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被遺忘在“社?!崩?/h2>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視頻的發酵,衍生出了“社交牛逼癥”一詞,但這種特征自古以來就存在,只是如今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語。而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本文對“社交牛逼癥”與“東北人”產生的聯系進行了闡述,一起來看看。
正如科馬克·麥卡錫在《天下駿馬》中所寫——“世界對生活在其中的男與女、老與少、貧與富、黑與白,對人們的奮斗與掙扎、榮辱貴賤、乃至生老病死更是一概不聞不問”——在當下中國的互聯網語境里,“東北”已經無限類似于那個年代的美國西部:游離的現代文明、殖民統治的遺跡、電視里經??吹叫芘c猛虎出沒的新聞,人與自然共同構建了一幅落寞的文化景觀。
東北人似乎并不反感被擺在櫥窗里供人凝視,快手、低房價、體制內、燒烤、搓澡……他們都在鼓勵自己的后代離開東北,也確實很熱愛這種土味羅馬式的生活,熱衷于傳教士般地將這種生活方式完整地移植到新的聚居地。
以至于當“社交牛逼癥”在2021年9月忽然成為新的網絡流行語,這個詞條很快就和“東北人”產生了天然的聯系。在微博熱搜詞條“東北人自帶社交牛逼癥”下,能刷出數萬條當代馬可波羅來到東北、或者與東北人深度交往后的驚訝體驗:
- 原來在燒烤店,不認識的兩桌可以隨意湊到一起,瞬間升級到肝膽相照的關系;
- 原來洗浴這么私密的事,在東北居然可以成為一種社交,甚至人的身體可以被搓澡師傅隨意擺弄,仿佛誤入伊甸園;
- 原來等紅燈時,東北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搖下車窗,問你的車“全下來得多錢?”
但東北人對這個名譽的不拒絕,對應著的不是罵名,而是被遺忘。
一、保留自我意識的牛逼
其實關于“社?!边@件事,在網上享有的并不僅僅是“搞笑”這個標簽。有外地人驚詫于這種與人交際的隨意,有人則直接將這種“隨意”上升為“缺乏邊界意識”的落后表現,認為個人空間和社交選擇權是件必須用藩籬捍衛的,否則會輕易被剝奪的東西,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擔憂充滿了小布爾喬亞式的自命不凡,更表現出來其認知上的簡陋。
因為東北人不僅與人交際沒有邊界,與鬼神和天地同樣如此。
一百多年前,那些從關外朝著柳條邊走的拓荒者,滿腦子旋轉著農耕烏托邦幻想:山林璀璨,紅松白樺五光十色;江心上漁船如織,魚蝦歡快跳躍;沙洲上盤旋著成群的大鳥,蘆葦里野鹿奔跑;腳下的黑土地肥沃得仿佛能踩出油花,年夜飯有吃不完的餃子。
但事實上經歷九死一生來到這里后,他們發現如此廣闊的平原,并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少適宜的生存空間。
往上走,是沙俄的兵營,往下看,是日本人修的鐵路,硬進林子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黃皮子迷了去。找塊沒人管的荒地,種上幾百坰的高粱大豆,所有人拿出在老家的本領,蓋房子、磨豆腐、燒酒,百里間炊煙升騰,才漸漸有了人間的樣子。
很多人就是這樣,無路可走的時候,才會徹底安頓下來。但他們始終知道自己是外來者,在東北幾乎看不到任何宗族祠堂,因為移民文化的本質,就是拜碼頭,這里是黃鼠狼和狐貍的地盤,所以薩滿儀式的主角,永遠是森林里的動物。
有人煙的地方,就有生老病死,就需要儀式。
我曾觀摩過一次薩滿表演,農家老人得了重病,得找大仙看看,大仙是個精瘦的中年婦女,她走到炕頭前,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便開始擊鼓唱到:“腳踩地,頭頂著天。邁開大步走連環,雙足站穩靠營盤。擺上香案請神仙。先請狐來,后請黃,請請長蟒靈貂帶悲王。狐家為帥首,黃家為先鋒,長蟒為站住,悲王為堂口?!?/p>
