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平臺治理的一些想法(下)

1 評論 4386 瀏覽 18 收藏 7 分鐘

編輯導語:如何進行平臺治理呢?本篇作者通過自己對平臺治理的一些實踐心得,梳理總結了四個對平臺當前重大問題的場景解決方案,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實踐了一些平臺治理的思路,實踐出真知,分享一些不錯的“想法”。

一、平臺的管理對象應限于訂單的履約質量,非用戶本身

平臺治理是管理者視角,而管理是反規模效應的,管理邊界擴大后溝通成本和人力成本會明顯增加。

1個人管理的幅度是7個人,人數再多精力就不夠了。同理,如果平臺對動輒數十上百萬的用戶進行細化管理,那么光投入的管理成本都會導致商業模式不成立。

作為中介類平臺,確定清楚管理對象是訂單的履約質量而非用戶本身,避免緣木求魚。不能良好履約的應該停止合作,而履約質量正常的不應過多干涉。

可以保持這樣的原則:管理好訂單的履約質量是原則,其它的不用過于干涉,一是管理成本很高,二是人本性并不想被過多地約束。

二、用戶不能被運營,只能做“交換”

對于中介類平臺來說,用戶是來搞錢的,與搞錢無關的運營并不是他們的需求。

那么在不管理用戶的現實下,我們如何運營,以及用戶對被運營的感受是什么?

就這個問題,專門請教了張亮老師,老師指出:運營是一種交換。

想業務規模擴大,就要先去擴大用戶規模,可以通過手段和方法達成用戶規模和業務規模的擴大,這些手段和方法是“運營”。

所以無論用戶喜不喜歡,平臺為了自身的發展,都會持續運營下去。如果平臺將大部分的運營規則化產品化,用戶進入產品后自轉起來,那么這就是最高效省事的運營。

有朋友提到,談戀愛是最高級的用戶運營,1對1的觸達和溝通到位就能產生愛的火花。

優秀的運營手段永遠是從用戶需求、用戶痛點出發,通過解決問題為用戶創造價值。把【產品、服務、價格】做好是所有商業模式成立的底層邏輯。

三、用戶無法被教育,只能被引導和被打擊

人是沒有耐心、不愛學習、懶惰的,APP場景下大部分的教育都會失效。想想你現在打開APP看到彈窗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反正我是直接關掉的。

如果想通過視頻或圖文形式的內容教育用戶,使其達成良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反問一下自己,能不能堅持1個月每天運動?

以為通過教育就能讓用戶變成平臺期望的樣子,是一種天真和對人性的不理解,9年義務教育下來腰間盤突出的人依然那么多……

我們的每一個好習慣,都來自于好的引導和深深地被摩擦。好的引導是結合場景下的點對點教育。而被摩擦是被現實無情打擊后,為適應環境做出的改變。

比如超六成00后相信自己畢業10年后能年入百萬,現在我們說再多人家也不信,等他們出社會被摩擦兩年后自然就懂了。

四、中介類平臺已能很好地進行撮合,撮合的盡頭是供應鏈

宇宙的盡頭是公務員,互聯網人的盡頭是開滴滴,那么中介類平臺的盡頭是什么呢?

中介類平臺首先要區分誰是需求,誰是供應。對于需求要好好呵護,對于供應不斷追求提升供應能力和服務水平,甚至能進一步給需求提供全站服務,即供應鏈。

供應鏈的概念可以參考國家提倡的供給側改革:淘汰水平差的供應,將全鏈路的供應聚合在一起形成供應鏈,將供應鏈在空間維度聚合可進一步形成產業鏈。

對于信息撮合類車貨匹配平臺,做好信息撮合后,下一步是成為服務平臺,提供優質/標準的服務給用戶,再往下是往大平臺方向走,滿足用戶的其它訴求,如運滿滿提供汽車后市場服務和金融服務。

最后,是建立完善的供應鏈基礎,供應鏈里的各角色單點成線,再成面,相互補位,最終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現階段供應鏈優劣由資源決定,資源的背后是人。商業模式已鮮有大的創新,未來供應鏈更多是數字化、技術能力的比拼。當下最火的物聯網、電動車、自動駕駛都與這個行業息息相關。

最好的平臺是成為生活方式里的一個渠道,當然這有點理想化,但不妨作為一種追求,將平臺定位于用戶的柴米油鹽,成為基礎設施。

#專欄作家#

小河運營筆記,微信公眾號:小河運營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物流平臺運營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好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