露差異化的特點,進入加速成長的階段,成為單體藥店及基層終端采購的重要工具。

和B2C模式相似,B2B也可以分為自營式和平臺式,盡管各有優劣,但自營式B2B具備產品和價格的優勢,能夠吸引更多終端客戶,更能成為企業的主流選擇。此外,政府主導B2B是非營利性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平臺。

7. 醫藥電商模式——消費習慣逐步養成,O2O持續為線下藥房吸引流量

醫藥電商的O2O模式是指消費者在線上下單,零售終端安排線下指導及藥品配送,通過銷售價差、交易傭金和為線下導流等方式進行盈利。同樣,醫藥電商O2O既有依托線下連鎖店物流的輕資產平臺模式,也有自建物流團隊配送藥品、布局線下藥店的重資產自營模式。目前O2O模式規模仍較小,通常訂單呈現“小而散” 的特點,更多的是作為線下藥店的延伸服務而存在。

隨著用戶用藥及時性需求被挖掘、外賣習慣的養成,醫藥O2O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長,憑借價格、選擇、服務、易監管等方面的優勢持續為線下藥房吸引流量,提升門店服務半徑,提高用戶粘性。但配送費用高、消費頻次低、利潤率低等問題依舊等待行業解決。

8. 增強供應鏈管理能力,提高自營店運營效率

由于自營模式下醫藥電商能夠擺脫平臺角色桎梏,對供應鏈控制力更強,能夠從醫藥交易中獲取更多利潤,有實力的互聯網醫藥電商平臺紛紛開出自營店,拓展全渠道經營布局,這對其供應鏈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醫藥電商主要從產品流和信息流兩方面發力,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降低存貨周轉天數,提高自營店運營效率,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實現共贏。

9. 處方藥網售政策逐漸明朗,推進處方藥線上滲透率走高

處方外流和電子處方流轉的推進促進醫藥分離,藥品院外市場打開,網售處方藥逐步解禁為醫藥電商帶來新的機遇和增長點。各廠商加速處方藥業務布局,擴大處方藥銷售規模,實現處方藥線上滲透率提升。

10. 持續提升用戶體驗,滿足用戶更廣泛的醫藥服務需求

藥品消費非標準化,消費者購藥前往往存在一定的問藥需求,在疫情的催化下,診療服務獲得高速增長,為了方便用戶使用、為其提供更專業的用藥指導,醫藥電商積極拓展用藥科普、在線問診、專家咨詢等業務,提升平臺專業性。

另一方面,針對用戶特點,醫藥電商也推出慢病續方、吃藥提醒等貼心服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醫療健康保障,增強用戶粘性。

三、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趨勢分析

1. 隨著用藥需求不斷擴大、線上購藥習慣延續,醫藥電商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居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部分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流行水平呈現下降趨勢,但不健康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慢病患病呈上升趨勢,加上隨著衛生健康服務水平提高,慢病患者生存周期延長、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增長,用藥需求隨之擴大。

盡管疫情緩和之后,醫藥電商活躍用戶規模有所下降,但與2019年相比仍有較大幅度上漲,用戶線上購藥習慣養成,留存下一批用戶,預計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2. 新特藥、罕見病用藥、跨境藥品將成為醫藥電商新增量

新特藥、罕見病用藥以及跨境藥品在線下醫院、藥店等常規渠道往往難以獲取,而醫藥電商具有平臺屬性,可以囊括更多的藥品品類,解決信息不對稱、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滿足非常規用藥患者的需求。

醫藥電商未來將更多的與藥廠在新特藥、罕見病等領域深度合作,破冰、探索跨境醫藥,為患者構建更便捷、高效、安全的線上購藥平臺,掘金醫藥電商新藍海。

3. 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向健康服務商轉型,覆蓋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醫藥電商平臺將在??苹幕A上,淡化醫藥電商功能界限,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在線醫療布局深度,拆分患者生命健康周期,探索患者用藥場景,增強不同場景下的服務能力,為患者提供“一站式”醫藥服務,滿足患者更深層次的用藥和醫療需求。

在慢病管理方面,全生命健康周期的醫藥服務尤顯價值,從診斷、檢測到用藥、康復等場景的打通,能夠為慢病患者帶來更便捷的體驗,實現醫藥電商從產品到服務的跨越。

4. 打通藥廠營銷通路,賦能線下藥店提高營銷效率

醫藥電商在日常交易中積累下海量用戶數據,能夠與藥廠等供應商進行合作,縮短營銷傳播通路,打通上下游信息流通,為藥廠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藥品研發與上市依據,精準識別市場需求,通過專業的數字化營銷能力幫助藥廠觸達目標市場,降低營銷推廣成本,發掘品牌增長的新機遇和方向。

零售終端方面,線下藥店依托醫藥電商平臺觸達更廣泛的用戶,采取精準的市場營銷投放策略,利用大數據算法對用戶進行千人千面的精準推薦,節約獲客成本;同時,建設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會員服務體系,開展多元化的會員活動,提高會員粘性,促進收入提升。

 

聲明須知:易觀分析在本文中引用的第三方數據和其他信息均來源于公開渠道,易觀分析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任何情況下,本文僅作為參考,不作為任何依據。本文著作權歸發布者所有,未經易觀分析授權,嚴禁轉載、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易觀分析發布的任何內容。經授權后的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使用時應原文引用并注明來源,且分析觀點以易觀分析官方發布的內容為準,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刪減、增添、拼接、演繹、歪曲等。因不當使用而引發的爭議,易觀分析不承擔因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并保留向相關責任主體進行責任追究的權利。

作者:易觀分析

本文由 @易觀分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