炕上的男女認真聽的,會露出看恐怖片時的驚悚神情配合大仙的表演,但大多數人,就是借著三分醉意權當看二人轉解悶。即便面對生死疾病,大仙的唱詞里還有狐仙往男人被窩里鉆的劇情,來討得炕上醉漢的嬉笑,以期多掙個三五十塊的賞錢。
我從未見過如此卑微的祭司。
(二人轉里的“神調” 就源自民間跳大仙)
后來聽說,這個女人之所以成為大仙,是因為有人看到她半夜爬到房頂,體態似禽又似獸,用東北方言說,她被“出馬”(附體)了。
這樣的異人理應交給衛健委,但東北人卻習以為常,大家心知肚明:她只是想找個當大仙的活計而已。
當出馬仙,出一次活公價是五百到一千塊錢,有人多給有人少給,全憑表演狀態如何,和鄉下的婚禮司儀相當,算是個俏活兒。自古以來村民與大仙的關系,就屬于“一把一利索”,給錢辦事,辦完走人。
移民的精神譜系里,沒有不容消解的神靈,蛇鼠鬼怪、奇人大仙其實和單位領導一樣,你牛逼是牛逼,但只在我用得著你的時候才算你牛逼,而且用你的時候你得給我整明白的,要不然不好使。
在全人類的巫術文化里,能保留如此清晰自我的,恐怕只有東北人。
當然如今的東北薩滿文化,在流行文化里正在被重新定義。在《鬼吹燈黃皮子墳》等影視作品中,一切都被賦予了不可知論色彩,大興安嶺、穿著皮草的東北人、甚至那些不會動的房屋墓地,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怪力亂神的“他者”,唯一的任務是展示奇觀。
但你若真給大仙一部手機,大仙還給你的可能不是你期待的靈異視頻,而是一段水平遠超大碗寬面的神調喊麥。你覺得土味視頻沒格調,大仙會覺得你太能整景。
天下霸唱們施加給東北薩滿的故事,也許并不是東北人自己想講述的。
二、用社牛和生活和解
東北是中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但走出鄉村,城市里的生活也未必如宣傳畫般理想。
比如近來關于東北的文學,都離不開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作家寫下崗,是非常討巧的路數,這里有足夠多的戲劇張力,也有充沛的苦難奇觀。男人下崗后,醉酒死在雪堆里;女人下崗后,去按摩房做起了皮肉生意——就像前不久熱播的《雙探》《再見那一天》,還有文藝青年們熱衷的《鋼的琴》——這樣的故事在流量至上的時代,真假有時還挺難辨。
其實無論南北中外,對于賣力氣的勞動者來說,艱難與誤解,本就是生活的常態,想走出困頓,想保持熱情,必須與自我和解。
東北城市里四處可見的洗浴中心,已經被無數公眾號描繪成了裸體嘉年華,過時的奢華、夸張的服務、還有一些曖昧的想象。等走進去才發現,大多數洗浴中心并不是聲色犬馬之地,一年有恨不得五個月冬天的地方,大家就是很自然地想找個地方暖和暖和而已。
“皇家公館”洗浴中心,聽名字就有一種屬于上世紀的酷,俗不可耐,但令人神往。其實里面很簡單,無非就是一泳池的溫水和二十平米不到的蒸汽室,樓上有電影廳,屏幕里常年放著《戰狼》,沙發椅上有幾個醉酒的大哥打鼾。
按摩可以找,但六十塊錢就捏腳屬實有點犯不上,還是二十塊錢搓個澡比較合適。
外面天寒地凍,浴室內奇熱無比,搓澡的張師傅帶干不干五六年了。他喜歡一邊給客人搓,一邊講自己的人生經歷,觸得到的愜意,很容易讓人放下戒備,敞開心扉。
張師傅年輕時,趕在工廠倒閉前就去了南方,掌權者尚未扣動扳機,他就已經逃出了射程,算是幸運兒。他去珠海批發服裝和BP機,倒騰回吉林賣,確實掙了不少錢,成了大款的他,是讓所有下崗工友眼紅的偶像。
“我們的青春就要開,往哪開,往理想里開?!?/strong>
但兒子上小學那年,突然流鼻血不止,去醫院被診斷出了白血病。張師傅做生意攢的錢全拿來給兒子換了骨髓,愛去舞廳的媳婦決定拋棄這個返貧的破家,去了韓國打工。
“你們年輕人找對象不能學我,得找個過日子人?!睆垘煾蹈艺f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很沉重。
為了供兒子上學,他在菜市場賣過血腸、蹬倒騎驢送過煤氣罐、甚至當過日結工資的裝修力工。那個年代的東北,工人出身的男人如何與失敗的人生共處,是一門必修課,不及格的會被賭博和酒精綁架整個人生,而張師傅,屬于堅決不服輸的。
今年兒子高考,考進了吉林大學,他一邊給我敲著后背一邊高興地說:“再干四年,兒子上班我就不干了!”
搓澡的時間一共不到二十分鐘,但我能在這二十分鐘里聽完一個男人完整的一生。如果有閑心,我還可以站在旁邊的淋浴下,聽他跟下一位客人再講一遍。
沒有客人會想起用“社交牛逼癥”這個詞來形容他,服務者和被服務者,此刻達成了奇妙的平等,張師傅說起憤恨處時,客人們也會附和著罵臟話;他說起兒子的高考成績時,客人們也會跟著嘖嘖贊嘆。
赤身相對的浴室社交里,人們都展示出了足夠的優雅和耐心,衣服脫下了,才看得出東北男人都是紳士。
按理說人不應該如此隨便地描述過去的時光,中老年人說起過去,往往會想象并渲染自己的獨立與勇敢,我見過有老人回憶動亂年代自己的堅守:“他們都打老師,就我沒動手。”
但實際上呢?誰也不知道,誰也沒看見。但他這個歲數說出這番話,最起碼出自他此刻真誠的正義感,換別人到那個歲數,未必有這種認知。
與人社交時,尊重當下的良善,確實是個很牛逼的優點。與其說這種與陌生人交心的能力是社交牛逼癥,不如說是我們面對人生波瀾的敬畏與溫情。
而且現在的東北人也是很緬懷這種集體記憶的。至少在現在的東北文藝作品里,愛嘮閑嗑的澡堂子員工從來就沒有缺位過。老四不演老丈人、小媳婦、上門姑爺那一套之后,首選的就是吆五喝六的澡堂子大堂經理。
趙本山的徒弟田娃得了老師的真傳,底層小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然后把洗浴中心服務生這個形象帶上了遼寧臺春節晚會小品。
沒有這種不可名狀的共情,事情很容易變得麻煩。試想一下,如果他模仿的是公務員,恐怕會有帶編制的年輕人上網狂怒,然后演員會發出一篇措辭工整的微博道歉。
真正赤膊討生活的人,反而更豁達。這不是假設。我不止一次在洗浴中心的門口看見服務生反過來模仿小品里的臺詞,他們被調侃、被當作笑料,卻滿不在乎。
這種豁達,其實是在把姿態降到最低,姿態降到最低了,以便隨時醞釀出反擊。尊嚴和底線一旦被踐踏,他們會讓所有人知道什么叫“不好欺負”。
覺得勞動者和善便產生欺侮或調笑的興致,是最愚蠢的傲慢。江湖人眼中世界運行的規律,和社會法則并不完全平行,在消費場所,有錢有權的大人物被整成小丑的事,并不罕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值得叫上一聲牛逼。
三、社交從來不是目的,生活才是
其實“社交牛逼癥”看起來更像是某個市場部腦暴出來的成果,因為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它巧合地擁有著互聯網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特質:個體行為是頻繁的、個體又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個體行為是積極尋求外在互動的、個體是可以自我產生驅動力的。
按照這種造詞邏輯出發,很多的事就很好解釋了。
比如為什么“社?!币徽Q生就很快聯系到“東北人”,因為足夠常見且擁有“個性鮮明”和“天南海北”的二象性,天然地適合市場部用行業話術進行進一步翻譯:活躍度高但個性化需求沒有被洞察,私域流量效應明顯,裂變傳播配合度高——上一個被這么形容的群體,是六環外跳廣場舞的大媽,而眾所周知,中國沒有幾個城市修到了六環。
“社交”這個詞的含義也在這輪“社交牛逼癥”的觀測里坍縮,它變成了嘮嗑、處對象、拜把子、講段子,變成了“如何主動和對方產生語言上的互動”的一門很像PUA的學問——區別是結果是積極的,要么最終成為UGC內容沉淀在內容社區里,要么真的讓當事人獲得了一段不錯的友情或者愛情。
也可以換句話說,“社?!焙蜄|北人沒關系,更和東北人理解的社交沒關系。
就像這次東北限電熱搜下的評論區。東北的小地方上熱搜,一般沒什么好事。吉林市辦過明星云集的電影節、辦過好幾次熱熱鬧鬧的馬拉松賽,結果真整出閱讀量破億的新聞,卻是限電。
東北限電,是讓善于思考者陷入絕望的謎題,共和國長子如今變成了共和國的樊勝美,怎么什么都可著我們禍害,什么都讓我們犧牲?大家猜測在辦公室電腦里打出“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這十二個字的工作人員,應該也帶著巨大的怨恨—既然如此,那咱們就把攤子砸爛,看你們怎么辦!
在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眼里,這份通知和職場里故意把事情鬧大以求改革的基層員工一樣,是個一腔孤勇的反抗者。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反抗似乎也收到了效果:
雖然無法證實,但人們更傾向于相信事件之間這種隱藏的因果關系。仿佛《三國演義》里的計謀總是過于巧合,總是“機械降神”,但講出來確實很得人心。
社交是關系,不僅是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人與體制、人與權力的關系,是人作為個體怎么定位自己在整體中的角色。
東北人社交牛逼癥的另一面,就是對所處體制和權力結構的準確把握。在面對冰冷的鐵幕時,起初是不情不愿地敷衍,但說不上什么時候,匹夫之怒噴薄而出,掏出家伙就來一下,給你們留個不好欺負的深刻印象。
無數的“你瞅啥?”“瞅你咋地!”的爭斗背后,都是這種底層邏輯。
世上的事,本來就有一套法則,無論在吉林還是紐約,一加一肯定都等于二。但從歷史的基因到現實的變遷,都讓東北人不得不學會放下偏狹和執著,成為可愛又不軟弱的實用主義者。
你管這叫社交牛逼癥也好,還是什么其他病也罷,隨意。松花江從不結冰,見慣了流水的人,會覺得沉穩和靜止是虛幻。生活本來就是不斷增益的過程,多交一個朋友、多嘮兩句磕、多整一點事和多種一盆花、多修一條路一樣,都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
作者:指北BB組 石豐碩;編輯:蒲凡;公眾號:互聯網指北
本文由 @互聯網指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視頻的發酵,衍生出了“社交牛逼癥”一詞,但這種特征自古以來就存在,只是如今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語。而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本文對“社交牛逼癥”與“東北人”產生的聯系進行了闡述,一起來看看。
正如科馬克·麥卡錫在《天下駿馬》中所寫——“世界對生活在其中的男與女、老與少、貧與富、黑與白,對人們的奮斗與掙扎、榮辱貴賤、乃至生老病死更是一概不聞不問”——在當下中國的互聯網語境里,“東北”已經無限類似于那個年代的美國西部:游離的現代文明、殖民統治的遺跡、電視里經??吹叫芘c猛虎出沒的新聞,人與自然共同構建了一幅落寞的文化景觀。
東北人似乎并不反感被擺在櫥窗里供人凝視,快手、低房價、體制內、燒烤、搓澡……他們都在鼓勵自己的后代離開東北,也確實很熱愛這種土味羅馬式的生活,熱衷于傳教士般地將這種生活方式完整地移植到新的聚居地。
以至于當“社交牛逼癥”在2021年9月忽然成為新的網絡流行語,這個詞條很快就和“東北人”產生了天然的聯系。在微博熱搜詞條“東北人自帶社交牛逼癥”下,能刷出數萬條當代馬可波羅來到東北、或者與東北人深度交往后的驚訝體驗:
- 原來在燒烤店,不認識的兩桌可以隨意湊到一起,瞬間升級到肝膽相照的關系;
- 原來洗浴這么私密的事,在東北居然可以成為一種社交,甚至人的身體可以被搓澡師傅隨意擺弄,仿佛誤入伊甸園;
- 原來等紅燈時,東北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搖下車窗,問你的車“全下來得多錢?”
但東北人對這個名譽的不拒絕,對應著的不是罵名,而是被遺忘。
一、保留自我意識的牛逼
其實關于“社?!边@件事,在網上享有的并不僅僅是“搞笑”這個標簽。有外地人驚詫于這種與人交際的隨意,有人則直接將這種“隨意”上升為“缺乏邊界意識”的落后表現,認為個人空間和社交選擇權是件必須用藩籬捍衛的,否則會輕易被剝奪的東西,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擔憂充滿了小布爾喬亞式的自命不凡,更表現出來其認知上的簡陋。
因為東北人不僅與人交際沒有邊界,與鬼神和天地同樣如此。
一百多年前,那些從關外朝著柳條邊走的拓荒者,滿腦子旋轉著農耕烏托邦幻想:山林璀璨,紅松白樺五光十色;江心上漁船如織,魚蝦歡快跳躍;沙洲上盤旋著成群的大鳥,蘆葦里野鹿奔跑;腳下的黑土地肥沃得仿佛能踩出油花,年夜飯有吃不完的餃子。
但事實上經歷九死一生來到這里后,他們發現如此廣闊的平原,并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少適宜的生存空間。
往上走,是沙俄的兵營,往下看,是日本人修的鐵路,硬進林子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黃皮子迷了去。找塊沒人管的荒地,種上幾百坰的高粱大豆,所有人拿出在老家的本領,蓋房子、磨豆腐、燒酒,百里間炊煙升騰,才漸漸有了人間的樣子。
很多人就是這樣,無路可走的時候,才會徹底安頓下來。但他們始終知道自己是外來者,在東北幾乎看不到任何宗族祠堂,因為移民文化的本質,就是拜碼頭,這里是黃鼠狼和狐貍的地盤,所以薩滿儀式的主角,永遠是森林里的動物。
有人煙的地方,就有生老病死,就需要儀式。
我曾觀摩過一次薩滿表演,農家老人得了重病,得找大仙看看,大仙是個精瘦的中年婦女,她走到炕頭前,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便開始擊鼓唱到:“腳踩地,頭頂著天。邁開大步走連環,雙足站穩靠營盤。擺上香案請神仙。先請狐來,后請黃,請請長蟒靈貂帶悲王。狐家為帥首,黃家為先鋒,長蟒為站住,悲王為堂口?!?/p>
炕上的男女認真聽的,會露出看恐怖片時的驚悚神情配合大仙的表演,但大多數人,就是借著三分醉意權當看二人轉解悶。即便面對生死疾病,大仙的唱詞里還有狐仙往男人被窩里鉆的劇情,來討得炕上醉漢的嬉笑,以期多掙個三五十塊的賞錢。
我從未見過如此卑微的祭司。
(二人轉里的“神調” 就源自民間跳大仙)
后來聽說,這個女人之所以成為大仙,是因為有人看到她半夜爬到房頂,體態似禽又似獸,用東北方言說,她被“出馬”(附體)了。
這樣的異人理應交給衛健委,但東北人卻習以為常,大家心知肚明:她只是想找個當大仙的活計而已。
當出馬仙,出一次活公價是五百到一千塊錢,有人多給有人少給,全憑表演狀態如何,和鄉下的婚禮司儀相當,算是個俏活兒。自古以來村民與大仙的關系,就屬于“一把一利索”,給錢辦事,辦完走人。
移民的精神譜系里,沒有不容消解的神靈,蛇鼠鬼怪、奇人大仙其實和單位領導一樣,你牛逼是牛逼,但只在我用得著你的時候才算你牛逼,而且用你的時候你得給我整明白的,要不然不好使。
在全人類的巫術文化里,能保留如此清晰自我的,恐怕只有東北人。
當然如今的東北薩滿文化,在流行文化里正在被重新定義。在《鬼吹燈黃皮子墳》等影視作品中,一切都被賦予了不可知論色彩,大興安嶺、穿著皮草的東北人、甚至那些不會動的房屋墓地,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怪力亂神的“他者”,唯一的任務是展示奇觀。
但你若真給大仙一部手機,大仙還給你的可能不是你期待的靈異視頻,而是一段水平遠超大碗寬面的神調喊麥。你覺得土味視頻沒格調,大仙會覺得你太能整景。
天下霸唱們施加給東北薩滿的故事,也許并不是東北人自己想講述的。
二、用社牛和生活和解
東北是中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但走出鄉村,城市里的生活也未必如宣傳畫般理想。
比如近來關于東北的文學,都離不開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作家寫下崗,是非常討巧的路數,這里有足夠多的戲劇張力,也有充沛的苦難奇觀。男人下崗后,醉酒死在雪堆里;女人下崗后,去按摩房做起了皮肉生意——就像前不久熱播的《雙探》《再見那一天》,還有文藝青年們熱衷的《鋼的琴》——這樣的故事在流量至上的時代,真假有時還挺難辨。
其實無論南北中外,對于賣力氣的勞動者來說,艱難與誤解,本就是生活的常態,想走出困頓,想保持熱情,必須與自我和解。
東北城市里四處可見的洗浴中心,已經被無數公眾號描繪成了裸體嘉年華,過時的奢華、夸張的服務、還有一些曖昧的想象。等走進去才發現,大多數洗浴中心并不是聲色犬馬之地,一年有恨不得五個月冬天的地方,大家就是很自然地想找個地方暖和暖和而已。
“皇家公館”洗浴中心,聽名字就有一種屬于上世紀的酷,俗不可耐,但令人神往。其實里面很簡單,無非就是一泳池的溫水和二十平米不到的蒸汽室,樓上有電影廳,屏幕里常年放著《戰狼》,沙發椅上有幾個醉酒的大哥打鼾。
按摩可以找,但六十塊錢就捏腳屬實有點犯不上,還是二十塊錢搓個澡比較合適。
外面天寒地凍,浴室內奇熱無比,搓澡的張師傅帶干不干五六年了。他喜歡一邊給客人搓,一邊講自己的人生經歷,觸得到的愜意,很容易讓人放下戒備,敞開心扉。
張師傅年輕時,趕在工廠倒閉前就去了南方,掌權者尚未扣動扳機,他就已經逃出了射程,算是幸運兒。他去珠海批發服裝和BP機,倒騰回吉林賣,確實掙了不少錢,成了大款的他,是讓所有下崗工友眼紅的偶像。
“我們的青春就要開,往哪開,往理想里開?!?/strong>
但兒子上小學那年,突然流鼻血不止,去醫院被診斷出了白血病。張師傅做生意攢的錢全拿來給兒子換了骨髓,愛去舞廳的媳婦決定拋棄這個返貧的破家,去了韓國打工。
“你們年輕人找對象不能學我,得找個過日子人?!睆垘煾蹈艺f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很沉重。
為了供兒子上學,他在菜市場賣過血腸、蹬倒騎驢送過煤氣罐、甚至當過日結工資的裝修力工。那個年代的東北,工人出身的男人如何與失敗的人生共處,是一門必修課,不及格的會被賭博和酒精綁架整個人生,而張師傅,屬于堅決不服輸的。
今年兒子高考,考進了吉林大學,他一邊給我敲著后背一邊高興地說:“再干四年,兒子上班我就不干了!”
搓澡的時間一共不到二十分鐘,但我能在這二十分鐘里聽完一個男人完整的一生。如果有閑心,我還可以站在旁邊的淋浴下,聽他跟下一位客人再講一遍。
沒有客人會想起用“社交牛逼癥”這個詞來形容他,服務者和被服務者,此刻達成了奇妙的平等,張師傅說起憤恨處時,客人們也會附和著罵臟話;他說起兒子的高考成績時,客人們也會跟著嘖嘖贊嘆。
赤身相對的浴室社交里,人們都展示出了足夠的優雅和耐心,衣服脫下了,才看得出東北男人都是紳士。
按理說人不應該如此隨便地描述過去的時光,中老年人說起過去,往往會想象并渲染自己的獨立與勇敢,我見過有老人回憶動亂年代自己的堅守:“他們都打老師,就我沒動手。”
但實際上呢?誰也不知道,誰也沒看見。但他這個歲數說出這番話,最起碼出自他此刻真誠的正義感,換別人到那個歲數,未必有這種認知。
與人社交時,尊重當下的良善,確實是個很牛逼的優點。與其說這種與陌生人交心的能力是社交牛逼癥,不如說是我們面對人生波瀾的敬畏與溫情。
而且現在的東北人也是很緬懷這種集體記憶的。至少在現在的東北文藝作品里,愛嘮閑嗑的澡堂子員工從來就沒有缺位過。老四不演老丈人、小媳婦、上門姑爺那一套之后,首選的就是吆五喝六的澡堂子大堂經理。
趙本山的徒弟田娃得了老師的真傳,底層小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然后把洗浴中心服務生這個形象帶上了遼寧臺春節晚會小品。
沒有這種不可名狀的共情,事情很容易變得麻煩。試想一下,如果他模仿的是公務員,恐怕會有帶編制的年輕人上網狂怒,然后演員會發出一篇措辭工整的微博道歉。
真正赤膊討生活的人,反而更豁達。這不是假設。我不止一次在洗浴中心的門口看見服務生反過來模仿小品里的臺詞,他們被調侃、被當作笑料,卻滿不在乎。
這種豁達,其實是在把姿態降到最低,姿態降到最低了,以便隨時醞釀出反擊。尊嚴和底線一旦被踐踏,他們會讓所有人知道什么叫“不好欺負”。
覺得勞動者和善便產生欺侮或調笑的興致,是最愚蠢的傲慢。江湖人眼中世界運行的規律,和社會法則并不完全平行,在消費場所,有錢有權的大人物被整成小丑的事,并不罕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值得叫上一聲牛逼。
三、社交從來不是目的,生活才是
其實“社交牛逼癥”看起來更像是某個市場部腦暴出來的成果,因為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它巧合地擁有著互聯網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特質:個體行為是頻繁的、個體又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個體行為是積極尋求外在互動的、個體是可以自我產生驅動力的。
按照這種造詞邏輯出發,很多的事就很好解釋了。
比如為什么“社?!币徽Q生就很快聯系到“東北人”,因為足夠常見且擁有“個性鮮明”和“天南海北”的二象性,天然地適合市場部用行業話術進行進一步翻譯:活躍度高但個性化需求沒有被洞察,私域流量效應明顯,裂變傳播配合度高——上一個被這么形容的群體,是六環外跳廣場舞的大媽,而眾所周知,中國沒有幾個城市修到了六環。
“社交”這個詞的含義也在這輪“社交牛逼癥”的觀測里坍縮,它變成了嘮嗑、處對象、拜把子、講段子,變成了“如何主動和對方產生語言上的互動”的一門很像PUA的學問——區別是結果是積極的,要么最終成為UGC內容沉淀在內容社區里,要么真的讓當事人獲得了一段不錯的友情或者愛情。
也可以換句話說,“社?!焙蜄|北人沒關系,更和東北人理解的社交沒關系。
就像這次東北限電熱搜下的評論區。東北的小地方上熱搜,一般沒什么好事。吉林市辦過明星云集的電影節、辦過好幾次熱熱鬧鬧的馬拉松賽,結果真整出閱讀量破億的新聞,卻是限電。
東北限電,是讓善于思考者陷入絕望的謎題,共和國長子如今變成了共和國的樊勝美,怎么什么都可著我們禍害,什么都讓我們犧牲?大家猜測在辦公室電腦里打出“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這十二個字的工作人員,應該也帶著巨大的怨恨—既然如此,那咱們就把攤子砸爛,看你們怎么辦!
在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眼里,這份通知和職場里故意把事情鬧大以求改革的基層員工一樣,是個一腔孤勇的反抗者。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反抗似乎也收到了效果:
雖然無法證實,但人們更傾向于相信事件之間這種隱藏的因果關系。仿佛《三國演義》里的計謀總是過于巧合,總是“機械降神”,但講出來確實很得人心。
社交是關系,不僅是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人與體制、人與權力的關系,是人作為個體怎么定位自己在整體中的角色。
東北人社交牛逼癥的另一面,就是對所處體制和權力結構的準確把握。在面對冰冷的鐵幕時,起初是不情不愿地敷衍,但說不上什么時候,匹夫之怒噴薄而出,掏出家伙就來一下,給你們留個不好欺負的深刻印象。
無數的“你瞅啥?”“瞅你咋地!”的爭斗背后,都是這種底層邏輯。
世上的事,本來就有一套法則,無論在吉林還是紐約,一加一肯定都等于二。但從歷史的基因到現實的變遷,都讓東北人不得不學會放下偏狹和執著,成為可愛又不軟弱的實用主義者。
你管這叫社交牛逼癥也好,還是什么其他病也罷,隨意。松花江從不結冰,見慣了流水的人,會覺得沉穩和靜止是虛幻。生活本來就是不斷增益的過程,多交一個朋友、多嘮兩句磕、多整一點事和多種一盆花、多修一條路一樣,都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
作者:指北BB組 石豐碩;編輯:蒲凡;公眾號:互聯網指北
本文由 @互聯網指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社交牛逼癥”之所以爆火,可能跟現在許多人有“社交恐懼癥”、不愿與人社交有關,沒有所以覺得有社牛的人好厲害。
“社交牛逼癥”這個詞確實很容易聯想到熱情的東北人~“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贝_實,社交只是溝通交流的一種手段,我們說到底還是自由地享受生活~
東北人,社交牛逼癥的始祖,實錘了哈哈哈,本社恐人羨慕了
東北人社交牛逼癥的另一面,就是對所處體制和權力結構的準確把握。在面對冰冷的鐵幕時,起初是不情不愿地敷衍,但說不上什么時候,匹夫之怒噴薄而出,掏出家伙就來一下,給你們留個不好欺負的深刻印象。很多事無奈啊
哈哈哈啊哈東北人確實是社交牛逼癥的鼻祖,本南方人有幸有個東北人朋友,認證了
看到“社?!边@個詞確實是可能與東北人聯想到一起,畢竟他們很熱情哈哈哈
社交牛逼癥最近實在是太流行了哈哈哈,我認為文中說的“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边@句話很正確!
東北人社恐也是和生活和解的一種形式,畢竟在寒冷的天氣,心不能再冷了
好喜歡這句話,社交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社牛的東北人也是適應生活的一種方式
社交是手段,不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是自由。是的,但事實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真正自由的人又能占到多少呢,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生活的本質,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
東北人在我眼里一直是神奇的存在,感覺他們天生就熱情似火放蕩不羈哈哈哈哈